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及其吸痰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21:04: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及其吸痰装置。


背景技术:

2.吸痰技术是医院最基本、最常见的操作之一。吸痰负压连接目前大多采用一次性单负压口的吸痰内胆。在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目前广泛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在吸痰时,气管插管与口鼻腔需分开操作。
3.然而,一个吸痰内胆只能连接一条吸痰连接管进行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行插管内密闭式吸痰及口鼻腔吸痰或其他需要负压的操作之间需要更换负压连接管。如中国专利授权号:cn 203749891 u,授权日:2014.08.06,公开了一种抗反流的负压引流装置,设有引流管和负压球,所述的引流管上设有固定夹和抗反流夹;所述的抗反流夹的前端和后端各设有固定孔,腰部设有方向相对的挤压柱,抗反流夹的其中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的开口一边为卡柱,另一边为咬齿;所述的负压球尾端设有负压接头,所述的负压接头尾端为橡胶或硅胶材料制成,且尾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的负压接头上还设有密封盖。
4.现有技术存在如下不足:1.操作程序繁琐、浪费时间、贻误抢救时机。2.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污染,容易引起患者感染,增加治疗时间及费用。3.机械通气患者二者经常需要更换,增加工作量。4.在重症病房负压装置通常还用于胸腔闭式引流、负压牙刷、床边纤支镜、床边胃镜等等,无法满足需要多种负压操作的情况。5.存在部分医院用两套吸痰装置利用y头公用负压的形式但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问题,提供了一种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
6.为实现上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包括吸痰内胆本体、两个具有抗反流作用的吸入口、一个负压口、第一吸引连接管、第二吸引连接管、第三吸引连接管;
8.所述的吸入口、负压口设置在吸痰内胆本体的腔体内部,并与吸痰内胆本体的外部连通;
9.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设置在吸痰内胆本体的外部,且与一个所述的吸入口连通;
10.所述的第二吸引连接管设置在吸痰内胆本体的外部,且与另一个所述的吸入口连通;
11.所述的第三吸引连接管设置在吸痰内胆本体的外部,且与所述的负压口连通;
12.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第二吸引连接管用于连接病人;所述的第三吸引连接管用于接设备带。
13.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第二吸引连接管、第三吸引连接管的侧壁均设有连接管;所述的连接管的末端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
14.优选地,在所述的吸痰内胆本体的内部,且位于吸入口处设有抗反流装置;所述的抗反流装置的一端与吸入口连通。
15.优选地,还包括密闭式吸痰管、一次性吸痰管;
16.所述的密闭式吸痰管的一端与第一吸引连接管连通;所述的密闭式吸痰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病人的气管插管;
17.所述的一次性吸痰管的一端与第二吸引连接管连通,所述的一次性吸痰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病人的气管插管。
18.优选地,所述的吸痰内胆本体包括上盖、收纳袋;所述的吸入口、负压口均设置在上盖的底部;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第二吸引连接管、第三吸引连接管均设置在上盖的顶部;所述的收纳袋的袋口与上盖的底部边沿连接。
19.优选地,所述的上盖的底部设有圆环;所述的收纳袋的袋口与所述的圆环连接;所述的上盖的边沿延伸出所述的圆环。
20.优选地,所述的抗反流装置采用鸭嘴阀。
21.优选地,所述的抗反流装置采用抗反流袋,其采用塑料结构。
22.一种吸痰装置,包括如上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吸痰底座;
23.所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设置在吸痰底座中,且与所述的吸痰底座可拆卸连接。
24.一种吸痰装置,包括如上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吸痰底座;
25.所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设置在吸痰底座中,且与所述的吸痰底座可拆卸连接。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7.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吸入口设计,通过两条吸引连接管,分别连接密闭式吸痰管和一次性吸痰管或者其他需要负压的装置,避免二者之间的转换,从而降低感染风险,节约时间,减少工作量。同时在两个吸入口上均设计抗反流功能的抗反流装置,其能有效的避免二者交叉感染,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2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入口及吸入口还都采用密封盖设计,双负压与单负压随时转换,当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时,密封其中一吸入口,随时可以作为普通吸痰内胆使用。
附图说明
29.图1是实施例1所述的吸痰内胆的横截面结构图。
30.图2是实施例1所述的吸痰内胆的立体结构图。
31.图3是实施例2或3所述的吸痰装置的横截面图。
32.图4是实施例2所述的抗反流装置的横截面图。
33.图5是实施例3所述的抗反流装置的横截面图。
34.图中,1-负压口、2-吸入口、3-第三吸引连接管、4-第二吸引连接管、5-第一吸引连接管、6-连接管、7-密封盖、8-上盖、9-圆环、10-抗反流装置、11-边沿、12-第三夹紧圆环、13-第二夹紧圆环、14-第一夹紧圆环、15-圆槽结构、16-收纳袋、17-吸痰底座、18-鸭嘴阀、
19-抗反流袋。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36.实施例1
37.如图1、2所示,一种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包括吸痰内胆本体、两个具有抗反流作用的吸入口2、一个负压口1、第一吸引连接管5、第二吸引连接管4、第三吸引连接管3;
38.所述的吸入口2、负压口1设置在吸痰内胆本体的腔体内部,并与吸痰内胆本体的外部连通;
39.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5设置在吸痰内胆本体的外部,且与一个所述的吸入口2连通;
40.所述的第二吸引连接管4设置在吸痰内胆本体的外部,且与另一个所述的吸入口2连通;
