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单臂式的电动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11:02: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滑板车。


背景技术:

2.目前,电动滑板车兼具代步、运动、娱乐的作用,因此深受民众青睐。
3.现有的电动滑板车包括前车身组件、前轮组件架、前轮组件、踏板组件、后轮组件架以及后轮组件,
4.往往前轮组件架和后轮组件架采用双臂结构。但是由于双臂结构势必对车轮存在扭力,使车轮转向灵活度受到限制,使得电动滑板车运行时稳定性变低,骑行体验感较差。
5.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255362u的一种单臂后叉电动滑板车,其前叉为双臂结构,双臂连接于前轮组件的两侧,后叉为单臂结构,后叉前端与车架组件后端连接,后叉后端与后轮组件连接。
6.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7496867 u的一种电动滑板车的减震结构,公开了一种单臂的前轮组件架结构。
7.但是上述的专利文献均没有提出具体的前轮组件架和后轮组件架的设置方式,发明人在实践上述专利文献的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单纯将前轮组件架或后轮组件架设置为单臂结构存在车轮扭力依旧存在,车身平衡性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转向灵活、平衡性好的电动滑板车轮机构,进一步提供具有该电动滑板车轮机构的电动滑板车。
9.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单臂式的电动滑板车,包括由前车身单元和踏板单元组成的车架组件,前轮组件连接于所述的前车身单元的下端,后轮组件连接于所述的踏板单元的后端,所述的前轮组件包括前轮体及横向地设于所述的前轮体中心的前轮轴,所述的后轮组件包括后轮体横向地设于所述的后轮体中心的后轮轴,所述的车架组件的a侧通过前支撑臂与所述的前轮轴固定连接,车架组件的b侧通过后支撑臂与所述的后轮轴固定连接,所述的前支撑臂和后支撑臂分立于所述的车架组件的a、b两侧,以保持车身平衡。
10.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前轮组件或后轮组件为轮毂电机结构,所述的前轮轴或后轮轴为轮毂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的输出轴为柱状部件,所述的前支撑臂和/或后支撑臂包括连接所述的输出轴的环形套箍。
11.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环形套箍包括第一弧形联接部和第二弧形联接部;所述的第一弧形联接部一体成型于对应的支撑臂的一端;所述的第二弧形联接部与第一弧形联接部相互对接成环形,以使环形套箍抱紧所述的输出轴。
12.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前车身单元
下设有一倾斜的连接臂,所述的前支撑臂的后端与所述的连接臂后端的第一轴接部相轴接,其间形成可变夹角;所述的踏板单元的后端设有第二轴接部,所述的后支撑臂轴接于所述的第二轴接部。
13.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踏板单元的后端设置有向上向后倾斜的尾部板,所述的后支撑臂与所述的尾部板之间设置有后减震装置,以使对后轮组件起到减震作用;所述的前支撑臂与所述的连接臂的之间设有前减震装置,以使对前轮组件起到减震作用。
14.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后减震装置和前减震装置为弹簧减震器、液压减震器、橡胶阻尼减震器或空气减震器中的任意一种。
15.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前支撑臂或后支撑臂的一端设有对应轴接于第一轴接部或第二轴接部的安装部,所述的安装部包括轴接在第一轴接部或第二轴接部的两侧的轴接壁和跨接与两个轴接壁之间的支撑板。
16.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弹簧减震器包括第一挡部和第二挡部,以及垂直设于第一挡部和第二挡部之间的减震弹簧,第一挡部可转动地连接在连接臂或尾部板上,第二挡部可转动地连接在前支撑臂或后支撑臂上,以使第一挡部和第二挡部随两个支撑臂之间的角度变化而发生转动。
17.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前支撑臂或后支撑臂自一侧的轴接壁处向对应前轮组件或后轮组件方向延伸,前支撑臂或后支撑臂与对应的安装部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并使前支撑臂或后支撑臂与对应的安装部呈“γ”型。
