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薄膜卷包装结构及薄膜卷包装方法与流程

2022-03-31 10:43: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薄膜卷包装结构及薄膜卷包装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公开关于一种薄膜卷包装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减少薄膜卷损伤的薄膜卷包装结构及薄膜卷包装方法。


背景技术:

2.对于呈现薄膜型态的制造物而言,例如金属箔或高分子薄膜,为了便于运送,此薄膜型态的制造物通常会被卷绕于卷芯,而成为薄膜卷的型态。
3.图1是现有技术的薄膜卷被缓冲层包覆的立体示意图。参照图1,一般而言,为了避免薄膜卷12在运送的过程中因碰撞而损伤,通常会沿着薄膜卷12的圆弧外周面12s或进一步于薄膜卷12的两端分别设置缓冲层14,以用于保护薄膜卷。此外,为了避免缓冲层14和薄膜卷12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一般会采用胶带16以固定缓冲层14的一端至薄膜卷12的圆弧外周面12s。
4.然而,在将缓冲层14的一端固定至薄膜卷12的圆弧外周面12s时,一般需要对胶带16施予一定的外力(例如指向卷芯的外力),以使得胶带16的一端被黏合于薄膜卷12的圆弧外周面12s。此外力不仅会被施予至胶带16,也会进一步被施予至胶带16下方的薄膜卷12。由于薄膜卷12很容易受到外力而产生塑性变形,或是薄膜卷12的表面结构很容易受到外力而产生损伤,因此上述黏合胶带16的过程通常会对胶带16下方一定深度内的薄膜卷12产生损伤,而使得薄膜卷12的该些受损的区段会因为变形无法被使用,进而致使成本的提升。
5.因此,仍有必要提供一种薄膜卷包装结构以及薄膜卷包装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有一种薄膜卷的包装结构以及薄膜卷包装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失。
7.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薄膜卷包装结构,包含薄膜卷体及缓冲层。薄膜卷体包含卷芯及卷绕卷芯的薄膜,且缓冲层卷绕薄膜的外周面。其中,缓冲层的一端被薄膜的末端的内侧面覆盖,且缓冲层的厚度介于1~20mm。
8.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薄膜卷包装方法,包含:取得薄膜卷体,薄膜卷体包含卷芯及卷绕卷芯的薄膜;取得缓冲层;将薄膜的末端的内侧面覆盖住缓冲层的一端,使薄膜的该末端和缓冲层的一端之间形成重叠区域;将薄膜的末端的至少一部分固定至缓冲层,其中薄膜末端的至少一部分重合于重叠区域;以及在将薄膜末端的至少一部分固定至缓冲层之后,将缓冲层卷绕薄膜的外周面。
9.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缓冲层的一端会被薄膜的末端的内侧面覆盖,而可以使得缓冲层被夹置于薄膜末端的内侧面和次一圈薄膜的外周面之间。因此,即便对薄膜的末端施予指向卷芯的外力,此外力可以完全或部分被缓冲层吸收,使得缓冲层下方的薄膜卷仅会承受轻微的外力,而得以避免薄膜卷产生损伤。
【附图说明】
10.图1是现有技术的薄膜卷被缓冲层包覆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采用的薄膜卷体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薄膜卷包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薄膜卷包装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薄膜卷包装结构的局部区域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一变化例的立体示意图,说明薄膜卷包装结构的局部区域。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化例的立体示意图,说明薄膜卷包装结构的局部区域。