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21:23: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化设备越来越普及,手机的使用更加频繁。移动式电源因其方便携带且可随时给电子设备充电而被广泛使用。使用移动电源给电子设备充电时,需要数据线将上述两者连接。数据线不仅占用收纳空间,而且不能满足不同接口类型的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移动电源使用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移动电源。
4.一种移动电源,用于对电子设备充电,包括:壳体;电芯,所述电芯位于所述壳体内;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与所述电芯电连接,所述连接器组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具有收纳态和多个使用态;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多个充电插头,所述壳体上设有收容孔,在收纳态时,所述充电插头位于收容孔内,在使用态时,相应的充电插头外露于所述壳体以与电子设备连接。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pcb线路板,所述pcb线路板与所述电芯电连接,所述连接器组件与所述pcb线路板电连接。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转接电路板,所述转接电路板与所述pcb线路板平行设置且电连接;多个所述充电插头间隔地设置于所述转接电路板上并与所述转接电路板电连接。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充电插头电连接的电连接器,所述pcb线路板上与所述电连接器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电连接器电连接的导电部。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pcb线路板上按照所述电连接器的运动轨迹设置所述导电部。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与所述连接器组件上设有转动连接的旋转轴和旋转部,所述旋转轴的中心线和所述旋转部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pcb线路板与所述转接电路板。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轴的中心线和所述旋转部的中心线均与所述充电插头的厚度方向平行。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pcb线路板上与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部对应的位置设有供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部穿设的通孔。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基体;所述转接电路板设于所述基体内,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部位于所述基体的上下表面,所述充电插头凸出于所述基体的侧面,所述充电插头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界定的平面平行于所述连接器组件的转动平面。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收纳态或使用态时,所述基体的相应侧面与所述收容孔
平齐;在收纳态与使用态之间切换时,所述基体部分地伸出所述收容孔。
14.上述移动电源,通过设置与电芯连接的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组件具有多个充电插头,转动连接器组件时,充电插头伸出或收纳于壳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充电插头给具有不同接口类型的电子设备充电,无需转换头,成本低;且省去了收纳数据线的繁琐过程,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打开上壳体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中同时将上壳体和连接器组件拆解出来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的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的pcb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图1的剖面示意图。
23.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的可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厚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7.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壳体100、电芯200和连接器组件300。壳体100用于承载及收纳电芯200与连接器组件300。连接器组件300包括充电插头320。电芯200与连接器组件300电连接,电芯200可以通过连接器组件300上的充电插头320给外部电子设备供电。
