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极限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2022-05-19 05:47: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极限升降机。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发展,物流输送行业不断发展升级,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及提供工作效率,各个商家或厂家都会采用升降机对货物进行升降搬运。
3.然而,传统方式中,一些升降机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是:位于低位或高位时所承受的重量不稳定,即升降机的升降板处于低位或高位时无法承受大重量的货物,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极限升降机,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极限升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板;第一支撑板,呈长条状,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一端的一侧;第一转动杆,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第一驱动杆,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一端的一侧,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上;第二驱动杆,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一端的一侧,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上,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呈长条状,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另一端的一侧;第二转动杆,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第三驱动杆,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另一端的一侧,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上;第四驱动杆,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另一端的一侧,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上,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杆的一端和所述第四驱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连接,以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
8.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支撑板,呈长条状,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一端的另一侧;第三转动杆,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板上;第五驱动杆,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一端的另一侧,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转动杆的一端上;第六驱动杆,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一端的另一侧,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转动杆的另一端上,其中所述第五驱动杆的一端和所述第六驱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四支撑板,呈长条状,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另一端的另一侧;第四转动杆,沿所述第四支撑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板上;第七驱动杆,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另一端的另一侧,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
所述第四转动杆的一端上;第八驱动杆,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底面的另一端的另一侧,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四转动杆的另一端上,其中所述第七驱动杆的一端和所述第八驱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三转动杆和所述第四转动杆连接,以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三转动杆和所述第四转动杆转动。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凸起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两端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起部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四凸起部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两端穿设在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中,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五凸起部和第六凸起部,所述第五凸起部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第六凸起部设有第六通孔,所述第三转动杆的两端穿设在所述第五通孔和所述第六通孔中,所述第四支撑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七凸起部和第八凸起部,所述第七凸起部设有第七通孔,所述第八凸起部设有第八通孔,所述第四转动杆的两端穿设在所述第七通孔和所述第八通孔中。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杆的第一外螺纹中,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杆的第二外螺纹中;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外螺纹和第四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转动杆的第三外螺纹中,所述第四驱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四滑块,所述第四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转动杆的第四外螺纹中;所述第三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五外螺纹和第六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五驱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五滑块,所述第五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三转动杆的第五外螺纹中,所述第六驱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六滑块,所述第六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三转动杆的第六外螺纹中;所述第四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七外螺纹和第八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七驱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七滑块,所述第七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四转动杆的第七外螺纹中,所述第八驱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八滑块,所述第八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四转动杆的第八外螺纹中。
