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轴承内圈旋转测试工装的制作方法

2022-05-19 02:41: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内圈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轴承内圈旋转测试工装。


背景技术:

2.轴承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机械零件之一,同时也是机械设备中最容易损坏的元件之一,特别是在高速重载条件下的滚动轴承,由于工作面接触应力的长期反复作用,极易引起疲劳、裂纹、剥蚀、压痕等故障,从而引发轴承产生断裂、胶着、烧损等现象,进而引起整个设备的异常,因此,轴承在出厂前的寿命测试,不仅可以提高轴承的生产工艺,还可以指导设备上使用轴承的及时更换。
3.在检测轴承进行寿命的测试时,会对轴承的内圈和外圈进行单独的测试,确保轴承的套圈是否符合要求,目前在检测轴承的内圈时,会将轴承的内圈安装在测试装置上,在轴承进行旋转操作,来测试轴承在转动过程中的离心程度以及稳定旋转的效果,但在安装的时候,需要将轴承内圈套设在测试装置上,再通过螺钉螺母对内圈的位置定位,此过程不仅操作麻烦,且在定位内圈的位置时,很容易将内圈的位置安装偏斜,使在后期的旋转测试时,无法获得内圈本身的离心程度,导致测试的数据出现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内圈旋转测试工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承内圈旋转测试工装,包括定位装置以及设置在定位装置上侧的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的内部设置有对轴承内圈进行定位的夹持机构,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安装块,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主动夹持装置和设置在主动夹持装置两侧的侧推装置,所述主动夹持装置包括两个中心对称设置的推杆,两个所述推杆之间设置有驱动装置,两个所述推杆彼此远离的一侧设置有外齿板,所述推杆的一端铰接有滚轮,所述外齿板的一侧啮合有侧齿轮,所述侧齿轮的底部固定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上固定有主杆,所述主杆的一端铰接有副杆,所述副杆的一端铰接有接触块,所述副杆的一端铰接有拉杆,所述转动块和拉杆的一端均铰接在安装块上。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块内部的左右两侧开设有旋转槽,所述转动块和拉杆的一端铰接在旋转槽的内部。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槽的上侧设置有侧槽,所述推杆和侧齿轮设置在侧槽的内部,且所述推杆的两端贯穿安装块两端的侧壁并延伸出去。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齿轮和设置在驱动齿轮下侧的用于驱动驱动齿轮旋转的驱动电机,两个所述推杆之间的侧壁上固定有和驱动齿轮相啮合的内齿板。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侧槽之间开设有中槽,所述驱动齿轮设
置在中槽的内部。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滚轮上套设有橡胶圈,所述接触块的一侧安装有贴合块,所述贴合块的内部安装有压力感应器。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安装架以及安装在安装架底部的驱动机,所述驱动机转轴的一端固定在安装块的底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该轴承内圈旋转测试工装中,通过设置的主动夹持装置对内圈进行挤压,使内圈被定位在旋转装置上,同时在主动夹持装置夹持内圈的时候,带动侧推装置移动,使接触块和内圈的侧壁贴合,保证内圈在安装的时候不会出现偏心安装的情况,保证内圈在测试旋转时,不会因安装偏斜的问题而使测试的数据出现错误,提高内圈数据检测的准确性,同时通过主动夹持装置和侧推装置对内圈进行定位,免去了使用螺钉固定内圈的麻烦,加快内圈被定位的速度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和夹持机构组装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和夹持机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实用新型的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20.1、定位装置;11、安装架;12、驱动机;