18.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支撑板下方连接有朝向前轮组件或后轮组件的挡泥板。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与传统的轮组件通过双臂结构连接的方式相比,单臂结构的连接方式消除了轮组件两侧的扭力,使得轮组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更佳。同时,前支撑臂和后支撑臂分立于车架组件的a、b两侧使车身的重心集中在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重心的连线上,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车身的平衡性更佳,电动滑板车骑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
附图说明
20.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21.图1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示意图一;
22.图2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示意图二;
23.图3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示意图三;
24.图4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前车身单元的爆炸图一;
25.图5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前车身单元的爆炸图二。
26.图6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前轮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一;
27.图7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前轮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二;
28.图8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前轮组件处的爆炸图;
29.图9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后轮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一;
30.图10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后轮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二;
31.图11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后轮组件处的爆炸图;
32.图12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转接支架的示意图;
33.图13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前支撑臂的爆炸图;
34.图14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前支撑臂的局部示意图;
35.图15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弹簧减震器的示意图;
36.图16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弹簧减震器的爆炸图一;
37.图17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弹簧减震器的爆炸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1.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滑板车,包括车架组件001、前轮组件002和后轮组件003。前轮组件002包括前轮体002a和前轮轴002b,后轮组件003包括后轮体003a和后轮轴003b,车架组件001的a侧通过前支撑臂1与前轮轴002b连接,车架组件001的b侧通过后支撑臂2与后轮轴003b连接,前支撑臂1和后支撑臂2分立于车架组件001的a、b两侧。
42.与传统的轮组件通过双臂结构连接的方式相比,单臂结构的连接方式消除了轮组件两侧的扭力,使得轮组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更佳。同时,前支撑臂1和后支撑臂2分立于车架组件001的a、b两侧使车身的重心集中在前轮组件002和后轮组件003重心的连线上,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车身的平衡性更佳,电动滑板车骑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
