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23:33: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空调室内机和具备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2.以往,作为空调室内机,有如下空调室内机:具备设置有吹出口的外壳、安装于吹出口的前缘部的第一水平叶片和安装于吹出口的后缘部的第二水平叶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5678号公报))。该第一水平叶片、第二水平叶片对从外壳的吹出口流向室内空间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567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上述以往的空调室内机在制暖运转时,通过第一水平叶片、第二水平叶片的风向调整,使吹出空气向前方的斜下方流动。此时,若上述吹出空气与用户接触,则即使吹出空气的温度比室温高,吹出空气的风速也大,因此产生用户感到寒冷的问题。
8.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用户在制热运转时感到寒冷的空调室内机。
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0.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具备:
11.外壳,其用于安装于面向空调对象空间的壁面并具有吹出口;
12.送风风扇,其配置在上述外壳内,向上述吹出口输送空气;
13.第一水平叶片,其对从上述吹出口流向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
14.第一驱动部,其驱动上述第一水平叶片;
15.第二水平叶片,其配置于比上述第一水平叶片靠上述壁面侧的位置,并且对上述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
16.第二驱动部,其驱动上述第二水平叶片;以及
17.控制装置,其对上述送风风扇和上述第一驱动部、上述第二驱动部进行控制,
18.上述空调室内机能够以如下模式进行制热运转:
19.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在该第一气流控制模式下,上述第一水平叶片与上述第二水平叶片之间的间隔在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上述吹出空气向与上述壁面侧相反的一侧的斜下方流动,并且上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沿着上述第一水平叶片的下翼面流动,且上述吹出空气的另一部分沿着上述第二水平叶片的上翼面流动;
20.第二气流控制模式,在该第二气流控制模式下,上述吹出空气沿着水平方向流动;以及
21.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在该第三气流控制模式下,与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相比,上述吹出空气向上述壁面侧流动,
22.在上述制热运转开始后,通过上述控制装置,按照上述第二气流控制模式、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和第三气流控制模式的顺序进行切换。
23.这里,上述第一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在运转停止时相当于位于空调对象空间侧的表面。另外,第二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在运转停止时相当于位于与空调对象空间相反的一侧(外壳的内部侧)的表面。
24.根据上述结构,当上述制热运转开始时,在第二气流控制模式之后且第三气流控制模式之前,选择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在该第一气流控制模式下,第一水平叶片与第二水平叶片之间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由此,上述吹出空气逐渐扩展地流动,因此吹出空气的各部分的风速变小。因而,在上述制热运转时,即使吹出空气与用户接触,也能够抑制用户感到寒冷。
25.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具备地面温度传感器,该地面温度传感器对面向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地面的温度进行检测,
26.在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至少当上述地面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地面的温度成为第一规定温度以上时,通过上述控制装置从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
27.根据上述方式,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至少当地面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地面的温度成为第一规定温度以上时切换为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因此,能够抑制在地面未变暖的状态下进行第三气流控制模式的制热运转。
28.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能够以第四气流控制模式进行制热运转,在上述第四气流控制模式下,与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相比,上述第一水平叶片与上述第二水平叶片的分离角度变小,上述吹出空气向与上述壁面侧相反的一侧的斜下方流动,
29.在上述第四气流控制模式时,至少当上述地面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地面的温度成为第二规定温度以上时,通过上述控制装置从上述第四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
30.上述第二规定温度比上述第一规定温度低。
31.根据上述方式,上述第四气流控制模式至少当地面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地面的温度成为比第一规定温度低的第二规定温度以上时,切换为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因此,能够在空调对象空间过于变暖之前进行第三气流控制模式的制热运转。
32.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具备对室内温度进行检测的室内温度传感器,
33.在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至少当上述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室内温度成为第三规定温度以下时,通过上述控制装置从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
34.根据上述方式,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至少当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室内温度成为第三规定温度以下时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空调对象空间变冷。
35.在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中,在从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上述控制装置以上述送风风扇的转速上升之后驱动上述第一水平叶片、上述第二水平叶片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式对上述送风风扇和上述第一驱动部、上述第二驱动部进行控制。
36.根据上述方式,在从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送风风扇的转速上升之后,驱动第一水平叶片、第二水平叶片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能够抑制气流从第一水平叶片、第二水平叶片中的至少一方剥离。
