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亮度提升的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10:06: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光板生产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亮度提升的导光板。


背景技术:

2.背光源常应用于各种显示设备中,背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驱动电路,其中导光板主要将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传导分布使背光源在出光时形成面光源。
3.相关技术中,导光板上设置有入光端面、出光端面、反射面以及出光面,反射面上设置有多个半球状的网点凸起,出光面上设置有多条弧形凸起,当光线从入光端面入射至导光板内时,光线会传导至反射面,经网点反射至出光面的弧形凸起折射出光,从而形成面光源。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光线在传导的过程中,由于网点为凸起,使光线所形成的漫反射的角度较大,使光线易从导光板的侧面漏光,从而造成出光面较大的光损,使出光面的出光亮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出光面的提高出光亮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亮度提升的导光板。
6.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亮度提升的导光板,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具有亮度提升的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两端面分别为入光端面以及出光端面,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两侧表面分别为反射面以及出光面,所述反射面上设置有多个反射切槽以及多个网点,多个所述反射切槽均与光源入射方向平行,相邻两个反射切槽之间设置有多个网点,多个所述网点呈阵列分布,多个所述网点均包括迎光面以及逆光面,所述迎光面与所述逆光面均位于所述反射面靠近出光面的一侧,所述逆光面连接于所述迎光面与所述反射面之间,且所述逆光面沿着所述迎光面周向设置,所述迎光面自所述入光端面至所述出光端面朝靠近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倾斜设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反射面上设置多个网点以及多个反射切槽,且相邻两个反射切槽之间设置多个网点,网点由于包括迎光面以及逆光面,当光线入射至导光板本体内时,迎光面呈倾斜设置使迎光面趋于出光面且朝向入光端面,此时迎光面能够对光线反射,使光线集中反射至出光面,同时传导至两个反射切槽之间的空间时,两个反射切槽对网点左右的光线进行指向性引导,对光线所形成的漫反射角度收窄,使光线反射更好的反射至出光面,从而使光线不易从导光板本体侧边以及出光端面漏光,减少光损,以提高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导光板本体的出光亮度。
9.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反射切槽槽底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排所述网点之间的间距。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两排网点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反射切槽槽底之间的间距,如此能够使光线集中在相邻两个反射切槽之间,使光线在该空间并反射至出光面,从而使导光板本体出光时形成多条具有高亮度的增亮条纹,以若弱化导光板本体内部
的小瑕疵或白点反射所形成的亮纹和亮点的亮度,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的遮瑕性。
11.优选的,所述网点密度自所述入光端面至出光端面沿所述光源入射方向逐渐增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点密度自入光端面至出光端面逐渐增大,由此使靠近出光端面的网点数量逐渐增多,以调整光线光能分布,提高高靠近出光侧的亮度,使导光板本体整体出光均匀。
13.优选的,所述迎光面与所述反射面夹角范围为0
°
至70。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迎光面与反射面之间的夹角为0
°‑
70
°
,此时使迎光面趋于出光面,如此有利于接收从入光端面入射的光线并反射至出光面,进而优化反射效果。
15.优选的,所述逆光面为曲面,所述逆光面自所述反射面至所述迎光面圆弧过渡,且朝靠近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凹陷。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逆光面为曲面能够对光线在网点内的传导方向进行位调整,使部分光线集中在迎光面上,以使更多的光线经迎光面出光,提升光能利用率。
17.优选的,同排两个所述网点之间的间距随所述网点密度增大而缩小。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19.优选的,所述出光切槽的槽壁均自槽口至槽底圆弧过渡,且朝远离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方向凸出。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光切槽相对的槽壁圆弧过渡,对位于反射至出光面光线在多个方向进行折射出光,以提高光线的柔和度,使光线出光更均匀。
21.优选的,所述反射切槽为等腰的v形槽。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射切槽为等腰的v形槽的设置能够将光线提供引导,使光线传导至反射切槽时,反射切槽的槽壁能够将光线反射至出光面,增强了对光线的指向性,以使更多的光线传导至出光面。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 在反射面上设置多个网点以及多个反射切槽,且相邻两个反射切槽之间设置多个网点,网点由于包括迎光面以及逆光面,当光线入射至到导光板本体内时,迎光面能够对光线反射,使光线集中反射至出光面,传导至两个反射切槽之间的空间时,两个反射切槽对网点左右的光线进行指向性引导并聚集,对光线所形成的漫反射角度收窄,减少光损,以提高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导光板本体的出光亮度;
25.2. 迎光面与反射面之间的夹角为0
°‑
70
°
,此时使迎光面趋于出光面,如此有利于接收从入光端面入射的光线并反射至出光面,进而优化反射效果;
26.3. 出光切槽相对的槽壁圆弧过渡,对位于反射至出光面光线在多个方向进行折射出光,以提高光线的柔和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身请实施例1的网点立体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网点正投影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反射面仅有网点时的光路原理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导光板光路原理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出光面平面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导光板本体;2、入光端面;3、出光端面;4、反射面;5、出光面;5、反射切槽;7、网点;701、迎光面;702、逆光面;8、迎光面的正投影面;9、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0、第一重合边;11、第二重合边;12、第一弧形重合段;13、第二弧形重合段;14、出光切槽。
具体实施方式
35.结合附图对一种具有亮度提升的导光板进行如下详细说明。
36.实施例1:
37.参照图1,一种具有亮度提升的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导光板本体1的两端面为入光端面2以及出光端面3,导光板本体1的厚度方向的两表面分别为反射面4以及出光面5。其中入光端面2为光源入射端,反射面4用于反射光线,出光面5用于光线折射出光。
38.导光板本体1的反射面4设置有反射切槽6,反射切槽6自入光端面2至出光端面3沿光源入射方向贯穿设置。反射切槽6为弧形槽或等腰的v形槽,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等腰的v形槽。反射切槽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反射切槽6沿着导光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且相邻两个反射切槽6相对的两槽边之间间距设置范围为0um至20um。
39.若反射切槽6为弧形槽,反射切槽6的槽壁均为弧形面,反射切槽6的槽壁均自槽口至槽底圆弧过渡,且朝远离导光板本体1内部的一端凸出,且反射切槽6的深度需大于或等于20um。
40.参照图1和图5,反射面4上还设置有多个网点7,具体的说,多个网点7呈阵列排列,且每排网点7均位于相邻两个反射切槽6之间,相邻两列网点7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反射切槽6槽底之间的间距。此外,同排相邻两个网点之间的间距不相等,可以根据光能随机分布网点7的位置,网点7密度自入光端面2至出光端面3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因此每排相邻两个网点7之间的间距随密度分布的增大逐渐减少,由此能够根据光能合理分布网点7的位置,从而能够使更多的光线从出光面5靠近出光端面3的一侧出光,以减少光线从出光端面3漏光,减少光损。通过如此设置,能够将更多的光线聚拢在相邻两个反射切槽6之间,从而使导光板本体1在出光时形成多条增亮条纹,提高导光板出光的亮度,以弱化周边因瑕疵或白点会聚或反射所形成的亮点或亮条纹的亮度。
41.参照图2,网点7为向导光板本体1内部凹陷的网点凹陷,具体的说,迎光面701为平面,逆光面702为曲面,且逆光面702沿迎光面701周向设置,且逆光面702自反射面4至迎光面701沿网点7的高度方向圆弧过渡,且朝导光板本体1内凹陷。此外,迎光面701自入光端面2至出光端面3朝远离反射面4的一端倾斜,迎光面701与反射面4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
°‑
70
°

