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液体破碎单元以及包括该液体破碎单元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2:16: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破碎单元以及包括该液体破碎单元的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具有一种将水微细化,并使其混合到被吸入的空气中然后排出到外部的空气处理装置来进行加湿。如图1所示,作为现有空气处理装置的一种空气加湿净化器1包括:水槽1-1,由盆状壁面形成以用于储水;转轴1-2,在水槽1-1的顶面中心沿纵向设置;吸水管1-3,一部分浸没于水槽1-1的水中并且与转轴1-2连接以在转轴1-2的驱动下旋转实现从水槽1-1中吸水;旋转马达1-4,与转轴1-2连接以驱动转轴1-2旋转;水破碎部1-5,设置在吸水管1-3的上部外侧以用于把从吸水管1-3吸上来的水滴进行微细化。
3.空气加湿净化器1运行时,旋转马达1-4的旋转运动通过转轴1-2传递到吸水管1-3,以使吸水管1-3旋转。吸水管1-3在由于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水槽1-1中向上吸水。具体地,水槽1-1中的水从吸水管1-3下端的吸水口1-6沿吸水管1-3的内壁被吸至吸水管1-3的上部,随后从吸水管1-3的上部脱离然后沿离心方向飞出。从吸水管1-3的上部高速飞出的水滴撞击到水破碎部1-5后被进一步破碎。由此,水滴被破碎成更微细的水雾,并与进入空气加湿净化器1内部并且位于水破碎部1-5周围的气流混合,然后排出空气加湿净化器1以实现加湿。
4.一方面,当吸水管1-3快速旋转时,水槽1-1内的水从吸水管1-3下端的吸水口1-6吸入吸水管1-3内。此时,吸水管1-3附近周围的水位降低,导致吸水管1-3周围的水对吸水管1-3的旋转阻力减少,使得旋转马达1-4的负载随之降低。在旋转马达1-4的扭矩一定的情况下,当旋转马达1-4的负载降低,旋转马达1-4的转速升高。另一方面,浸没在水槽1-1中的吸水管1-3周围的水在旋转的吸水管1-3的离心力带动往外向水槽1-1的纵向侧壁流动,直到碰撞到水槽1-1的纵向侧壁后又反弹回到吸水管1-3周围,使得吸水管1-3周围的水位又升高,由此旋转马达1-4的负载升高,旋转马达1-4的转速降低。这样,由于旋转马达1-4的转速不稳定,导致水槽1-1中的水形成不断往复的波浪,波浪打击到装置的部件会产生噪音。而且,由于旋转马达1-4的转速不稳定,吸水管1-3吸入的水量不断变化,从而导致空气加湿净化器1的加湿量不稳定。
5.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加湿量不稳定和噪音的液体破碎单元以及包括该液体破碎单元的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7.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抑制加湿量不稳定并且减少噪音的液体破碎单元以及包括该液体破碎单元的空气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吸水管周围水位不稳定导致的加湿量不稳定和产生噪音的问题。
8.(二)技术方案
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破碎单元,包括:蓄水部,包括由蓄水部底面和从蓄水部底面的外缘向上延伸的蓄水部侧面形成的储液空间;破碎部,包括下端插入储液空间中的液体中的吸水管,吸水管通过旋转吸取储液空间中的液体并对液体微细化;以及驱动部,连接破碎部并驱动吸水管旋转,其中,在吸水管的下端附近套设有与吸水管间隔开的挡水部,挡水部包括:挡水面,形成为面向吸水管且围绕吸水管的闭合面;以及挡水筋,从挡水面向吸水管方向突出且沿吸水管的旋转方向向下倾斜。
10.根据一个实施例,挡水面的水平横截面和吸水管的水平横截面形成为同心圆形。
11.根据一个实施例,挡水筋形成为具有上侧面和下侧面的片状结构,并且挡水筋上侧面朝所述吸水管向上倾斜。
12.根据一个实施例,挡水筋形成为圆心位于挡水筋的上方的弧形状。
13.根据一个实施例,挡水筋的下端的切线与水平线平行。
14.根据一个实施例,挡水筋的下端与挡水面的下侧边之间相隔有挡水筋间隙。
15.根据一个实施例,挡水筋设置为多个沿挡水面的周向均匀布置,并且多个挡水筋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彼此错开。
16.根据一个实施例,挡水筋的面向吸水管的内周侧边与吸水管之间的径向距离保持一致。
17.根据一个实施例,吸水管形成为倒圆台形状,挡水面形成为圆柱侧面状,其中,挡水筋从挡水面向吸水管的突出量从挡水筋的上端到挡水筋的下端逐渐变大。
18.根据一个实施例,吸水管的下端开设有插入储液空间中的液体中的吸水口并且上端开设有与吸水口相对的喷水口,在喷水口的下方开设有多个微细喷水孔。
19.根据一个实施例,破碎部进一步包括:第一扬水板,从喷水口径向向外水平延伸形成圆环形板状;以及多个第二扬水板,具有与第一扬水板类似的形状并且与第一扬水板彼此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布置在第一扬水板的下方,其中,多个微细喷水孔沿周向均匀地布置在相邻两个扬水板之间。
20.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扬水板和多个第二扬水板中的每一个包括:扬水板曲面,紧贴吸水管的外壁并且形成为沿径向向外且向上倾斜的曲面;以及扬水板平面,从扬水板曲面径向向外延伸的水平面。
21.根据一个实施例,微细喷孔的上端齐平或低于扬水板平面的上侧面,并且微细喷水孔的下端紧邻地位于扬水板曲面紧贴吸水管的上侧面的上方。
22.根据一个实施例,驱动部包括:电机;转轴,由电机驱动旋转;以及转板,设置在转轴上并且具有与第一扬水板类似的结构,其中,转板与第一扬水板彼此平行且间隔开地连接。
23.根据一个实施例,蓄水部底面上的相对于吸水管的位置,形成沿远离吸水管方向突出于蓄水部底面的蓄水凹陷部;其中,蓄水凹陷部形成为倒圆台状。
24.根据一个实施例,蓄水凹陷部隔开地被挡水面所在的面包围。
25.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体破碎单元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具有容纳液体破碎单元的容纳空间,并且设置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其中空气吸入口、液体破碎单元和空气排出口连通形成空气流动路径。
26.(三)有益效果
