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7:31: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


背景技术:

2.由于近年来国内外都在限制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日本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对核能的担忧等原因,降低对火能和核能的依赖程度的必要性大大增加。
3.与此同时在夏季或者冬季电力消耗集中期为防止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即所谓的断电,电力当局、供电公司及全民都在为了节约用电而努力。
4.但是,这种电力供需不稳定问题不能只依靠企业或国民的努力,节约用电对企业活动或者国民生活会造成巨大障碍,因此可以说这是国家层面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5.所以对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地热发电等新能源的关注度在高涨,特别是为提高相对而言设备成本低、效果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性能,不断在开发及提出各种相关技术。
6.太阳能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模块、蓄电池及逆变器组成。太阳能电池模块是通过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逆变器是将通过太阳能电池模块形成的直流电转换成各个使用点可以使用的交流电,自动管理整个系统的一种装置。
7.这种执行电力转换功能的逆变器在高速转换工作当中会严重发热,因此要想正常运行逆变器需要对逆变器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8.【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9.本实用新型是基于上述技术背景想出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提高散热效率、方便维修及更换散热组件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
10.【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可以包括,将直流电源转换成交流电源的机身部、在该机身部内部与该机身部上部相连接,将该机身部产生的热传至上部的散热部、为了在内部安装该散热部,在该机身部上部设有的可拆卸的盖子部以及外侧面配有冷却板,内部可以插入该机身部,通过装有的引导扇引导该机身部内部形成的空气往下方流动的机壳部。
12.另外,在该机壳部上部表面形成多个引导扇,可将该机身部上部形成的空气引入中央。
13.另外,该机壳部下部表面可以呈网状。
14.另外,该机壳部下部表面形成排出孔,可将通过该贯通孔流入的结露往下方排出。
15.另外,该机身部上部表面形成的排气孔上可设有排气扇。
16.另外,该机身部外侧面可形成网状,下端部可形成贯通孔,通过该贯通孔可以排出引导扇带来的温差而产生的结露。
17.另外,该盖子部可以包括第一盖儿和第二盖儿。第一盖儿内部形成网状物,包括外
侧面形成盖孔的侧面板;第二盖儿的外侧面呈网状,设在该第一盖儿的上部,上端部形成可以插入散热构件的插入孔。
18.另外,还可包括设在该引导扇的上部,可以升降该引导扇的驱动马达及通过轴连接该驱动马达和该引导扇的驱动部。
19.【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可以很轻松地往外排出逆变器产生的热,还能将逆变器内部产生的湿气往外排出,方便更换散热组件。
附图说明
2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斜视图。
22.图2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分离斜视图。
23.图3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机壳部显示图。
24.图4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剖面图。
25.图5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其他实施例相关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实施例,以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并不局限在这里说明的实施例。
27.为了明确说明本实用新型相关技术,图纸上省略了与说明无关的部分。本说明书上相同或者类似的构成要素上标记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为了便于说明,图纸上各构成部分的大小及厚度是随意图示的,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在图示信息。
28.并且,本说明书上所说的“包括”任何部分、任何构成要素这一部分,除非另有记载的相反内容,并不排除其他构成要素,可以追加包括其他构成要素。
2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斜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分离斜视图。
30.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1可以包括机身部100、散热部300、盖子部500及机壳部700。