37.在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中,在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上述吹出空气沿着上述壁面向下方流动。
38.根据上述方式,在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吹出空气沿着壁面向下方流动,因此,吹出空气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小。
39.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具备:
40.上述多个空调室内机中的任意一个空调室内机;以及
41.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与上述空调室内机连接的空调室外机。
42.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具备上述空调室内机,即使在上述制热运转时吹出空气与用户接触,也能够抑制用户感到寒冷。
附图说明
43.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图。
44.图2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状态的室内机的示意剖视图。
45.图3是上述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图。
46.图4是上述空调机的控制框图。
47.图5是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的示意剖视图。
48.图6是第二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的示意剖视图。
49.图7是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的示意剖视图。
50.图8是第四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的示意剖视图。
51.图9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水平挡板的立体图。
52.图10是上述第一水平挡板的俯视图。
53.图11是上述第一水平挡板的仰视图。
54.图12是沿图10的xii-x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55.图13是沿图10的xiii-xi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56.图14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水平挡板的立体图。
57.图15是上述第二水平挡板的俯视图。
58.图16是上述第二水平挡板的仰视图。
59.图17是沿图13的xvii-xv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60.图18是沿图13的xviii-xvi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61.图19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模拟结果图。
62.图20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另一模拟结果图。
63.图21是比较例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模拟结果图。
64.图22是上述比较例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模拟结果图。
65.图23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影像图。
66.图24是用于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风速的图。
67.图25是用于说明上述空调机的制热运转时的控制的流程图。
68.图26是用于说明上述第二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吹出空气的流动的图。
69.图27是用于说明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吹出空气的流动的图。
70.图28是用于说明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吹出空气的流动的图。
71.图29是用于说明上述空调机的其他制热运转时的控制的流程图。
72.图30是用于说明上述第四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吹出空气的流动的图。
73.图31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74.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公开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另外,对各图中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75.[第一实施方式]
[0076]
图1示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所具备的制冷剂回路rc。该空调机是室内机1与室外机2一对一的成对型的空调机。另外,室内机1是空调室内机的一例。另外,室外机2是空调室外机的一例。另外,联络配管l1、l2是制冷剂配管的一例。
[0077]
上述空调机具备: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12,其一端与压缩机11的排出侧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3,其一端与该四路切换阀12的另一端连接;电动膨胀阀14,其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13的另一端连接;室内热交换器15,其一端经由截止阀21、联络配管l1而与电动膨胀阀14的另一端连接;以及气液分离器16,其一端经由联络配管l2、截止阀22、四路切换阀12而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11的吸入侧连接。这里,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电动膨胀阀14、室内热交换器15以及气液分离器16等构成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rc。另外,室内热交换器15、室内风扇10等构成室内机1。另一方面,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电动膨胀阀14、气液分离器16、室外风扇20等构成室外机2。此外,室内风扇10是送风风扇的一例。另外,电动膨胀阀14是减压机构的一例。
[0078]
室内机1具备: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4,其检测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室内温度传感器t5,其检测室内温度;以及地面温度传感器t6,其检测面向室内空间r(图2、图5~图8所示)的地面f(图26~图28、图30所示)的温度。另外,在室内机1内设置有经由室内热交换器15使室内空气循环的室内风扇10。另外,使用例如热敏电阻等作为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4和室内温度传感器t5。另外,使用例如红外线温度传感器等作为地面温度传感器t6。另外,室内空间r是空调对象空间的一例。
[0079]
室外机2具备检测室外热交换器13的温度的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1、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t2和检测电动膨胀阀14的蒸发温度的蒸发温度传感器t3。另外,在室外机2内设置有向室外热交换器13供给外部空气的室外风扇20。另外,使用例如热敏电阻等作为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1、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t2以及蒸发温度传感器t3。
[0080]
