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轮可抬升的水陆两栖越野车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5:40: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两栖行驶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轮可抬升的水陆两栖越野车。


背景技术:

2.水陆全地形越野车是特殊用途车,其特点是具有陆地行驶和水上航行功能,自全地形越野车辆诞生以来,主要用在军队装备建设范畴,装备全地形越野车的国家虽然较多,但发展比较缓慢,多数应用在内陆江河等狭窄范围。传统的水陆全地形越野车在水上航行时,车轮下部大部分结构需要与水面接触,而与水面的接触越面越大,车体航行时所受到的阻力也越大,导致车体续航时间大大减少;同时过大的水面阻力,使得车体在水面的航行速度极大减慢。一种可以将车轮抬起,减少车体阻力的水陆两栖越野车可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车轮可抬升的水陆两栖越野车,解决传统水陆两栖车车轮不能抬起而造成水面行驶中阻力大,从而使水陆两栖车续航时间短、行车速度慢的技术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车轮可抬升的水陆两栖越野车,包括车体、升降装置和车轮;所述车体上设置有陆行转向装置、陆行驱动装置、水行驱动装置和水行转向装置;所述车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前部及后部,所述车轮均通过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陆行转向装置与所述车轮连接并控制所述车轮摆动;所述陆行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传动软轴,所述陆行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软轴与所述车轮连接并驱动所述车轮转动;所述水行转向装置包括尾翼板,所述尾翼板竖向设置在所述车体尾部并与所述车体铰接,所述水行转向装置驱动所述尾翼板摆动;所述水行驱动装置装设在所述车体下部并向车尾方向排水。
6.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齿条、第一齿轮和第一驱动器,所述齿条竖向设置所述车体侧部,所述齿条沿竖向与所述车体滑动连接,所述车轮装设在所述齿条下端;所述第一驱动器装设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齿轮的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的齿面与所述齿条的齿面啮合。
7.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架体、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二驱动器,所述架体一端与所述车体铰接并装设有所述第二齿轮,所述车轮装设在所述架体另一端;所述第二驱动器装设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三齿轮的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齿面与所述第三齿轮的齿面啮合。
8.进一步的,所述车轮成对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两侧。
9.进一步的,所述车体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后端中部与所述后车体前端中部铰接,所述陆行转向装置包括一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一端位于铰接部一侧,所述伸缩杆一端与所述前车体后端一侧铰接,所述伸缩杆另一端与所述后车体前端一侧铰接。
10.进一步的,所述陆行转向装置包括第二传动软轴,所述陆行转向装置通过所述第二传动软轴与所述车轮连接并驱动所述车轮摆动。
11.进一步的,所述陆行转向装置还包括转向件、第三驱动器、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所述转向件上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转向件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升降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四齿轮转动装设在所述升降装置上,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转向件转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齿轮的齿面与所述第五齿轮的齿面啮合;所述第三驱动器装设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二传动软轴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器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软轴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齿轮同轴固定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水行转向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器、第六齿轮和第七齿轮,所述尾翼板上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尾翼板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车体尾部转动连接,所述第六齿轮装设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二转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六齿轮的齿面与所述第七齿轮的齿面啮合,所述第四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六齿轮转动。
