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7:12: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有机发光显示面板(oled)已经广泛用于生活,在柔性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显示面板10包括非显示区ab和非显示区ab围绕的显示区aa。显示区aa的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ab部位为驱动绑定区abc,在此部位会设置或电连接至驱动芯片、覆晶薄膜(cof)等,驱动绑定区abc的弯折部位abc1会弯折至显示面板10的背侧,为了便于弯折部位abc1的弯折和减小整机的空间,需要将弯折部位abc1沿第二方向x的两端进行弧形切割,使得驱动绑定区abc形成l形切口(l-cut)。现有显示面板10包括触控层,触控层包括设置在显示区且沿着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排布的触控电极,以及与触控电极对应设置的触控走线,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不同,解复用电路组30设置在驱动绑定区abc,解复用电路组30包括与每个触控电极对应的解复用电路,每个解复用电路通过触控走线与对应的触控电极电连接。
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解复用电路组在第二方向x上的长度很大,导致驱动绑定区abc形成的l形切口(l-cut)在第二方向x上的长度d较小,因此现有技术中复用电路组的设置限制了驱动绑定区abc形成的l形切口(l-cut)在第二方向x上的长度d,不利于驱动绑定区abc的弯折,不利于整机体积的减小和其便携性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可以解决解现有技术中的解复用电路组的长度很大,导致驱动绑定区abc形成的l形切口(l-cut)的长度较小,不利于驱动绑定区abc的弯折,不利于整机体积的减小和其便携性的提升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6.基板;
7.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且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布的触控电极,以及与所述触控电极对应设置的触控走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8.解复用电路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解复用电路组包括:与每个所述触控电极对应的解复用电路,每个所述解复用电路通过所述触控走线与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
9.其中,多个所述解复用电路在所述非显示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排布,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同一列所述触控电极对应的所述解复用电路排布在同一列中。
1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设置在非显示的触控绑定端子,每个所述触控绑定端子与多个复用同一信号通道的解复用电路的输入端电连
接。
1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解复用电路包括多个第一晶体管,每个所述解复用电路中的多个第一晶体管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布设置。
1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13.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触控层之间,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沿着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
14.其中,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沟道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沟道延伸方向不同。
1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沟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1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沟道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7.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解复用电路的多个所述第一晶体管至少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第一感应晶体管、第一复位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所述第一感应晶体管和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
18.所述解复用电路组还包括多条驱动走线,多条所述驱动走线包括至少一条驱动信号提供走线、多条感应信号接收走线、至少一条复位信号提供走线,所述驱动信号提供走线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电连接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所述感应信号接收走线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感应晶体管电连接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所述复位信号提供走线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电连接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
1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成的多个触控电极列和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成的多个触控电极行,所述触控层包至少括第一触控层组和第二触控层组,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和所述第二触控层组均分别包括至少两列触控电极列;
20.其中,所述第一触控层组中的每一行的所述触控电极通过其对应行的所述解复用电路电连接同一条所述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所述第一触控层组中的每一列的所述触控电极通过其对应列的所述解复用电路电连接不同的所述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
21.其中,所述第二触控层组中的每一行的所述触控电极通过其对应行的所述解复用电路电连接同一条所述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所述第二触控层组中的每一列的所述触控电极通过其对应列的所述解复用电路电连接不同的所述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所述第一触控层组电连接的所述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不同于所述第二触控层组电连接的所述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
2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层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通过其对应行的所述解复用电路电连接同一条所述驱动信号提供走线;
23.所述第二触控层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通过其对应行的所述解复用电路电连接同一条所述驱动信号提供走线。
24.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层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通过其对应行的所述解复用电路电连接同一条所述复位信号提供走线;
25.所述第二触控层组中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通过其对应行的所述解复用电路电连接同一条所述复位信号提供走线。
2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和所述第二触控层组电连接同一条所述驱动信号提供走线、同一条所述复位信号提供走线。
27.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面板进行触控工作时,所述第一触控层组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的所述触控电极所对应的所述第一感应晶体管,与所述第二触控层组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的所述触控电极所对应的所述第一感应晶体管同时打开。