27.通过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在吸水管的下端附近套设挡水部,通过挡水部的挡水面以及挡水筋来防止由于吸水管的旋转导致附近液体向外扩散的涌流,并且有效、均匀和平稳地引导碰撞到挡水面和挡水筋的涌流向下流回吸水管附近,从而保证吸水管的吸水口附近的液位和液流稳定。由此,一方面,可以保证稳定的加湿量;另一方面,由于吸水口附近的液体和液流稳定,使得电机转速稳定,从而可以降低由于电机转速不稳定而导致的噪声。
附图说明
28.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空气加湿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沿图2中a-a’的截面图。
31.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破碎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沿图4中的d-d’的截面图。
33.图6是图5所示的蓄水部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破碎单元去除挡水部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是沿图7中b-b’的截面图。
36.图9是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破碎单元的挡水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0是图9所示的挡水部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1是图9所示的挡水部的俯视图。
39.图12是沿图9中的c-c’的截面图。
40.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中空气流动的侧剖视图。
41.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破碎单元中液体涌流流动的俯视视图。
42.在附图中:
43.现有技术
44.1:空气加湿净化器;1-1:水槽;1-2:转轴;1-3:吸水管;1-4:旋转马达;1-5:水破碎部;1-6:吸水口;
45.本发明
46.10:空气处理装置;11:壳体;12:空气吸入口;14:空气排出口;100:液体破碎单元;300:导风结构;500:挡风板;200:蓄水部;400:破碎部;600:驱动部;800:挡水部;210:蓄水部底面;220:蓄水部侧面;230:蓄水部开口;240:蓄水凹陷部;241:蓄水凹陷部顶面;242:蓄水凹陷部底面;243:蓄水凹陷部侧面;250:排水口;260:挡水部安装结构;270:储液空间;610:电机;620:转轴;630:转板;410:吸水管;420:第一扬水板;430:第二扬水板;411:筒壁;412:吸水口;413:喷水口;414:微细喷水孔;417:扬水筋;415:扬水板曲面;416:扬水板平面;810:挡水面;811:挡水面间隙;820:挡水筋;830:挡水部顶面;840:挡水部外周面;850:挡水部加强筋;860:凸耳;870:挡水部固定部;821:挡水筋上侧面;822:挡水筋下侧面;823:挡水筋上边;824:挡水筋下边;825:挡水筋内周侧边;826:挡水筋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以图2至图14中的示意为基准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并且上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1.以下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破碎单元以及包括该液体破碎单元的空气处理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52.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前视图。图3是沿图2中a-a’的截面图,具体为空气处理装置10的垂直截面视图。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10为一般的家用空气加湿设备,通常是放置于天花板上方或地面下方等用户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收纳空间中,并通过与通风管道连接,从而对各家居空间进行室内外空气的加湿调节。除此之外,空气处理装置10还可能同时包括对空气进行除湿、换气、消毒或热量交换等调节功能。
53.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壳体11。
54.壳体11形成空气处理装置10的外壳,为由六个面互相包围组成的立体箱状结构。具体地,壳体11形成为由六个平面形成的长方体结构,并且内部形成容纳实现空气处理功能的至少一个功能单元。至少一个功能单元包括下面将描述的液体破碎单元等。壳体11上设置有空气吸入口12和空气排出口14。
55.空气吸入口12为设于壳体11上的开口,其位于形成壳体11的六个面中的其中一个面上,用于使壳体11外部的空气进入到壳体11的内部。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壳体11设有一个空气吸入口12,并位于壳体11的图示左侧面上。
56.空气排出口14为设于壳体11上的开口,其位于形成壳体11的六个面中与空气吸入口12相对的侧面上,用于使壳体11内部的空气排出到壳体11外部。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壳体11设有八个空气排出口14,并位于壳体11的图示右侧面上。八个空气排出口14上下排列为两行,每一行设置为四个。空气吸入口12和空气排出口14的数量、位置关系、布置结构不限于此,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和调整。
57.液体破碎单元100设于空气处理装置10的壳体11内部,与空气吸入口12和空气排出口14形成风路连通,即壳体11外部的空气依次通过空气吸入口12、液体破碎单元100、空
气排出口14排出壳体11外部。如图3所示,在空气吸入口12与空气排出口14分别设置在壳体1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情况下,液体破碎单元100设置在空气吸入口12和空气排出口14之间,以使空气吸入口12、液体破碎单元100和空气排出口14形成空气流动路径。液体破碎单元100用于通过破碎液体(例如水)使其微细化,并使微细化的液体与经过液体破碎单元100的空气混合,从而增加经过液体破碎单元100后的空气湿度,混合微细化的液体的空气然后排出到空气处理装置10外部,达到增加空间中空气湿度的作用。