42.如图3所示,当网点7正投影于反射面4时,迎光面的正投影面8为圆形,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为圆环形。具体的说,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包括第一逆光面901与的第二逆光面902,第一逆光面902包括第一弧形边、第二弧形边、第一直线段以及第二直线段,第一弧形边的半径大于第二弧形边的半径,第一弧形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弧形边以及第二弧形边的一端点重合连接。第二直线段的两端分别于第一弧形边以及第二弧形边远离第一直线段的一端重合连接。同时,第二逆光面902包括第三弧形边、第四弧形边、第三直线段以及第四直线
段,第三弧形边的半径大于第四弧形边的半径,第三弧形边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弧形边以及第四弧形边的一端点重合连接。第四直线段的两端分别于第三弧形边以及第四弧形边远离第三直线段的一端重合连接。此外,迎光面的正投影面8包括第一圆弧段以及第二圆弧段,第一圆弧段的两端点分别与第二圆弧段对应的端点对应连接,由此构成迎光面的正投影面8。
43.第一直线段与第三直线段重合连接形成第一重合边10,第二直线段与第四直线段重合连接形成第二重合边11,第一圆弧段与第一弧形边重合连接形成第一弧形重合段12,第三弧形边与第二圆弧段重合连接形成第二弧形重合段13。同时,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中心点与迎光面的正投影面8的中心点不重合,且迎光面的正投影面8位于逆光面702正投影面的中心点靠近入光端面2的一侧,第一重合边10与第三重合边13分别位于迎光面的正投影面8两侧,且第一重合边10位于靠近入光端面2的一侧,第二重合边11位于靠近出光端面3的一侧,第一重合边10的长度小于第二重合边11的长度,如此有利于接收更多光线并使光线反射至出光面5。
44.参照图4和图5,当部分光线入射至网点7内时,迎光面701由于趋于出光面5,此时能够为光线提供指向性引导,使大部分光线引导至出光面5,从而减少光线从出光端面3漏光。同时,逆光面702由于为曲面,能够将入射至网点7内的光线所形成的漫反射角度扩散,同时对该部分光线的传导方向微调整,以增大部分光线的扩散范围,使光线能够在出光面5靠近出光端面3的一侧出光,以提高出光的均匀性,优化整体出光效果。
45.出光面5上设置有多个出光切槽14,多个出光切槽14与光源入射方向平行,且出光切槽14自入光端面2至出光端面3沿导光板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出光切槽14设置有多个,多个出光切槽14沿导光板的宽度方向时候依次设置。
46.具体的说,出光切槽14相对的槽壁均自槽口至槽底圆弧过渡,且朝远离反射面4的一端凸出。当光线从反射面4反射至出光面5时,光线经出光面5折射出光,出光切槽14的设置使光线在出光面5上能够在多个方向出光,以提高光线出光的柔和度,使光线出光更均匀。
47.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网点7设置为向内凹陷的结构,此时的迎光面701位于反射面4靠近出光面5的一侧,同时迎光面701趋向于出光面5,如此设置迎光面701能够更好地对光线的传导方向进行调整,使靠近出光端面3的光线更多的反射至出光面5,使光线不易从出光端面3漏光,由此减少光损,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出光亮度。
48.实施例2:
49.参照图6,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出光切槽14的槽壁的半径可自入光端面2至出光端面3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如此使出光切槽14的槽深逐渐增大,因此使更多的光线从出光面5靠近出光端面3一侧出光,提高出光面5靠近出光端面3的一侧的亮度,以提高导光板本体1整体的出光均匀性。
50.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出光切槽通过自入光端面至出光端面沿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的半径逐渐增大,使更多的光线出光在出光面靠近出光侧的一侧,以提高出光面靠近出光端面一侧的亮度,进而提高导光板整体亮度的均匀性。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