28.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触控层包括:设置在显示区且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布的触控电极,以及与触控电极对应设置的触控走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解复用电路组包括:与每个触控电极对应的解复用电路,每个解复用电路通过触控走线与对应的触控电极电连接;其中,多个解复用电路在非显示区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布,且在第一方向上,同一列触控电极对应的解复用电路排布在同一列中。通过解复用电路组中的多个解复用电路在非显示区根据多个触控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布,从而可以减小解复用电路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有助于增加驱动绑定区形成的l形切口(l-cut)的长度,有利于提升驱动绑定区abc的弯折性能,有利于整机体积的减小和其便携性的提升。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是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种俯视示意图;
33.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34.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触控层,设置在基板的一侧,触控层包括:设置在显示区且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布的触控电极,以及与触控电极对应设置的触控走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解复用电路组,设置基板的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解复用电路组包括:与每个触控电极对应的解复用电路,每个解复用电路通过触控走线与对应的触控电极电连接;其中,多
个解复用电路在非显示区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布,且在第一方向上,同一列触控电极对应的解复用电路排布在同一列中。
3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下以各实施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8.实施例一、
39.请参阅图2、图3、图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和展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图2、图3、图4根据需要将部分结构进行了简化展示,将部分结构进行了详细展示,将部分结构进行了举例展示。
4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aa和位于显示区aa一侧的非显示区ab,显示面板10包括基板101、触控层50、解复用电路组30,触控层50设置在基板101的一侧,触控层50包括设置在显示区aa且沿着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排布的触控电极51,以及与触控电极51对应设置的触控走线52,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不同;解复用电路组30设置于基板101的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ab,解复用电路组30包括与每个触控电极51对应的解复用电路311,每个解复用电路311通过触控走线52与对应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其中,多个解复用电路311在非显示区沿着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排布,且在第一方向y上,同一列触控电极51对应的解复用电路311排布在同一列中。
41.具体的,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ab,非显示区包括驱动绑定区abc,驱动绑定区abc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
42.具体的,显示面板10包括基板101、触控层50、解复用电路组30,基板101可以为阵列基板的基底,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扫描线、数据线等结构,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发光层、封装层等结构,显示面板10的结构在此不做限定,显示面板10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43.具体的,触控层50和解复用电路组30设置于基板101的一侧,通常触控层50和解复用电路组30设置于基板101的同一侧。
44.具体的,触控层50包括设置在显示区aa且沿着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排布的触控电极51,以及与触控电极51对应设置的触控走线52,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不同。
45.具体的,解复用电路组30设置基板101的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ab,更具体的,解复用电路组30位于显示面板10的驱动绑定区abc。
46.具体的,解复用电路组30包括与每个触控电极对应的解复用电路311,每个解复用电路311通过触控走线52与对应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即一个触控电极对应一个解复用电路311。
47.具体的,多个解复用电路311在非显示区沿着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排布,且在第一方向y上,同一列触控电极51对应的解复用电路311排布在同一列中。
48.具体的,多个触控电极51电极沿第一方向y排布成多个触控电极列501,多个触控电极51电极沿第二方向x排布成多个触控电极行502。
49.具体的,多个解复用电路311沿第一方向y排布成多个解复用电路列381,多个解复用电路311沿第二方向x排布成多个解复用电路行382。
50.具体的,同一列触控电极51对应的解复用电路311排布在同一列中。例如,第一列的触控电极列501与第一列的解复用电路列381对应;例如,第二列的触控电极列501与第二列的解复用电路列381对应;例如,第三列的触控电极列501与第三列的解复用电路列381对应,在此不再赘述。
51.进一步的,更具体的,同一行触控电极51对应的解复用电路311排布在同一行中。例如,第一行的触控电极行502与第一行的解复用电路行382对应;例如,第二行的触控电极行502与第二行的解复用电路行382对应;例如,第三行的触控电极行502与第三行的解复用电路行382对应,在此不再赘述。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包括:多个设置在非显示ab的触控绑定端子42,每个触控绑定端子42与多个复用同一信号通道的解复用电路311的输入端电连接。
53.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多个解复用电路311在非显示区ab沿着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排布,且在第一方向y上,同一列触控电极51对应的解复用电路311排布在同一列中。通过解复用电路组30中的多个解复用电路311在非显示区ab根据多个触控电极51沿着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排布,从而可以减小解复用电路31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有助于增加驱动绑定区abc形成的l形切口(l-cut)的长度d,有利于提升驱动绑定区abc的弯折性能,有利于整机体积的减小和其便携性的提升。
54.实施例二、
55.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限定了显示面板10的结构。
56.请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局部放大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和展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图5根据需要将部分结构进行了简化展示,将部分结构进行了详细展示,将部分结构进行了举例展示。
57.在一些实施例中,解复用电路311包括多个第一晶体管301,每个解复用电路311中的多个第一晶体管301沿着第一方向y排布设置。
5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301的沟道沿着第一方向y延伸。
59.具体的,第一晶体管301的半导体层包括第一源极端3011、第一漏极端3012、设置在第一源极端3011和第一漏极端3012之间的第一沟道3013,第一晶体管301的第一源极端3011和第一漏极端3012沿第一方向y排布。