58.本发明中用于驱动空气流动的送风单元(图中未示),以独立装置的形式设于空气处理装置10的外部,即通过管道连接空气吸入口12并位于空气处理装置10的上游侧;和/或通过管道连接空气排出口14并位于空气处理装置10的下游侧。在本领域的通常技术中,也可把送风单元设于空气处理装置10的内部,对此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和调整。
59.参照图3所示,在壳体11内还可以设置导风结构300。导风结构300设置在空气吸入口12与液体破碎单元100之间。导风结构300工作时可以从壳体11的外部从空气吸入口12吸入空气,然后将吸入的空气运送到液体破碎单元100以进行上述的液体破碎功能。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60.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破碎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为液体破碎单元从倾斜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5是沿图4中的d-d’的截面图。参照图4和图5,液体破碎单元100包括:蓄水部200、破碎部400、驱动部600以及挡水部800。图4和图5示出了液体破碎单元100中蓄水部200、破碎部400、驱动部600以及挡水部800彼此之间的安装及位置关系。
61.图6是图5所示的蓄水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为蓄水部200的从倾斜上方观察的俯视图。下面参照图4至图6对蓄水部200进行详细描述。
62.蓄水部200用于储存用于加湿空气的液体。蓄水部200包括:蓄水部底面210、蓄水部侧面220、蓄水部开口230、蓄水凹陷部240以及由蓄水部底面210和蓄水部侧面220形成的储液空间270。
63.蓄水部底面210为位于蓄水部200的相对于竖直方向上的下端的底面。蓄水部底面210在竖直方向上从下面将描述的蓄水部侧面220朝下面将描述的蓄水凹陷部方向240向下倾斜。也就是说,蓄水部底面210上设置有最低点,并且蓄水凹陷部240设置在蓄水部底面210的最低点位置处。由此,蓄水部200中储存的液体可以沿蓄水部底面210的倾斜方向向蓄水凹陷部240聚拢。
64.蓄水部侧面220为从蓄水部底面210的外缘竖直向上延伸的侧壁面。蓄水部侧面220和蓄水部底面210形成可以容纳液体的储液空间270。
65.蓄水部开口230位于蓄水部底面的相对侧,为由蓄水部侧面220的上边缘包围形成的开口。
66.蓄水凹陷部240为从蓄水部底面210竖直向下凹陷形成的凹陷空间。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上所述,蓄水部底面210从蓄水部侧面220向蓄水凹陷部240向下倾斜,蓄水凹陷部240沿竖直方向朝远离蓄水部开口230的方向凹陷。在本实施例中,蓄水凹陷部240呈倒圆台状,即包括:蓄水凹陷部顶面241,蓄水凹陷部底面242和蓄水凹陷部侧面243。
67.蓄水凹陷部顶面241为面对蓄水开口230的、且为蓄水凹陷部240从蓄水部底面210向纵向下方凹陷的顶端面。从纵向俯视观察,蓄水凹陷部顶面241为圆形。蓄水凹陷部240上设有排水口250。
68.排水口250为设于蓄水凹陷部顶面241的孔,即位于蓄水凹陷部240的最低位置。这样,空气加湿动作停止后,蓄水部200中积存的液体可沿蓄水部底面210向蓄水凹陷部240聚拢到达蓄水凹陷部240,然后通过排水口250排出到液体破碎单元100外部。
69.蓄水凹陷部底面242为面对蓄水部开口230的、且相对于蓄水凹陷部顶面241位于纵向上方的无形的面(图中用虚线表示),也就是说,蓄水凹陷部底面242即蓄水部底面210的缺面。从纵向俯视观察,蓄水凹陷部底面242为圆形,且蓄水凹陷部底面242面积大于蓄水凹陷部顶面241面积。由此使蓄水凹陷部240形成倒圆台状。
70.蓄水凹陷部侧面243为蓄水凹陷部底面242和蓄水凹陷部顶面241相夹的、倒圆台状的倾斜包围侧面。在本实施例中,蓄水凹陷部侧面243与蓄水凹陷部顶面241之间的夹角为135
°

71.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蓄水部200中存储的液体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其他液体,只要有加湿效果即可。通常地,提供液体至蓄水部200是通过位于蓄水部200上方或蓄水部侧面220的给水部(图中未示)来进行,给水部通过连接给水管(例如从自来水管道)直接提供水至蓄水部200。
72.如图4和图5所示,破碎部400的吸水管410设置在蓄水凹陷部240位置处,并且在吸水管410的下端附近套设有挡水部800。因此,在蓄水凹陷部240周围的蓄水部底面210上设置有安装挡水部800的挡水部安装结构260。
73.下面参照图7和图8对破碎部进行详细描述。图7是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破碎单元去除挡水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为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破碎单元去除挡水部的的从倾斜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8为沿图7中b-b’的截面图,具体地,为图4所示结构的垂直截面视图。
74.破碎部400用于把储存在蓄水部200的液体微细化,使液体粒子易于混合在空气当中后被排出。破碎部400设于蓄水部底面210上方,即破碎部400的下侧一部分位于蓄水部200的储液空间270中并且上侧一部分位于蓄水部200的储液空间270的上方。破碎部400包括吸水管410以及第一扬水板420和第二扬水板430。
75.吸水管410穿过蓄水部开口230并且下端插入蓄水部200的储液空间270中的液体中,并且位于正对蓄水凹陷部240的上方。如图8所示,吸水管410的下端位于蓄水凹陷部240中,即吸水管410的下端低于蓄水部底面210,并与蓄水凹陷部240的底面之间设置有间隔。吸水管410为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吸水管410整体呈倒圆台形状的中空结构,通过高速旋转来吸取蓄水部200内储存的液体至该中空空间之中。吸水管410也可以设为其他形状的中空结构,例如倒喇叭形状或倒阶级形状等。当蓄水部200中存储一定量的液体时,吸水管410的下部浸没于液体内。在本实施例中,液体破碎单元100正常运行时,液体表面到蓄水凹陷部顶面241的高度大致控制在26.1mm~28.75mm之间,其高度可以根据吸水量需求等进行相应调节。吸水管410包括吸水口412、喷水口413、筒壁411以及微细喷水孔414。