43.具体的,车架组件001包括前车身单元001a和踏板单元001b。前车身单元001a和踏板单元001b之间设置有转接部001c,前车身单元001a竖向设立,踏板单元001b横向设置,转接部001c连接在前车身单元001a的下端和踏板单元001b的前端之间,以使前车身单元001a和踏板单元001b形成类l型结构。
44.具体而言,前车身单元001a包括车把组件4和车把立杆5,车把组件4用于给用户提供握持和操控功能,车把立杆5起到支撑作用。车把立杆5略微向踏板单元001b的后上方倾斜,以使车把组件4向后方偏移而位于踏板单元001b的前段部的上方。
45.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的两只脚同时踩踏于踏板单元001b的上方,且手握车把组件4站立地进行骑行运动。在上述这种车把立杆5略微向后倾斜的车架构造下,用户具有较好的骑行姿态,骑行时人体重心处于向后偏移状态,可以避免刹车时人体向前摔倒。
46.并且,车把组件4上还设有控制电动滑板车启动、刹车以及如灯光、喇叭等电子设
备的操控装置,骑行者通过对车把组件4上的操控装置的操作完成骑行过程中的各项作业。
47.进一步地,踏板单元001b为一箱体结构,其内部为一具有容纳空间的内腔,控制电动滑板车运行的控制器以及电池组件均设置在踏板单元001b的内腔中。在本实施例中,前轮组件002和后轮组件003均采用轮毂电机结构。电池组件分别与控制器、前车身单元001a上的操控装置、前轮组件002、后轮组件003及电动滑板车上的其他电子设备电连接,以提供工作电力。控制器控制前轮组件002和后轮组件003转动,用户骑行于电动滑板车上时,操控装置将用户的控制指令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将控制指令计算处理后控制电动滑板车运行。
48.如图4、5所示,车把立杆5的末端通过一转接支架3与前轮组件002连接,从而使得前轮组件002可跟随车把立杆5转动而发生转向。转接支架3包括与前轮组件002连接的连接臂3a及位于连接臂3a上方的连接柱3b,车把立杆5的下端与连接柱3b的上端相互铰接,套箍组件6外套在车把立杆5与连接柱3b的铰接处上。
49.进一步优选地,车把立杆5通过铰接处的活动可相对转接支架3可发生角度变化,从而电动滑板车的折叠功能。具体地,展开状态下,车把立杆5略微倾斜地竖立于踏板单元001b前侧;折叠状态下,车把立杆5可朝靠近踏板单元001b的倒伏,从而减小电动滑板车的占用空间,以便于电动滑板车收纳和搬运。
50.当套箍组件6抱紧时,连接柱3b与车把立杆5相互固定以刚性连接,无法实现相对角度的变化;当套箍组件6松开且离开铰接处时,车把立杆5可相对于连接柱3b转动一定幅度以实现车把立杆5的折叠收纳。
51.如图6、7所示,转接支架3的连接臂3a的前端在竖直方向上高于连接臂3a的后端,并使连接臂3a前往后朝下倾斜,前支撑臂1的后端轴接在连接臂3a的后端,并使前支撑臂1和连接臂3a呈“》”形状,其间形成可变夹角。以此当电动滑板车上下颠簸时,前支撑臂1随前轮组件002受震荡,其将通过与连接臂3a的轴接关系而上下摆动,使得这个可变夹角的角度发生变化。如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前支撑臂1与连接臂3a之间的可变夹角内设置有前减震装置100,通过前减震装置100的缓冲实现前支撑臂1与连接臂3a阻尼式相对运动。
52.更一步地,如图3、9-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后支撑臂2轴接于踏板单元001b的后端。因此,后支撑臂2在受到向上作用力时可向上转动角度,同时在重力作用下可向下转动角度。应当说明的是,后支撑臂2和踏板单元001b之间设置有后减震装置200,正是通过后减震装置200实现了后支撑臂2的限幅转动,使得踏板单元001b始终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53.更为具体地,如图8、12所示,连接臂3a的后端设有第一轴接部01,第一轴接部01处设置有横向的第一轴孔02,第一转动轴03穿过第一轴孔02,且第一转动轴03的两端从第一轴接部01的两个侧面露出。
54.与之相匹配地,如图13、14所示,前支撑臂1的后端设有与第一轴接部01匹配的安装部04,安装部04包括轴接在第一轴接部01的两侧的轴接壁04a和跨接与两个轴接壁04a之间的支撑板04b。
55.前支撑臂1自一侧的轴接壁04a处向前轮组件002方向延伸。前支撑臂1与安装部04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并使两者呈“γ”型。进一步优选地,前支撑臂1和安装部04由铝压铸一体成型。
56.两个轴接壁04a的内侧设有跨接第一转动轴03的通孔,第一转动轴03穿过通孔从而使前支撑臂1与连接臂3a实现可转动的连接。支撑板04b跨接于轴接壁04a的下部,从而使支撑板04b上方形成容纳第一轴接部01的容纳腔t。
57.进一步地,支撑板04b延伸到前支撑臂1和连接臂3a的可变夹角内,前减震装置100设置于支撑板04b上。前减震装置100可以选择性使用弹簧减震器、液压减震器、橡胶阻尼减震器、空气减震器中的任意一种。