28.参阅图2所示,壳体100包括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30。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30为卡扣连接或者超声波焊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当上壳体110盖合于下壳体130时,上壳体110和下
壳体130之间形成可容纳电芯200和连接器组件300等内部元件的容置腔。
29.参阅图2所示,上壳体110为长方形的板状结构,上壳体110的边缘向中心区域弯曲设定弧度,以提高使用安全性,使用者不易被碰伤。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0的边缘位置朝向下壳体130的表面设有若干个卡扣111,卡扣111用于与下壳体130形成可拆卸连接。
30.参阅图3所示,上壳体110的内表面,即当移动电源处于装配状态下时,上壳体110朝向下壳体130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旋转部113。第一旋转部113用于与连接器组件300转动配合,以使连接器组件300可以相对于壳体100转动。
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部113呈中空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一端贴合固定在上壳体110上,形成一端被封闭另一端开放的状态。第一旋转部113与上壳体110一体注塑成型。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旋转部113可以是独立的元件,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等其他方式固定在上壳体110上。
32.参阅图4所示,下壳体130包括底板131和设置于底板131表面的依次密闭连接的左侧板132、前侧板133、右侧板134和后侧板135。左侧板132、前侧板133、右侧板134、后侧板135和底板131围设出中空区域105。为充分合理地利用壳体100内的空间,中空区域105被隔板136划分为并列的第一容置区域101和第二容置区域102,以使得壳体100内的元件分布更紧凑。电芯200容置在第一容置区域101内,连接器组件300容置在第二容置区域102内。
33.参阅图4所示,下壳体130的左侧板132上与上壳体110的卡扣111对应的位置设有卡槽137,当移动电源处于装配状态下时,卡槽137与卡扣111扣合。同理,前侧板133、右侧板134和后侧板135上与上壳体110的卡扣111对应的位置也设有卡槽137。卡槽137与卡扣111的个数及分布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4.参阅图4所示,下壳体130朝向上壳体110一侧的表面上设有第二旋转部153,第二旋转部153用于与连接器组件300转动配合,以使连接器组件300可以更加稳定地相对于壳体110转动。第二旋转部153位于第二容置区域102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旋转部153呈中空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一端固定在下壳体130上,形成一端被封闭另一端开放的状态。可同时参阅图8所示,当移动电源处于装配状态下时,第一旋转部113和第二旋转部153上下对应,两者的中心线基本位于同一直线上。
35.第二旋转部153与下壳体130一体注塑成型。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旋转部153可以是独立的元件,通过焊接或胶接等其他方式固定在下壳体130上。
36.同时参阅图4和图2所示,下壳体130的左侧板132上设有收容孔107。参阅图2所示,移动电源处于收纳未使用状态时,连接器组件300部分地位于壳体100的容置腔内,部分地容置于收容孔107内。收容孔107也为连接器组件300中的充电插头320外露于壳体100提供避让通道。
37.参阅图2所示,收容孔107近似为矩形孔,收容孔107的长度位于左右方向,收容孔107的宽度位于上下方向。沿收容孔107的长度方向,收容孔107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在从左至右的方向上,收容孔107可以看作连续的第一孔段207、第二孔段307和第三孔段407。为了观感更佳,收容孔107在上下方向的宽度设置为与下文详细介绍的连接器组件300的尺寸相适应。第一孔段207和第三孔段407的孔宽均小于第二孔段307。在另一实施例中,收容孔107的孔宽可以保持一致。
38.收容孔107的长度根据连接器组件300相对于壳体100转动时所需的实际空间大小
进行设置。收容孔107的形状不局限于图示形状。
39.参阅图2所示,在下壳体130的设有收容孔107的侧板上设有至少一个连接孔108,连接孔108位于收容孔107的附近。对应连接孔108的位置,壳体100内可以设置数据接口430。用户可通过数据线在数据接口430与外部电子设备之间建立连接。此在下文中将有进一步的介绍。连接孔108的位置根据数据接口430在壳体100内的位置做相应调整。连接孔108的数量及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40.在本实施例中,收容孔107的附近设置了三个连接孔108,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数据接口430。如图2所示,一个连接孔108设置在收容孔107的下方;另外两个连接孔108设置在收容孔107的右侧,且在上下方向依次设置。