31.这种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1将通过太阳能电池模块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时产生的热进行散热,具有降低内部热的散热效果。如果逆变器发生问题,还能轻松更换。
32.机身部100可形成长方体形。并且机身部100内部设有可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的装置,通过太阳能模块产生的直流电源变换成交流电源后传达给各个使用点。
33.机身部100可以包括第一开关门101和侧板103。
34.第一开关门101设在机身部100的前方,可以打开或者关上机身部100。此时,第一开关门101的两个侧面可形成网状侧板103。此时,由于机壳部700与机身部100之间、机身部100内部与机壳部700之间形成的温差,在网状侧板103上可能会发生湿气或者凝成水滴后掉落在下方。此时,侧板103的下端部可以形成贯通孔105。侧板103上发生的湿气或者凝成的水滴移动至下方后,这些湿气或者水滴可以通过贯通孔105往外排出。
35.并且,机身部100的下部表面呈网状,因此在机身部100内部形成的湿气或者水滴可以通过贯通孔105轻易排出。
36.机身部100上部表面可以形成吸气孔110和第一排气孔130。
37.可以形成多个吸气孔110。此时,吸气孔110上部设有引导扇730,引导扇730转动产生风时,风会流入吸气孔110,可将机身部100内部空气往下方移动。此时,在机身部100上部表面形成的多个吸气孔110之间可以形成第一排气孔130。
38.第一排气孔130的外侧面可以形成延伸至机身部100内部的突起构件131。形成的突起构件131可以呈四角剖面,并且可以包括第1级131a和第2级131b。此时,第1级131a可以和第一排气孔130具有相同的剖面面积,并且可以往下方突起。
39.并且,第1级131a与机身部100内部的发热装置相连接,可将机身部100内部产生的热传达至机身部100的上部。此时,第1级131a的下端部可以延伸形成第2级131b。
40.第2级131b形成的剖面面积可能小于第1级131a。此时,第2级131b的下端部可以安装排气扇150。
41.排气扇150可具有与第1级131a相同的剖面面积,因此可以设在第1级131a的内部。排气扇150驱动时,将机身部100内部空气移动至上方,可将机身部100内部空气往机身部100外部排出。
42.即,在机身部100内部上部比下部形成温度更高的高温空气,可将上部形成的高温空气往外排出。
43.此时,在机壳部700内部可以插入机身部100。机壳部700相关的详细内容请参照后文。
44.散热部300可以包括传热构件310、热管330及散热片350。
45.传热构件310设在机身部100内部,是连接发热装置和热管330的传热装置,将机身部100产生的热传达至热管330及散热片350。
46.传热构件310在第一排气孔130的下方可以与第1级131a的上端部相连接。传热构件310形成的剖面与第1级131a相同,内部有形成的孔,空气可以通过传热构件310的孔进行移动。
47.并且,传热构件310设在机身部100内部,传热构件310可以延伸安装在与发热装置相连接的第1级131a的上部。可将从发热装置传达至第1级131a的热通过传热构件310传达至设在上部的热管330及散热片350。
48.形成的热管330呈圆形剖面,可以连接在传热构件310的上端部。并且,热管330可以呈多层结构,热管330可以相互交叉或者并排安装。此时,形成的热管330可以贯通散热片350。
49.形成的散热片350可以呈四角剖面,安装时可以往一侧方向倾斜贯通多个热管330。通过这种方法散热片350可将传达至热管330的热进行散热。
50.盖子部500结合在插入机身部100的机壳部700上部,内部可以插入散热部300。
51.盖子部500可以包括第一盖儿510和第二盖儿530。
52.第一盖儿510形成的剖面与机壳部700相同,因此可以结合在机壳部700的上部。此时,第一盖儿510可以包括侧面板511和网状物513。
53.形成的侧面板511可以呈板状。并且,可将形成的多个侧面板511延伸安装在机壳
部700的前、后、左、右上部。即,在机壳部700上部结合多个侧面板511时,上部被开发的内部可形成中空部,可以插入散热部300。
54.并且,侧面板511可以形成多个盖孔511a。形成的盖孔511a呈四角剖面,结合侧面板511时形成中空部,通过盖孔511a将中空部产生的热往外排出。
55.网状物513可以结合在侧面板511的内侧面。形成的网状物513呈网状,可以防止外部的虫子、灰尘等异物进入盖子部500内部。
56.第二盖儿530可以包括散热网531和散热构件533。
57.形成的第二盖儿530可以呈四角剖面,可以结合在第一盖儿510被开发的上端部。此时,第二盖儿530的外侧面形成散热网531,可将流入第二盖儿530内部的高温空气往外排出。
58.并且,第二盖儿530的上部表面形成多个孔,可以结合散热构件533。
59.形成的散热构件533呈圆柱形,将流入第二盖儿530内部的高温空气传达至散热构件533来往外排出热。
60.图3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机壳部显示图,图4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剖面图。
61.参考图3和图4,机壳部700可以包括机壳701、第二开关门704、合页构件705、手柄706、冷却板710及引导扇730。
62.形成的机壳701呈四角剖面,前方可以开口。并且,机壳701内部形成第一中空部703,因此机壳701内部可以插入机身部100。
63.并且,机壳701的上部表面中心可以形成第二排气孔702。此时,与在机身部100形成的第一排气孔130相对应的位置上可以形成第二排气孔702。并且,为了与第1级131a进行连接,第二排气孔702上连接有传热构件310,可将机身部100产生的热传达至上部。
