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玉米收获机割台及玉米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2022-05-06 05:50: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玉米收获机割台及玉米收获机。


背景技术:

2.摘穗辊是玉米收割机割台的必备部件,根据摘穗辊在玉米收获机割台上的设置方式,目前的玉米收获机割台主要是摘穗辊卧式纵向设置割台。如图1所示的一种摘穗辊卧式纵向设置割台,设定割台的前进方向前方(如图1中箭头所示),两根结构相同的摘穗辊1001水平设置构成一对摘穗辊,且摘穗辊1001在由后向前的长度延伸方向上与割台在前进方向上平行或者构成小于30度的锐角。摘穗辊卧式纵向设置割台由于摘穗辊和摘穗链并排设置,导致割台比较宽,且摘穗辊和摘穗链的设置比较拥挤,摘穗过程中存在容易堵塞摘穗辊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摘穗辊非常规设置的玉米收获机割台及玉米收获机,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必要提供一种摘穗辊非常规设置的玉米收获机割台及玉米收获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割台宽度过大,摘穗辊和摘穗链设置比较拥挤,摘穗过程中存在容易堵塞摘穗辊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玉米收获机割台,包括割台机架,和设于所述割台机架上的秸秆切割机构、秸秆喂入机构、摘穗机构、果穗传送机构;所述秸秆切割机构、秸秆喂入机构设于所述割台机架的前端,所述秸秆喂入机构的后方设有所述摘穗机构,所述摘穗机构的后方设有铡草机;
5.所述秸秆切割机构用于切断田地中的玉米秸秆;
6.所述秸秆喂入机构用于将所述秸秆切割机构切断的玉米秸秆传送至所述摘穗机构;
7.所述摘穗机构用于将玉米秸秆和位于玉米秸秆上的玉米穗分离,分离后的玉米秸秆进入铡草机,玉米穗由果穗传送机构传走;
8.所述摘穗机构包括至少一对摘穗辊,任意一对摘穗辊均包括第一摘穗辊和第二摘穗辊,所述第一摘穗辊和所述第二摘穗辊均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割台机架上,所述第一摘穗辊和所述第二摘穗辊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
9.优选的,所述第一摘穗辊所在水平面和所述第二摘穗辊所在水平面平行。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摘穗辊和所述第二摘穗辊平行设置。
11.优选的,所述秸秆切割机构为往复式切割器或者地滚刀。
12.优选的,所述割台机架上设有两对所述摘穗辊,每对所述摘穗辊对应的秸秆喂入机构喂入收割的两行玉米秸秆。
13.优选的,所述秸秆喂入机构包括拨禾链,每对所述摘穗辊的前方设有两对拨禾链,
每对拨禾链喂入收割的一行玉米秸秆。
14.优选的,所述果穗传送机构为传送带或链耙式跑步机,所述果穗传送机构设于所述摘穗机构的下方。
15.优选的,所述铡草机和所述摘穗机构之间设有秸秆输送机构,与玉米果穗分离后的玉米秸秆通过所述秸秆输送机构进入所述铡草机。
16.优选的,所述第一摘穗辊和所述第二摘穗辊中至少其中一方设有导向叶片,所述导向叶片用于将经过秸秆喂入机构后的玉米秸秆向第一摘穗辊或第二摘穗辊的中间位置传送。
17.另一方面,本专利还公开了一种玉米收获机,包括前述的玉米收获机割台。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本专利中的玉米收获机割台,包括割台机架,和设于所述割台机架上的秸秆切割机构、秸秆喂入机构、摘穗机构、果穗传送机构;所述秸秆切割机构、秸秆喂入机构设于所述割台机架的前端,所述秸秆喂入机构的后方设有所述摘穗机构,所述摘穗机构的后方设有铡草机;所述秸秆切割机构用于切断田地中的玉米秸秆;所述秸秆喂入机构用于将所述秸秆切割机构切断的玉米秸秆传送至所述摘穗机构;所述摘穗机构用于将玉米秸秆和位于玉米秸秆上的玉米穗分离,分离后的玉米秸秆进入铡草机,玉米穗由果穗传送机构传走;所述摘穗机构包括至少一对摘穗辊,任意一对摘穗辊均包括第一摘穗辊和第二摘穗辊,所述第一摘穗辊和所述第二摘穗辊均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割台机架上,所述第一摘穗辊和所述第二摘穗辊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通过将摘穗辊设置在秸秆喂入机构的后方,减小了割台的设计宽度,还避免了摘穗辊和摘穗链并排设置造成拥挤在摘穗过程中容易堵塞摘穗辊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摘穗辊卧式纵向设置割台;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玉米收获机割台俯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玉米收获机割台前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玉米收获机割台侧视图。
24.图中:1、割台机架,2、秸秆切割机构,3、秸秆喂入机构,31、拨禾链,32、拨禾轮,33、导向链、4、摘穗机构,40、摘穗辊,401、第一摘穗辊,402、第二摘穗辊,403、导向叶片,5、果穗传送机构,6、铡草机,7、秸秆输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一:
