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卧式数控机床的制作方法

2022-04-06 15:06: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机床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卧式数控机床。


背景技术:

2.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的简称,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用代码化的数字表示,通过信息载体输入数控装置。经运算处理由数控装置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控制机床的动作,按图纸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自动地将零件加工出来。
3.数控机床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输入的命令错误或者加工的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使得加工用的刀头向下移动距离过大与加工台发生接触,从而造成加工到头损坏的事故,从而造成机械的损毁和经济损失,并且加工的过程中刀头的加工深度经常大于规定的加工深度,因此急需要一种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使得在加工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防护,有效的保护加工的刀头,工件的加工深度精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卧式数控机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卧式数控机床,包括操控箱、机床框架、加工防护机构、升降控制箱、按压板和刀头,所述操控箱对称固定安装在机床框架的上端两侧,所述加工防护机构固定安装在机床框架的内部底端,所述升降控制箱固定安装在机床框架的内部上端,所述刀头滑动安装在升降控制箱的底端内部,所述按压板对称固定安装在刀头的上端两侧,且所述升降控制箱和刀头位于加工防护机构的正上方。
6.作为优化,所述加工防护机构中安装有固定支撑框,所述固定支撑框的一端一侧上部固定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底端通过驱动杆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且所述第二驱动轮位于第一驱动轮的下方,所述电动机底端的驱动杆转动插接在固定支撑框的内部,所述固定支撑框的一端另一侧通过驱动杆转动安装有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且所述第一从动轮和第一驱动轮之间转动安装有传动带,所述固定支撑框靠近电动机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防护主体,所述防护主体的上端螺纹转动安装有调节部,且对应位置的所述调节部与第二驱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之间均转动安装有调节皮带。
7.作为优化,所述防护主体包括防护部和支撑台,所述支撑台滑动安装在防护主体的上端中部。
8.作为优化,所述防护部中安装有支撑调节框,所述支撑调节框的中部两侧均匀贯穿开设有滑动卡槽,所述支撑调节框的两端底部对称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底端内部转动安装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转动控制柱,位于一侧的所述转动控制柱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调节板,位于另一侧的所述转动控制柱前端固定连接有
第二支撑调节板,且所述第一支撑调节板和第二支撑调节板位于支撑调节框的底端中部,所述驱动杆的前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调节板,所述转动调节板的底端均匀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弹簧,所述转动调节板远离驱动杆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升降推拉板,位于所述支撑调节框同一侧的升降推拉板上端通过转轴安装有连接罩板,且所述升降推拉板的上端转动安装在连接罩板的内部,所述连接罩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
9.作为优化,所述支撑台的两侧均匀固定安装有滑动卡板,所述滑动卡板的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弹簧,且所述滑动卡板滑动卡接在滑动卡槽的内部,且所述第二支撑弹簧的底端与支撑调节框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10.作为优化,所述调节部包括螺纹调节槽、插接槽、按压受力板、调节环和驱动环,所述按压受力板固定连接在调节环的上端,所述螺纹调节槽贯穿开设在调节环的中部,所述驱动环固定连接在调节环的底端,所述插接槽贯穿开设在驱动环的中部。
