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及其方法与流程

2022-02-25 22:25: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紧急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2.根据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用累年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温度作为主要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5℃和≥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把全国划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五个地区。
3.要求供暖的区域主要是指夏热冬冷的地区,也包括某些南方地区。这些地区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天至89天,以及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天,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天。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空气湿度较大,当室外温度5℃以下时,如没有供暖设施,室内温度低、舒适度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地区的建筑也逐步设置供暖设施,供暖方式主要以分散供暖为主。
4.随着北方地区供热需求日益增长,供热成为关系民生工作的一项大事,随之而来的应急供热保障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目前传统的应急供热保障主要采用蓄热式应急供热保障车,但是蓄热式应急供热保障车具有供热能力时间短,蓄热衰减,能源转化效率低等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及其方法,采用柴油发电机与空气源热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长时间续航,能源转化效率高,整体设备造价低,可进行多辆应急供热保障车并联运行等特点,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安装在卡车的行车斗内,包括风冷热泵机组、柴油发电机、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和备用发电机油桶,所述风冷热泵机组、柴油发电机固定在卡车的行车斗内,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通过灭火器固定座安装在行车斗内,柴油发电机连接风冷热泵机组,用于风冷热泵机组的供电。
8.而且,所述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安装位置分别靠近柴油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油桶,用于易起火的柴油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油桶的灭火操作。
9.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的保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步骤1、根据出现供暖问题的地区位置,将卡车驶入出现供暖问题的地区的能源站附近;
11.步骤2、对能源站中原有供热管网进行简单改造后,将风冷热泵机组接入原有供热管网中;
12.步骤3、通过备用发电机油桶向柴油发电机加入燃油,并启动柴油发电机;
13.步骤4、柴油发电机发电并且向风冷热泵机组进行供电;
14.步骤5、风冷热泵机组工作,通过逆卡诺原理进行制热,同时利用原有供热管网的循环水泵以及定压补水装置,实现应急供暖。
15.而且,所述若在步骤1至5时,风冷热泵机组、柴油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油桶出现起火状况,则关闭柴油发电机,断开风冷热泵机组和柴油发电机的连接,同时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对起火位置进行灭火。
16.而且,所述步骤1中,若出现供暖问题的地区位置的供暖需求超过单台保障设备的供暖能力,则使用多个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并联运行,已达到供暖需求。
17.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8.本发明将应急供热保障设备与运载设备相结合,采用卡车运输,整体供热设备设置于卡车车斗内,移动方便,占地面积较小,具有随用随停的移动能力。在到达指定位置后进行展开,通过对原有供热管网进行简单改造后接入原有管网系统,利用原有供热系统的循环水泵,定压补水装置,实现应急供暖保障。本发明的应急供热保障设备与传统的蓄热式应急供热保障车相比,能够克服蓄热式应急供热保障车原有缺点,采用柴油发电机与空气源热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长时间续航,能源转化效率高,整体设备造价低20%,不受蓄热容量限制,可进行多辆应急供热保障车并联运行等特点,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120%。为社会民生保障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的保障设备布局图。
20.附图说明
21.1-风冷热泵机组、2-柴油发电机、3-手提式干粉灭火器、4-行车斗、5-备用发电机油桶。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述。
23.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如图1所示,安装在卡车的行车斗4内,包括风冷热泵机组1、柴油发电机2、手提式干粉灭火器3和备用发电机油桶5,风冷热泵机组包括两台65型空气源热泵,两台65型空气源热泵并排固定在卡车的行车斗内,备用柴油发电机和发电机油桶固定在卡车的行车斗内,并且柴油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固定在风冷热泵机组附近,同时柴油发电机连接风冷热泵机组,用于风冷热泵机组的供电,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通过灭火器固定座安装在行车斗内,并且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安装位置分别靠近柴油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油桶,用于易起火的柴油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油桶的灭火操作。
