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实验室废水的沉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22:42: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沉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验室废水的沉降装置。


背景技术:

2.废水沉降是废水处理的一种方法,废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
3.经检索申请号cn202021999198.6公开了实验室废水的沉降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贯穿壳体固定连接有保护罩,所述壳体的内壁且位于保护罩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斜板,所述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反应箱,所述支撑板的内部两侧设置有卸料孔,所述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沉降室,所述沉降室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内部设置有泄水管。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二进水管向壳体内部添加絮凝剂使废水中的杂质粒子变大,从而提高沉降的速度,观察镜可以方便对内部的沉降状态进行实时观察。
4.但是经本发明人探索发现该技术方案仍然存在至少以下缺陷:
5.在通过絮凝剂的作用下,废水中的悬浮颗粒会与絮凝剂相互碰撞凝聚成絮状体后沉淀,并不会通过撞击到达顶部的保护罩,因此,反应箱内的处理的废水无法通过斜板进行二次沉降,最终导致沉降处理后的废水仍然滞留在反应箱内,无法通过泄水管完全排出。
6.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实验室废水的沉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实验室废水的沉降装置。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实验室废水的沉降装置,包括沉降筒,沉降筒的内部镂空,沉降筒的正面顶端呈开口状,沉降筒顶端的正面右端铰接有筒门,沉降筒的顶面固定套入有入水管和入料管,入水管的下方设置有初筛筒,加料斗的下方设置有反应筒,反应筒的底部设置有沉降排管,沉降排管的下方设置有分隔卡板,沉降筒的底面固定套入有排水阀管。
9.作为优选,所述初筛筒的左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的左面与沉降筒的左内壁固定连接,初筛筒的底内壁固定连接有初滤环网,初滤环网位于入水管的下方。
10.作为优选,所述初筛筒的右端底面固定套入有初筛管,初筛管的顶端位于初滤环网的外壁和初筛筒的内壁之间,初筛管的底端位于反应筒的上方。
11.作为优选,所述反应筒的后侧壁同样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反应筒上的固定杆的背面与沉降筒的后内壁固定连接,反应筒的底面中心与沉降排管的顶端外壁固定套入,沉降排管的左外壁活动套入连接杆,连接杆的左端外壁与沉降筒的左内壁活动套入,连接杆的左端外壁固定套入有旋钮,旋钮位于沉降筒的左侧外部。
12.作为优选,所述分隔卡板呈半环状结构,分隔卡板与沉降筒的内壁固定连接,分隔卡板的中心固定套入有固定环,固定环呈环状结构。
13.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环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过滤网罩,过滤网罩呈圆柱体结构,过滤网罩的内部填充有活性炭。
14.作为优选,所述筒门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相同的分隔卡板,筒门上的分隔卡板与固定环的前端外壁活动套入,筒门的顶面开设有两个孔,筒门顶面的两个孔分别与入水管和入料管的前端外壁活动套入,筒门的背面开设有观察窗。
15.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验室废水的沉降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1、该一种实验室废水的沉降装置,通过初筛筒、反应筒、沉降排管、固定环和过滤网罩的设置,将实验室的废水通过入水管注入沉降筒内,废水经入水管流入初筛筒中的初滤环网内,经初滤环网初过滤后的废水从初筛筒底端的初筛管排出,通过初筛管排除的废水进入反应筒内,然后向加料斗内加入絮凝剂,絮凝剂经入料管进入反应筒内与废水混合反应,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废水中的悬浮颗粒开始凝聚沉降,反应完成后,通过旋转旋钮带动连接杆转动,从而控制沉降排管的阀门将反应筒内沉降处理的废水排除,通过沉降排管排除的沉降水流入固定环内,通过过滤网罩的顶面对沉降水中凝聚的大颗粒进行初过滤,经过滤后的沉降水进入过滤网罩内,通过活性炭的吸附左右,再次对沉降水进行吸附过滤,有效提高了废水沉降净化的处理效果,最终沉降净化的水通过排水阀管排出,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对废水沉降净化处理后进行控制排放。