11.作为优化,所述插接槽的直径小于调节环的直径,所述螺纹柱螺纹转动插接在螺纹调节槽的内部,所述按压受力板的上端固定镶嵌有橡胶垫片,所述调节皮带的一端转动绕接在驱动环上,且所述驱动环上的卡槽宽度大于调节皮带的宽度,所述滑动卡板的底端与第一支撑调节板和第二支撑调节板的上端面接触,两个所述按压受力板分别位于按压板的正下方,所述第一支撑弹簧的底端与固定支撑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撑框的底端面通过螺栓与机床框架固定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当装置发生故障或者给出的命令错误时,刀头下降的行程超过极限时按压板会按压调节部通过防护主体使得第一支撑调节板和第二支撑调节板对支撑台底端的支撑力自动的卸除,从而使得支撑台在第二支撑弹簧的拉力下向下滑动,此时支撑台便会自动的下降,从而使得支撑台和支撑台上端放置的加工工件便会向下移动,使得刀头的前端在超出正常的加工行程时不会与支撑台的接触造成刀头的损坏,起到自动防护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加工过程中可以方便方便控制和调节调节部的竖直位置,因此当刀头向下移动至不同加工过程指定的位置后通过调节部便可以起到自动调节和保护的作用,也使得工件的加工的深度精准。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加工防护机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发明的防护主体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发明的防护部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发明的防护部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发明的支撑台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本发明的调节部拆分示意图。
21.图中:1-操控箱、2-机床框架、3-加工防护机构、4-升降控制箱、5-按压板、6-刀头、7-电动机、8-第一驱动轮、9-第二驱动轮、10-固定支撑框、11-传动带、12-第一从动轮、13-第二从动轮、14-防护主体、15-调节部、16-调节皮带、17-防护部、18-支撑台、19-支撑调节框、20-第一支撑调节板、21-第一支撑弹簧、22-转动调节板、23-第二支撑调节板、24-滑动
卡槽、25-转动控制柱、26-限位块、27-驱动杆、28-升降推拉板、29-连接罩板、30-螺纹柱、31-滑动卡板、32-第二支撑弹簧、33-螺纹调节槽、34-插接槽、35-按压受力板、36-调节环、37-驱动环。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卧式数控机床,包括操控箱1、机床框架2、加工防护机构3、升降控制箱4、按压板5和刀头6,操控箱1对称固定安装在机床框架2的上端两侧,加工防护机构3固定安装在机床框架2的内部底端,升降控制箱4固定安装在机床框架2的内部上端,刀头6滑动安装在升降控制箱4的底端内部,按压板5对称固定安装在刀头6的上端两侧,且升降控制箱4和刀头6位于加工防护机构3的正上方,装置发生故障或者给出的命令错误时,刀头6下降的行程超过极限时按压板5会按压调节部15通过防护主体14使得第一支撑调节板20和第二支撑调节板23对支撑台18底端的支撑力自动的卸除,从而使得支撑台18在第二支撑弹簧32的拉力下向下滑动,此时支撑台18便会自动的下降,从而使得支撑台18和支撑台18上端放置的加工工件便会向下移动,使得刀头6的前端在超出正常的加工行程时不会与支撑台18的接触造成刀头6的损坏,起到自动防护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加工过程中可以方便方便控制和调节调节部15的竖直位置,因此当刀头6向下移动至不同加工过程指定的位置后通过调节部15便可以起到自动调节和保护的作用。
24.请参阅图2,加工防护机构3中安装有固定支撑框10,固定支撑框10的一端一侧上部固定安装有电动机7,电动机7的底端通过驱动杆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轮8和第二驱动轮9,且第二驱动轮9位于第一驱动轮8的下方,电动机7底端的驱动杆转动插接在固定支撑框10的内部,固定支撑框10的一端另一侧通过驱动杆转动安装有第一从动轮12和第二从动轮13,且第一从动轮12和第一驱动轮8之间转动安装有传动带11,固定支撑框10靠近电动机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防护主体14,防护主体14的上端螺纹转动安装有调节部15,且对应位置的调节部15与第二驱动轮9和第二从动轮13之间均转动安装有调节皮带16,通过操控箱1输送命令可以在每一次的加工前自动的控制电动机7进行启动,启动的电动机7正反转动可以带动第一驱动轮8和第二驱动轮9转动,转动的第一驱动轮8和第二驱动轮9通过传动带11可以带动第一从动轮12和第二从动轮13进行同步的转动,转动的第二驱动轮9和第二从动轮13通过调节皮带16可以带动两个驱动环37进行正反的转动,正反转动的驱动环37可以带动调节环36正反转动,正反转动的调节环36接触螺纹调节槽33便可以在螺纹柱30上升降,从而控制和调节按压受力板35的高度和位置。
25.请参阅图3,防护主体14包括防护部17和支撑台18,支撑台18滑动安装在防护主体14的上端中部。
26.请参阅图4-5,防护部17中安装有支撑调节框19,支撑调节框19的中部两侧均匀贯穿开设有滑动卡槽24,支撑调节框19的两端底部对称固定安装有限位块26,限位块26的底端内部转动安装有驱动杆27,驱动杆27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转动控制柱25,位于一侧的转动