41.所述的第三吸引连接管3设置在吸痰内胆本体的外部,且与所述的负压口1连通;
42.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5、第二吸引连接管4用于连接病人;所述的第三吸引连接管3用于接设备带。
43.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设计一个负压口1、两个带有抗反流功能的吸入口2;可以通过两条吸引连接管6,分别连接密闭式吸痰管和一次性吸痰管或者其他需要负压的装置,避免二者之间的转换,从而降低感染风险,节约时间,减少工作量。双吸入口2均设计有抗反流功能,有效的避免二者交叉感染,进一步地降低感染风险。
4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5、第二吸引连接管4、第三吸引连接管3的侧壁均设有连接管6;所述的连接管6的末端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7。
45.具体地,每个所述的连接管6的一端都分别与第一吸引连接管5、第二吸引连接管4、第三吸引连接管3连通,所述的连接管6的末端设置成凸出的圆槽结构15;所述的圆槽结构15中设有连通吸引连接管6的通孔;所述的圆槽结构15上设有与圆槽结构15可拆卸的密封盖7。
46.所述的两个吸入口2及吸入口均采用密封盖7设计,双负压与单负压随时转换,当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时,密封其中一吸入口2,随时可以作为普通吸痰内胆使用。当只使用一侧的负压时,可用密封其中一个吸入口2的密封盖7,成为单侧使用的吸痰内胆。
4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密闭式吸痰管、一次性吸痰管;
48.所述的密闭式吸痰管的一端与第一吸引连接管5连通;所述的密闭式吸痰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病人的气管插管;
49.所述的一次性吸痰管的一端与第二吸引连接管4连通,所述的一次性吸痰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病人的气管插管。
50.所述的密闭式吸痰管、一次性吸痰管均采用透明医用材料制成。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5的外围设有第一夹紧圆环14,所述的第一夹紧圆环14与吸痰内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的密闭式吸痰管插接在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5与第一夹紧圆环14之间,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5的外表面到第一夹紧圆环14的内径的距离等于所述的密闭式吸痰管的厚度。
为了进一步能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5与密闭式吸痰管连接的一端的外表面设有条纹,增加连接摩擦力。
51.同理,第二吸引连接管4、第三吸引连接管3的外围分别也设置第二夹紧圆环13、第三夹紧圆环12,具体结构设置与第一夹紧圆环14相同,在此不再详细一一描述。
5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吸痰内胆本体包括上盖8、收纳袋16;所述的吸入口2、负压口1均设置在上盖8的底部;所述的第一吸引连接管5、第二吸引连接管4、第三吸引连接管3均设置在上盖8的顶部;所述的收纳袋16的袋口与上盖8的底部边沿11连接。
53.所述的收纳袋16采用透明医用材料制成,所述的上盖8采用硬性的医用材料制成,其具有一定的硬度,有利于将收纳袋16撑展开。
54.所述的上盖8的底部设有圆环9;所述的收纳袋16的袋口与所述的圆环9连接;所述的上盖8的边沿11延伸出所述的圆环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盖8的边沿11朝着水平方向延伸出所述的圆环9。所述的圆环9的直径与所述的收纳袋16的袋口直径相同,将将收纳袋16撑展开。
5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吸痰内胆本体的内部,且位于吸入口2处设有抗反流装置10;所述的抗反流装置10的一端与吸入口2连通。由于设计有抗反流装置10,其能有效的避免口鼻腔吸痰或者其他操作与气管插管之间交叉感染。
56.实施例2
57.基于实施例1所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吸痰装置,包括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吸痰底座17;
58.所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设置在吸痰底座17中,且与所述的吸痰底座17可拆卸连接。
59.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吸痰底座17设置成圆桶型状结构,且所述的吸痰底座17的顶部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从吸痰底座17的顶部放入,而所述的上盖8与吸痰底座17的顶部卡合连接。所述的上盖8的圆环9的外径与所述的吸痰底座17的内径相同,使得所述的上盖8刚好卡合在吸痰底座17,所述的收纳袋16位于上盖8与吸痰底座17的底部之间。
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抗反流装置10采用鸭嘴阀18。所述的鸭嘴阀18采用柔性橡胶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的鸭嘴阀18,在正向工作时,微小的压力便能打开阀门,反向时,阀口自然关闭,密封逆压,防止回流,减少逆行感染。
61.实施例3
62.基于实施例1所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吸痰装置,包括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吸痰底座17;
63.所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设置在吸痰底座17中,且与所述的吸痰底座17可拆卸连接。
6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吸痰底座17设置成圆桶型状结构,且所述的吸痰底座17的顶部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的一次性双负压抗反流吸痰内胆从吸痰底座17的顶部放入,而所述的上盖8与吸痰底座17的顶部卡合连接。所述的上盖8的圆环9的外径与所述的吸痰底座17的内径相同,使得所述的上盖8刚好卡合在吸痰底座17,所述的收纳袋16位于上盖8与吸痰底座17的底部之间。
6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抗反流装置10采用抗反流袋19,其采用塑料结构外形,且采用透明医用材料制成。
66.所述的抗反流袋19粘附连接在吸入口2,通过静电吸附力和塑性回复力的作用,抗反流袋19在不启用的情况下是关闭的,此时是密闭的状态,只有通过负压使液体正向流动,且压力大于静电吸附力和塑形回复力时才能使其导通,这样能减少逆行感染。同时在不使用的情况下是密闭的状态,这样使内胆里的污染物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减少污染并抗反流。
67.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