11.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五支撑板、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用于与电机连接的第五转动杆,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五支撑板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件设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二支撑件设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五转动杆的两端穿设在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中,且所述第五转动杆中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三转动杆和所述第四转动杆转动的驱动件。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四转动杆呈同一直线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杆和所述第三转动杆呈同一直线设置,所述第一转动杆靠近所述第四转动杆的一端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杆靠近所述第三转动杆的一端设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三转动杆靠近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设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四转动杆靠近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设有第四锥齿轮,所述驱动件包括第五锥齿轮和第六锥齿轮,其中所述第五转动杆中间隔设置有第五锥齿轮和第六锥齿轮,所述第五锥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咬合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五锥齿轮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和所述第四锥齿轮同步转动,所述第六锥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咬合连接,以通过所述第六锥齿轮带动所述第
二锥齿轮和所述第三锥齿轮同步转动。
13.(三)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极限升降机的驱动杆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与转动杆连接,使得驱动杆与转动杆连接稳定,使极限升降机的升降板无论是处于低位还是处于高位,都能保持承受大重量的货物,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极限升降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极限升降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第一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图3中第四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如图1-4,该极限升降机包括升降板10、第一支撑板11、第一转动杆12、第一驱动杆121、第二驱动杆122、第二支撑板13、第二转动杆14、第三驱动杆141、第四驱动杆142和驱动机构。
21.升降板10呈矩形状。
22.第一支撑板11呈长条状,其中第一支撑板11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一端的一侧。
23.第一转动杆12沿第一支撑板1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1上。优选地,第一转动杆12呈长条圆柱状。
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1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起部111和第二凸起部112,第一凸起部111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凸起部112设有第二通孔,其中第一转动杆12的两端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
25.第一驱动杆121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一端的一侧,第一驱动杆121的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杆12的一端上。
26.第二驱动杆12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一端的一侧,第二驱动杆122的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杆12的另一端上,其中第一驱动杆121的一端和第二驱动杆122的一端转动连接。
27.优选地,第一驱动杆121和第二驱动杆122的长度相等。
28.第二支撑板13呈长条状,其中第二支撑板13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另一端的一侧。
29.第二转动杆14沿第二支撑板13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二支撑板13上。优选地,第二转动杆14呈长条圆柱状。
3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1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凸起部131和第四凸起部132,
第三凸起部131设有第三通孔,第四凸起部132设有第四通孔,其中第二转动杆14的两端穿设在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中。
31.第三驱动杆141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另一端的一侧,第三驱动杆141的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第二转动杆14的一端上。
32.第四驱动杆14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另一端的一侧,第四驱动杆142的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第二转动杆14的另一端上,其中第三驱动杆141的一端和第四驱动杆142的一端转动连接。