41.参阅图4所示,下壳体130朝向上壳体110一侧的表面上设有支撑柱157,支撑柱157用于支撑并通过螺钉固定壳体100内的部分元件。支撑柱157的高度与第二旋转部153的高度相同。支撑柱157的数量及分布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支撑柱157的数量一般至少设置为3个,以增加支撑稳定性。
42.参阅图4所示,下壳体130的前侧板133上设有按键孔104,用于容置功能按键。
43.移动电源中的电芯200与连接器组件300可以直接电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形成电连接。参阅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电源包括pcb线路板400,电芯200与连接器组件300通过中间元件pcb线路板400形成电连接。即,连接器组件300与pcb线路板400电连接,pcb线路板400与电芯200电连接。
44.参阅图5所示,在pcb线路板400未从移动电源中拆解出来的状态下,pcb线路板400容置在第二容置区域102内。同时参阅图8所示,在移动电源装配状态下,连接器组件300与pcb线路板400在移动电源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相对于其他设置方式,可减小移动电源的内部占用空间。连接器组件300比pcb线路板400更靠近上壳体110,pcb线路板400被支撑在下壳体130上设置的支撑柱157(图中未示出)上并相对于支撑柱157固定。
45.参阅图6中的(a)所示,连接器组件300包括转接电路板310,转接电路板310上设有至少两个充电插头320。充电插头320设置在转接电路板310的圆周方向上。充电插头320沿转接电路板310的转动方向设置于转接电路板310上。转接电路板310绕着垂直于自身厚度的中心线转动时,不同的充电插头320可以交替通过收容孔107伸出壳体100外。
46.参阅图6中的(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接电路板310呈矩形板状,转接电路板310包括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四个依次密闭连接的侧面。充电插头320垂直于转接电路板310的侧面所在的平面设置。充电插头32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界定的平面位于连接器组件300的转动平面,以在设置多个充电插头320的情况下不会进一步增加移动电源的体积。
47.连接器组件300的转动平面垂直于连接器组件300的厚度方向。
48.参阅图6中的(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插头320设置为三个。其中,一个充电插头320垂直于前侧面所在的平面,一个充电插头320垂直于后侧面所在的平面,一个充电插头320垂直于左侧面所在的平面。三个充电插头320的类型为type c usb类型、micro usb类型和lightning类型,可以连接不同接口类型的电子设备。
49.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移动电源的尺寸大小以及需要的接口类型和数量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在尺寸允许且在使用时不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可在转接电路板310的一侧
设置两个间隔设定距离的充电插头320。
50.参阅图6中的(a)所示,转接电路板310的朝向pcb线路板400的表面设有电连接器311,电连接器311用于将转接电路板310与pcb线路板400电连接。
51.电连接器311为弹性导电体。移动电源处于装配状态时,电连接器311被施加预定的压力,产生预设的压缩变形。当连接器组件300相对于壳体100转动使,连接器组件300可能会出现上下浮动的情况,电连接器311具有弹性形变的特点可以保证转接电路板310与pcb线路板400具有稳定的电连接关系,避免了在层叠设置的连接器组件300与pcb线路板400之间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
52.电连接器311至少设置为两个,以形成正负极回路。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311并列设置四个,构成两组正负极回路,且由靠近转接电路板310中心的位置向远离转接电路板310中心的方向排布。
5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绕着垂直于转接电路板310厚度的中心线设置多排电连接器311,以进一步增加导电过程的稳定性。
54.电连接器311可以采用弹簧金属针或其他具有弹性导电的元件。