76.吸水口412为设于吸水管410的下端的开口,其用于将蓄水部200中的液体吸入倒圆台状的中空空间中。吸水口412位于蓄水凹陷部240的凹陷空间内。也就是说,吸水口412与蓄水凹陷部相向,吸水口412低于蓄水部底面210并且与蓄水凹陷部顶面241不接触,即与蓄水凹陷部顶面241间隔开,且在纵向上位于蓄水凹陷部顶面241和蓄水凹陷部底面242之
间。另外,蓄水凹陷部240的排水口250与吸水口412相对且位于蓄水凹陷部顶面241的中心。在本实施例中,吸水口412与蓄水凹陷部顶面241之间的距离为2mm。通过吸水口412,蓄水凹陷部240内的液体可以从吸水管410的吸水口412被吸入吸水管410的中空空间内。
77.喷水口413为设于吸水管410的上端开口,即喷水口413与吸水口412相对设置,用于供吸水管410内部的液体向吸水管410的外部喷出。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相对设置,即喷水口413所在的平面与吸水口412所在的平面平行,且喷水口413在向吸水口412方向上的投影与吸水口412至少具有一部分重合,即喷水口413在吸水口412所在平面的投影与吸水口412至少具有一部分重合。在吸水管410设计为倒圆台状结构的情况下,喷水口413的直径大于吸水口412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喷水口413与吸水口4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为同心圆。
78.筒壁411为吸水管410的基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包围壁,即连接吸水口412外周边缘与喷水口413外周边缘的连续壁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吸水管410设为倒圆台形状,因此筒壁411设置为倒圆台状结构的侧面。筒壁411在不同竖直高度上的水平截面为同心且大小不同的圆环形状,且水平截面的圆环形状从吸水口412到喷水口413逐渐变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位于吸水口412处的筒壁411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扬水筋417。
79.扬水筋417为从筒壁411的内壁向吸水管410的中心轴方向径向突出的板状结构。扬水筋417沿吸水管410的轴向方向延伸。多个扬水筋417沿筒壁411的内壁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扬水筋417可以使液体更容易地被向上吸取。扬水筋417也可以设置为沿筒壁411的内壁的螺旋状或从筒壁411的内壁突出的点状或块状结构等。
80.在喷水口413的下方的筒壁411上开设有多个微细喷水孔414。微细喷水孔414为设置于筒壁411上的且穿过筒壁411的细小开孔,从吸水口412吸入吸水管410的中空空间内的液体在吸水管410的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微细喷水孔414向吸水管410外周侧喷出。微细喷水孔414设于吸水管410的上端附近,即设于筒壁411上喷水口413的下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微细喷水孔414为沿筒壁411的周向延伸的狭缝。也就是说,当筒壁411展开成平面时,微细喷水孔414呈长方形或椭圆形。微细喷水孔414可以划分成竖直布置的多个组,每个组中的微细喷水孔414可以沿筒壁411的周向均匀分布。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共设有六个微细喷水孔414,划分为每组包括两个微细喷水孔414的三组。每组中的两个微细喷水孔414相对向设置,每组微细喷水孔设于不同的竖直高度上。
81.破碎部400进一步包括第一扬水板420和多个第二扬水板430。第一扬水板420和第二扬水板430为设于吸水管410的上端位置附近的呈大致水平状的板状结构,用于对从微细喷水孔414排出的液体进行继续加速,使其附着在第一扬水板420和第二扬水板430的表面上并沿离心方向移动,最终甩离第一扬水板420和第二扬水板430以进一步微细化。具体地,第一扬水板420和第二扬水板430从吸水管410的筒壁411的外壁向远离吸水管410的外侧突出,呈大致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圆环平板状。第一扬水板420从所述喷水口413的边缘径向向外水平延伸形成为圆环形板状,多个第二扬水板430与第一扬水板420形状类似、即大致为圆环形板状,并且与第一扬水板420彼此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设置在第一扬水板420的下方。第一扬水板420和第二扬水板430中的相邻的两个扬水板之间具有一定间隔,该间隔与如上所述的划分成的微细喷水孔组在竖直方向的间隔彼此相对应。多个微细喷水孔414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扬水板之间。具体地,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扬水板之间的多个微细喷水孔414
对应于所述的划分成的微细喷水孔组,并且该微细喷水孔组中的多个微细喷水孔414在相邻的两个扬水板之间沿周向均匀布置。如上所述,每组微细喷水孔组包括两个微细喷水孔414的情况下,该两个微细喷水孔414在相邻的两个扬水板之间相对设置。
8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扬水板420与筒壁411一体形成,并且多个第二扬水板430以此可拆卸地连接到上方的相邻扬水板。例如在设置三个第二扬水板430的情况下,该三个第二扬水板430中的最上侧第二扬水板430可装拆地连接第一扬水板420,该三个第二扬水板430中的中间第二扬水板430可拆卸地连接最上侧第二扬水板430,该三个第二扬水板430中的最下侧第二扬水板430可拆卸地连接中间第二扬水板。连接方式可以是在彼此相邻的两个扬水板上设置嵌合结构等本领域通常技术方案实现。第二扬水板430也可以设为与筒壁411一体成型。
83.在本实施例中,在如上所述设置六个微细喷水孔414并且划分成三组微细喷水孔组的情况下,第二扬水板430的数量为三个,第一扬水板420与三个第二扬水板430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布置,形成三个间隔,划分成三组的微细喷水孔组分别设置在该三个间隔中。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扬水板420和多个第二扬水板430设置成与吸水管410同轴的水平圆环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扬水板420和多个第二扬水板430的大小设置成相同,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成彼此不同,这可以根据必须的破碎程度进行设计。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扬水板420和多个第二扬水板430中的每一个包括扬水板曲面415和扬水板平面416。