另外,上述空调机具备未图示的远程控制器(以下,称为“遥控器”)。通过操作该遥
控器,能够使制冷运转、除湿运转、制热运转等中的1个运转开始或停止,或者切换为其他运转。另外,通过操作上述遥控器,也能够变更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或者调节室内机1吹出的空气的风量。
[0081]
当通过上述遥控器选择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四路切换阀12被切换为图1的实线的状态时,来自压缩机11的制冷剂如实线箭头所示,按照四路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电动膨胀阀14、室内热交换器15、四路切换阀12以及气液分离器16的顺序在制冷剂回路rc中流动。另一方面,当选择制热运转、四路切换阀12被切换为图1的虚线的状态时,来自压缩机11的制冷剂如虚线的箭头所示,按照四路切换阀12、室内热交换器15、电动膨胀阀14、室外热交换器13、四路切换阀12以及气液分离器16的顺序在制冷剂回路rc中流动。
[0082]
图2示意性地示出运转停止状态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另外,室内机1是壁挂式。
[0083]
室内机1具备由外壳主体31和前面面板32构成的外壳30。该外壳30安装于面向室内空间r的壁面w,并且收纳室内风扇10、室内热交换器15、排水盘33等。此外,室内空间r是空调对象空间的一例。
[0084]
外壳主体31由多个部件构成,具有前面部31a、上面部31b、后面部31c及下面部31d。在该前面部31a,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有前面面板32。另外,从前面部31a到上面部31b设置有吸入口(未图示)。
[0085]
前面面板32构成室内机1的前面部31a,例如具有没有吸入口的平坦的形状。另外,前面面板32的上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外壳主体31的上面部31b,能够以铰链式进行动作。
[0086]
室内风扇10和室内热交换器15安装于外壳主体31。室内热交换器15与经由上述吸入口吸入到外壳30内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室内热交换器15的侧视时的形状是两端朝向下方而弯曲部位于上侧的倒v字形状。室内风扇10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5的弯曲部下方。室内风扇10例如是横流风扇,将通过了室内热交换器15的室内空气向外壳主体31的下面部31d的吹出口34输送。
[0087]
另外,在外壳主体31设置有第一隔壁35、第二隔壁36。由该第一隔壁35和第二隔壁36夹着的空间成为连接室内风扇10和吹出口34的吹出流路37。
[0088]
排水盘33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前部下方,接受来自该前部的结露水。该结露水经由排水软管(未图示)向室外排出。
[0089]
另外,室内机1具备第一水平挡板41和配置在比该第一水平挡板41靠后侧(壁面w侧)的位置的第二水平挡板51。该第一水平挡板41和第二水平挡板51对在吹出流路37中流动而从吹出口34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另外,第一水平挡板41是第一水平叶片的一例。另外,第二水平挡板51是第二水平叶片的一例。
[0090]
第一水平挡板41具有:在室内机1运转时相对于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而配置在上游侧的第一端部41a;以及相对于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而配置在下游侧的第二端部41b。该第一水平挡板4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主体31的下面部31d。
[0091]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第一水平挡板41具有与第二端部41b相连的片部41g(图9~图13所示)。该片部41g安装于外壳主体31的安装部38,第一水平挡板41能够以安装部38为中心转动。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第一水平挡板41采取沿着外壳主体31的下面部31d的前侧部分的姿势。当室内机1的运转开始时,通过第一水平挡板马达73(图3、图4所示)的驱动,
第一水平挡板41转动,外壳主体31的下面部31d的前侧部分与第一水平挡板41的第二端部41b之间的间隔扩大。此时,第一水平挡板41能够相对于水平面采取多个倾斜姿势。另外,作为第一水平挡板马达73,例如使用4相绕组的步进马达。
[0092]
第二水平挡板51与第一水平挡板41同样地,具有:第一端部51a,其相对于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而配置在上游侧;以及第二端部51b,其相对于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而配置在下游侧。该第二水平挡板51的第一端部51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主体31的下面部31d。
[0093]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第二水平挡板51采取关闭吹出口34的姿势。当室内机1的运转开始时,第二水平挡板马达74(图3、图4所示)驱动第二水平挡板51。由此,第二水平挡板51以第一端部51a为中心转动,从而第二端部51b与安装部38分离,吹出口34打开。此时,第二水平挡板51能够相对于水平面采取多个倾斜姿势。另外,作为第二水平挡板马达74,例如使用4相绕组的步进马达。
[0094]
另外,室内机1具备对上述吹出空气的左右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的多个垂直挡板61(图3所示)。该多个垂直挡板61沿着吹出口34的长边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于吹出流路37。另外,垂直挡板61是垂直叶片的一例。
[0095]
图3示意性地示出室内机1的内部的结构。
[0096]
第一、第二水平挡板41、51被第一、第二旋转轴71、72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通过第一、第二水平挡板马达73、74对第一、第二旋转轴71、72进行旋转驱动,第一、第二水平挡板41、51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另外,第一水平挡板马达73是第一驱动部的一例。另外,第二水平挡板马达74是第二驱动部的一例。
[0097]
多个垂直挡板61被分为第一垂直挡板组g1和第二垂直挡板组g2。另外,构成第一垂直挡板组g1的垂直挡板61是多个垂直叶片中的一侧的垂直叶片的一例。另外,构成第二垂直挡板组g2的垂直挡板61是多个垂直叶片中的另一侧的垂直叶片的一例。
[0098]
第一垂直挡板组g1由与吹出口34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央靠左侧的开口区域对置的多个垂直挡板61构成。属于该第一垂直挡板组g1的垂直挡板61彼此通过第一连结杆81相互连结。另外,通过第一垂直挡板组马达83在左右方向上驱动第一连结杆81,多个垂直挡板61以各自的转动轴(未图示)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转动。
[0099]
第二垂直挡板组g2由与吹出口34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央靠右侧的开口区域对置的多个垂直挡板61构成。属于第二垂直挡板组g2的垂直挡板61也与属于第一垂直挡板组g1的垂直挡板61同样地,与第二连结杆82连结,能够利用第二垂直挡板组马达84进行转动。
[0100]
图4是上述空调机的控制框图。
[0101]
上述空调机具备由微型计算机和输入输出电路等构成的控制装置100。该控制装置100具有设置于室内机1侧的室内控制部(未图示)和设置于室外机2侧的室外控制部(未图示)。
[0102]
控制装置100基于来自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1、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t2、蒸发温度传感器t3、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4、室内温度传感器t5等的信号,对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12、室内风扇马达85、室外风扇马达86、显示部50、第一水平挡板马达73、第二水平挡板马达74、第一垂直挡板组马达83、第二垂直挡板组马达84等进行控制。该显示部50设置于室内机1,是至少显示运转状态的led等。另外,室内风扇马达85驱动室内风扇10。另外,室