图8是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薄膜卷包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该另一实施方式的薄膜卷包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公开的薄膜卷包装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于下文中,加以陈述薄膜卷包装结构以及薄膜卷包装方法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俾使本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技术者可据以实现本发明。该些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可参考相对应的图式,使该些图式构成实施方式及实施例的一部分。虽然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公开如下,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其中,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所使用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则为常规方法。
12.针对本公开中所提及的空间相关的叙述词汇,「在

上」及「在

上方」等用语在本公开中的含义应该以最宽泛方式来解释,使得「在

上」及「在

上方」等用语不仅指直接处于某物上,而且还可以包括在有中间特征或中间层位于二者之间的情况下而处于某物上,并且「在

上」或「在

上方」不仅指处于某物之上或上方,而且还可以包括在二者之间没有中间特征或中间层的情况下而处于在某物之上或上方(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态样。
13.此外,在下文中除非有相反的指示,本公开及申请专利范围所阐述的数值参数为约略数,其可视需要而变化,或至少应根据所公开的有意义的位数数字并且使用通常的进位方式,以解读各个数值参数。本公开中,范围可表示为从一端点至另一端点,或是在两个端点之间。除非特别声明,否则本公开中的所有范围皆包含端点。
14.于流程图中所公开的流程图块的特定顺序为例示性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不同设计偏好,此流程图中所公开的流程图块的特定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或是流程图块可以被合并或省略,或是新增另一流程图块于例示的流程图块之中。
15.须知悉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下,下文所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彼此间可以被置换、重组、混合,以构成其他的态样以及实施例。
16.本公开的薄膜卷包装结构至少包含薄膜卷体和缓冲层。其中,薄膜卷体包含卷芯及卷绕卷芯的薄膜;缓冲层卷绕薄膜的外周面,且缓冲层的一端被薄膜的末端的内侧面覆盖。缓冲层的部分区域被固定于薄膜的末端。缓冲层的厚度介于1~20mm。
17.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薄膜卷包装结构包含薄膜卷体、缓冲层、连接件,及防锈膜。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所采用的薄膜卷体。参照图2,薄膜卷体100包含卷芯120及薄膜110。其中,卷芯120用于支撑薄膜110,使得卷绕后的薄膜110不会往薄膜卷体100的中心塌陷,而
薄膜110是卷绕于卷芯110的外周面120a的连续层,因此卷绕后的薄膜110会呈现圆柱状,而具有圆弧外周面110a及两端100a。
