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轴承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9:01: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轴承。


背景技术:

2.轴承是在支承轴的部件,用来引导轴的旋转运动,并承受由轴传递给机架的载荷。轴承是机械工业使用广泛、要求严格的配套件和基础件,是各种机械的旋转轴或可动部位的支承元件,也是依靠滚动体的滚动实现对主机旋转的支承元件。被人们称为机械的关节,使用较为广泛。
3.现有的轴承结构大同小异,自身第一圈体具有固定的宽度,与轴杆连接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没有保障;轴承连接需要借助轴杆,自身使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直接用于连接两个不同平面的组件,不具备可调性,实用性低。
4.如何设计一种新型轴承,如何增加轴承与轴杆连接之间的稳定性,并能够直接用于连接两个不同平面的组件,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轴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轴承结构大同小异,自身第一圈体具有固定的宽度,与轴杆连接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没有保障;轴承连接需要借助轴杆,自身使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直接用于连接两个不同平面的组件,不具备可调性,实用性低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轴承,包括第一圈体,所述第一圈体的内壁后侧开设有环接槽,所述环接槽的槽壁上开设有限位槽;
7.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环接槽提供相应的环体连接位置,为环体的连接提供前提;限位槽可以提供相应的限位作业;
8.所述环接槽的内部设置有环体,所述环体的外表面连接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对应设置在限位槽的内部;
9.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环体可以在环接槽的内部进行移动,为增加轴承与轴杆连接稳定性提供前提,限位条对应限位槽可以避免环体在环接槽内部转动;
10.所述环体的内表面所在面与第一圈体的内壁表面所在面相同;
11.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确保轴承与轴杆连接时,环体内壁和第一圈体的内壁都能够贴合在轴杆上;
12.所述第一圈体的正表面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贯穿至环接槽的内部与环体的环身螺接。
13.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调节螺钉转动之后,可以带动环体进行移动,从而可以通过调节螺钉进行环体的位置调节,环体调节凸出第一圈体之后,不仅可以增加与轴杆外表面的接触面宽度增加连接的稳定性,还可以直接通过凸出的环体使轴承用于两个不同平面组件的转动连接。
14.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圈体和滚动体,所述第二圈体设置在第一圈体的外侧,所述滚动体卡置在第一圈体与第二圈体之间,且滚动体设置有多个;
15.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第一圈体、第二圈体和滚动体构成基本轴承结构。
16.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环体相对插置在环接槽的内部,且环体的环身宽度与环接槽的槽体宽度相同;
17.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确保环体可以完全隐藏在第一圈体的内侧。
18.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在环接槽的槽壁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共开设有四个,所述限位条在环体的外表面对应四个限位槽的位置连接有四个;
19.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四个由限位条和限位槽组成的限位结构可以增加限位稳定性,并且左右两侧的限位条可以间接增加环体两侧的厚度,进而可以提供足够的调节螺钉螺接位置。
20.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螺钉限位转动连接在第一圈体的圈身上;
21.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避免调节螺钉脱离第一圈体。
22.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螺钉的正表面所在面与第一圈体的正表面所在面相同;
23.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避免调节螺钉凸出至第一圈体的外侧对轴承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24.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螺钉为内四角螺钉,所述调节螺钉的长度小于第一圈体的宽度;
25.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内四角调节螺钉易调节;避免调节螺钉凸出至第一圈体的外侧对所在轴承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26.本实用新型结构中,轴承第一圈体内壁一侧安装可以滑动的环体,环体调节凸出至第一圈体外侧后,配合第一圈体内壁可以增加与轴杆的接触面宽度,从而增加所在轴承与轴杆连接的稳定性;环体凸出至第一圈体外之后,两个不同平面组件可以分别连接在环体外侧和第二圈体外侧进行间接连接,实现两个不同平面组件的转动连接,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环体伸出状态俯视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环体伸出状态俯视剖面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环体拆除状态俯视剖面图。
33.图中:1.第一圈体;2.第二圈体;3.滚动体;4.环接槽;5.调节螺钉;6.环体;7.限位条;8.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
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35.请参阅图1至图6。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3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轴承,包括第一圈体1,第一圈体1的内壁后侧开设有环接槽4,环接槽4的槽壁上开设有限位槽8;环接槽4的内部设置有环体6,环体6的外表面连接有限位条7,限位条7对应设置在限位槽8的内部;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环接槽4和限位槽8实现环体6在第一圈体1内侧的限位插接,为后续环体6在第一圈体1内部进行前后调节提供前提。
37.进一步的,第一圈体1的正表面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调节螺钉5,调节螺钉5贯穿至环接槽4的内部与环体6的环身螺接;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调节螺钉5转动之后,可以带动环体6进行移动,从而可以通过调节螺钉5进行环体6的位置调节,环体6调节凸出第一圈体1之后,不仅可以增加与轴杆外表面的接触面宽度增加连接的稳定性,还可以直接通过凸出的环体6使轴承用于两个不同平面组件的转动连接。
38.进一步的,环体6的内表面所在面与第一圈体1的内壁表面所在面相同;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在环体6在轴承与轴杆连接时,确保环体6的内壁和轴承第一圈体1的内壁都能够贴合在轴杆上,从而确保环体6具有增加接触面宽度的作用。
39.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圈体2和滚动体3,第二圈体2设置在第一圈体1的外侧,滚动体3卡置在第一圈体1与第二圈体2之间,且滚动体3设置有多个;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第一圈体1、第二圈体2和滚动体3构成基本轴承结构。
40.进一步的,环体6相对插置在环接槽4的内部,且环体6的环身宽度与环接槽4的槽体宽度相同;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确保环体6可以完全隐藏在第一圈体1的内侧。
41.进一步的,限位槽8在环接槽4的槽壁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共开设有四个,限位条7在环体6的外表面对应四个限位槽8的位置连接有四个;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四个由限位条7和限位槽8组成的限位结构可以增加限位稳定性,并且左右两侧的限位条7可以间接增加环体6两侧的厚度,进而可以提供足够的调节螺钉5螺接位置。
42.进一步的,调节螺钉5限位转动连接在第一圈体1的圈身上;调节螺钉5的正表面所在面与第一圈体1的正表面所在面相同;调节螺钉5为内四角螺钉,调节螺钉5的长度小于第一圈体1的宽度。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除了降低调节螺钉5的转动难度之外,还避免调节螺钉5两端凸出至第一圈体1的外侧对在轴承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43.具体实施时,当轴承与轴杆连接时,转动第一圈体1上的调节螺钉5,调节螺钉5的转动作用力会转换为环体6的移动作用力,从而使得轴承第一圈体1内侧的环体6凸出至第一圈体1的外侧,增加环体6与轴杆接触面到第一圈体1与轴杆接触面之间的距离,即轴承与轴杆的接触面宽度增加,从而增加了轴承与轴杆连接的稳定性;当轴承用于两个不同平面
组件的转动连接时,同理将环体6调节出第一圈体1,环体6的外表面与其中一个组件固定连接,另外一个组件直接固定连接在轴承第二圈体2的外表面,即可完成两个不同平面组件的转动连接,不需要借助其它轴杆进行辅助,使用灵活,实用性高。
4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轴承,轴承第一圈体1内壁一侧安装可以滑动的环体6,环体6调节凸出至第一圈体1外侧后,配合第一圈体1内壁可以增加与轴杆的接触面宽度,从而增加所在轴承与轴杆连接的稳定性;环体6凸出至第一圈体1外之后,两个不同平面组件可以分别连接在环体6外侧和第二圈体2外侧进行间接连接,实现两个不同平面组件的转动连接,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45.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