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装配建筑用组装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4-09 21:57: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建筑用组装梁结构。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3.装配式建筑中的组装梁用于承受以横向力和剪切力为主的外力(如申请号为cn201920651049.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现有技术中,连接两个组装梁的一种常见方式是将一个组装梁的一端插设于另一个组装梁内,再通过销钉锁紧两个组装梁。
4.然而,由于两个组装梁之间难免会存在间隙,导致两个组装梁在受到垂直于组装梁的作用力时,两个组装梁的连接处的夹角会发生轻微变化(从180
°
变化为略小于180
°
),进而导致装配式建筑的其他部件相应发生轻微形变或位置变化,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装配建筑用组装梁结构,其可以防止两个组装梁在受到垂直于组装梁的作用力时,二者的连接处的夹角不会发生变化,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
6.一种装配建筑用组装梁结构,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及扩张机构;
7.所述第一横梁为中空结构且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腔;
8.所述第二横梁为中空结构且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中心腔,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同轴插设于所述第一中心腔内;
9.所述扩张机构包括若干个扩张块及驱动件,各个所述扩张块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横梁的外侧壁之间,所述驱动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梁,所述驱动件与各个所述扩张块均连接且用于驱动各个所述扩张块抵接于所述第一横梁的内侧壁上。
10.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上开设有若干个与各个所述扩张块一一对应的通孔,各个所述通孔均与所述第二中心腔连通,各个所述扩张块均滑动插设于对应的所述通孔内。
11.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丝杆、螺母及若干个连杆,所述丝杆内置于所述第二中心腔内且与所述第二横梁的中轴线重合,所述丝杆与所述第二横梁转动连接,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杆上,所述连杆的数量与所述扩张块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各个所述连杆的一端均与所述螺母铰接,各个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均与对应的所述扩张块铰接。
12.优选地,所述驱动件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置于所述第二中心腔内且与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丝杆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
13.优选地,所述驱动件还包括摇臂,所述摇臂连接于所述丝杆上。
14.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中心腔连通的让位槽,所述让
位槽用于供所述摇臂穿过。
15.优选地,所述丝杆上形成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中心腔内,所述摇臂与所述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16.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的内侧壁上形成有若干个与各个所述扩张块一一对应的卡槽,各个所述扩张块卡设于对应的所述卡槽内。
17.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的侧壁上固定有定位块。
18.优选地,所述定位块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横梁还包括定位销,所述定位销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梁上,所述定位销用于插设于所述定位孔内。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组装时,将第二横梁的一端插入第一横梁内,再通过驱动件驱动各个所述扩张块抵接于第一横梁的内侧壁上,在使用时,当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受到垂直方向的作用力时,由于各个扩张块的限位,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的连接处的夹角不会发生变化,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建筑用组装梁结构的一实施例在组装完成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中的装配建筑用组装梁结构在组装完成前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图2中的装配建筑用组装梁结构在组装完成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图2中的扩张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3-扩张机构、11-卡槽、12-定位销、21-让位槽、22-定位块、31-扩张块、32-驱动件、321-丝杆、3211-连接部、322-螺母、323-连杆、324-安装板、325-摇臂。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6.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建筑用组装梁结构,包括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及扩张机构3。
27.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横梁1为中空结构且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腔。所述第二横梁2为中空结构且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中心腔,所述第二横梁2的一端同轴插设于所述第一中心腔内。
28.请参照图1-图3,所述扩张机构3包括若干个扩张块31及驱动件32,各个所述扩张块31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1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横梁2的外侧壁之间,所述驱动件32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梁2,所述驱动件32与各个所述扩张块31均连接且用于驱动各个所述扩张块31抵接于所述第一横梁1的内侧壁上。
29.在组装时,将第二横梁2的一端插入第一横梁1内,再通过驱动件32驱动各个所述扩张块31抵接于第一横梁1的内侧壁上,在使用时,当第一横梁1及第二横梁2受到垂直方向的作用力时,由于各个扩张块31的限位,第一横梁1及第二横梁2的连接处的夹角不会发生
变化,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
30.为了对各个扩张块31进行限位,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横梁2上垂直开设有若干个与各个所述扩张块31一一对应的通孔,各个所述通孔均与所述第二中心腔连通,各个所述扩张块31均滑动插设于对应的所述通孔内,通孔用于对扩张块31进行限位,以使扩张块31仅能沿垂直于第二横梁2的侧壁的方向移动。
31.为了具体实现驱动件32的功能,请参照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32包括丝杆321、螺母322及若干个连杆323,所述丝杆321内置于所述第二中心腔内且与所述第二横梁2的中轴线重合,所述丝杆321与所述第二横梁2转动连接,所述螺母322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杆321上,所述连杆323的数量与所述扩张块3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各个所述连杆323的一端均与所述螺母322铰接,各个所述连杆323的另一端均与对应的所述扩张块31铰接,在使用时,转动丝杆321,由于螺母322受到各个扩张块31的作用力无法转动,因此,丝杆321的转动转化为了螺母322的移动,螺母322经由各个连杆323带动各个扩张块31向外移动,从而抵接于第一横梁1的内侧壁上。
32.为了便于安装丝杆321,请参照图2和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32还包括安装板324,所述安装板324内置于所述第二中心腔内且与所述第二横梁2固定连接,所述丝杆321与所述安装板324转动连接。
33.为了便于转动丝杆321,请参照图2-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32还包括摇臂325,所述摇臂325连接于所述丝杆321上。
34.为了对摇臂325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请参照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横梁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中心腔连通的让位槽21,所述让位槽21用于供所述摇臂325穿过,摇臂325的摆动角度受到让位槽21的限制,从而可防止误操作。
35.为了防止因误碰摇臂325导致意外解锁,请参照图2和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丝杆321上形成有一连接部3211,所述连接部3211位于所述第二中心腔内,所述摇臂325与所述连接部3211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摇臂325与所述连接部3211螺纹连接,在安装完成后,可拆下摇臂325,从而防止因误碰摇臂325导致意外解锁。
36.为了防止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2沿长度方向发生脱离,请参照图2,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1的内侧壁上形成有若干个与各个所述扩张块31一一对应的卡槽11,各个所述扩张块31卡设于对应的所述卡槽11内,从而通过扩张块31与卡槽11的配合,可防止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2沿长度方向发生脱离。
37.为了便于对第二横梁2的插入深度进行定位,请参照图2和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横梁2的侧壁上固定有定位块22,在组装时,将第二横梁2插入第一横梁1内时,当定位块22接触到第一横梁1时,第二横梁2无法继续插入,此时,扩张块31正好对准各个卡槽11,以便于对第二横梁2的插入深度进行定位。
38.为了便于对第二横梁2的方位进行定位,请参照图2和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块22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横梁1还包括定位销12,所述定位销12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梁1上,所述定位销12用于插设于所述定位孔内。
39.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图1-图4来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建筑用组装梁结构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在组装时,将第二横梁2的一端插入第一横梁1内,当定位块22接触到第一横梁1时,第二横梁2无法继续插入,此时,扩张块31正好对准各个卡
槽11,再通过摇臂325带动丝杆321转动,丝杆321带动螺母322移动,螺母322经由各个连杆323带动各个扩张块31向外移动,从而抵接于第一横梁1的内侧壁上,在使用时,当第一横梁1及第二横梁2受到垂直方向的作用力时,由于各个扩张块31的限位,第一横梁1及第二横梁2的连接处的夹角不会发生变化,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