18.卷芯120可以是实心或空心的圆柱。当以其长轴中心线a作为卷芯120的旋转中心时,藉由顺向或反向旋转卷芯120,便会将薄膜110卷取或卷出。卷芯120是空心的圆柱,而具有外周面120a和内周面120b。外周面120a和内周面120b之间在径向上具有一定的厚度,例如1cm~15cm,但不限定于此。卷芯120的空心处可用于容置棒状的轴心(图未示),因此可藉由旋转轴心,以带动卷芯120旋转。卷芯120的材质可以是纸、木材、金属、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酰亚胺、聚酰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二丁烯橡胶、或丁腈橡胶等)、或强化树脂,但不限定于此。
19.薄膜110为带状的连续薄层,且包含相对设置的两面,例如外周面110a和内周面110b。薄膜110具有可挠性,其厚度t1可为1~210μm,但不限定于此。当持续旋转卷芯120以卷取薄膜110时,会使得外圈薄膜110的内周面110b覆盖住相邻内圈薄膜110的外周面110a,直至卷绕至薄膜110的最末端。卷绕于卷芯120上的薄膜110的整体在径向方向上会具有一定的厚度t2,例如是2cm、5cm、10cm、15cm、20cm、25cm、50cm,或是其他落入2cm~50cm范围内的数值,但不限定于此。此外,薄膜110会包含机械方向md(或称长度方向)以及垂直于机械方向的横向方向td(或称宽度方向)。当在卷取或卷出薄膜110时,薄膜110主要是沿着机械方向md移动,而不会沿着横向方向td移动。
20.薄膜110可以是金属箔(铜箔、铝箔、锡箔、合金箔等)、树脂薄膜(聚乙烯醇(pva)膜、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膜、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聚丁烯对苯二甲酸酯(pbt)膜、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膜、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膜、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膜等)、或复合膜,但不限定于此。其中,金属箔可以是电解箔或压延箔,但不限定于此。此外,有鉴于金属箔相较于聚合物薄膜更容易受到外力挤压而产生不可逆的形变,因此当薄膜110是采用金属箔时,薄膜卷包装结构中的缓冲层可以有效避免金属箔受到损伤。因此,本公开薄膜卷包装结构的薄膜110较佳是金属箔。
21.由于薄膜110的厚度较薄,及/或薄膜110的至少一表面包含微结构,使得薄膜110容易因外力而受损。因此透过在薄膜卷体100的外周设置缓冲层,以避免薄膜卷体100的外圈薄膜110受到外力而产生塑性变形,或是避免外圈薄膜110的表面结构受到外力而产生损伤。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卷包装结构中的缓冲层的设置方式例示如图3所示。
22.参照图3,薄膜卷包装结构200包含薄膜卷体100及卷绕于薄膜卷体100外周的缓冲层210。其中,缓冲层210的一端会被夹设于最外圈和内圈的薄膜110之间,而相应产生空腔114。此外,为了避免缓冲层210和薄膜卷体100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可以藉由连设置接件230,例如胶带,以将连接件230的两端分别固接至最外圈薄膜110及固接至缓冲层210,使缓冲层210和薄膜卷体100之间相对固定。
23.图4是薄膜卷包装结构的侧视示意图,例如是例示了图3的薄膜卷包装结构沿着横向方向td所视的示意图。根据缓冲层210中的不同区段和薄膜卷体100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将缓冲层210视为包含一始端部212、一中间段214、及一终端部218。其中,始端部212是靠近薄膜末端112的区段,且部分的始端部212的外周面210a会被薄膜末端112的内周面110b覆盖。因此,始端部212会被夹设于薄膜末端112和次一内圈的薄膜110之间,而产生空腔114。中间段214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始端部212及终端部218,且沿着薄膜卷体100的外周面
110a而设置。终端部218可能是靠近薄膜末端112的区段,但不限定于此,例如:终端部218的内侧面210b会同时覆盖住薄膜末端112及始端部212,或是进一步延伸覆盖住部分的中间段214。需注意的是,图2所示的终端部218为部分展开后的示意图,因此薄膜卷包装结构200中的终端部218的内侧面210b较佳会覆盖住始端部212,而非悬空设置。