13.进一步的,所述水行转向装置包括第三传动软轴,所述第四驱动装置通过第三传动软轴驱动所述第六齿轮转动。
14.进一步的,所述陆行转向装置与车体前部转动连接车把手;所述车轮和所述升降装置的数量均为两个,其一所述车轮和对应的所述升降装置装设在所述车体前端,另一所述车轮和和对应的所述升降装置装设车体后端,位于车体前端的所述升降装置端部与所述车把手下端固定铰接,所述第二驱动器装设在所述车把手上。
15.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6.1.本实用新型的水在水面上航行时,通过升降装置将车轮抬升,使车轮位于水面的上方,这样车轮不会与水面接触,进而减少车体在水面行驶中的阻力,从而使水陆两栖车续航时间变长、行车速度变快。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通过设置有第一传动软轴、第二传动软轴,升降装置将办轮抬升过程中通过传动软轴的变形而不影响陆行转向装置和陆行驱动装置正常工作,减少因车轮升降而对应改变而造成的陆行转向装置和陆行驱动装置更多复杂的设计,简化结构,节约成本。
18.3.本实用新型的车轮可以是前后二轮设置,也可以是多组两侧对称设置,满足不同需要。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三维结构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陆行转向装置平面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陆行驱动装置平面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行转向装置平面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方向盘结构平面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三维结构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三维结构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三维结构图;
27.附图中,1-车体、2-升降装置、3-车轮、11-陆行转向装置、12-陆行驱动装置、13-水
行驱动装置、14-水行转向装置、15-前车体、16-后车体、17-方向盘结构、21-齿条、22-第一齿轮、23-第一驱动器、24-架体、25-第二齿轮、26-第三齿轮、27-第二驱动器、111-第二传动软轴、112-转向件、113-第四齿轮、114-第五齿轮、115-伸缩杆、121-第一传动软轴、122
‑ꢀ
第五驱动器、123-离合器、124-减速装置、141-尾翼板、142-第六齿轮、143-第七齿轮、144
‑ꢀ
第三传动软轴、171-转盘、172-转轴、173-第八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实施例1
33.请参见图1到图5,一种车轮3可抬升的水陆两栖越野车,包括车体1、升降装置2和车轮3;车体1上设置有陆行转向装置11、陆行驱动装置12、水行驱动装置13和水行转向装置14;车轮3设置在车体1的前部及后部,车轮3均通过升降装置2与车体1连接;陆行转向装置11与车轮3连接并控制车轮3摆动;陆行驱动装置12包括第一传动软轴121,陆行驱动装置12通过第一传动软轴121与车轮3连接并驱动车轮3转动;水行转向装置14包括尾翼板141,尾翼板141竖向设置在车体1尾部并与车体1铰接,水行转向装置14驱动尾翼板141摆动;水行驱动装置13装设在车体1下部并向车尾方向排水,具体的水行驱动装置 13为推水泵或螺旋桨装置。
34.本实施例中,车轮3成对设置在车体1的两侧。升降装置2包括齿条21、第一齿轮22 和第一驱动器23,齿条21竖向设置车体1侧部,齿条21沿竖向与车体1滑动连接,车轮3 装设在齿条21下端;第一驱动器23装设在车体1上,第一齿轮22的与第一驱动器2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齿轮22的齿面与齿条21的齿面啮合。
35.本实施例中,陆行转向装置11包括第二传动软轴111,陆行转向装置11通过第二传动软轴111与车轮3连接并驱动车轮3摆动。具体的,陆行转向装置11还包括转向件112、第三驱动器、第四齿轮113和第五齿轮114,转向件112上设置有第一转轴172,转向件112通过第
一转轴172与升降装置2转动连接,第四齿轮113转动装设在升降装置2上,第五齿轮 114与转向件112转轴172同轴固定连接,第四齿轮113的齿面与第五齿轮114的齿面啮合;第三驱动器装设在车体1上,第二传动软轴111一端与第三驱动器的输出轴连接,第二传动软轴111另一端与第四齿轮113同轴固定连接。
36.本实施例中,陆行驱动装置12还包括第五驱动器122、离合器123、减速装置124和移动轮;第五驱动器122的输出端与离合器123的输入端同轴连接,离合器123的输出端与第一传动软轴121的输入端同轴连接,第一传动软轴121的输出端与减速装置124的输入端同轴连接,减速装置124的输出端与移动轮同轴连接。