27.如图2至图4共同所示,设定割台的前进方向前方,一种玉米收获机割台包括割台机架1,和设于割台机架1上的秸秆切割机构2、秸秆喂入机构3、摘穗机构4、果穗传送机构5。
秸秆切割机构2、秸秆喂入机构3设于割台机架1的前端,秸秆喂入机构3的后方设有摘穗机构4,摘穗机构4的后方设有铡草机6,铡草机6的后端固定在玉米收获机机体上。
28.秸秆切割机构2用于切断田地中的玉米秸秆。秸秆喂入机构3用于将秸秆切割机构2切断的玉米秸秆夹持传送至摘穗机构4。摘穗机构4用于将玉米秸秆和位于玉米秸秆上的玉米穗分离,分离后的玉米秸秆进入铡草机6,玉米穗由果穗传送机构5传走。
29.摘穗机构4包括至少一对摘穗辊40,任意一对摘穗辊40均包括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由动力装置驱动,均可转动的设于割台机架1上,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即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在竖直方向上存在高度差。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摘穗机构4包括两对摘穗辊40,且两对摘穗辊关于割台机架1的中梁对称设置。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摘穗机构4包括一对摘穗辊40,摘穗辊40包括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的两端均固定在割台机架1上,且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于割台的前进方向。
30.本专利中的玉米收获机割台,通过将摘穗辊设置在秸秆喂入机构的后方,减小了割台的设计宽度,部件设置更为合理,方便拆装和更换。还避免了摘穗辊和摘穗链并排设置造成拥挤在摘穗过程中容易堵塞摘穗辊的问题。
31.本实施例中,割台机架1上设有两对摘穗辊40,每对摘穗辊40的前方对应设置两个秸秆喂入机构3,每个秸秆喂入机构3对应的一对摘穗辊40喂入收割的一行玉米秸秆。具体的,秸秆喂入机构3包括一对拨禾链31,拨禾链31设置在拨禾轮32上,拨禾轮32带动拨禾链31转动。为了更好的将玉米秸秆喂入秸秆切割机构2,喂入机构3还包括位于拨禾链31和每对摘穗辊40之间的导向链33,每一对摘穗辊40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均设有导向链33,导向链33设置在导向链转轮上,导向链转轮设置在割台机架1上,导向链转轮由动力装置驱动。
32.本实施例中,秸秆切割机构2为往复式切割器,当然也可以采用地滚刀或者其他能切断秸秆且适合安装在割台上的装置,秸秆切割机构2设于秸秆喂入机构3的下方。
33.本实施例中,果穗传送机构5为传送带,当然也可以是链耙式跑步机或者其他能够将摘穗机构摘下的玉米穗传离玉米收获机割台的装置,果穗传送机构5设于摘穗机构4的下方,果穗传送机构5的一端设有将玉米果穗传输至扒皮机或者果穗箱的中转传输机构。
34.本实施例中,铡草机6和摘穗机构4之间设有秸秆输送机构7,秸秆输送机构7包括传送通道和位于传送通道内的多个传送辊,秸秆输送机构7一端与摘穗机构4的后端连通,另一端与铡草机6的进料口连通。与玉米果穗分离后的玉米秸秆通过秸秆输送机构7进入铡草机6。
35.本实施例中,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平行设置。当然,也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设置,第一摘穗辊401所在水平面与第二摘穗辊402所在水平面平行,但是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并非平行设置。
3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平行设置,且第一摘穗辊401沿割台机架1由割台机架内侧(亦即割台机架中央)向割台机架外侧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玉米收获机割台的前进方向的夹角不小于45度,具体的可以是45度、50度、60度、70度、80度、90度、120度或者其他度数。
37.本实施例中,第一摘穗辊401上设有导向叶片403,导向叶片403设于第一摘穗辊
401的两端,第二摘穗辊402上未设置导向叶片403,导向叶片403用于将经过秸秆喂入机构3后的玉米秸秆向第一摘穗辊401的中间位置传送。当然,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设置每对摘穗辊,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中至少其中一方设有导向叶片403,例如,第一摘穗辊401和第二摘穗辊402上均设有导向叶片403,或者第一摘穗辊401无导向叶片,第二摘穗辊4上设有导向叶片。导向叶片用于将经过秸秆喂入机构3后的玉米秸秆向第一摘穗辊401或第二摘穗辊402的中间位置传送。
38.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玉米收获机,包括前述玉米收获机割台,玉米收获机割台设于玉米收获机机体上。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均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