24.缓冲层210常采用发泡材,例如膨胀聚乙烯(eve)、乙烯醋酸乙烯泡棉(ethylene vinyl acetate foam)、聚氨酯泡棉(polyurethane foam)、聚苯乙烯(polystyrene)、聚丙烯(polypropylene)、网状聚氨酯(reticulated polyurethane)、聚氯乙烯/腈类橡胶(pvc/nitrile)、三元乙丙橡胶(epdm rubber)等,但不限于此。此外,为了确保缓冲层210展现所需的缓冲性质,缓冲层210的厚度t3可为1~20mm,及/或缓冲层210的厚度t3和薄膜100的厚度t1之间的比值大于4。
25.由于缓冲层210设置在薄膜110末端的内周面110b,即便在将连接件230固接至薄膜末端112及始端部212的过程中,会需要对连接件230施予一定的外力(例如指向卷芯120的外力),此外力会被连接件230下方的始端部212缓冲或吸收,而不会进一步被传递至始端部212下方的薄膜卷体100。因此,对于容易受到外力而产生塑性变形的薄膜110,或是表面结构容易受到外力而产生损伤的薄膜110,可藉由在连接件230的下方设置始端部212,而有效避免薄膜110受损。
26.此外,为了避免外界的湿气、氧化物、及/或污染物穿透过缓冲层210而氧化或污染薄膜卷体100,可视需要地在缓冲层210和薄膜卷体100之间额外设置一层或多层的防锈膜220,以避免薄膜卷体100被氧化或污染。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设置了防锈膜220。防锈膜220的厚度t4可以小于缓冲层210的厚度t3,例如为0.01~1mm。防锈膜220的宽度大抵上不会覆盖住薄膜卷体110的两端100a,亦即,防锈膜220的宽度约略等于薄膜卷体110或略大于薄膜卷体110的宽度。此种设置方式可以确保在使用防锈膜220以包装薄膜卷体110后,薄膜卷体110的全幅宽表面都受到防锈膜220之保护。在本实施方式中,防锈膜220的宽度约略大于薄膜卷体110的宽度约10~20mm。
27.防锈膜220可以包含主体基材和添加剂,主体基材可以是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定向聚苯乙烯(ops)、聚丙烯(pp)、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上述材质的混炼物、上述材质的变性物、上述材质的多层复合结构、或纸类,而添加材料可以是氧化性防锈剂(volatile corrosion inhibitor,vci)及/或抗潮剂。
28.另一方面,端视不同需求,可以额外在防锈膜220和薄膜卷体110之间设置抗静电层(图未示),例如纸,以达到抗静电的效果,或是直接以抗静电层(图未示)取代防锈膜220。
29.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示意图,说明了图4的区域r。参照图5,薄膜末端112和始端部212之间包含重叠区域o,此重叠区域o在沿着薄膜110的机械方向上的长度l为1公分以上,例如为1公分至50公分,但不限定于此。当重叠区域o位于上述范围内时,可允许连接件230有较大的可黏贴范围,因此在固接连接件230时,可以确保连接件230的下方会设置缓冲层210,因而能避免连接件230误伤重叠区域o之外的薄膜卷体110,进而更有效的保护薄膜卷体110。此外,连接件230可以呈现条状,例如呈现线条的胶带,且包括第一连接端232及第二连接端234。第一连接端232重叠于重叠区域o,并透过黏着剂或其他固接手段而固接于薄膜末端112。第二连接端234重叠于始端部212,并透过黏着剂或其他固接手段而固接于缓冲层210的始端部212。因此,藉由设置连接件230会使得薄膜末端112及始端部212在薄膜
110的机械方向上不会产生相对位移。
30.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一变化例的立体示意图,说明薄膜卷包装结构的局部区域。参照图6,所例示的薄膜卷包装结构200类似于图5例示的薄膜卷包装结构200,主要差异在于连接件230成对存在,并分别设置于薄膜末端112的两侧。类似的,各连接件230的第一连接端232重叠于重叠区域o,并透过黏着剂而固接于薄膜末端112,而第二连接端234则重叠于始端部212的侧面,并透过黏着剂而固接于始端部212的侧面。因此,此变化例除了能使得薄膜末端112及始端部212在薄膜110的机械方向上不会产生相对位移。此外,还能进一步加固薄膜末端112与缓冲层210的连结,使其在横向方向td上也较不易产生位移。如此,此一变化例例示了可采用一个以上的连接件230进行固定,其数量可视需要进行调整,当然不以本变化例所示者为限。