外风扇马达86驱动室外风扇20。
[0103]
室内机1能够进行第一气流控制模式、第二气流控制模式、第三气流控制模式以及第四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例如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等)。基于上述信号等,从后述的第一气流控制模式、第二气流控制模式、第三气流控制模式以及第四气流控制模式中自动地选择1个气流控制模式,或者切换为其他气流控制模式。另外,也可以通过操作上述遥控器,选择第一气流控制模式、第二气流控制模式、第三气流控制模式以及第四气流控制模式中的1个模式。
[0104]
《第一气流控制模式》
[0105]
图5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
[0106]
在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中,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之间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从吹出口34流向室内空间r的吹出空气向前侧(与壁面w侧相反的一侧)的斜下方流动。
[0107]
更详细地说明,若定义通过第一水平挡板41的第一端部41a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和第一水平挡板41的第二端部41b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的假想面v1,则在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1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例如为 10
°
。另一方面,若定义通过第二水平挡板51的第一端部51a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和第二端部41b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的假想面v2,则在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2例如为 70
°
。此时,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分离角度例如为60
°
。此外,在倾斜角θ1、θ2为正( )的角度时,是假想面v1、v2的前侧位于比假想面v1、v2的后侧靠下侧的位置的状态。另外,上述分离角度相当于从倾斜角θ2减去倾斜角θ1而得到的角度。
[0108]
换言之,第一水平挡板4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转动25
°
时,成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势。另一方面,第二水平挡板5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转动70
°
时,成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势。这里,从第二水平挡板51的转动角减去第一水平挡板41的转动角而得到的角度成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的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分离角度。
[0109]
另外,在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第一垂直挡板组g1的各垂直挡板61采取如下的姿势:以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靠外壳30的左侧的方式倾斜。另外,在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第二垂直挡板组g1的各垂直挡板61采取如下姿势:以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靠外壳30的右侧的方式倾斜。
[0110]
更详细地说明,第一垂直挡板组g1的垂直挡板61与第二垂直挡板组g2的垂直挡板61之间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换言之,第一垂直挡板组g1的各垂直挡板61以位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离外壳主体31的左侧面部较近、且位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离外壳主体31的左侧面部较远的方式转动。另一方面,第二垂直挡板组g2的各垂直挡板61以位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离外壳主体31的右侧面部较近、且位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离外壳主体31的右侧面部较远的方式转动。
[0111]
《第二气流控制模式》
[0112]
图6示意性地示出第二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
[0113]
在第二气流控制模式中,从吹出口34流向室内空间r的吹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流动。
[0114]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第二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1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例如为-5
°
。另一方面,在第二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2例如为 15
°
。此时,倾斜角θ1、θ2比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小。反过来说,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倾斜角θ1、θ2比第二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倾斜角θ1、θ2大。另外,倾斜角θ1为负(-)的角度时,是假想面v1的前侧位于比假想面v1的后侧靠上侧的位置的状态。
[0115]
换言之,第一水平挡板4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转动10
°
时,成为第二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势。另一方面,第二水平挡板5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转动15
°
时,成为第二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势。
[0116]
《第三气流控制模式》
[0117]
图7示意性地示出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
[0118]
在第三气流控制模式中,从吹出口34流向室内空间r的吹出空气沿着壁面w向下方流动。
[0119]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1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例如为 105
°
。另一方面,在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2例如为 100
°

[0120]
换言之,第一水平挡板4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转动125
°
时,成为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势。另一方面,第二水平挡板5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转动100
°