84.扬水板曲面415紧贴吸水管410的筒壁411的外壁并且形成为沿径向向外且向上倾斜的曲面。也就是说,扬水板曲面415位于靠近吸水管410侧的端部上。扬水板曲面415的紧贴筒壁411的外壁的上侧面紧贴在相应细微喷水孔414的下端的下方,即扬水板曲面415的内周侧端的上侧面紧贴相应微细喷水孔414的下方。
85.扬水板平面416为从扬水板曲面145径向向远离吸水管410的离心方向延伸的水平面。扬水板平面146的上侧面设为高于或等于相应微细喷水孔414的上端。
86.如此,从微细喷水孔414喷出的液体可以首先在扬水板曲面415上短暂存留,扬水板曲面415的曲面设计可以防止喷出的液体直接沿离心方向甩出从而不能被进一步加速和微细化。短暂存留在微细喷水孔414上的液体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继续向扬水板平面416移动,经过扬水板平面416的加速后被进一部微细化。
87.下面参照图7和图8对驱动部600进行详细描述。
88.驱动部600连接破碎部400并且驱动吸水管410旋转。驱动部600设于破碎部400的上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驱动部600包括电机610、转轴620和转板630。
89.电机610为本领域通常使用的直流无刷电机,通过连接电源并在通电后驱动与其连接在一起的转轴620转动。
90.转轴620由电机610驱动旋转,从电机610内部向电机610下方伸出,用于连接电机610和破碎部400,从而驱动破400碎部运作,具体地,驱动吸水管410旋转,从而使吸水管410吸取液体。
91.转板630设置在转轴620上并且具有与第一扬水板420类似的形状,设于电机转轴620与第一扬水板420之间。转板630用于连接转轴和第一扬水板420,从而将转轴620的旋转传递到第一扬水板420,然后进一步传递到吸水管410。与上述第一扬水板420和多个第二扬
水板430之间的连接方式一样,转板630和第一扬水板42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互相设置嵌合结构等本领域通常技术方案实现。在本实施例中,转板630与第一扬水板420彼此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连接。转板630形状与扬水板近似地设为圆环状,转板630直径长度与第一扬水板420相同。在竖直俯视观察下,转板630覆盖第一扬水板420和第二扬水板430;另外,转板630和转轴620的组成覆盖吸水管410的喷水口413。
92.下面参照图4以及图9至图12对挡水部800进行详细描述。图9为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破碎单元的挡水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为挡水部的从倾斜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挡水部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所示的挡水部的俯视图。图12是沿图9中的c-c’的截面图。
93.挡水部800用于抵挡由于吸水管410的旋转使吸水管410周围的液体向外涌动的液体涌流。换句话说,破碎部400工作时可能会产生从吸水管410向外侧扩散的涌流,挡水部800可以抵挡该涌流继续往外侧扩散,同时抑制液体表面的高度(即液体的深度)变化。在竖直方向上,挡水部800设于蓄水部底面210和第二扬水板430之间,同时部分位于蓄水部200所包围的储液空间270中。挡水部800套设在吸水管410的下端附近并且于吸水管410间隔开,也就是说,挡水部800围在吸水管410的下端周围。挡水部800包括挡水面810以及挡水筋820。
94.挡水面810形成为面向吸水管410且围绕吸水管410的闭合面,特别是封闭周面。在本实施例中,挡水面810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从竖直方向观察,挡水面810具有圆形的周长形状,该圆形形状与吸水管410的水平截面形状相同并且挡水面810的水平截面与吸水管410的水平截面呈同心圆。挡水面810也可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倾斜延伸,只要为对涌流有抵挡作用的面即可。在本实施例中,蓄水凹陷部240隔开地被挡水面810所在的面包围,即从竖直方向观察,挡水面810位于蓄水凹陷部底面242的外侧,挡水面810围绕蓄水凹陷部240、且挡水面810与蓄水凹陷部底面242之间相隔一段距离。挡水面810面向吸水管410,并且挡水面810的下侧边靠近蓄水部底面210但互不接触,即挡水面810的下侧边与蓄水部底面210之间设有间隔,该间隔在本发明中称为挡水面间隙811,挡水面间隙811可以使挡水部800外部的液体通过该间隔流入挡水部800内,从而被吸水管410吸取,保证防水部800内部的液位稳定,并且在结束液体破碎动作时,挡水部800外部的液体也可以通过该间隔流进蓄水凹陷部240以从排水口250排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为方便地将挡水面810固定于蓄水部200上且加强挡水面810的强度,挡水部800进一步包括挡水部顶面830、挡水部外周面840以及挡水部加强筋850。
95.挡水部顶面830从挡水面810的上侧边与挡水面810垂直地向外延伸形成。挡水部顶面830面向竖直上方,且呈圆环形状。
96.挡水部外周面840从挡水部顶面830的外侧边垂直向下延伸形成,即挡水部外周面840与挡水面810相对并且之间形成间隔。挡水部外周面840向外周侧延伸设有挡水部固定部870。在本实施例中,挡水部固定部870为从挡水部外周面840垂直于挡水部外周面840水平向外延伸的圆环板状,在固定部870上设置有凸耳860,凸耳860上设置有供螺丝插入的螺丝孔,该螺丝孔与设置于蓄水部底面210上设置的挡水部安装结构260配合,基于此,挡水部安装结构260设置为对应的柱状螺丝栓,用户通过螺丝把螺丝孔和螺丝栓固定从而可将挡水部800固定于蓄水部200上。挡水部外周面840与挡水面810类似,与蓄水部底面210之间设
有间隔,与挡水面间隙811的作用一样,该间隔可以使挡水部800外部的液体通过该间隔流入挡水部800内,从而被吸水管410吸取,保证防水部800内部的液位稳定,并且在结束液体破碎动作时,挡水部800外部的液体也可以通过该间隔流进蓄水凹陷部240以从排水口250排出。
