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3-01 20:23: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触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折叠触控面板,在展平状态时,弯折部和非弯折部的触控灵敏度是一样的,但是,弯折状态下,弯折部为曲面,当手指或者铜柱触摸触控面板弯折部时,手指或者铜柱与触控面板的接触面积就会减少,弯折部的触控灵敏度下降,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可以提高触控面板弯折部弯折时的触控灵敏度,改善用户体验。
4.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5.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6.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弯折部和非弯折部,以及配置在所述弯折部和所述非弯折部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绝缘设置;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补偿电极,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共同与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互容以增加耦合面积。
7.可选地,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二补偿电极,所述第二补偿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共同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形成互容以增加耦合面积。
8.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为驱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感应电极。
9.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为感应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驱动电极。
10.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包括设置于所述弯折部的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在所述弯折部处于弯折状态下,所述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接入相同电信号;在所述弯折部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处于悬浮状态。
11.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邻近所述第一电极设置,所述第一补偿电极面向所述第二电极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电极面向所述第一补偿电极的表面积。
12.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面向所述第二电极的表面为弯折状。
13.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非弯折部的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所述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处于悬浮状态。
14.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包括设置于所述弯折部的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和设置于所述非弯折部的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在所述弯折部处于弯折状态下,所述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接入相同电信号,所述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处于悬浮状态;在所述弯折部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所述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接入相同电信号。
15.可选地,所述第二补偿电极包括设置于所述弯折部的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在所述弯折部处于弯折状态下,所述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接入相同的电信号;
在所述弯折部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处于悬浮状态。
16.可选地,所述第二补偿电极邻近所述第二电极设置,所述第二补偿电极面向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电极面向所述第二补偿电极的表面积。
17.可选地,所述第二补偿电极面向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为弯折状。
18.可选地,所述第二补偿电极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非弯折部的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所述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处于悬浮状态。
19.可选地,所述第二补偿电极包括设置于所述弯折部的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和设置于所述非弯折部的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在所述弯折部处于弯折状态下,所述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接入相同电信号,所述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处于悬浮状态;在所述弯折部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所述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接入相同电信号。
20.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分为多条第一电极链,多条所述第一电极链间隔设置,每条所述第一电极链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分为多条第二电极链,多条所述第二电极链间隔设置,每条所述第二电极链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所述多条第二电极链与所述多条第一电极链交叉且绝缘设置。
21.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对应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设置,所述多个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分为多条补偿第一电极链,多条所述第一补偿电极链间隔设置,每条所述第一补偿电极链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补偿电极。
22.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23.基板;
24.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
25.发光单元层,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且所述发光单元层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
26.上述的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27.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28.设备主体;及
29.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上。
30.由此,本技术的触控面板通过设置第一补偿电极,使第一补偿电极和第一电极共同与第二电极形成互容增加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耦合面积。从而提高了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改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31.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3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技术图1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34.图3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请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具有弯折部101和非弯折部103,弯折部101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有非弯折部103,且弯折部101可弯折。该触控面板100包括:第一电极10,该第一电极10位于弯折部101和非弯折部103;第二电极30,第二电极30位于弯折部101和非弯折部103,且第二电极30和第一电极10绝缘设置形成互电容;第一补偿电极50,第一补偿电极50至少位于弯折部101,第一补偿电极50和第一电极10共同与第二电极30形成互容以增加耦合面积。在其他实施例中,弯折部101的其中一端连接有非弯折部103。
40.具体地,第一电极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电极10分为多条第一电极链102,多条第一电极链102间隔设置,每条第一电极链102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电极30分为多条第二电极链104,多条第二电极链104间隔设置,每条第二电极链104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30;多条第二电极链104与多条第一电极链102交叉且绝缘设置。
41.更具体地,第一电极链102的多个第一电极10通过第一连接部11依次电连接,第二电极链104的多个第二电极30通过第二连接部31依次电连接,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31交叉且绝缘设置。
42.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30异层设置。第一连接部11和第一电极10同层设置,第二连接部31和第二电极30同层设置。
43.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30同层设置。第一连接部11和第一电极10同层设置,第二连接部31和第二电极30异层设置,第二电极30通过过孔将多个第二电极30电连接。
44.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0为驱动电极;第二电极30为感应电极。触控时,第一电极10接入触控驱动信号,第二电极30接入触控感应信号。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0为感应电极;第二电极为驱动电极。触控时,第一电极10接入触控感应信号,第二电极30接入触控驱动信号。
45.具体地,集成电路(ic)分别连接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集成电路向驱动电极发送驱动信号,感应电极接收感应信号,然后集成电路收集并检测该感应信号。例如,当第m行第n列发生触控动作时,集成电路会在发送第m行驱动信号后,在第n列感应信号线中检测出信号变化,从而确定坐标为m行n列。