,成为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势。
[0121]
《第四气流控制模式》
[0122]
图8示意性地示出第四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
[0123]
在第四气流控制模式中,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之间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从吹出口34流向室内空间r的吹出空气向前侧的斜下方流动。此时,上述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小。
[0124]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第四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1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例如为-5
°
。另一方面,在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2例如为 45
°
。此时,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分离角度例如为50
°
。另外,上述分离角度相当于从倾斜角θ2减去倾斜角θ1而得到的角度。
[0125]
换言之,第一水平挡板4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转动15
°
时,成为第四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势。另一方面,第二水平挡板5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转动52.5
°
时,成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势。这里,从第二水平挡板51的转动角减去第一水平挡板41的转动角而得到的角度为第四气流控制模式时的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分离角度。
[0126]
《第一水平挡板41的结构》
[0127]
图9是从斜方观察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的图。图10是从正面观察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的图。图11是从正面观察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的图。图12是从图11的xii-xii线观察的剖视图。图13是从图10的xiii-xiii线观察的剖视图。另外,从图11的xii
’‑
xii’线观察的剖视图为与图12相同的剖视图,因此省略图示。
[0128]
如图9~图13所示,第一水平挡板41呈如下形状:除了第一端部41a侧的一部分之外,随着从第一端部41a侧接近第二端部41b侧而厚度变薄。该第一水平挡板41具有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与外壳主体31对置的上翼面41c和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面向室内空间的下翼面41d。
[0129]
上翼面41c包括在第一水平挡板41的短边方向上弯曲而凹陷的弯曲面41e。换言之,在沿着上述短边方向剖切第一水平挡板41时,表示上翼面41c的截面的线包括向下翼面41d侧凸出的弯曲线。这里,第一水平挡板41的短边方向相当于与第一水平挡板41的长边方向和第一水平挡板4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0130]
下翼面41d包括在第一水平挡板41的短边方向上弯曲而鼓起的弯曲面41f。换言之,在沿着上述短边方向剖切第一水平挡板41时,表示下翼面41d的截面的线包括向与上翼面41c相反的一侧凸出的弯曲线。
[0131]
另外,上翼面41c的弯曲面41e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小于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的弯曲面41f的曲率半径。
[0132]
另外,弯曲面41e、41f从第一水平挡板4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设置到第一水平挡板4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
[0133]
《第二水平挡板51的结构》
[0134]
图14是从斜方观察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的图。图15是从正面观察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的图。图16是从正面观察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的图。图17是从图16的xvii-xvii线观察的剖视图。图18是从图16的xviii-xviii线观察的剖视图。另外,从图16的xv
’‑
xv’线观察的剖视图为与图17相同的剖视图,因此省略图示。
[0135]
如图14~图18所示,第二水平挡板51具有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面向吹出流路37的上翼面51c和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面向室内空间的下翼面51d。另外,在第二水平挡板51中,第一端部51a与第二端部51b之间的中央部的厚度比第一端部51a、第二端部51b的厚度厚。
[0136]
上翼面51c包括在第二水平挡板51的短边方向上弯曲而鼓起的弯曲面51e。换言之,在沿着上述短边方向剖切第二水平挡板51时,表示上翼面51c的截面的线包括向与下翼面51d相反的一侧凸出的弯曲线。这里,第二水平挡板51的短边方向相当于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长边方向和第二水平挡板5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0137]
另外,在上翼面51c设置有位于第二端部51b侧的凹部51h。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安装部38的一部分进入凹部51h内,第二水平挡板51不与安装部38干涉。
[0138]
下翼面51d包括在第二水平挡板51的短边方向上弯曲而凹陷的第一弯曲面51f和在第二水平挡板51的短边方向上弯曲而鼓起的第二弯曲面51g。换言之,在沿着上述短边方向剖切第二水平挡板51时,表示下翼面51d的截面的线包括向上翼面51c侧凸出的弯曲线和向与上翼面51c相反的一侧凸出的弯曲线。
[0139]
第一弯曲面51f设置于下翼面51d的第二端部51b侧,在第二水平挡板51的厚度方向上与弯曲面51e重叠。
[0140]
第二弯曲面51g设置于下翼面51d的第一端部51a侧,与第一弯曲面51f相连。
[0141]
另外,上翼面51c的弯曲面51e的曲率半径(例如396mm以上)被设定为比下翼面51d的第一弯曲面51f的曲率半径(例如1800mm以上)小。换言之,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
的第一弯曲面51f的曲率半径设定在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的弯曲面51e的曲率半径的4倍~5倍的范围内。
[0142]
另外,第二水平挡板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以外,以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的形状相同的方式形成。反过来说,第二水平挡板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呈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其他部分不同的截面形状。
[0143]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第二水平挡板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处的上翼面51c不包括弯曲面51e。另外,第二水平挡板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处的下翼面51d不包括第一弯曲面51f、第二弯曲面51g。另外,在图14中,用虚线表示形成有弯曲面51e的区域。