97.挡水部加强筋850设置在挡水部外周面840与挡水面810之间的间隔中,并且形成为连接挡水部外周面840和挡水面810的筋状结构,起到加强挡水部800的强度的作用。
98.挡水筋820从挡水面810向吸水管410方向突出且沿吸水管410的旋转方向向下倾斜。挡水筋820可以用于引导被挡水面810阻挡的液体涌流向下方流动,从而抑制液体的深度变化。在本实施例中,挡水筋820设置为多个,并且沿挡水面810的周向均匀布置。例如,挡水筋820可以设置为四个,且每两个为一组地互相对向而设,且在水平面内四个挡水筋820均匀分布设在挡水面810上。多个挡水筋820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彼此错开。例如,四个挡水筋820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错开,即投影互不重叠(如图11所示)。换言之,四个挡水筋820在水平面上彼此间隔开且不重叠。挡水筋820设置为片状结构,并且包括挡水筋上边823、挡水筋下边824、挡水筋内周侧边825、挡水筋上侧面821以及挡水筋下侧面822。
99.挡水筋上边823为从挡水面810突出且挡水筋820位于竖直方向的上侧位置的的一个边。挡水筋上边823为直线边,即平行于挡水面810的半径的直线。
100.挡水筋下边824为从挡水面810突出且位于挡水筋820位于竖直方向的下侧位置的一个边。挡水筋下边824为平行于挡水筋上边823的直线边。挡水筋下边824与挡水面810的下侧边之间相隔有一段间隔,这里把该间隔称为挡水筋间隙826。
101.挡水筋内周侧边825为由挡水筋上边823的顶端和挡水筋下边824的顶端连接而成的边,为挡水筋820最靠近吸水管的一个边。由于挡水筋上边823位于竖直方向的上侧,挡水筋下边824位于竖直方向的下侧,因此挡水筋内周侧边825为从上侧向下侧倾斜的斜边。也就是说挡水筋820设置为倾斜的片状结构。同时,挡水筋内周侧边825的倾斜方向为沿吸水410管的旋转方向向下倾斜,即从竖直俯视的角度来看,在吸水管410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挡水筋820设为沿顺时针方向从上往下方倾斜;反之,吸水管410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挡水筋820设为沿逆时针方向从上往下方倾斜。另一方面,挡水筋内周侧边825设为弯曲的弧形边,该弯曲方向为弧形边的圆心位于挡水筋820的上方,如图12所示。也就是说,挡水筋内周侧边825设为向下方凸出的形状,该下方可以是垂直下方也可以是斜下方。在本实施例中,挡水筋内周侧边825设为半径是35mm的圆的其中一段弧线;另一方面,挡水筋内周侧边825下端的切线为与水平线平行的线,即被挡水面810阻挡的液体沿挡水筋820向下流动至挡水筋820的下端时速度可以降低,流动趋于平稳以部扰流吸水管410周围的液体。挡水筋内周侧边825与吸水管410之间的径向距离保持一致。例如,在吸水管410形成为倒圆台结构且挡水面810形成为圆柱侧面状的情况下,挡水筋820从挡水面810向吸水管410的突出量(即突出长度)从挡水筋820的上端到挡水筋820的下端逐渐变大,即挡水筋内周侧边825的下端相比其他部分设为更靠近吸水管410,如从竖直俯视图观察,挡水筋内周侧边825的下端向吸水管410方向突出。在本实施例中,挡水筋内周侧边825与吸水管的径向距离大致保持为10mm,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径向距离保持一致并非指必须相等,在制作工艺上可以有一定的上下误差浮动。
102.挡水筋上侧面821为由挡水筋上边823、挡水筋下边824、挡水筋内周侧边825共同
包围形成的朝向上方的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挡水筋内周侧边825设为沿吸水管410旋转方向朝下方倾斜的弯曲弧形边,因此挡水筋上侧面821为沿吸水管410旋转方向朝下方倾斜的弯曲弧面。同时,挡水筋上侧面821也设置为向远离所述挡水面810的方面(即向吸水管420方向)朝上方倾斜的形状,即在以挡水面810的直径的竖直截面中,挡水筋上侧面821和挡水面810的夹角为锐角。
103.挡水筋下侧面822为由挡水筋上边823、挡水筋下边824、挡水筋内周侧边825共同包围形成的朝向下方的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挡水筋内周侧边825设为沿吸水管410旋转方向朝下方倾斜的弯曲弧形边,因此挡水筋下侧面822为沿吸水管旋转方向朝下方倾斜的弯曲弧面。也就是说,挡水筋上侧面821和挡水筋下侧面822相对且形状大小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挡水筋下侧面822的上端和下端的切线相夹的角为106
°

104.以上,为液体破碎单元100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另外,空气处理装置10还可以安装空气除湿单元、导风单元、热量交换单元、过滤单元、除菌单元等各种根据不同产品定位而设计的功能单元,在本发明中省略对其他功能单元的详细说明。
105.接下来,参照图13对空气处理装置10内的空气气流流向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中空气流动的侧剖视图。
106.为了保证液体破碎单元100处的风道统一且畅顺,可以在液体破碎单元100的蓄水部200的上方设置用于阻挡空气且使空气流向蓄水部200内部的挡风板500。挡风板500设为弯曲弧形板状并从壳体11的顶面向下方延伸而设,并在液体破碎单元100的进风侧(即图中液体破碎单元的左侧)设有开口。在液体破碎单元100的竖直方向上观察,破碎部400的投影位于挡风板500的包围内部,挡风板500的投影位于蓄水部200的包围内部。
107.空气处理装置10外部的空气通过送风装置的驱动,首先从壳体11的空气吸入口12被吸入到壳体11的内部,空气经过例如导风结构300或其他功能单元的处理或引导后到达液体破碎单元100的进风侧(即图示液体破碎单元100的左侧),从而进入液体破碎单元100。然后,由于挡风板500的阻挡,空气冲击挡风板500后唯有转向下方流动,也就是说,挡风板500能够引导空气进入液体破碎单元100,防止空气不经过液体破碎单元100直接吹向空气排出口14。此时,空气在经过破碎部400的第一扬水板420和第二扬水板430的位置时,与被破碎部400微细化后的液体粒子进行混合,然后继续向蓄水部200内流动。接着,由于蓄水部200中的储存的液体的阻挡,空气再次转向,并通过挡风板500和蓄水部200之间的出口流出,完全离开蓄水部200所包围的储液空间270后,流向壳体11的空气排出口14,并通过空气排出口14最终被排放到空气处理装置10的外部。
108.接下来参照图8对根据本发明的破碎部400对液体破碎使其微细化的方式进行说明。