55.参阅图6中的(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300还包括基体330,基体330为塑胶体注塑而与转接电路板310、充电插头320和电连接器311嵌合的结构。连接器组件300的结构可参阅图6中的(b)和图8所示,转接电路板310固设于基体330内;充电插头320部分地凸出并垂直于基体330的侧面以连接电子设备,充电插头32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界定的平面位于基体330的转动平面;电连接器311部分地凸出于基体330的上表面以与pcb线路板400电连接。
56.参阅图6中的(b)所示,基体330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为正方形,基体330为长方体结构,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小于其自身长度和宽度。相较于其他结构,如正方体,在连接器组件300设定的转动范围内,具有较小的占用空间且便于与电子设备连接。
57.基体330的厚度不大于收容孔107的第二孔段307的孔径宽度。
58.参阅图2所示,基体330装配于壳体100且移动电源处于收纳状态(可简称为收纳态)时,基体330对应收容孔107的第二孔段307的位置,且部分地容置于第二孔段307内;基体330的远离壳体100中心的一侧所在的平面与收容孔107的远离壳体100中心的开口所在的平面重合。充电插头320中的两个插头分别对应收容孔107的第一孔段207和第三孔段407,且部分地容置于第一孔段207和第三孔段407内。收容孔107的远离壳体100中心的开口是指在将充电插头320与电子设备连接时,收容孔107靠近使用者的一端。
59.参阅图2所示,收容孔107贯穿下壳体130的侧板厚度。基体330的前侧面所在的平面与围设出收容孔107外侧开口的封闭线条所在的平面近似重合。以便于用户对部分结构容置在第二孔段307的基体330施加作用力,从而使连接器组件300转动;且在不使用移动电源时,基体330不会外露于壳体100,减小占用空间。基体330转动时,会部分地伸出壳体100。其中,收容孔107外侧开口是指在将充电插头320与电子设备连接时,收容孔107靠近使用者的一端。
6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基体330也可以是独立的元件,通过胶接等其他方式与转接电路板310、充电插头320和电连接器311连接,只要起到保护转接电路板310、充电插头320和电连接器311的作用均可。
61.参阅图6中的(b)所示,基体330的垂直于转接电路板310厚度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设有第一旋转轴331和第二旋转轴332(参阅图8)。第一旋转轴331和第二旋转轴332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同时参阅图8所示,移动电源处于装配状态时,第一旋转轴331插设于第一旋转部113内且可相对于第一旋转部113转动,第二旋转轴332插设于第二旋转部153内且可相对于第二旋转部153转动,以使转接电路板310上的充电插头320可以顺次伸出壳体100。充电插头320一般为较扁的长方体状,具有预设的厚度。充电插头320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定义为充电插头320的厚度;充电插头32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定义为充电插头320的宽度;充电插头32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定义为充电插头320的长度,充电插头320与电子设备的在连接时的相对移动方向为充电插头320的长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插头320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旋转轴331的中心线和第二旋转轴332的中心线平行。
62.第一旋转轴331和第二旋转轴332可以与基体330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以独立于基体330而通过焊接或胶接等方式固定在基体330上。
6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331和第二旋转轴332也可以选择设置其中的一个,即,仅设置第一旋转轴331或者仅设置第二旋转轴332。相应地,改变壳体100及相关部件的尺寸或简单的结构改变即可实现上述的连接器组件300相对于壳体100转动的效果。
64.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300也可以不设置基体330,直接将第一旋转轴331和/或第二旋转轴332固设在转接电路板310上。
65.为了防止连接器组件300发生转动后或者处于被收纳状态时,连接器组件300随意转动,第一旋转轴331和/或第二旋转轴332可以被设置具有弹性形变的特性。例如,在连接器组件300转动时,第一旋转轴331发生形变,第一旋转轴331与第一旋转部113之间存在设定范围的摩擦力。在连接器组件300停止转动时,第一旋转轴331恢复形变与第一旋转部113形成紧配合。
66.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在第一旋转轴331和/或第二旋转轴332的表面设置预定尺寸的橡胶阻尼圈或着橡胶阻尼块等来防止连接器组件300随意转动的方案均可。在此不做穷举。
6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旋转轴331与第一旋转部113的形状可以互换,第二旋转轴332与第二旋转部153的结构可以互换。只要能实现相互转动效果的结构均可。