[0144]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机,当进行第一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例如制热运转)时,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之间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吹出空气向与壁面w侧相反的一侧的斜下方流动。此时,上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沿着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流动。由于该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包括成为凸面的弯曲面41f,从而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处的附壁效应提高。其结果是,上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被强力地拉近到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另一方面,上述吹出空气的另一部分沿着第二水平挡板的上翼面51c流动。由于该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包括成为凸面的弯曲面51e,从而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处的附壁效应提高。其结果是,上述吹出空气的另一部分被强力地拉近到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
[0145]
这样,上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被强力地拉近到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另一方面,吹出空气的另一部分被强力地拉近到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因此能够抑制气流从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剥离。
[0146]
当进行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时,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游侧的间隔比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上游侧的间隔宽,吹出空气向前侧的斜下方流动,因此,能够使吹出空气吹到面向室内空间r的例如地面的大范围。
[0147]
在与第一水平挡板41和第二水平挡板51的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间隔相比,大幅扩大第一水平挡板41和第二水平挡板51的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间隔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气流从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剥离,因此,能够使吹出空气在上下方向上大幅地扩展。
[0148]
另外,来自吹出流路37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吹出口34的前缘部与第一水平挡板41的第一端部41a之间,在外壳主体31与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之间流动。此时,由于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包括成为凹面的弯曲面41e,从而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处的附壁效应提高。其结果是,上述空气的一部分被拉近到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沿着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流动。因此,例如当来自吹出流路37的空气为冷气时,能够用冷气覆盖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抑制第一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处的结露。
[0149]
另外,来自吹出流路37的空气的另一部分通过吹出口34的后缘部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第一端部51a之间,在壁面w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之间流动。此时,由于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包括成为凹面的弯曲面51e,从而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处的附壁效应提高。其结果是,上述空气的另一部分被拉近到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沿着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流动。因此,例如,在来自吹出流路37的空气为冷气的情况下,能够用冷气覆盖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41d,抑制第二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处
的结露。
[0150]
另外,在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使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分离角度例如为60
°
,因此能够使吹出空气在上下方向上可靠地扩展。
[0151]
另外,在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与第二气流控制模式时相比,假想面v1、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θ2变大,因此,能够使吹出空气可靠地流向前侧的斜下方。
[0152]
另外,在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第一垂直挡板组g1的各垂直挡板61以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接近左侧的方式转动,另一方面,第二垂直挡板组g2的各垂直挡板61以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接近右侧的方式转动。由此,由第一垂直挡板组g1、第二垂直挡板组g2的多个垂直挡板61形成的空气流路的实质形状成为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扩展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够使上述吹出空气在左右方向上扩展。
[0153]
另外,上述空调机具备室内机1,由此能够抑制气流从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剥离,因此,能够使吹出空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减少空调不均。
[0154]
图19示出对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扩展进行模拟的结果。
[0155]
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从用户的上半身到下半身进行吹风。因此,在室内机1进行了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能够增大用户的室内机1侧的表面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图20的颜色最深的区域)。
[0156]
图21示出对比较例的室内机1001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扩展进行模拟的结果。