109.空气处理装置10运行时,电机610接通电源并高速旋转,旋转运动通过转轴620传递到转板630,使转板630旋转从而带动与转板630连接的第一扬水板420及吸水管410高速旋转。在此同时,给水部向蓄水部200提供液体。由于吸水管410下端的吸水口412浸在蓄水部200存储的液体中,所以通过吸水管410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蓄水部200的液体可以通过吸水口412进入吸水管410的中空空间并紧贴吸水管410的筒壁411的内壁向上爬升。同时,吸水管410设为倒圆台状的中空结构,即筒壁411的内壁为向上方扩大的斜面,这样,位于筒壁411内壁的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则不易掉落以更有效地沿该斜面向上方移动。吸
水口412处设有的扬水筋417,在高速转动下用于带动液体向上方移动。具体地,当扬水筋417随吸水管410转动时,扬水筋417与液体为相对运动,液体由于扬水筋417的阻挡,而向扬水筋417延伸的方向(即吸水管410的轴方向,也就是竖直上下方向)向上流动,从而达到带动液体向上方移动的作用。
110.然后,蓄水部200的液体通过吸水口412进入吸水管410的筒壁411的内壁后,随内壁的斜壁逐渐向上移动至吸水管410的上部设置微细喷水孔414的位置,由于没有筒壁411的支撑液体随即穿过微细喷水孔414向离心方向喷出并离开筒壁411,此时甩出微细喷水孔414的液体即被破碎成微小粒子状。需要说明的是,液体的破碎程度(微细化程度)受到吸水管410的旋转速度、吸水管410的形状、微细喷水孔414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影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产品要求对上述结构进行相应设计调节。
111.随后,从微细喷水孔414甩出的部分液体粒子到达第二扬水板430并附着于第二扬水板430上。具体地,液体粒子从微细喷水孔414甩出后,由于扬水板曲面415的内周侧端的上侧面紧贴设于对应的微细喷水孔414的下方,使大部分的液体粒子脱离微细喷水孔414后便立刻接触扬水板曲面415从而使其附着于扬水板曲面415上,然后继续沿着扬水板曲面415向离心方向流动到扬水板平面416。由于第二扬水板430和吸水管410一同在高速旋转,附着于扬水板平面416上的液体粒子会继续加速并向离心方向被放出,此过程中液体粒子会由于高速而继续分离从而使其体积更微细化,或者液体粒子以更大的速度甩出并撞击到挡风板500或蓄水部侧面220上,使液体达到更加微细化的(雾化)的效果。
112.在筒壁11的内没有从微细喷水孔414甩出的液体,最终会从吸水管410最上端的喷水口41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扬水板420向离心方向甩出。第一扬水板420具有与上方描述的第二扬水板430同样的作用,在此不再赘述。另外,设于第一扬水板420上方的转板630的形状与第一扬水板420和第二扬水板430相似,即为圆环平板状,可以阻挡从喷水口413甩出的液体向上胡乱飞散、并使液体沿转板630和第一扬水板420之间的空间脱离破碎部600,以此防止位于喷水口413上方的电机610被液体喷溅导致损坏,同时可以把液体引导至第一扬水板420上使其进一步微细化。
11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体粒子最终甩离第一扬水板420、第二扬水板430以及转板630。飞散出来的液体粒子,一方面,体积较小、质量较轻的一部分会立即与周围流经的空气混合,并随空气流动一起排出到液体破碎单元100外;一方面,体积较大、质量较大的一部分液体粒子难以立即混合于空气中,而继续甩飞至蓄水部侧面220或挡风板500上,并通过与壁面碰撞而分散,从而被进一步微细化,由于进一步微细化后的液体粒子体积和质量减少,便可混合到流经的空气中,并随空气流动排出到液体破碎单元100外;另一方面,体积或质量更大的一部分液体会由于重力的关系,掉下至蓄水部200中储存的液体里从而被回收。通过上述这样,实现加湿空气的功能。
114.接下来参照图11、图12和图14对根据本发明的挡水部800的原理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115.液体破碎单元100启动时,给水部向蓄水部200提供一定量液体,在从蓄水部侧面220往蓄水凹陷部240向下倾斜的蓄水部底面210的引导下,液体通过挡水部外周面840和挡水面810与蓄水部底面210之间的挡水面间隙811向蓄水凹陷部240流动。挡水面间隙811用于控制液体流进挡水部800包围的空间里的流量,换言之,挡水面间隙811由于间隔空间细
小,使液体不会短时内全部流进挡水面800包围的空间里(即吸水管410周围),而是持续而稳定量地经过挡水面间隙811进入到吸水管410周围,从而提高吸水管410吸水的稳定性,同时控制吸水管410周围的水面的高度从而减轻电机的负荷,保证所需的转速。同时,驱动部600带动破碎部400高速转动,吸水管410周围的液体被吸水口413向上吸取进入吸水管410的内部空间中。
116.吸水管410在高速旋转时,会使液体表面产生摇晃。当液体表面位于吸水口412附近位置的情况下,这种摇晃会导致吸水管410吸入的液体量不稳定(例如吸水口412出现断断续续吸取液体的情况),从而导致加湿量的不稳定;同时,由于吸水管410的旋转,一部分例如蓄水部200内沿旋转方向的液体的涌流,或从吸水管410向蓄水部侧面220流动的液体涌流也会导致吸水管410吸入的液体量不稳定从而导致加湿量的不稳定;另外,由于液体表面与吸水口412之间的断续接触和分离也容易产生吸水时的噪音、以及涌流撞击蓄水部侧面220的噪音。
117.对此,通过设置挡水面810,一部分摇晃的液体涌流在向外扩散时,通过碰撞到挡水面810而减弱其晃动程度;同时,涌流被阻挡而不能继续向外侧扩散,从而使液体可更大程度地存储在挡水面810包围的空间中(即吸水管410的周围),使吸水管410周围的液体的量趋向稳定;另外,挡水面810减弱涌流继续向蓄水部侧面220,从而减少涌流撞击蓄水部侧面220的噪音。即挡水面810可以抑制吸水管410吸入的液体量不稳定和噪音的产生,提高加湿量的稳定性。
118.并且,挡水面810的水平横截面与吸水管410的水平横截面为形状相同的圆环形,并且在相同竖直高度下,挡水面810的水平截面与吸水管410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同心圆,即吸水管410的外周到挡水面810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吸水管410周围的液体涌流从吸水管410扩散后则几乎可以同时到达挡水面810并被同时减弱然后同时反弹到吸水管410周围,从而抑制不同方向的涌流互相产生混乱,确保吸水管410周围的液体量在不同时刻保持大致相等,使驱动部600的电机610的负载稳定,从而使转速稳定以维持稳定的加湿量。