60.具体的,第一方向y垂直于驱动绑定区abc与显示区aa相交的边缘11。
61.具体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x相交,优选的,第一方向y垂直于第二方向x。
62.具体的,如图4所示,解复用电路311包括多个第一晶体管301,多个第一晶体管301沿着第一方向y排布设置,此时解复用电路311中的多个第一晶体管301在第二方向x上占据较小的长度,从而进一步减小解复用电路311在第二方向x上的长度,有助于增加驱动绑定区abc形成的l形切口(l-cut)的长度d,有利于提升驱动绑定区abc的弯折性能,有利于整机体积的减小和其便携性的提升。
63.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包括驱动电路层102,驱动电路层102设置在基板101和触控层50之间,驱动电路层102包括多个沿着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排布的驱动电路20,驱动电路20包括第二晶体管21;其中,第二晶体管21的沟道延伸方向与第一晶体管301的沟道延伸方向不同。
6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晶体管21的沟道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
65.具体的,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驱动电路层102,驱动电路层102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扫描线、数据线等结构。
66.具体的,显示面板10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时,驱动电路20可以为像素驱动电路,第二晶体管21可以为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晶体管,例如在7t1c的驱动电路20中包括一个第二晶体管21和6个开关晶体管。
67.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驱动电路20的第二晶体管21的半导体层通常呈“几”字形或“s”形等形状,如图5所示,举例示意了第二晶体管21的半导体层呈“几”字形,第二晶体管21的半导体层包括第二源极端211、第二漏极端212、设置在第二源极端211和第二漏极端212之间的第二沟道213,第二晶体管21的第二源极端211和第二漏极端212沿第二方向x排布。
68.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了保证第二晶体管21的特性,非晶硅需要进行准分子激光退火工艺(ela)形成多晶硅,准分子激光退火工艺的方向沿第二方向x进行,第二方向x平行于驱动绑定区abc与显示区aa相交的边缘11。
69.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解复用电路311包括多个第一晶体管301,多个第一晶体管301沿着第一方向y排布设置,此时解复用电路311中的多个第一晶体管301在第二方向x上占据较小的长度,从而进一步减小解复用电路311在第二方向x上的长度,有助于增加驱动绑定区abc形成的l形切口(l-cut)的长度d,有利于提升驱动绑定区abc的弯折性能,有利于整机体积的减小和其便携性的提升。
70.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20包括第二晶体管21;其中,第二晶体管21的沟道延伸方向与第一晶体管301的沟道延伸方向不同,进一步的,第二晶体管21的沟道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不但可以保证第二晶体管21的特性,提升驱动电路20的驱动性能,同时可以有助于增加驱动绑定区abc形成的l形切口(l-cut)的长度d,有利于提升驱动绑定区abc的弯折性能,有利于整机体积的减小和其便携性的提升。
71.实施例三、
72.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限定了显示面板10的结构。
73.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解复用电路311的多个第一晶体管301至少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3111、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第一复位晶体管3113,第一驱动晶体管3111、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和第一复位晶体管3113沿第一方向y排布;解复用电路组30还包括多条驱动走线321,多条驱动走线321包括至少一条驱动信号提供走线vfd、多条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至少一条复位信号提供走线gnd1,驱动信号提供走线vfd通过对应的第一驱动晶体管3111电连接对应的触控电极51,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通过对应的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电连接对应的触控电极51,复位信号提供走线gnd1通过对应的第一复位晶体管3113电连接对应的触控电极51。
74.具体的,每一解复用电路311的多个第一晶体管301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3111、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每一解复用电路311的多个第一晶体管301还可以包括第一复位晶体管3113。
75.具体的,第一驱动晶体管3111、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和第一复位晶体管3113沿第
一方向y排布,此时解复用电路311中的多个第一晶体管301在第二方向x上占据较小的长度,从而进一步减小解复用电路311在第二方向x上的长度,有助于增加驱动绑定区abc形成的l形切口(l-cut)的长度d,有利于提升驱动绑定区abc的弯折性能,有利于整机体积的减小和其便携性的提升。
76.具体的,驱动信号提供走线vfd通过第一驱动晶体管3111向触控电极快51提供触控驱动信号,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通过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接收触控电极快51感应到的手指的触摸信号,复位信号提供走线gnd1通过第一复位晶体管3113向触控电极51提供复位信号。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触控电极51排列成多个触控电极列501和多个触控电极行502,触控层50包至少括第一触控层组51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第一触控层组51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均分别包括至少两列触控电极列501;其中,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每一行的触控电极51通过其对应行的解复用电路311电连接同一条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每一列的触控电极51通过其对应列的解复用电路311电连接不同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其中,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每一行的触控电极51通过其对应行的解复用电路311电连接同一条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每一列的触控电极51通过其对应列的解复用电路311电连接不同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第一触控层组511电连接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不同于第二触控层组512电连接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
78.具体的,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10的触控层50至少包括第一触控层组51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第一触控层组51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均分别包括至少两列触控电极列501。
79.具体的,触控层50可以包括多个触控层组,例如触控层50包括第一触控层组511、第二触控层组512、第三触控层组等。
80.具体的,第一触控层组51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均分别包括至少两列触控电极列501,例如第一触控层组51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均分别包括3两列触控电极列501,在此不做限定。