控制柱25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调节板20,位于另一侧的转动控制柱25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调节板23,且第一支撑调节板20和第二支撑调节板23位于支撑调节框19的底端中部,驱动杆27的前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调节板22,转动调节板22的底端均匀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弹簧21,转动调节板22远离驱动杆27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升降推拉板28,位于支撑调节框19同一侧的升降推拉板28上端通过转轴安装有连接罩板29,且升降推拉板28的上端转动安装在连接罩板29的内部,连接罩板2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30,当刀头6下降至指定的警戒位置后按压板5便会与按压受力板35的上端挤压接触,然后按压受力板35通过调节环36便会带动螺纹柱30向下位移,向下位移的螺纹柱30通过连接罩板29以及转动安装早连接罩板29内部的升降推拉板28压缩第一支撑弹簧21,当刀头6和按压板5继续下降时向下的挤压力大于第一支撑弹簧21的支撑力时转动调节板22便会驱动杆27的中心为轴心转动,从而对称分布设置的升降推拉板28和连接罩板29以及螺纹柱30便可以同步的使得第一支撑调节板20和第二支撑调节板23向下转动,此时第一支撑调节板20和第二支撑调节板23的上端与支撑台18底端的滑动卡板31的底端分离,因此在第二支撑弹簧32拉力的作用下滑动卡板31在滑动卡槽24的内部滑动向下位移,从而使得支撑台18和支撑台18上端放置的工件同步的向下移动下降。
27.请参阅图6,支撑台18的两侧均匀固定安装有滑动卡板31,滑动卡板31的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弹簧32,且滑动卡板31滑动卡接在滑动卡槽24的内部,且第二支撑弹簧32的底端与支撑调节框19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28.请参阅图7,调节部15包括螺纹调节槽33、插接槽34、按压受力板35、调节环36和驱动环37,按压受力板35固定连接在调节环36的上端,螺纹调节槽33贯穿开设在调节环36的中部,驱动环37固定连接在调节环36的底端,插接槽34贯穿开设在驱动环37的中部,转动的第二驱动轮9和第二从动轮13通过调节皮带16可以带动两个驱动环37进行正反的转动,正反转动的驱动环37可以带动调节环36正反转动,正反转动的调节环36接触螺纹调节槽33便可以在螺纹柱30上升降,从而控制和调节按压受力板35的高度和位置。
29.请参阅图1-7,插接槽34的直径小于调节环36的直径,螺纹柱30螺纹转动插接在螺纹调节槽33的内部,按压受力板35的上端固定镶嵌有橡胶垫片,调节皮带16的一端转动绕接在驱动环37上,且驱动环37上的卡槽宽度大于调节皮带16的宽度,使得驱动环37上下位移后调节皮带16正常转动位于卡槽的内部,滑动卡板31的底端与第一支撑调节板20和第二支撑调节板23的上端面接触,两个按压受力板35分别位于按压板5的正下方,第一支撑弹簧21的底端与固定支撑框10固定连接,固定支撑框10的底端面通过螺栓与机床框架2固定连接。
30.工作原理:通过操控箱1可以输送加工的命令,然后通过升降控制箱4便可以自动的控制刀头6的升降对放置在支撑台18上端的工件进行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当机械发生故障或者通过操控箱1给出的命令错误时,此时刀头6向下移动的距离超出指定的位移,当刀头6下降至指定的警戒位置后按压板5便会与按压受力板35的上端挤压接触,然后按压受力板35通过调节环36便会带动螺纹柱30向下位移,向下位移的螺纹柱30通过连接罩板29以及转动安装早连接罩板29内部的升降推拉板28压缩第一支撑弹簧21,当刀头6和按压板5继续下降时向下的挤压力大于第一支撑弹簧21的支撑力时转动调节板22便会驱动杆27的中心为轴心转动,从而对称分布设置的升降推拉板28和连接罩板29以及螺纹柱30便可以同步
的使得第一支撑调节板20和第二支撑调节板23向下转动,此时第一支撑调节板20和第二支撑调节板23的上端与支撑台18底端的滑动卡板31的底端分离,因此在第二支撑弹簧32拉力的作用下滑动卡板31在滑动卡槽24的内部滑动向下位移,从而使得支撑台18和支撑台18上端放置的工件同步的向下移动下降,此时继续向下的刀头6前端便不会与支撑台18发生刚性的接触造成损坏,也能够确保将工件上加工指定的深度后不能够继续的对工件加工,刀头6和按压板5升起后对第一支撑弹簧21的挤压力消失,在第一支撑弹簧21的支撑力下第一支撑调节板20和第二支撑调节板23转动复位,此时第一支撑调节板20和第二支撑调节板23通过挤压滑动卡板31的底端使得支撑台18复位正常使用,根据加工的不同通过操控箱1输送命令可以在每一次的加工前自动的控制电动机7进行启动,启动的电动机7正反转动可以带动第一驱动轮8和第二驱动轮9转动,转动的第一驱动轮8和第二驱动轮9通过传动带11可以带动第一从动轮12和第二从动轮13进行同步的转动,转动的第二驱动轮9和第二从动轮13通过调节皮带16可以带动两个驱动环37进行正反的转动,正反转动的驱动环37可以带动调节环36正反转动,正反转动的调节环36接触螺纹调节槽33便可以在螺纹柱30上升降,从而控制和调节按压受力板35的高度和位置,从而使得按压板5和刀头6在下降指定的加工位置后刀头6继续下降时支撑台18和支撑台18上的工件便会自动的向下位移,从而使得工件上加工的深度符合加工的需求不会使得加工深度超出加工的范围,本装置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自动的保护刀头6,并且工件上加工的深度精准,不会出现加工的深度超出指定深度现象的发生。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