64.第二开关门704结合在机壳前面,为了在机壳701内部插入及分离机身部100,可以打开或关上机壳701。
65.合页构件705可以结合在第二开关门704的左侧端部和机壳701,这样可以转动第二开关门704。此时,第二开关门704的右侧端部形成手柄706,可以轻松开关第二开关门704。
66.第二中空部707可以形成在与机身部100外侧面相接触的机壳701的内侧面和与外部接触的外侧面之间。并且,由于第二中空部707装有空气,因此可以降低传达至机壳701和机身部100相接触的内侧面的热、在第二中空部707形成的空气温度。
67.形成的冷却板710呈四角剖面,可以与机壳701的外侧面形成相同的剖面。
68.冷却板710内部形成冷却管未图示,通过冷却冷却管未图示和冷却板710,可以冷却传达至机壳701内部的空气温度。并且,通过冷却传达至机壳701内部的空气,还可以冷却与机壳701的内侧面相接触的机身部100的内部空气。
69.如上所述,通过冷却板710降低机身部100外侧面温度时,由于机身部100外侧面和机壳701内侧面的温差,机壳701的内侧面和机身部100的外侧面之间会形成湿气或者水滴。此时,形成的湿气或者水滴由于重力作用或者通过引导扇730移动至下方,通过机身部100下方形成的网状下部表面和贯通孔105往外排出这些湿气或者水滴。
70.引导扇730可以安装在机壳701的上部表面形成的第二中空部707。并且,安装引导
扇730时可以与机身部100形成的吸气孔110相对应。此时,可以将引导扇730安装在下方,把空气移动至下方。
71.即,在机壳701的上部表面形成的第二中空部707安装引导扇730,使其与吸气孔110相对应。在机身部100内部形成风来可将机身部100上部形成的高温空气移动至机身部100下方,引导空气流动。
72.一般情况下在下方形成温度较低的空气,上方形成温度较高的空气。此时,如果用引导扇730将在上方形成的高温空气移动至下方时,由于高温空气具有上升的性质,空气会朝向设在中心的排气扇150移动,在机身部100内部形成的高温空气会轻松通过上方往外排出。
73.例如,由于安装在机身部100的装置而发热时,通过与发热装置相连接的第1级131a,向在上部与第1级131a相连接的传热构件310传达热,通过在上部形成的热管330及散热片350,可将移送至上部的热进行散热。
74.并且,通过安装在机壳701外侧面的冷却板710冷却机壳701时,可以冷却在第二中空部707形成的空气,由此可以冷却机身部100外侧面的空气。
75.结果机身部100外侧面温度比机身部100内侧面温度下降。此时,温度降低的空气会移动至下部。此时,由于机身部100外侧面和机壳701内侧面之间的温差,在机身部100外侧面或者机壳701内侧面会形成湿气或者水滴。
76.形成湿气或者水滴时,机身部100外侧面会呈网状,在机身部100外侧面形成湿气或者水滴。形成的湿气或者水滴通过引导扇730及重力作用移动至下方,通过贯通孔105往外排出。
77.图5是图1所示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的其他实施例相关的剖面图。
78.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的大部分构成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与此相关的详细说明,只说明存在差异的构成部分。
79.驱动部900可以包括驱动马达910和轴930。
80.驱动马达910可以设在机壳部700的上部。并且,安装驱动马达910时在传热构件310的外侧面可以与传热构件310相互隔开。为实现引导扇的升降动作,驱动马达910可以提供驱动力。
81.此时驱动马达900可以使用线性电机。线性电机可以让引导扇730做精密地往返移送动作。为线性电机供电时,可直接获得直线力,无需另外的动力转换装置,也可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并且,线性电机以非接触式运动方式做直线运动,因此可以高速运行及定速运行,还能实现系统的小型化。
82.并且,驱动马达910的下部可以形成与驱动马达910相连接的轴930。
83.形成的轴930可以呈左右突起的形状。并且,轴930可以贯通机壳701的上部表面和机身部100的上部表面,在下端部可以连接引导扇730。
84.轴930通过驱动马达910的驱动力可进行升降。轴930升降时,连接在轴930下端部的引导扇730也会升降。
85.由此,随着机身部100内部温度急剧上升,需要加快空气流动时,可将引导扇730移至下方,对机身部100上部形成的空气施加更大的压力,促进空气流动。即,可以加速空气流动,更快地将机身部100内部空气往外排出。
86.本实用新型如同前述记载,通过最佳实施例做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在本说明书上提示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会理解只要不超出下面记载的权利要求范围的概念和范围,可进行各种修改及变换。
87.【符号说明】
88.1:太阳能发电装置用散热逆变器
89.100:机身部101:第一开关门
90.103:侧板105:贯通孔
91.110:吸气孔130:第一排气孔
92.131:突起构件131a:第1级
93.131b:第2级150:排气扇
94.300:散热部310:传热构件
95.330:热管350:散热片
96.500:盖子部510:第一盖儿
97.511:侧面板511a:盖孔
98.513:网状物530:第二盖儿
99.531:散热网533:散热构件
100.700:机壳部701:机壳
101.702:第二排气孔703:第一中空部
102.704:第二开关门705:合页构件
103.706:手柄707:第二中空部
104.709:排出孔
105.710:冷却板
ꢀꢀꢀꢀꢀꢀꢀꢀꢀꢀ
730:引导扇
106.900:驱动部
ꢀꢀꢀꢀꢀꢀꢀꢀꢀꢀ
910:驱动马达
107.930: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