58.如图6-8、15-17所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前减震装置100采用弹簧减震器。具体的,弹簧减震器包括内表面相互平行的第一挡部06和第二挡部07,以及垂直设于第一挡部06和第二挡部07之间的减震弹簧08。第一挡部06可转动地连接在转接支架3的连接臂3a上,第二挡部07可转动地连接在前支撑臂1上。当连接臂3a和前支撑臂1相对摆动产生角度变化时,第一挡部06和第二挡部07的间距随连接臂3a和前支撑臂1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变化,且第一挡部06和第二挡部07通过各自的转动连接部相适应地转动而使两者的内表面始终保持相互平行状态,这样位于两者之间的弹簧始终被垂直压缩,对连接臂3a和前支撑臂1的相对运动起到缓冲作用。
59.应当说明的是,垂直压缩是指减震弹簧08压缩过程中其受到的作用力与其中轴线同向,从而使其压缩及恢复形变过程中不发生扭转。这样不仅增强了减震效果,而且降低了对减震弹簧08的磨损,提高了弹簧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60.更为具体地,第一挡部06包括第一挡板06a、位于第一挡板06a外侧的纵向的连接头06b,以及位于第一挡板06a内侧的导向柱06c,第一挡板06a的内表面为一平面,导向柱06c垂直于第一挡板06a的内表面。
61.第二挡部07包括第二挡板07a和从第二挡板07a外侧穿入的减震轴07b,减震轴07b设有与导向柱06c匹配的导向孔k,减震轴07b的内端垂直穿过第二挡板07a后,导向柱06c穿入导向孔k以使减震轴07b与导向柱06c对接。
62.连接头06b通过横向的第一横轴09连接于前支撑臂1,实现第一挡部06与前支撑臂1的轴接;减震轴07b的外端通过横向的第二横轴010连接在转接支架3的连接臂3a,实现第二挡部07与连接臂3a的轴接。
63.这样,第一挡部06和第二挡部07相适应地转动而使两者的内表面始终保持相互平行状态。应当被理解的还有,第一横轴09和第二横轴010相互平行,以更好地保障第一挡部06和第二挡部07相适应地转动。
64.可见因第一挡板06a和减震轴07b都是轴接方式可转动连接而可以进行角度调整,从而使得减震轴07b及导向柱06c与第一挡板06a和第二挡板07a始终可以保持垂直关系,而使减震弹簧08始终被垂直压缩,避免弹簧扭转压缩而使其使用寿命降低。
65.当电动滑板车上下颠簸时,前支撑臂1随前轮组件002受震荡,其将通过与连接臂3a的轴接关系而上下摆动,弹簧减震器受力而使减震弹簧08压缩产生反向作用力,以有效地对连接臂3a的震动力进行抵消和缓冲,减小转接支架3和前车身单元001a的上下摆动幅度,从而减轻前车身单元001a震荡,起到减震效果。
66.优选地,第一挡板06a内侧设有第一环形限位部q1,第二挡板07a内侧设有第二环形限位部q2,减震弹簧08的两端活动地套设在第一环形限位部q1和第二环形限位部q2外,从而对不仅稳定连接减震弹簧08,还对减震弹簧08起到定位作用。
67.再结合图6、7、12、14所示,优选地,连接臂3a上设有轴接减震轴07b的第一安装槽011,减震轴07b轴接在第一安装槽011的两侧槽壁上;支撑板04b上设有轴接连接头06b的第二安装槽012,连接头06b轴接在第二安装槽012的两侧槽壁上。
68.并且,连接臂3a下设有联通第一安装槽011的凹陷腔w,弹簧减震器的部分容纳在该凹陷腔w内,并且容纳于凹陷腔w中的弹簧减震器的体积大于其整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使连接臂3a和前支撑臂1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起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69.此外,优选地,支撑板04b下方连接有朝向前轮组件的挡泥板f。弹簧减震器部分容纳在凹陷腔w,使得弹簧减震器更加靠近连接臂3a和前支撑臂2的铰接部,从而可尽量缩短支撑板04b,为安装挡泥板f提供空间。
70.如图3、9所示,后支撑臂2的结构如前支撑臂1结构基本相同,仅是安装位置和方向的不同。
71.踏板单元001b后侧设置第二轴接部013,后支撑臂2轴接在第二轴接部013上。踏板单元001b的后端设置有向上向后倾斜的尾部板8,尾部板8和后支撑臂2的支撑板之间设置有与前支撑臂1处结构一致的弹簧减震器作为后减震装置200,使后支撑臂2限幅运动,对踏板单元起到减震作用。因结构一致,连接方式相似,此处不再做具体累述。同理,后减震装置200也可以采用液压减震器、橡胶阻尼减震器、空气减震器中的任意一种等方式。
72.如图6-7、10-11所示,以下对前支撑臂1和后支撑臂2与对应的轮组件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进行阐述:
73.本实施例中,前轮组件002或后轮组件003为轮毂电机结构,前轮轴002b或后轮轴003b为轮毂电机的输出轴,输出轴为柱状部件。
74.前支撑臂1和后支撑臂2包括连接对应输出轴的环形套箍11。环形套箍11包括第一弧形联接部11a和第二弧形联接部11b,第一弧形联接部11a一体成型于对应的支撑臂的一端,第二弧形联接部11b与第一弧形联接部11a通过螺钉组件相互对接成环形,以使环形套箍11抱紧输出轴实现前支撑臂1和后支撑臂2与对应轮组件的相互稳定可靠的连接。
75.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电动滑板车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