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大豆多肽可吸收医用缝合线制备方法

2022-05-18 07:14: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豆多肽可吸收医用缝合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人们已不满足于缝合线缝合、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开始着力于研究开发高效率、效果好、危害小的缝合线。新型涂层、缓释消炎、抗菌载药、电子和形状记忆等促进伤口治疗和具有附加能力的智能缝合线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至今仍未有一种缝合线可以满足所有类型的外科和医疗要求。
3.目前市场上存在众多类型的医用缝合线,但没有一种缝合线在线径、力学性能、打结牢固性、稳定性、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方面都达到理想化,在使用时仍需做出妥协。
4.不可吸收缝合线往往会引起手术后二次伤害,大大提高了伤口发炎感染率,且拆卸时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而本质为氨基酸的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具有易降解、促进伤口愈合、消炎、与人体相容性高等突出特点,且来源于大豆蛋白,提取率较高,符合理想缝合线的要求,因此,开发大豆多肽缝合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新型大豆多肽医用缝合线。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吸收医用缝合线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技术方案为:
7.一种可吸收医用缝合线,其主要原料为大豆多肽。
8.进一步地,所述大豆多肽缝合线组分还包括壳聚糖。
9.进一步地,所述大豆多肽乙醇提取物:壳聚糖按重量份数计约为(5∶4)-(8∶7)。
10.一种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0011][0012][0013]
所述大豆多肽乙醇提取物是用体积分数为35-55%的乙醇溶液浸泡12-24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取得滤液即大豆多肽乙醇提取物。
[0014]
所述壳聚糖为84%-87%脱乙酰化的壳聚糖。
[0015]
所述大豆多肽与乙醇溶液的的比例为7-8g∶200ml。
[0016]
所述大豆多肽由以下方法提取:将大豆进行清理粉碎后挤压膨化,再将挤压膨化物与水混合,取混合物进行酶解得酶解液,再将酶解液经系列处理后,控制温度为55-60℃、ph为8.5,加入酶量为2-3%的碱性蛋白酶进行60-90min酶解。酶解温度保持55-60℃不变,
ph调整为为9.0,加入酶量为3-4%的碱性蛋白酶进行45-60min酶解。将酶解的混合液进行离心分离得油状液体、水相和固体残渣;将水相调节ph为4.5,沉淀离心,冻干,得大豆多肽。
[0017]
一种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的制备方法包括:
[0018]
(1)按配方量称取各组分,将壳聚糖、聚己内酯、柠檬酸、甘油在600r/min的条件下持续搅拌75min,制得产物a;
[0019]
(2)将步骤(1)制得的产物a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合,将挤出的样品经过水冷、干燥、切粒后制成母粒,再将熔融脱泡后的母粒拉丝,制得的初级纤维于25-30℃氮气中经拉伸定型,得成品纤维;
[0020]
(3)将步骤(2)制得的成品纤维浸入40-50份大豆多肽乙醇提取物中,在25-30℃的温度下浸泡45-60min后取出干燥,再次于25-30℃的温度下浸泡60min后取出干燥,如此反复四次后,将其灭菌包装,制得产物即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
[0021]
所述干燥的条件是在65-70℃下干燥45min;
[0022]
所述熔融混合的温度为120-135℃;
[0023]
所述拉丝的温度为155-165℃;
[0024]
所述灭菌是在240-280nm的紫外光下,杀菌20-30分钟。
[0025]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6]
(1)可降解,无需拆除,减少患者二次伤害带来的痛苦;
[0027]
(2)可显著促进伤口愈合,不易发炎感染;
[0028]
(3)原料提取率高,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实施例1
[0030]
一种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0031][0032]
所述大豆多肽乙醇提取物是用体积分数为55%的乙醇溶液浸泡12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取得滤液即大豆多肽乙醇提取物。
[0033]
所述壳聚糖为84%-87%脱乙酰化的壳聚糖。
[0034]
所述大豆多肽与乙醇溶液的的比例为8g∶200ml。
[0035]
所述大豆多肽由以下方法提取:将大豆进行清理粉碎后挤压膨化,再将挤压膨化物与水混合,取混合物进行酶解得酶解液,再将酶解液经系列处理后,控制温度为60℃、ph为8.5,加入酶量为3%的碱性蛋白酶进行60min酶解。酶解温度保持60℃不变,ph调整为为9.0,加入酶量为4%的碱性蛋白酶进行45min酶解。将酶解的混合液进行离心分离得油状液体、水相和固体残渣;将水相调节ph为4.5,沉淀离心,冻干,得大豆多肽。
[0036]
一种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的制备方法包括:
[0037]
(1)按配方量称取各组分,将壳聚糖、聚己内酯、柠檬酸、甘油在600r/min的条件下持续搅拌75min,制得产物a;
[0038]
(2)将步骤(1)制得的产物a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合,将挤出的样品经过水冷、干燥、切粒后制成母粒,再将熔融脱泡后的母粒拉丝,制得的初级纤维于25℃氮气中经拉伸定型,制得成品纤维;
[0039]
(3)将步骤(2)制得的成品纤维浸入40份大豆多肽乙醇提取物中,在30℃的温度下浸泡45min后取出干燥,再次于30℃温度下浸泡45min后取出干燥,如此反复四次后,将其灭菌包装,制得产物即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
[0040]
所述干燥的条件是在65℃下干燥60min;
[0041]