21.2、旋转装置;21、安装块;22、中槽;23、侧槽;24、旋转槽;
22.3、夹持机构;
23.31、主动夹持装置;311、推杆;312、滚轮;313、内齿板;314、外齿板;315、驱动齿轮;316、驱动电机;317、橡胶圈;
24.32、侧推装置;321、主杆;322、接触块;323、转动块;324、侧齿轮;325、副杆;326、拉杆;327、贴合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实施例1
28.请参阅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承内圈旋转测试工装,包括定位装置1以及设置在定位装置1上侧的旋转装置2,旋转装置2的内部设置有对轴承内圈进行定位的夹持机构3,旋转装置2包括安装块21,定位装置1包括安装架11以及安装在安装架11底部的驱动机12,驱动机12转轴的一端固定在安装块21的底部;
29.夹持机构3包括主动夹持装置31和设置在主动夹持装置31两侧的侧推装置32,主动夹持装置31包括两个中心对称设置的推杆311,两个推杆311之间设置有驱动装置,两个推杆311彼此远离的一侧设置有外齿板314,推杆311的一端铰接有滚轮312,外齿板314的一侧啮合有侧齿轮324,侧齿轮324的底部固定有转动块323,转动块323上固定有主杆321,主杆321的一端铰接有副杆325,副杆325的一端铰接有接触块322,副杆325的一端铰接有拉杆326,转动块323和拉杆326的一端均铰接在安装块21上,安装块21内部的左右两侧开设有旋转槽24,转动块323和拉杆326的一端铰接在旋转槽24的内部;
30.旋转槽24的上侧设置有侧槽23,推杆311和侧齿轮324设置在侧槽23的内部,且推杆311的两端贯穿安装块21两端的侧壁并延伸出去,两个侧槽23之间开设有中槽22,驱动齿轮315设置在中槽22的内部;
31.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齿轮315和设置在驱动齿轮315下侧的用于驱动驱动齿轮315旋转的驱动电机316,两个推杆311之间的侧壁上固定有和驱动齿轮315相啮合的内齿板313。
32.工作原理:
33.将内圈套设在旋转装置2上,驱动电机316带动驱动齿轮315旋转,使驱动齿轮315通过和内齿板313的啮合,带动两个推杆311向着相反的方向移动,移动的推杆311带动滚轮312靠近内圈的内侧壁,并和内圈的侧壁贴合,对内圈的位置进行定位,在推杆311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外齿板314和侧齿轮324的啮合,使推杆311带动主杆321在旋转槽24的内部旋转,旋转的侧齿轮324将副杆325带动移动,在副杆325移动时,通过拉杆326对副杆325一端的拉拽,使副杆325带动接触块322靠近并贴合,对内圈的位置进行调节,限制内圈放置的位置,保证内圈的圆心和驱动齿轮315的圆心在同一条垂线上,保证内圈在旋转时,不会因为安装的问题而测的错误的数据,同时设置的主动夹持装置31和侧推装置32对内圈进行定位,免去了使用螺钉、螺母安装的麻烦。
34.为了提高滚轮312和接触块322和内圈接触时的稳定性,滚轮312上套设有橡胶圈317,接触块322的一侧安装有贴合块327,通过橡胶圈317、贴合块327和内圈的接触,增大内环和夹持机构3之间的摩擦力,保证夹持机构3被固定的稳定性,同时为了便于测量内圈在旋转过程中的离心力,获得内圈旋转的准确数据,贴合块327的内部安装有压力感应器,同时通过压力感应器感应内圈和接触块322接触力的大小,提高内全被安装时的稳定性。
35.本实施例的轴承内圈旋转测试工装在具体使用时,将内圈套设在旋转装置2上,驱动电机316带动驱动齿轮315旋转,带动两个推杆311向着相反的方向移动,移动的推杆311带动滚轮312靠近内圈的内侧壁,并和内圈的侧壁贴合,对内圈的位置进行定位,在推杆311移动的过程中,推杆311带动主杆321在旋转槽24的内部旋转,旋转的侧齿轮324将副杆325带动移动,在副杆325移动时,拉杆326对副杆325的一端进行拉拽,使副杆325带动接触块322靠近并贴合,对内圈的位置进行调节,同时观测压力感应器感应到的压力,确保两个接触块322上的压力数值相同,保证内圈的圆心和驱动齿轮315的圆心在同一条垂线上,驱动机12的转轴旋转,带动旋转装置2和夹持机构3旋转,旋转的旋转装置2和夹持机构3带动内
圈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观测压力感应器上的数据,判断内圈本身是否出现偏心的情况。
3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