81.具体的,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每一行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同一条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不同行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不同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可以减小第一触控层组511中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的数量,相比于第二触控层组512,同时实现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触控电极51独立接收手指触控信息,并将手指触控信息反馈至触控芯片。
82.具体的,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每一行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同一条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不同行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不同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可以减小第二触控层组512中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的数量,相比于第一触控层组511,同时实现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触控电极51独立接收手指触控信息,并将手指触控信息反馈至触控芯片。
83.具体的,第一触控层组511电连接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不同于第二触控层组512电连接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可以使得第一触控层组51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在接收手指触控信息时是独立和互不干扰的。
84.具体的,通过减小第一触控层组511中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的数量,通过减小第二触控层组512中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的数量,可以减小非显示区ab或驱动绑定区abc的
边框宽度。
8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51通过其对应行的解复用电路311电连接同一条驱动信号提供走线vfd;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51通过其对应行的解复用电路311电连接同一条驱动信号提供走线vfd。
8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51通过其对应行的解复用电路311电连接同一条复位信号提供走线gnd1;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51通过其对应行的解复用电路311电连接同一条复位信号提供走线gnd1。
8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层组51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电连接同一条驱动信号提供走线vfd、同一条复位信号提供走线gnd1。
88.具体的,通过减小驱动信号提供走线vfd的数量,或/和通过减小复位信号提供走线gnd1的数量,可以减小非显示区ab或驱动绑定区abc的边框宽度。
89.实施例四、
9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限定了显示面板10触控工作时的特征。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10进行触控工作时,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01的触控电极51所对应的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与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01的触控电极51所对应的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同时打开。
92.具体的,每一触控电极51的触控工作至少包括:触控信号提供阶段和触控信号接收阶段,在触控信号提供阶段提供给对应的触控电极51以触控驱动信号,在触控信号接收阶段接收触控电极51反馈的感应信号。
93.具体的,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01的触控电极51所对应的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与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01的触控电极51所对应的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同时打开,即: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01与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01同时处于触控信号接收阶段。
9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01的触控电极51所对应的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与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01的触控电极51所对应的第一感应晶体管3112同时打开,可以减小整个触控层50的完成一次完整触控工作的时间,或者可以减小整个触控层50的完成一次循环触控工作的时间,从而可以提成触控工作的频率,提升显示面板10的触控准确性和其他触控性能。
95.实施例五、
9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的触控驱动方式。
97.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图3、图4所示,图4中示意了多个触控电极列501和多个触控电极行502,图4中示意了多个解复用电路列381和多个解复用电路行382。图中1-1表示第1行触控电极行和第1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1-2表示第1行触控电极行和第2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1-8表示第1行触控电极行和第8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1-9表示第1行触控电极行和第9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1-16表示第1行触控电极行和第16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1-n表示第1行触控电极行和第n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2-1表示第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1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
2-2表示第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2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2-8表示第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8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2-9表示第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9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2-16表示第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16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2-n表示第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n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32-1表示第3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1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32-2表示第3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2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32-8表示第3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8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32-9表示第3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9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32-16表示第3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16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图中32-n表示第32行触控电极行和第n列触控电极列的触控电极51。