所述熔融混合的温度为135℃;
[0042]
所述拉丝的温度为165℃;
[0043]
所述灭菌是在240-275nm的紫外光下,杀菌20min。
[0044]
实施例2
[0045]
一种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0046][0047]
所述大豆多肽乙醇提取物是用体积分数为35%的乙醇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进行过滤,取得滤液即大豆多肽乙醇提取物。
[0048]
所述壳聚糖为84%-87%脱乙酰化的壳聚糖。
[0049]
所述大豆多肽与乙醇溶液的的比例为7g∶200ml。
[0050]
所述大豆多肽由以下方法提取:将大豆进行清理粉碎后挤压膨化,再将挤压膨化物与水混合,取混合物进行酶解得酶解液,再将酶解液经系列处理后,控制温度为55℃、ph为8.5,加入酶量为3%的碱性蛋白酶进行90min酶解。酶解温度保持55℃不变,ph调整为为9.0,加入酶量为3%的碱性蛋白酶进行60min酶解。将酶解的混合液进行离心分离得油状液体、水相和固体残渣;将水相调节ph为4.5,沉淀离心,冻干,得大豆多肽。
[0051]
一种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的制备方法包括:
[0052]
(1)按配方量称取各组分,将壳聚糖、聚己内酯、柠檬酸、甘油在600r/min的条件下持续搅拌75min,制得产物a;
[0053]
(2)将步骤(1)制得的产物a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合,将挤出的样品经过水冷、干燥、切粒后制成母粒,再将熔融脱泡后的母粒拉丝,制得的初级纤维于25℃氮气中经拉伸定型,制得成品纤维;
[0054]
(3)将步骤(2)制得的成品纤维浸入50份大豆多肽乙醇提取物中,在25℃的温度下浸泡60min后取出干燥,再次于25℃温度下浸泡60min后取出干燥,如此反复四次后,将其灭菌包装,制得产物即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
[0055]
所述干燥的条件是在70℃下干燥45min;
[0056]
所述熔融混合的温度为120℃;
[0057]
所述拉丝的温度为155℃;
[0058]
所述灭菌是在260-280nm的紫外光下,杀菌30min。
[0059]
实施例3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对小鼠处理后的伤口发炎感染实验
[0060]
第一次选取实验小鼠45只,体重230-260g。将小鼠随机分a、b、c三组,每组15只。a组不采用缝合线;b组采用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c组采用普通不可降解缝合线,分别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第九天观察a、b、c组各三只小鼠情况。
[0061]
用3.5%水合氯醛按大鼠体重0.1ml/10g进行腹腔内注射麻醉,进针点为右下腹腔,进针角度为与身体成45度,深度约1cm。在小鼠背部用硫化钠进行脱毛处理,使小鼠无法舔舐到伤口,用打孔器在皮肤上打出直径为1.0cm的圆形区域,使伤口深达筋膜后,立即用大豆多肽缝合线进行包扎。从实验处理后的24小时开始,每隔两天伤口发炎的小鼠数量进行记录,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
[0062][0063]
表1-1生物缝合线对伤口实验的影响
[0064]
第二次选取实验小鼠45只,体重230-260g。将小鼠随机分a、b、c三组,每组15只。a不采用缝合线;b组采用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c组采用普通不可降解缝合线,分别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第九天观察a、b、c组各三只小鼠情况。
[0065]
用3.5%水合氯醛按大鼠体重0.1ml/10g进行腹腔内注射麻醉,进针点为右下腹腔,进针角度为与身体成45度,深度约1cm。在小鼠背部用硫化钠进行脱毛处理,使小鼠无法舔舐到伤口,用打孔器在皮肤上打出直径为1.0cm的圆形区域,使伤口深达筋膜后,立即用大豆多肽缝合线进行包扎。从实验处理后的24小时开始,每隔两天伤口发炎的小鼠数量进行记录,具体情况如表1-2所示。
[0066][0067]
表1-2生物缝合线对伤口实验的影响
[0068]
第三次选取实验小鼠45只,体重230-260g。将小鼠随机分a、b、c三组,每组15只。a组不采用缝合线;b组采用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c组采用普通不可降解缝合线,分别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第九天观察a、b、c组各三只小鼠情况。
[0069]
用3.5%水合氯醛按大鼠体重0.1ml/10g进行腹腔内注射麻醉,进针点为右下腹腔,进针角度为与身体成45度,深度约1cm。在小鼠背部用硫化钠进行脱毛处理,使小鼠无法舔舐到伤口,用打孔器在皮肤上打出直径为1.0cm的圆形区域,使伤口深达筋膜后,立即用大豆多肽缝合线进行包扎。从实验处理后的24小时开始,每隔两天伤口发炎的小鼠数量进行记录,具体情况如表1-3所示。
[0070][0071]
表1-3生物缝合线对伤口实验的影响
[0072]
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大豆多肽实验组小鼠、普通缝合线组都有一定防止伤口发炎的作用,且大豆多肽实验组小鼠优于普通缝合线组。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第九天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
[0073]
实施例4大豆多肽可吸收生物缝合线对小鼠伤口处理后缝合线主要物理性质变化的实验
[0074]
实验小鼠45只,体重230-260g。将小鼠随机分3组,每组15只。重复实验三次,每次实验观察三只小鼠情况。
[0075]
对照组不作改变,用3.5%水合氯醛按大鼠体重0.1ml/10g进行腹腔内注射麻醉,进针点为右下腹腔,进针角度为与身体成45度,深度约1cm。在小鼠背部用硫化钠进行脱毛处理,使小鼠无法舔舐到伤口,用打孔器在皮肤上打出直径为1.0cm的圆形区域,使伤口深达筋膜后,立即用大豆多肽缝合线进行包扎。从实验处理后的第五天开始,每隔五天从小鼠体内取出缝合线并记录主要物理性质,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0076][0077]
表2各组小鼠伤口缝合线强度、柔韧性、直径变化
[0078]
实验结果表明:与未使用缝合线相比,在伤口愈合前十五天内缝合线主要物理性质无明显变化,二十天后强度、柔韧性、直径略有下降但仍然满足缝合要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