18.2、该一种实验室废水的沉降装置,通过初筛筒、初滤环网、筒门和分隔卡板的设置,通过初滤环网有效实现了对试验废水中的大颗粒进行预过滤处理,从而有效提高了实验室废水的沉降效率,通过筒门的设置,便于将沉降筒打开对内部装置进行清理维护,有效保障了装置对废水进行沉降处理的稳定进行,通过筒门上的观察窗能够实时观测沉降筒内废水沉降的进度,从而做到有效的排放控制,进一步提高废水的沉降净化效果,通过两个分隔卡板的设置能够有效实现对最终净化水的隔绝,防止净化水受到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他的实施附图。
20.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处放大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过滤网罩立体图。
24.图例说明:
25.1、沉降筒;2、入水管;3、入料管;4、加料斗;5、初筛筒;6、固定杆;7、初滤环网;8、初筛管;9、反应筒;10、沉降排管;11、连接杆;12、旋钮;13、固定环;14、过滤网罩;15、分隔卡板;16、排水阀管;17、筒门;18、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一种实验室废水的沉降装置,如图1-图3所示,包括沉降筒1,沉降筒1的内部镂空,沉降筒1的正面顶端呈开口状,沉降筒1顶端的正面右端铰接有筒门17,沉降筒1的顶面固定套入有入水管2和入料管3,入水管2的下方设置有初筛筒5,加料斗4的下方设置有反应筒9,反应筒9的底部设置有沉降排管10,沉降排管10的下方设置有分隔卡板15,沉降筒1的底面固定套入有排水阀管16,初筛筒5的左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6,固定杆6的左面与沉降筒1的左内壁固定连接,初筛筒5的底内壁固定连接有初滤环网7,初滤环网7位于入水管2的下方,初筛筒5的右端底面固定套入有初筛管8,初筛管8的顶端位于初滤环网7的外壁和初筛筒5的内壁之间,初筛管8的底端位于反应筒9的上方,反应筒9的后侧壁同样固定连接有固定杆6,反应筒9上的固定杆6的背面与沉降筒1的后内壁固定连接,反应筒9的底面中心与沉降排管10的顶端外壁固定套入,沉降排管10的左外壁活动套入连接杆11,连接杆11的左端外壁与沉降筒1的左内壁活动套入,连接杆11的左端外壁固定套入有旋钮12,旋钮12位于沉降筒1的左侧外部,分隔卡板15呈半环状结构,分隔卡板15与沉降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分隔卡板15的中心固定套入有固定环13,固定环13呈环状结构,固定环13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过滤网罩14,过滤网罩14呈圆柱体结构,过滤网罩14的内部填充有活性炭,筒门17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相同的分隔卡板15,筒门17上的分隔卡板15与固定环13的前端外壁活动套入,筒门17的顶面开设有两个孔,筒门17顶面的两个孔分别与入水管2和入料管3的前端外壁活动套入,筒门17的背面开设有观察窗18。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实验室的废水通过入水管2注入沉降筒1内,废水经入水管2流入初筛筒5中的初滤环网7内,经初滤环网7初过滤后的废水从初筛筒5底端的初筛管8排出,通过初滤环网7有效实现了对试验废水中的大颗粒进行预过滤处理,从而有效提高了实验室废水的沉降效率,通过初筛管8排除的废水进入反应筒9内,然后向加料斗4内加入絮凝剂,絮凝剂经入料管3进入反应筒9内与废水混合反应,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废水中的悬浮颗粒开始凝聚沉降,反应完成后,通过旋转旋钮12带动连接杆11转动,从而控制沉降排管10的阀门将反应筒9内沉降处理的废水排除,通过沉降排管10排除的沉降水流入固定环13内,通过过滤网罩14的顶面对沉降水中凝聚的大颗粒进行初过滤,经过滤后的沉降水进入过滤网罩14内,通过活性炭的吸附左右,再次对沉降水进行吸附过滤,有效提高了废水沉降净化的处理效果,最终沉降净化的水通过排水阀管16排出,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对废水沉降净化处理后进行控制排放,通过筒门17的设置,便于将沉降筒1打开对内部装置进行清理维护,有效保障了装置对废水进行沉降处理的稳定进行,通过筒门17上的
观察窗18能够实时观测沉降筒1内废水沉降的进度,从而做到有效的排放控制,进一步提高废水的沉降净化效果,通过两个分隔卡板15的设置能够有效实现对最终净化水的隔绝,防止净化水受到二次污染。
2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