98.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图3、图4所示,图4中举例示意了触控层包括32行n列的触控电极51,但不限于此,例如,触控层50可以包括32行16列的触控电极51;触控层50可以包括m行16列的触控电极51;触控层50可以包括m行n列的触控电极51,m和n为整数。
99.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图3、图4所示,图4中举例示意了一种实施情况,1-1的触控电极51至32-16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了同一条驱动信号提供走线vfd,1-1的触控电极51至32-16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了同一条复位信号提供走线gnd1。
100.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图3、图4所示,图4中举例示意了一种实施情况,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1-1至1-8的触控电极51(第一触控层组511的第1行触控电极行502中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第1条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1;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2-1至2-8的触控电极51(第一触控层组511的第2行触控电极行502中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第2条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2;第一触控层组511中的32-1至32-8的触控电极51(第一触控层组511的第32行触控电极行502中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第32条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32;第一触控层组511的其他行的触控电极行502中的触控电极51的电连接的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101.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图3、图4所示,图4中举例示意了一种实施情况,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1-9至1-16的触控电极51(第二触控层组512的第1行触控电极行502中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第33条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33;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2-9至2-16的触控电极51(第二触控层组512的第2行触控电极行502中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第34条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34;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32-9至32-16的触控电极51(第二触控层组512的第32行触控电极行502中的触控电极51)电连接第64条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64;第二触控层组512的其他行的触控电极行502中的触控电极51的电连接的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10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的触控驱动方式,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显示面板10采用该触控驱动方式,多个触控电极51阵列排布成n列的触控电极列501,n为正整数;第一触控层组511的触控电极列501的数量和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触控电极列501的数量相同;触控驱动方式包括:第一触控层组511中一列触控电极列50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01同时进行至少部分相同的触控阶段的工作。
10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层组511中一列触控电极列51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01同时进行至少部分相同的触控阶段的工作,可以减小整个触控层50的完成一次完整触控工作的时间,或者可以减小整个触控层50的完成一次循环触
控工作的时间,从而可以提成触控工作的频率,提升显示面板10的触控准确性和其他触控性能。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触控电极51的触控工作至少包括:触控信号提供阶段和触控信号接收阶段,在触控信号提供阶段提供给对应的触控电极以触控驱动信号,在触控信号接收阶段接收触控电极反馈的感应信号;相同的触控阶段至少包括触控信号接收阶段。
105.具体的,在触控信号提供阶段,通过驱动信号提供走线vfd提供给对应的触控电极51以触控驱动信号;在触控信号接收阶段,通过感应信号接收走线sx接收触控电极51反馈的感应信号,具体反馈的是手指的触控信号。
10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同时参阅实施例四,在一些实施例情况中,由于第一触控层组511电连接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不同于第二触控层组512电连接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因此第一触控层组511中一列触控电极列58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中的一列触控电极列581同时进行触控信号接收阶段的工作,于第一触控层组511电连接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和第二触控层组512电连接的感应号信号接收走线sx不同,因此第一触控层组511反馈的触控信号和第二触控层组512反馈的触控信号相互不干扰,从而实现了精准触控,同时可以减小整个触控层50的完成一次完整触控工作的时间,或者可以减小整个触控层50的完成一次循环触控工作的时间,从而可以提成触控工作的频率,提升显示面板10的触控准确性和其他触控性能。
107.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驱动方式包括:由第一触控层组511的第一列触控电极列(1-1至32-1的触控电极51)至第一触控层组511的最后一列触控电极列(1-8至32-8的触控电极51)依次驱动;由第二触控层组512的最后一列触控电极列(1-16至32-16的触控电极51)至第二触控层组512的第一列触控电极列(1-9至32-9的触控电极51)依次驱动。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驱动方式包括:由第一触控层组511的最后一列触控电极列(1-8至32-8的触控电极51)至第一触控层组511的第一列触控电极列(1-1至32-1的触控电极51)依次驱动;由第二触控层组512的第一列触控电极列(1-9至32-9的触控电极51)至第二触控层组的最后一列触控电极列(1-16至32-16的触控电极51)依次驱动。
10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在第一触控层组511和第二触控层组512的两种触控电极列501的具体驱动顺序,可以减小整个触控层50的完成一次完整触控工作的时间,或者可以减小整个触控层50的完成一次循环触控工作的时间,从而可以提成触控工作的频率,提升显示面板10的触控准确性和其他触控性能。
110.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层50可以包括多个触控层组,例如触控层50包括第一触控层组511、第二触控层组512、第三触控层组,则显示面板的触控驱动方式包括:多个触控层组中分别有一列触控电极列同时进行至少部分相同的触控阶段的工作,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述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多个触控层组的触控驱动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111.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