33.优选地,第三驱动杆141和第四驱动杆142的长度相等。进一步的,第一驱动杆121和第三驱动杆141的长度相等。
34.应理解,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分别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对角线处。
35.驱动机构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其中驱动机构与第一转动杆12和第二转动杆14连接,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转动杆12和第二转动杆14转动。
36.进一步的,极限升降机还包括第三支撑板15、第三转动杆16、第五驱动杆161、第六驱动杆162、第四支撑板17、第四转动杆18、第七驱动杆181 和第八驱动杆182。
37.第三支撑板15呈长条状,其中第三支撑板15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一端的另一侧。
38.第三转动杆16沿第三支撑板15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三支撑板15上。优选地,第三转动杆16呈长条圆柱状。
39.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板15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五凸起部151和第六凸起部152,第五凸起部151设有第五通孔,第六凸起部152设有第六通孔,其中第三转动杆16的两端穿设在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中。
40.第五驱动杆161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一端的另一侧,第五驱动杆161的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第三转动杆16的一端上。
41.第六驱动杆16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一端的另一侧,第六驱动杆162的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第三转动杆16的另一端上,其中第五驱动杆161的一端和第六驱动杆162的一端转动连接。
42.优选地,第五驱动杆161和第六驱动杆162的长度相等。
43.第四支撑板17呈长条状,其中第四支撑板17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另一端的另一侧。
44.第四转动杆18沿第四支撑板17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第四支撑板17上。优选地,第四转动杆18呈长条圆柱状。
45.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支撑板17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七凸起部171和第八凸起部172,第七凸起部171设有第七通孔,第八凸起部172设有第八通孔,其中第四转动杆18的两端穿设在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中。
46.第七驱动杆181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另一端的另一侧,第七驱动杆181的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第四转动杆18的一端上。
47.第八驱动杆18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另一端的另一侧,第八驱动杆182的另一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在第四转动杆18的另一端上,其中第七驱动杆181的一端和第八驱动杆182的一端转动连接。
48.优选地,第七驱动杆181和第八驱动杆182的长度相等。进一步的,第七驱动杆181和第五驱动杆161的长度相等,且第五驱动杆161和第一驱动杆121的长度相等。
49.应理解,第三支撑板15和第四支撑板17分别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对角线处。优选地,第一支撑板11和第三支撑板15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一端,第二支撑板13和第四支撑板17设置在升降板10的底面的另一端。
50.进一步的,驱动机构与第三转动杆16和第四转动杆18连接,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第三转动杆16和第四转动杆18转动。
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杆1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外螺纹123和第二外螺纹124,其中第一驱动杆12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滑块1211,第一滑块1211螺纹连接在第一转动杆12的第一外螺纹123中。也就是说,第一滑块1211设有与第一转动杆12的第一外螺纹123螺纹连接的第一螺纹孔,使得第一转动杆12转动时,第一滑块1211沿着第一外螺纹123移动。
52.进一步的,第一滑块1211外延伸有第一凸柱,第一驱动杆12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穿设孔,第一凸柱穿设在第一穿设孔内,使得第一驱动杆121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1211转动连接。
5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杆12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221,第二滑块1221螺纹连接在第一转动杆12的第二外螺纹124中。也就是说,第二滑块1221设有与第一转动杆12的第二外螺纹124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孔,使得第一转动杆12转动时,第二滑块1221沿着第二外螺纹124移动。
54.进一步的,第二滑块1221外延伸有第二凸柱,第二驱动杆12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穿设孔,第二凸柱穿设在第二穿设孔内,使得第二驱动杆122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1221转动连接。
5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杆14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外螺纹143和第四外螺纹144,其中第三驱动杆14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滑块1411,第三滑块1411螺纹连接在第二转动杆14的第三外螺纹143中。也就是说,第三滑块1411设有与第二转动杆14的第三外螺纹143螺纹连接的第三螺纹孔,使得第二转动杆14转动时,第三滑块1411沿着第三外螺纹143移动。
56.进一步的,第三滑块1411外延伸有第三凸柱,第三驱动杆141的另一端设有第三穿设孔,第三凸柱穿设在第三穿设孔内,使得第三驱动杆141的另一端与第三滑块1411转动连接。
57.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驱动杆1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四滑块1421,第四滑块1421螺纹连接在第二转动杆14的第四外螺纹144中。也就是说,第四滑块1421设有与第二转动杆14的第四外螺纹144螺纹连接的第四螺纹孔,使得第二转动杆14转动时,第四滑块1421沿着第四外螺纹144移动。