119.另外,被吸水管410带动的液体涌流的波峰较高时,涌流的波浪可能会越过挡水面810的上端向蓄水部侧面220方向流动,这样碰撞到挡水面810后返回吸水管410的液体量则会减少;另一方面,当吸水管410以高速旋转时,吸水口412周围的液体会形成旋涡,旋涡会把液体推向外周侧,使贴近吸水管410的液体量减少。当液体表面位于吸水口412附近位置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吸水口412处的液体不足而导致加湿量不足或不均匀。因此,通过设置挡水筋820可以抑制涌流的一部分波浪越过挡水面810,同时,通过挡水筋820的引导,使液体可以在碰撞到挡水筋820后向下流动并且返回吸水口412的周围。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增加聚集在吸水口412附近的液体,确保吸水口412周围的液体量。
120.具体地,以吸水管410在俯视观察中以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例进行说明。参照图14,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破碎单元中液体涌流流动的俯视视图。吸水管410为逆时针旋转,因此从吸水管410往外扩散的涌流也同样地以逆时针方向扩散。由于挡水筋820沿所述吸水管410的旋转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朝下方倾斜,即挡水筋820倾斜的方向与涌流运动的方向相同或相近,因此到达挡水筋820的涌流沿逆时针方向碰撞挡水筋下侧面822,并沿着挡水筋下侧面822的引导而向斜下方流动,通过这样可以压低涌流的波峰,并使涌流更多地流向下方,从而增加聚集在吸水口412附近的液体,确保吸水管410周围的液体量。
121.挡水筋820设为片状结构,即挡水筋820的面向吸水管410方向的一侧不形成为面,而是形成为很薄的侧边(参考挡水筋内周侧边825),通过这样,从吸水管410往外扩散方向的涌流就不会(或难以)被挡水筋820阻挡。换言之,挡水筋内周侧边825呈切割涌流、而非阻挡涌流的作用,可以大大地降低挡水筋820阻挡从吸水管410往外扩散的涌流的阻挡作用,让更多的涌流流向挡水面810,从而抑制吸水管410附近的涌流的因不同面的阻挡和反弹而造成涌流混乱,提高吸水口412的吸水均匀度从而提高加湿均匀程度。
122.在本实施例中,挡水筋上侧面821设为朝吸水管410方向向上倾斜,可以进一步防止当液体破碎单元100停止运作时,液体残留在挡水筋上侧面821上,从而防止残留液体由于高温等原因形成水垢并堆积在挡水筋上侧面821上而降低挡水部的效果。具体地,当液体破碎单元100停止运作时,蓄水部400的积存的液体通过排水口250排出到液体破碎单元100外,这个时候,部分位于挡水筋上侧面821上的液体则会沿着倾斜的挡水筋上侧面821,向下方流动,或者聚集至挡水筋上侧面821的靠近挡水面810侧后并向下方流动,换言之,挡水筋上侧面821这样的倾斜设计是尽可能地使液体不停留于挡水筋上侧面821上。
123.挡水筋820呈圆心位于挡水筋820上方的弧形状,可以使其更畅顺地引导液体涌流。具体地,被挡水面810阻挡后的涌流虽然在向外扩散的运动方向被阻止,但其还会继续沿其本身的另一个运动方向,即吸水管410的旋转方向运动。此时,涌流首先被挡水筋820的上端阻挡,从而沿着弧形挡水筋820下侧面,顺滑地继续沿吸水管410的旋转方向运动并被挡水筋820“压”向下方。涌流从挡水筋820的上端到挡水筋820的下端,沿着弯曲的弧形面引导逐渐向下方流动,并且,由于挡水筋820的下端的切线设为与水平线平行,涌流会在最后趋向沿水平方向流动并离开该挡水筋820。下方的涌流趋向水平流动并逐渐流进蓄水凹陷部240,可以提高吸水管410附近的下方的涌流均匀分布,从而提高加湿均匀程度。
124.并且,挡水筋间隙826的设置,是为了使被挡水筋820引导后的液体涌流可以通过挡水筋间隙826继续以大致水平地流动,并且在流动中由于重力而逐渐流进蓄水凹陷部240,而不是短时内局部地涌入蓄水凹陷部240。由此进一步提高吸水管410附近的下方的涌流均匀分布,从而提高加湿均匀程度。
125.同样地,蓄水凹陷部240隔开地被挡水面810所在的面包围,使被挡水筋820引导后的液体涌流可以沿着挡水面810和蓄水凹陷部240之间的平面继续以大致水平地流动,并且在流动中逐渐流进蓄水凹陷部240,而不是短时内局部地涌入蓄水凹陷部240。由此进一步提高吸水管410附近的下方的涌流均匀分布,从而提高加湿均匀程度。
126.蓄水凹陷部240设为倒圆台状,可以让涌流逐渐沿蓄水凹陷部侧面243逐渐流进蓄水凹陷部240,而不是短时内局部地涌入蓄水凹陷部240。由此进一步提高吸水管410附近的下方的涌流均匀分布,从而提高加湿均匀程度。同时,倾斜的蓄水凹陷部侧面243对涌流有引导的作用,可以减少吸水口412周围的涌流或飞溅的水滴直接撞击壁面而产生的噪音。
127.另一方面,挡水筋820沿挡水面810的周向均匀分布,例如挡水筋820设为四个且分别每两个相对而设,可以抑制被引导后的涌流的分布的不平衡,提高被引导后的涌流的均匀分布,提高加湿均匀程度。各个挡水筋820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彼此间隔开地相错而设,是防止挡水筋820彼此重叠而增加对涌流的阻力,即减少对涌流的阻挡从而抑制吸水管410附近的涌流的混乱,提高吸水口412的吸水均匀度从而提高加湿均匀程度。
128.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吸水管410为倒圆台形状的情况下,挡水筋820的下端
从挡水面810的突出长度设置为大于挡水筋820的其他部分从挡水面810的突出长度,即挡水筋820从挡水面810的突出长度从上端到下端逐渐变大,使挡水筋内周侧边825与吸水管410的径向距离保持一致。通过这样,吸水管410周围的液体从吸水管410扩散后可几乎同时到达挡水筋内周侧边825,即几乎同时被挡水筋内周侧边825切割或阻挡,从而抑制吸水管410附近的涌流的混乱,提高吸水口412的吸水均匀度从而提高加湿均匀程度。
129.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破碎单元以及包括该液体破碎单元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吸水管的下端附近套设挡水部,通过挡水部的挡水面以及挡水筋来防止由于吸水管的旋转导致附近液体向外扩散的涌流,并且有效、均匀和平稳地引导碰撞到挡水面和挡水筋的涌流向下流回吸水管附近,从而保证吸水管的吸水口附近的液位和液流稳定。由此,一方面,可以保证稳定的加湿量;另一方面,由于吸水口附近的液体和液流稳定,使得电机转速稳定,从而可以降低由于电机转速不稳定而导致的噪声。
13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