24.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的保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5.步骤1、根据出现供暖问题的地区位置,将卡车驶入出现供暖问题的地区的能源站附近;
26.步骤2、对能源站中原有供热管网进行简单改造后,将两台65型空气源热泵接入原有供热管网中;
27.步骤3、通过备用发电机油桶向柴油发电机加入燃油,并启动柴油发电机;
28.步骤4、柴油发电机发电并且向风冷热泵机组进行供电;
29.步骤5、风冷热泵机组工作,通过逆卡诺原理进行制热,同时利用原有供热管网的循环水泵以及定压补水装置,实现应急供暖。
30.若在步骤1至5时,风冷热泵机组、柴油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油桶出现起火状况,则关闭柴油发电机,断开风冷热泵机组和柴油发电机的连接,同时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对起火位置进行灭火。
31.本发明将应急供热保障设备与运载设备相结合,采用卡车运输,整体供热设备设置于卡车车斗内,移动方便,占地面积较小,具有随用随停的移动能力。在到达指定位置后进行展开,通过对原有供热管网进行简单改造后接入原有管网系统,利用原有供热系统的循环水泵,定压补水装置,实现应急供暖保障。能够在冬季为小区、办公楼和重点单位等区域在城市集中供热出现问题时提供应急供热保障,保证供暖需求,两台65型空气源热泵可提供45℃热水,每小时130kw的热量供应,可为一万平米提供供暖保障或生活热水供应。
32.本发明的应急供热保障设备与传统的蓄热式应急供热保障车相比,能够克服蓄热式应急供热保障车原有缺点,采用柴油发电机与空气源热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长时间续航,能源转化效率高,整体设备造价低20%,不受蓄热容量限制,可进行多辆应急供热保障车并联运行等特点,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120%。为社会民生保障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
33.需要强调的是,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发明包括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施例,凡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安装在卡车的行车斗内,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冷热泵机组、柴油发电机、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和备用发电机油桶,所述风冷热泵机组、柴油发电机固定在卡车的行车斗内,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通过灭火器固定座安装在行车斗内,柴油发电机连接风冷热泵机组,用于风冷热泵机组的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及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安装位置分别靠近柴油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油桶,用于易起火的柴油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油桶的灭火操作。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的保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出现供暖问题的地区位置,将卡车驶入出现供暖问题的地区的能源站附近;步骤2、对能源站中原有供热管网进行简单改造后,将风冷热泵机组接入原有供热管网中;步骤3、通过备用发电机油桶向柴油发电机加入燃油,并启动柴油发电机;步骤4、柴油发电机发电并且向风冷热泵机组进行供电;步骤5、风冷热泵机组工作,通过逆卡诺原理进行制热,同时利用原有供热管网的循环水泵以及定压补水装置,实现应急供暖。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及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在步骤1至5时,风冷热泵机组、柴油发电机和备用发电机油桶出现起火状况,则关闭柴油发电机,断开风冷热泵机组和柴油发电机的连接,同时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对起火位置进行灭火。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及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若出现供暖问题的地区位置的供暖需求超过单台保障设备的供暖能力,则使用多个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并联运行,已达到供暖需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供热保障设备及其方法,将应急供热保障设备与运载设备相结合,采用卡车运输,整体供热设备设置于卡车车斗内,移动方便,占地面积较小,具有随用随停的移动能力。在到达指定位置后进行展开,通过对原有供热管网进行简单改造后接入原有管网系统,利用原有供热系统的循环水泵,定压补水装置,实现应急供暖保障。本发明的应急供热保障设备与传统的蓄热式应急供热保障车相比,能够克服蓄热式应急供热保障车原有缺点,采用柴油发电机与空气源热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长时间续航,能源转化效率高,整体设备造价低20%,不受蓄热容量限制,可进行多辆应急供热保障车并联运行等特点。保障车并联运行等特点。保障车并联运行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卢德志 卢欣 吴明雷 曹晓男 于波 王嘉庚 孙学文 李红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1
技术公布日:2022/2/2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