31.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化例的立体示意图,说明薄膜卷包装结构的局部区域。参照图7,所例示的薄膜卷包装结构类似于图5例示的薄膜卷包装结构,主要差异在于,图7是以黏合剂240取代图5的连接件230,使得薄膜末端112和始端部212之间的重叠区域o内设置有黏合剂240。因此,可以藉由黏合剂240以将薄膜末端112的部分内周面110b黏合至始端部212的部分外周面210a。如此,本变化例说明了并非一定要采用连接件230才能使得薄膜末端112被固定至缓冲层210的始端部212,而是可用黏合剂240以替代连接件230。此外,亦可以同时采用连接件230和黏合剂240,端视实际需求。
32.图8及图9是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薄膜卷包装结构300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并进一步包含防锈端膜250、缓冲端盖260,以及保护膜280。
33.防锈端膜250及缓冲端盖260设置于薄膜卷体110两端100a。各防锈端膜250的组成可类似于防锈膜220,其能防止外界的湿气、氧化物、及/或污染物经由自两端100a而渗入薄膜卷体110。各缓冲端盖260的组成可类似于缓冲层210,其能防止施予至缓冲端盖260的外力被传递至相邻的一端100a,而有效避免薄膜110受损。其中,各防锈端膜250的厚度t5可以小于各缓冲端盖260的厚度t6,但不限定于此。
34.值得注意的是,各防锈端膜250和防锈膜220并非连续层,因此各防锈端膜250可拆离于防锈膜220,而增加了包装的容易性。此外,防锈端膜250及缓冲端盖260可以独自存在,而不限定于一定要同时存在,端视实际需求而定。
35.保护膜280会包裹缓冲层210及缓冲端膜260。其中,保护膜280除了可以防止外界的湿气、氧化物、及/或污染物任渗透至薄膜卷体110之外,亦可以用于固定住防锈端膜250及缓冲端膜260,使得防锈端膜250及缓冲端膜260不会脱离薄膜卷体110。另一方面,由于在包裹保护膜280时,薄膜卷体110的外周面和两端都可以被缓冲层210及缓冲端膜260覆盖,因此在包裹保护膜280时所施予的外力可以被缓冲层210及缓冲端膜260吸收,而不会传递至薄膜卷体110。
36.保护膜280可以包含主体基材,主体基材可以是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定向聚苯乙烯(ops)、聚丙烯(pp)、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上述材质的复合物、上述材质的混炼物、或上述材质的变性物或上述材质的多层复合结构。
37.图10是本公开的薄膜卷包装方法的流程图,可应用于前述任何实施方式。参照图10,在步骤402,取得薄膜卷体,薄膜卷体包含卷芯及卷绕卷芯的薄膜。在步骤404,取得缓冲层。其中,端视实际需求,步骤402及步骤404可以同时或依序进行。之后,在步骤406,将薄膜
的末端的内侧面覆盖住缓冲层的一端(或称始端部),使薄膜的末端和该缓冲层的该端之间形成重叠区域。之后,在步骤408,将薄膜的末端的至少一部分固定至缓冲层,其中薄膜末端的至少一部分重合于重叠区域。继以施行步骤410,在将该薄膜末端的至少一部分固定至缓冲层之后,将缓冲层卷绕薄膜的外周面。
38.对于设置有防锈膜的薄膜卷包装结构而言,薄膜卷包装方法另可包含下述步骤。例如:取得防锈膜;重叠防锈膜及缓冲层;将薄膜的末端的内侧面覆盖住缓冲层的一端及覆盖住防锈膜的一端;以及将缓冲层及防锈膜卷绕薄膜的外周面。其中,当完成将缓冲层及防锈膜卷绕薄膜的外周面时,防锈膜未覆盖薄膜卷体的两端。
39.对于设置有防锈膜和防锈端膜的薄膜卷包装结构而言,在将缓冲层卷绕薄膜的该外周面之后,薄膜卷包装方法另可包含下述步骤。例如:取得二防锈端膜;以及将各防锈端膜分别覆盖住薄膜卷体的两端,其中各防锈端膜可拆离于防锈膜。
40.对于设置有缓冲端盖的薄膜卷包装结构而言,在将缓冲层卷绕薄膜的该外周面之后,薄膜卷包装方法另可包含下述步骤。例如:取得二缓冲端盖;以及将各缓冲端盖分别覆盖住薄膜卷体的两端。