68.参阅图7所示,pcb线路板400的中心区域沿pcb线路板400的厚度方向设有通孔410。同时参阅图8所示,移动电源处于装配状态下,连接器组件300与pcb线路板400层叠,通孔410正对连接器组件300上的第二旋转轴332。第二旋转轴332远离转接电路板310的一端穿过通孔410容置在第二旋转部153内。
69.参阅图7所示,pcb线路板400与连接器组件300相对的表面设有导电部450。导电部450包括导电圆环420,导电圆环420用于与电连接器311连接,使转接电路板310与pcb线路板400连接,进而通过pcb线路板400与电芯200电连接。导电圆环420的中心线与通孔410的中心线重合。
70.根据连接器组件300的转动轨迹,导电圆环420设置为圆环状,以便于连接器组件300转动过程中电连接器311与导电圆环420连续电连接。
71.在本实施例中,与电连接器311的设置相对应地,导电圆环420设置为4个间隔预定间隙的环状结构。参阅图8所示,移动电源处于装配状态下,导电圆环420与电连接器311一
一上下对应连接。
7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连接器组件300的其他转动轨迹,比如连接器组件300的转动轨迹设定为顺时针转动0
°‑
180
°
或逆时针转动0
°‑
180
°
,即连接器组件300不做360
°
转动即可将不同种类的充电插头320顺次伸出壳体100;此种情况下,导电圆环420可以设置为半圆环状等。可以根据连接器组件300的转动轨迹设置导电圆环420的形状,即,沿pcb线路板400的厚度方向,导电部450的投影形状可以为具有设定宽度的弧形或圆形等其他曲线形状。
73.参阅图7所示,pcb线路板400上设有数据接口430。数据接口430在pcb线路板400上的位置分布与下壳体130上的连接孔108的位置分布向对应。pcb线路板400被支撑在支撑柱157上,pcb线路板400下表面与下壳体130之间具有设定距离,pcb线路板400朝向下壳体130的一侧可以设置数据接口430。pcb线路板400上表面与上壳体110之间具有预设间距,pcb线路板400朝向上壳体110的一侧可以设置数据接口430。连接外部电子设备的数据线可以通过连接孔108与数据接口430连接,以便于对移动电源充电或者移动电源通过有线连接方式给外部电子设备充电。
74.在本实施例中,数据接口430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usb-a类型母座、type-c usb类型母座和micro usb类型母座等。
75.参阅图7所示,pcb线路板400的侧边设有功能按键440,用于开关移动电源。功能键440的位置与下壳体130上设置的按键孔104相对应。
76.参阅图8所示,在移动电源处于装配状态下,上壳体110上的卡扣111和下壳体130上的卡槽137卡接,使上壳体110盖合并可拆卸地固定于下壳体130上。从上壳体110至下壳体130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连接器组件300和pcb线路板400。上壳体110上设置的的第一旋转部113的中心线、连接器组件300上设置的第一旋转轴331的中心线、连接器组件300上设置的第二旋转轴332的中心线、pcb线路板400上设置的通孔410的中心线、下壳体130上设置的第二旋转部153的中心线基本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旋转轴331远离转接电路板310的一端容置在第一旋转部113内;第二旋转轴332远离转接电路板310的一端穿过通孔410后容置在第二旋转部153内。连接器组件300上设置的电连接器311与pcb线路板400上设置的导电圆环420连接。pcb线路板400通过挠性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与电芯200连接。
77.上述移动电源通过设置可相对于壳体100转动的连接器组件300,连接器组件300上沿转动方向设有不同类型的充电插头320,转动连接器组件300即可使相应的充电插头320伸出壳体100即可对电子设备充电,操作简便。在没有数据线存在的情况下即可对电子设备充电,且可以满足不同接口类型的电子设备。无需转接头或者多合一数据线等,方便携带。
78.当不需要使用数据线对外部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可以用手推动嵌合于转接电路板310上的基体330的边缘位置。与基体330为一体结构的充电插头320随之转动相应角度,使充电插头320至少部分地伸出壳体100。对伸出部分结构的充电插头320施加作用力使其继续转动至设定位置,参阅图9所示,连接器组件300处于使用态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充电插头320伸出壳体100外,可以与外部电子设备连接。打开开关按键即可对电子设备充电。
79.当需要另外一种类型的充电插头320时,可以继续转动连接器组件300至所需的连接器组件300伸出壳体100。
80.当移动电源处于收纳态时,充电插头320容置在收容孔107内以及壳体100内,可以减少外部占用空间,参阅图1所示。
81.当需要对移动电源充电时,pcb线路板400上的数据接口430,如micro usb类型母座,可以通过连接外部数据线进而与电子产品连接或者充电插头等连接。
82.当需要以有线方式对电子设备充电时,pcb线路板400上的数据接口430,如usb-a类型母座或type-c usb类型母座等,与通过数据线与电子产品连接。
8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