58.进一步的,第四滑块1421外延伸有第四凸柱,第四驱动杆142的另一端设有第四穿设孔,第四凸柱穿设在第四穿设孔内,使得第四驱动杆142的另一端与第四滑块1421转动连接。
59.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转动杆16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五外螺纹163和第六外螺纹164,其中第五驱动杆16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五滑块1611,第五滑块1611螺纹连接在第三转
动杆16的第五外螺纹163中。也就是说,第五滑块1611设有与第三转动杆16的第五外螺纹163螺纹连接的第五螺纹孔,使得第三转动杆16转动时,第五滑块1611沿着第五外螺纹163移动。
60.进一步的,第五滑块1611外延伸有第五凸柱,第五驱动杆161的另一端设有第五穿设孔,第五凸柱穿设在第五穿设孔内,使得第五驱动杆161的另一端与第五滑块1611转动连接。
61.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驱动杆16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六滑块1621,第六滑块1621螺纹连接在第三转动杆16的第六外螺纹164中。也就是说,第六滑块1621设有与第三转动杆16的第六外螺纹164螺纹连接的第六螺纹孔,使得第三转动杆16转动时,第六滑块1621沿着第六外螺纹164移动。
62.进一步的,第六滑块1621外延伸有第六凸柱,第六驱动杆162的另一端设有第六穿设孔,第六凸柱穿设在第六穿设孔内,使得第六驱动杆162的另一端与第六滑块1621转动连接。
63.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转动杆18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七外螺纹183和第八外螺纹184,其中第七驱动杆18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七滑块1811,第七滑块1811螺纹连接在第四转动杆18的第七外螺纹183中。也就是说,第七滑块1811设有与第四转动杆18的第七外螺纹183螺纹连接的第七螺纹孔,使得第四转动杆18转动时,第七滑块1811沿着第七外螺纹183移动。
64.进一步的,第七滑块1811外延伸有第七凸柱,第七驱动杆181的另一端设有第七穿设孔,第七凸柱穿设在第七穿设孔内,使得第七驱动杆181的另一端与第七滑块1811转动连接。
65.在本实施例中,第八驱动杆18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八滑块1821,第八滑块1821螺纹连接在第四转动杆18的第八外螺纹184中。也就是说,第八滑块1821设有与第四转动杆18的第八外螺纹184螺纹连接的第八螺纹孔,使得第四转动杆18转动时,第八滑块1821沿着第八外螺纹184移动。
66.进一步的,第七滑块1811外延伸有第七凸柱,第七驱动杆181的另一端设有第七穿设孔,第七凸柱穿设在第七穿设孔内,使得第七驱动杆181的另一端与第七滑块1811转动连接。
67.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驱动杆121和第二驱动杆122是用于支撑升降板10的、第三驱动杆141和第四驱动杆142是用于支撑升降板10的、第五驱动杆161和第六驱动杆162是用于支撑升降板10的以及第七驱动杆181 和第八驱动杆182是用于支撑升降板10的,因此,第一驱动杆121和第二驱动杆122是需要同步抬升或下降的、第三驱动杆141和第四驱动杆142是需要同步抬升或下降的、第五驱动杆161和第六驱动杆162是需要同步抬升或下降的以及第七驱动杆181和第八驱动杆182是需要同步抬升或下降的,因此第一转动杆12、第二转动杆14、第三转动杆16以及第四转动杆18需要同步,且在转动时,第一滑块1211和第二滑块1221在第一转动杆12上互相朝靠近方向移动、第三驱动杆141和第四驱动杆142在第二转动杆14上互相朝靠近方向移动、第五驱动杆161和第六驱动杆162在第三转动杆16上互相朝靠近方向移动、第七驱动杆181和第八驱动杆182在第四转动杆18上互相朝靠近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驱动杆121和第二驱动杆122抬升、使得第三驱动杆141和第四驱动杆142抬升、
使得第五驱动杆161和第六驱动杆162抬升、使得第七驱动杆181和第八驱动杆182抬升,以抬升支撑板10。
68.或者在转动时,第一滑块1211和第二滑块1221在第一转动杆12上互相朝远离方向移动、第三驱动杆141和第四驱动杆142在第二转动杆14上互相朝远离方向移动、第五驱动杆161和第六驱动杆162在第三转动杆16上互相朝远离方向移动、第七驱动杆181和第八驱动杆182在第四转动杆18上互相朝远离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驱动杆121和第二驱动杆122下降、使得第三驱动杆141和第四驱动杆142下降、使得第五驱动杆161和第六驱动杆162下降、使得第七驱动杆181和第八驱动杆182下降,以下降支撑板10。
69.应理解,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是用于驱动第一转动杆12、第二转动杆14、第三转动杆16以及第四转动杆18同步转动的,使得共同抬升支撑板10或下降支撑板10。
70.具体地,驱动机构包括第五支撑板19、第一支撑件191、第二支撑件192 以及用于与电机连接的第五转动杆20。其中第一支撑件191和第二支撑件192 分别设置在第五支撑板19的两端,第一支撑件191设有第一开孔,第二支撑件192设有第二开孔,第五转动杆20的两端穿设在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中。
71.在本实施例中,第五转动杆20中设置有用于带动第一转动杆12、第二转动杆14、第三转动杆16和第四转动杆18转动的驱动件。
72.优选地,驱动件包括第五锥齿轮201和第六锥齿轮202。
73.进一步的,第一转动杆12和第四转动杆18呈同一直线设置,第二转动杆14和第三转动杆16呈同一直线设置,优选地,第一支撑板11和第四支撑板17呈同一直线设置,第二支撑板13和第三支撑板15呈同一直线设置。
74.优选地,第一支撑板11和第三支撑板15平行设置,第二支撑板13和第四支撑板17平行设置,且第五支撑板19均与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 垂直设置。进一步的,第五支撑板19垂直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1和第四支撑板17之间,第五支撑板19垂直设置在第二支撑板13和第三支撑板15之间。
75.也就是说,第五转动杆20设置在第一转动杆12和第四转动杆18之间,以及第五转动杆20设置在第二转动杆14和第三转动杆16之间。
7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杆12靠近第四转动杆18的一端设有第一锥齿轮120,第二转动杆14靠近第三转动杆16的一端设有第二锥齿轮140,第三转动杆16靠近第二转动杆14的一端设有第三锥齿轮160,第四转动杆18靠近第一转动杆12的一端设有第四锥齿轮180,其中第五转动杆20中间隔设置有第五锥齿轮201和第六锥齿轮202,其中第五锥齿轮201分别与第一锥齿轮 120和第四锥齿轮180咬合连接,以通过第五锥齿轮201带动第一锥齿轮120 和第四锥齿轮180同步转动,第六锥齿轮202分别与第二锥齿轮140和第三锥齿轮160咬合连接,以通过第六锥齿轮202带动第二锥齿轮140和第三锥齿轮160同步转动。
77.综上,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极限升降机的驱动杆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与转动杆连接,使得驱动杆与转动杆连接稳定,使极限升降机的升降板无论是处于低位还是处于高位,都能保持承受大重量的货物,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78.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