4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得据以实现本公开,下文将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以具体说明本公开的薄膜卷包装结构及薄膜卷包装方法。需注意的是,以下实施例仅为例示性,不应以其限制性地解释本公开。亦即,在不逾越本公开范畴的情况下,可适当地改变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材料以及处理流程等。
42.实施例1
43.实施例1是关于薄膜卷包装方法,以得到对应的薄膜卷包装结构。首先,以卷芯卷取幅宽20cm、厚度4μm的铜箔作为薄膜,并持续进行卷绕,直至薄膜卷体的外径达15cm。之后,取厚度为2mm的发泡聚乙烯(expanded polyethylene,eve)作为缓冲层,并将缓冲层及防锈膜予以迭合。之后,将薄膜末端的内侧面覆盖住缓冲层及防锈膜的一端,使得薄膜末端和缓冲层间产生一重叠区域,且重叠区域在机械方向的重叠长度达约3cm。之后,将胶带的一端贴合在薄膜末端上,且胶带的该端会位于前述重叠区域的范围内。继以将胶带的另一端贴合在缓冲层上,使缓冲层和薄膜末端之间彼此固定。继以卷绕缓冲层及防锈膜,使其卷绕于薄膜卷体的外周面。后续可于薄膜卷体的两端依序迭合防锈端膜及缓冲端盖。最后,使用保护膜进行包裹。其中,关于实施例1的其他具体条件、参数记载于表1中。
44.实施例2~7
45.实施例2~7是关于薄膜卷包装方法,以得到对应的薄膜卷包装结构。实施例2~7的薄膜为铜箔,且处理流程类似于上述实施例1的处理流程。相异的处理条件、参数记载于表1中。
46.比较例1~6
47.比较例1~6是关于薄膜卷包装方法,以得到对应的薄膜卷包装结构。比较例1~6的薄膜为铜箔,且处理流程类似于上述实施例1的处理流程。相异的处理条件、参数记载于表1中。
48.以下进一步描述上述实施例1~7和比较例1~6的检测方式和结果,例如:进行〈废品长度〉的检测,检测结果记载于表1中。
49.〈废品长度〉
50.由于在贴合胶带时所施予的外力可能会被传递至薄膜卷体表层的一定深度,因此在完成上述实施例1~7和比较例1~6的包装方法之后,可拆除包装结构,并将薄膜卷体沿着机械方向展开,以观察薄膜的表面是否存在经由贴合胶带所产生的凹坑。计算薄膜末端边缘和最远离薄膜末端边缘的凹坑(或称最终凹坑)之间的总长度,此长度即为薄膜的废品长度。
51.表1表1
52.根据表2,针对实施例1~6,当缓冲层的厚度至少为1mm,且薄膜末端和缓冲层之间的重叠长度至少为1cm时,对应的废品长度均小于0.5m。相较之下,针对比较例2~6,当未设置缓冲层,或缓冲层未被薄膜末端覆盖,对应的废品长度仍至少有5m。此外,针对比较例1,便缓冲层有被薄膜末端覆盖,但当缓冲层的厚度小于1mm(例如0.2mm)时,则对应的废品长度仍至少有10m。
53.如此,藉由将缓冲层的始端部夹设于薄膜末端及内圈的薄膜卷体之间,会使得施予至薄膜末端的外力可以被缓冲层的始端部缓冲或吸收,而不会进一步被传递至始端部下方的薄膜卷体。因此,对于容易受到外力而产生塑性变形的薄膜,或是表面结构容易受到外
力而产生损伤的薄膜,得以藉由将缓冲层的始端部夹设于薄膜末端及内圈的薄膜卷体之间,而有效避免薄膜受损。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符号说明】
54.12
···
薄膜卷12s
···
外周面14
···
缓冲层16
···
胶带100
···
薄膜卷体100a
···
端110
···
薄膜110a
···
外周面110b
···
内周面112
···
末端114
···
空腔120
···
卷芯210
···
缓冲层210a
···
外周面210b
···
内周面212
···
始端部214
···
中间段218
···
终端部200
···
薄膜卷包装结构220
···
防锈膜220a
···
外周面220b
···
内周面230
···
连接件232
···
第一连接端234
···
第二连接端240
···
黏合剂250
···
防锈端膜260
···
缓冲端膜280
···
保护膜300
···
薄膜卷包装结构md
···
机械方向o
···
重叠区域r
···
区域t1
···
厚度
t2
···
厚度t3
···
厚度t4
···
厚度t5
···
厚度t6
···
厚度td
···
横向方向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