46.本技术的触控面板100通过弯折部101设置第一补偿电极50,使第一补偿电极50和第一电极10共同与第二电极30形成互容增加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耦合面积。从而
提高了弯折时,弯折部101的触控灵敏度,改善用户体验。
47.具体地,第一补偿电极5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补偿电极50分为多条第一补偿电极链106,多条第一补偿电极链106间隔设置,每条第一补偿电极链106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补偿电极50。第一补偿电极链106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链10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补偿电极链106均匀设置在弯折部101,这样可以使弯折部101每个位置的触控灵敏度保持一致。
48.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补偿电极50与第一电极10同层设置,第一补偿电极50与第一电极10在同一制程中形成,即第一补偿电极50与第一电极10由同一金属层经过刻蚀工艺形成。
49.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补偿电极50邻近第一电极10设置,第一补偿电极50面向第二电极30的表面积大于第一电极10面向第一补偿电极50的表面积。这样使得第一补偿电极50与第二电极30之间的偶合面积大于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30之间的偶合面积,从而使得第一补偿电极50与第二电极30之间的信号量增加,提高了弯折时弯折部的触控灵敏度。
50.具体地,第一补偿电极50面向第二电极30的表面为弯折状,例如锯齿状、波浪状或不规则形状等。这样可以更好的加大第一补偿电极50面向第二电极30的面积,进一步增加第一补偿电极50与第二电极30之间的信号量增加,提高了弯折时弯折部101的触控灵敏度。
51.请参见图3,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补偿电极50包括设置于弯折部101的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51,在弯折部101处于弯折状态下,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51与第一电极10接入相同电信号;在弯折部101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51处于悬浮状态。当弯折部101弯折时,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51与第一电极10接入相同电信号,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51与第二电极30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30之间的间距,这使得弯折部101的信号量(电容量)增加,从而提高了弯折部101的触控灵敏度。
52.请参见图3,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补偿电极50还位于非弯折部103,第一补偿电极50还包括设置于非弯折部103的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53,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53处于悬浮状态。
53.在弯折部101和非弯折部103均设置第一补偿电极50(即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51和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53),弯折部101弯折时,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51与第一电极10接入相同电信号,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53处于悬浮状态;弯折部101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51和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53均处于悬浮状态。这使得触控面板100弯折时,弯折部101的触控灵敏度不会因为手指的接触面积减小而下降,展平时,弯折部101和非弯折部103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30之间的耦合信号(例如耦合电容)具有一致性,且不会因为整个触控面板100灵敏度提升,耦合信号量太高易出现乱报点,易误触控等问题。
5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弯折部101处于弯折状态下,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51与第一电极10接入相同电信号,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53处于悬浮状态;在弯折部101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弯折补偿子电极51、第一非弯折补偿子电极53与第一电极10接入相同电信号。此时,展平状态下,有利于提高触控面板100整体的灵敏度。
55.请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的触控面板100还包括第二补偿电极70,第二补偿电极70对应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30之间的间隙设置,且至少位于弯折部101,第二补
偿电极70和第二电极30共同与第一电极10和第一补偿电极50形成互容以增加耦合面积。
56.具体地,第二补偿电极7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补偿电极70分为多条第二补偿电极链108,多条第二补偿电极链108间隔设置,每条第二补偿电极链108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补偿电极70。第二补偿电极链108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电极链104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补偿电极链108与第二电极链104交替间隔设置,或者每两条第二补偿电极链108与一条第二电极链104交替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弯折部101每个位置的触控灵敏度保持一致。
57.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补偿电极70与第二电极30同层设置,第二补偿电极70与第二电极30在同一制程中形成,即第二补偿电极70与第二电极30由同一金属层经过刻蚀工艺形成。
58.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补偿电极70邻近第二电极30设置,第二补偿电极70面向第一电极10的表面积大于第二电极30面向第二补偿电极70的表面积。这样使得第一补偿电极50与第二电极30之间的偶合面积大于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30之间的偶合面积,从而使得第一补偿电极50与第二电极30之间的信号量增加,提高了弯折时弯折部的触控灵敏度。
59.具体地,第二补偿电极70面向第一电极10的表面为弯折状,例如锯齿状、波浪状或不规则形状等。这样可以更好的加大第二补偿电极70面向第一电极10的面积,进一步增加第二补偿电极70与第一电极10之间的信号量增加,提高了弯折时弯折部101的触控灵敏度。
60.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补偿电极70包括设置于弯折部101的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71,在弯折部101处于弯折状态下,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71与第二电极30接入相同的电信号;在弯折部101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71处于悬浮状态。当弯折部101弯折时,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71与第二电极30接入相同电信号,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71与第一电极30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电极30和第一电极10之间的间距,这使得弯折部101的信号量(电容量)增加,从而提高了弯折部101的触控灵敏度。
61.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补偿电极70还位于非弯折部103,第二补偿电极70还包括设置于非弯折部103的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73,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73处于悬浮状态。
62.在弯折部101和非弯折部103均设置第二补偿电极70(即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71和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73),弯折部101弯折时,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71与第一电极10接入相同电信号,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73处于悬浮状态;弯折部101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71和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73均处于悬浮状态。这使得触控面板100弯折时,弯折部101的触控灵敏度不会因为手指的接触面积减小而下降,展平时,弯折部101和非弯折部的信号量具有一致性,且不会因为整个触控面板100灵敏度提升,信号量太高易出现乱报点,易误触控等问题。
6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弯折部101处于弯折状态下,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71与第二电极30接入相同电信号,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73处于悬浮状态;在弯折部101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二弯折补偿子电极71、第二非弯折补偿子电极73与第二电极30接入相同电信号。此时,展平状态下,有利于提高触控面板100整体的灵敏度。
64.请参见图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200,该触控显示面板200包括:
65.基板210;
66.驱动电路230,驱动电路230设置于基板210的一侧;
67.发光单元层250,发光单元层250设置于驱动电路230背离基板210的一侧,且发光单元层250与驱动电路230电连接;
68.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触控面板100设置于发光单元层250背离基板210的一侧。
69.请参见图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300,该电子设备300包括:
70.设备主体310;及
71.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200,触控显示面板200设置在设备主体310上。
72.本技术的电子设备300包括但不限于包括显示器、电脑、电视机、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带显示屏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带显示屏的播放器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7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的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