37.本实施例中,水行转向装置14还包括第四驱动器、第六齿轮142和第七齿轮143,尾翼板141上设置有第二转轴172,尾翼板141通过第二转轴172与车体1尾部转动连接,第六齿轮142装设在车体1上,第七齿轮143与第二转轴172同轴固定连接,第六齿轮142的齿面与第七齿轮143的齿面啮合,第四驱动装置驱动第六齿轮142转动。本实施例中,水行转向装置14包括第三传动软轴144,第四驱动装置通过第三传动软轴144驱动第六齿轮142转动。
38.本实施本中,第三驱动器和第四驱动器均为方向盘结构17,方向盘结构17包括转盘171、转轴172和第八齿轮173,转盘171一端设置有转轴172,转轴172上设置有外齿面,外齿面与第八齿轮173齿面啮合,第三传动软轴144和第二传动软轴111均与第八齿轮173同轴连接。
3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第一传动软轴121、第二传动软轴111和第三传动软轴144 均为现有技术的成熟产品;本实施例中所用到的驱动器为电驱动或液压驱动中的一种或两种,车体1上还可根据需要设置有刹车装置。
40.实施例2
41.请参见图2到图6,一种车轮3可抬升的水陆两栖越野车,包括车体1、升降装置2和车轮3;车体1上设置有陆行转向装置11、陆行驱动装置12、水行驱动装置13和水行转向装置14;车轮3设置在车体1的前部及后部,车轮3均通过升降装置2与车体1连接;陆行转向装置11与车轮3连接并控制车轮3摆动;陆行驱动装置12包括第一传动软轴121,陆行驱动装置12通过第一传动软轴121与车轮3连接并驱动车轮3转动;水行转向装置14包括尾翼板141,尾翼板141竖向设置在车体1尾部并与车体1铰接,水行转向装置14驱动尾翼板141摆动;水行驱动装置13装设在车体1下部并向车尾方向排水,具体的水行驱动装置 13为推水泵或螺旋桨装置。
42.本实施例中,车轮3成对设置在车体1的两侧。升降装置2包括架体24、第二齿轮25、第三齿轮26和第二驱动器27,架体24一端与车体1铰接并装设有第二齿轮25,车轮3装设在架体24另一端;第二驱动器27装设在车体1上,第三齿轮26的与第二驱动器27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齿轮25的齿面与第三齿轮26的齿面啮合。
43.本实施例中,陆行转向装置11包括第二传动软轴111,陆行转向装置11通过第二传动软轴111与车轮3连接并驱动车轮3摆动。具体的,陆行转向装置11还包括转向件112、第三驱动器、第四齿轮113和第五齿轮114,转向件112上设置有第一转轴172,转向件112通过第一转轴172与升降装置2转动连接,第四齿轮113转动装设在升降装置2上,第五齿轮 114与转向件112转轴172同轴固定连接,第四齿轮113的齿面与第五齿轮114的齿面啮合;第三驱动器装设在车体1上,第二传动软轴111一端与第三驱动器的输出轴连接,第二传动软轴111
另一端与第四齿轮113同轴固定连接。
44.本实施例中,水行转向装置14还包括第四驱动器、第六齿轮142和第七齿轮143,尾翼板141上设置有第二转轴172,尾翼板141通过第二转轴172与车体1尾部转动连接,第六齿轮142装设在车体1上,第七齿轮143与第二转轴172同轴固定连接,第六齿轮142的齿面与第七齿轮143的齿面啮合,第四驱动装置驱动第六齿轮142转动。本实施例中,水行转向装置14包括第三传动软轴144,第四驱动装置通过第三传动软轴144驱动第六齿轮142转动。
45.实施例3
46.请参见图7,一种车轮3可抬升的水陆两栖越野车,包括车体1、升降装置2和车轮3;车体1上设置有陆行转向装置11、陆行驱动装置12、水行驱动装置13和水行转向装置14;车轮3设置在车体1的前部及后部,车轮3均通过升降装置2与车体1连接;陆行转向装置 11与车轮3连接并控制车轮3摆动;陆行驱动装置12包括第一传动软轴121,陆行驱动装置 12通过第一传动软轴121与车轮3连接并驱动车轮3转动;水行转向装置14包括尾翼板141,尾翼板141竖向设置在车体1尾部并与车体1铰接,水行转向装置14驱动尾翼板141摆动;水行驱动装置13装设在车体1下部并向车尾方向排水,具体的水行驱动装置13为推水泵或螺旋桨装置。
47.请参见图本实施例中,车轮3成对设置在车体1的两侧。升降装置2包括架体24、第二齿轮25、第三齿轮26和第二驱动器27,架体24一端与车体1铰接并装设有第二齿轮25,车轮3装设在架体24另一端;第二驱动器27装设在车体1上,第三齿轮26的与第二驱动器 27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齿轮25的齿面与第三齿轮26的齿面啮合。
48.本实施例中,车体1包括前车体151和后车体161,前车体151后端中部与后车体161 前端中部铰接,陆行转向装置11包括一伸缩杆115,伸缩杆115一端位于铰接部一侧,伸缩杆115一端与前车体151后端一侧铰接,伸缩杆115另一端与后车体161前端一侧铰接。
49.实施例4
50.请参见图8,一种车轮3可抬升的水陆两栖越野车,包括车体1、升降装置2和车轮3;车体1上设置有陆行转向装置11、陆行驱动装置12、水行驱动装置13和水行转向装置14;车轮3设置在车体1的前部及后部,车轮3均通过升降装置2与车体1连接;陆行转向装置 11与车轮3连接并控制车轮3摆动;陆行驱动装置12包括第一传动软轴121,陆行驱动装置 12通过第一传动软轴121与车轮3连接并驱动车轮3转动;水行转向装置14包括尾翼板141,尾翼板141竖向设置在车体1尾部并与车体1铰接,水行转向装置14驱动尾翼板141摆动;水行驱动装置13装设在车体1下部并向车尾方向排水,具体的水行驱动装置13为推水泵或螺旋桨装置。
51.本实施例中,陆行转向装置11与车体1前部转动连接车把手;车轮3和升降装置2的数量均为两个,其一车轮3和对应的升降装置2装设在车体1前端,另一车轮3和和对应的升降装置2装设车体1后端,位于车体1前端的升降装置2端部与车把手下端固定铰接,第二驱动器27装设在车把手上。
52.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