[0157]
比较例的室内机1001与室内机1的不同点仅在于具备现有的第一水平挡板、第二水平挡板。另外,现有的第一水平挡板、第二水平挡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与图19的模拟时同样地设定。另外,现有的第一水平挡板、第二水平挡板的下翼面、上翼面分别不包括弯曲面,而是平坦面。
[0158]
这样的室内机1001的吹出空气在上下方向上不扩展,只能吹到用户的下半身。因此,在室内机1001进行了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用户的室内机1001侧的表面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图22的颜色最深的区域)不大。
[0159]
图23是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的上下左右的扩展的影像图。
[0160]
在室内机1的前方1m的场所,吹出空气例如通过纵1.4m
×
横1.2m的区域。此时,在人坐在置于上述场所的椅子上的情况下,如图24的实线所示,能够降低吹到人的各部的吹出空气的风速的不均。而且,能够使吹到人的各部的吹出空气的风速为1m/s以下。另一方面,若是比较例的室内机1001的运转,则如图24的虚线所示,吹到人的各部的吹出空气的风速的不均变大。另外,即使吹到人的膝下的吹出空气的风速在1m/s左右,吹到人的胸口的吹出空气的风速也超过2m/s。
[0161]
这样,室内机1与比较例的室内机1001相比,能够向用户的各部分大致均等地输送柔和的风。
[0162]
《第一~第三气流控制模式的制热运转》
[0163]
以下,使用图25的流程图,对第一~第三气流控制模式的制热运转进行说明。该制热运转例如通过用户操作遥控器而开始,由控制装置100控制。
[0164]
首先,当上述制热运转开始时,在步骤s1中选择第二气流控制模式。由此,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成为图6的姿势。此时,如图26所示,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沿着天
花板流向室内机1的前方。
[0165]
接着,在步骤s2中,判定由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4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以下,称为“室内热交换器温度”)是否为第四规定温度(例如40℃)以上。反复进行该步骤s2直到判定为室内温度为设定温度以上为止。另外,第四规定温度是用于保证向室内空间r供给暖风的温度。
[0166]
接着,在步骤s3中,将第二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由此,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成为图5的姿势。此时,如图27所示,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流向室内机1的前方的斜下方。
[0167]
接着,在步骤s4中,判定由地面温度传感器t6检测出的地面f的温度(以下,称为“地面温度”)是否为第一规定温度以上。反复进行该步骤s4直至判定为地面温度为第一规定温度以上为止。另外,上述第一规定温度例如被设定为比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高3℃的温度。
[0168]
接着,在步骤s5中,将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三气流控制模式。由此,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成为图7的姿势。此时,如图28所示,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沿着壁面w向室内机1的下方流动。
[0169]
接着,在步骤s6中,判定由室内温度传感器t5检测出的室内温度是否为第三规定温度以上。反复进行该步骤s6直到判定为室内温度为第三规定温度以上为止。另外,上述第三规定温度例如被设定为比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高出规定温度的温度。换言之,在上述设定温度与由室内温度传感器t5检测出的室内温度之差小于规定值时,设定第三规定温度以便结束步骤s6。
[0170]
另外,在步骤s6中,若判定为室内温度为第三规定温度以上,则返回步骤s1。由此,第三气流控制模式被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此时,为了将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驱动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但该驱动在将室内风扇10的转速提高规定转速后进行。这里,上述规定转速例如是吹出空气的风速上升一级那样的转速。
[0171]
这样,当上述制热运转开始时,第二气流控制模式、第一气流控制模式以及第三气流控制模式依次被选择,因此能够高效地对室内空间r的整体进行加热。
[0172]
另外,在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中,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之间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由此,上述吹出空气逐渐扩展地流动,因此吹出空气的各部分的风速变小。因此,在上述制热运转时,即使吹出空气与用户接触,也能够抑制用户感到寒冷。
[0173]
另外,上述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在地面温度传感器t6检测出的地面温度成为第一规定温度以上时切换为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因此,能够抑制在地面f未变暖的状态下进行第三气流控制模式的制热运转。
[0174]
通过切换到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能够降低吹出空气与用户接触的可能性,并且能够继续进行制热运转。
[0175]
另外,在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中,当室内温度传感器t5检测出的室内温度成为第三规定温度以下时,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室内空间r变冷。
[0176]
另外,在从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将室内风扇10的转速提高规定转速后,变更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41的姿势,因此能够抑制气流从
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剥离。
[0177]
另外,在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吹出空气沿着壁面w向下方流动,因此,吹出空气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可能性非常小。
[0178]
《第二~第四气流控制模式的制热运转》
[0179]
以下,使用图29的流程图,对第二~第四气流控制模式的制热运转进行说明。该制热运转例如通过用户操作遥控器而开始,由控制装置100控制。
[0180]
当上述制热运转开始时,在进行了步骤s1、s2之后,进行步骤s13、s14,进行步骤s5、s6。该步骤s1、s2、s5、s6为与图25的步骤s1、s2、s5、s6相同的步骤,因此省略说明。
[0181]
当从步骤s2进入步骤s13时,第二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四气流控制模式。由此,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成为图8的姿势。此时,如图30所示,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流向室内机1的前方的斜下方。另外,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扩展比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小。
[0182]
接着,在步骤s14中,判定由地面温度传感器t6检测出的地面温度是否为比第一规定温度低的第二规定温度以上。反复进行该步骤s14直至判定为地面温度为第二规定温度以上为止。另外,上述第二规定温度例如被设定为比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高2℃的温度。换言之,上述第二规定温度被设定为比第一规定温度低例如1℃。
[0183]
这样,第四气流控制模式在由地面温度传感器t6检测出的地面温度成为比第一规定温度低的第二规定温度以上时,切换为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因此,能够在室内空间r过于变暖之前进行第三气流控制模式的制热运转。
[0184]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空调机是具备1台室内机1和1台室外机2的成对型,但也可以是具备多台室内机1和1台室外机2的多联型。
[0185]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制冷运转时、除湿运转时或者制热运转时,控制装置100也可以基于来自室内温度传感器t5等的信号,适当选择第一气流控制模式、第二气流控制模式、第三气流控制模式以及第四气流控制模式中的一个,或者进行这些模式间的切换。
[0186]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制冷运转时、除湿运转时或制热运转时,用户也可以从第一气流控制模式、第二气流控制模式、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及第四气流控制模式中例如通过遥控器选择所希望的模式。
[0187]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水平挡板41与第二水平挡板51的分离角度设为60
°
,但也可以设为60
°
以外。在这样的情况下,上述分离角度例如进入53
°
~60
°
的范围内。
[0188]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关于多个垂直挡板61中配置于左端的垂直挡板61和多个垂直挡板61中配置于右端的垂直挡板61,下游侧的间隔比上游侧的间隔宽,但它们的间隔也可以大致相同。总之,在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既可以进行用于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吹出空气的控制,也可以不进行用于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吹出空气的控制。
[0189]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关于是否将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三气流控制模式,仅根据地面温度进行了判定,但例如也可以根据地面温度和室内温度进行判定。
[0190]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仅根据室内温度来判定是否将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但例如也可以根据室内温度和外部空气温度来进行判定。
[0191]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从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将室内风扇10的转速提高规定转速后,变更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双方的姿势,但也可以变更第一水平挡板41、第二水平挡板51中的一方的姿势。
[0192]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仅根据室内温度来判定是否将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但例如也可以根据室内温度和地面温度来进行判定。
[0193]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吹出空气沿着壁面w向下方流动,但吹出空气也可以不沿着壁面w,吹出空气也可以比第一气流控制模式时更向壁面w侧流动。换言之,在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1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例如可以满足 10
°
<θ1< 105
°
,或者假想面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2例如可以满足 70
°
<θ2< 100
°

[0194]
[第二实施例]
[0195]
图31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框图。
[0196]
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检测与室内空间r内的人的距离的人感传感器91。控制装置200基于人感传感器91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水平挡板马达73、第二水平挡板马达74。
[0197]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第三气流控制模式时,当人感传感器91检测出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例如1m)以下时,通过控制装置200将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另外,上述距离例如是室内机和人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
[0198]
在上述结构的空调机中,在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当人感传感器91检测出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时,将第三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一气流控制模式,因此,能够时机恰当地将室内机的吹出空气向室内空间r内的人直接吹出。
[0199]
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也可以将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的一部分删除或置换后的内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或者,也可以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和第二实施方式组合而得到的内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
[0200]
标号说明
[0201]
1室内机
[0202]
2室外机
[0203]
10室内风扇
[0204]
11压缩机
[0205]
12四路切换阀
[0206]
13室外热交换器
[0207]
14电动膨胀阀
[0208]
15室内热交换器
[0209]
16气液分离器
[0210]
20室外风扇
[0211]
30外壳
[0212]
34吹出口
[0213]
41第一水平挡板
[0214]
41c、51c上翼面
[0215]
41d、51d下翼面
[0216]
41e、41f、51e弯曲面
[0217]
51第二水平挡板
[0218]
51f第一弯曲面
[0219]
51g第二弯曲面
[0220]
61垂直挡板
[0221]
73第一水平挡板马达
[0222]
74第二水平挡板马达
[0223]
83第一垂直挡板组马达
[0224]
84第二垂直挡板组马达
[0225]
91人感传感器
[0226]
100、200控制装置
[0227]
g1第一垂直挡板组
[0228]
g2第二垂直挡板组
[0229]
l1、l2联络配管
[0230]
rc制冷剂回路
[0231]
t1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
[0232]
t2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
[0233]
t3蒸发温度传感器
[0234]
t4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
[0235]
t5室内温度传感器
[0236]
t6地面温度传感器
[0237]
θ1、θ2倾斜角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