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板材切割装置及使用方法

2022-05-21 08:49: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板材切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材切割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在金属制作及加工领域,金属板材是必不可少的加工材料。目前只有厚度在1mm以下薄板材可以通过剪刀进行手工切割,1mm及以上的中厚类板材需要通过剪板机等专用设备进行切割,专用设备效率高但缺点是较笨重且需要设备资金投入,且设备在使用过程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以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专用板材切割设备体积笨重、资金投入量大、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板材切割装置及使用方法,该装置为手动切割装置,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任何人均可操作,同时资金投入较少,适用于需要对板材进行简单切割的场合。
4.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材切割装置,包括手柄杆、割刀、套筒以及支架;所述手柄杆通过设置在其一端的连接块与支架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套筒置于连接块下方,且套筒顶面中部设有贯通套筒的割刀孔,套筒底部位于割刀孔左右两侧均设有压板,且两个压板之间设有用于支撑套筒的支撑部;套筒顶面位于割刀孔左右两侧均可移动地安装有推板组件,推板组件顶部与连接块连接,底部伸出套筒与压板连接;套筒前后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短圆柱以及布设在短圆柱下方的两个滑槽;割刀底部可移动地伸入割刀孔内,且割刀侧面设有分别可在两个滑槽内滑动的两个活动销,活动销和短圆柱之间通过第二复位弹簧连接,割刀在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其顶部始终保持与连接块接触;手柄杆向下转动时,连接块带动推板组件推动压板下移以固定板材,同时带动割刀下移至伸出套筒外以切割板材。
5.优选的,所述推板组件包括由上至下顺次连接的连接杆、上压杆、第一复位弹簧和用于连接压板的下压杆,自然状态下,压板受第一复位弹簧的作用,保持与套筒底面接触;所述连接块内设有分别与两个上压杆对应的两个通孔,连接杆延伸至套筒外,并可滑动地穿过通孔与固定件连接。通过连接杆与连接块配合,使连接块移动时,带动上压杆、第一复位弹簧以及下压杆移动,从而推动压板移动,将板材固定在工作台面上,防止在切割板材的过程中,发生偏移现象而影响切割效果。
6.优选的,所述通孔为腰形孔或方形孔,通孔的宽度大于连接杆的外径,但小于固定件以及上压杆的外径,从而保证连接杆能在通孔内沿其长度方向移动,并且不会与连接块分离。
7.优选的,所述固定件为螺帽或螺钉或销钉,使连接杆与连接块之间拆装更加方便。
8.优选的,所述支撑部设置在套筒底面靠近支架的一侧,且支撑部的底面高度低于压板的底面高度,套筒底面远离支架的一侧与工作台之间留有间隙,方便放置板材。
9.优选的,所述套筒与支架之间安装有筋板,筋板的底面高度与支撑部的底面高度相同,通过设置筋板连接套筒与支架,能够增加板材切割装置的稳定性。
10.优选的,所述连接块为u型块,其设有凹槽的一端通过安装转轴与支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手柄杆固定连接,通过设置u形连接块,不仅便于安装支架,同时便于连接块与上压杆以及割刀之间配合。
11.优选的,所述支架与连接块之间的夹角处安装有弹簧,弹簧为扭簧,其一端伸入位于连接块上的第一固定孔内,另一端伸入位于支架上的第二固定孔内,通过设置扭簧,给手柄杆提供支撑力,且向下按压手柄杆后,手柄杆能自动复位,方便进行下一次切割工作。
12.优选的,所述割刀顶部设置为球面,底部设置为便于切削板材的倾斜面,通过设置球面,使割刀顶部随连接块的转动,能够保持与连接块接触。
13.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材切割装置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板材切割装置安装在工作台上,使支架7底部固定在工作台内,并保证支撑部34与工作台面接触;s2:在板材表面画切割线,画好后将板材放在工作台与压板之间的间隙处,并使割刀2对准切割线;s3:握住手柄杆向下按压,通过连接块推动割刀、压板组件以及压板同时向下运动;在按压过程中,压板先与板材接触,接着第一复位弹簧变形,进一步挤压压板以固定板材,最后割刀从套筒的割刀孔中伸出对板材进行切割;s4:松开手柄杆,连接块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上压杆随着连接块上移,而压板和割刀分别在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s5:沿切割线推动板材;s6:重复步骤s3-s5,直至完成全部切割操作。
14.本发明的有益的效果:本发明通过在套筒内设置割刀和推板组件,使操作人员只需转动手柄杆,即可推动压板和割刀下移,通过压板对板材施加压力,将板材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同时使割刀伸出套筒外对板材进行切割,不仅结构简单,资金投入较少,同时使用安全,任何人均可操作,能够适用需要对板材进行简单切割的场合。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图1中的a-a向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图1中的b-b向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图1中的c-c向剖视图。
16.附图标记说明:1、手柄杆;11、连接块;111、压杆孔;2、割刀;21、活动销;3、套筒;31、短圆柱;32、滑槽;33、压板;34、支撑部;4、推板组件;41、连接杆;42、上压杆;43、第一复位弹簧;44、下压杆;5、第二复位弹簧;6、筋板;7、支架;71、转轴;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图2所示,一种板材切割装置,包括手柄杆1、割刀2、套筒3以及支架7;支架7底部装在工作台内并固定,从而将板材切割装置安装在工作台上;手柄杆1一端设置有连接块11,连接块11为u型块,其设有凹槽的一端通过安装转轴71与支架7顶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手柄杆1固定连接;向下按压手柄杆1,即可带动连接块11绕转轴71转动;支架7与连接块11之间的夹角处安装有弹簧8,弹簧8为扭簧,其一端伸入位于连接块11上的第一固定孔内,另一端伸入位于支架7上的第二固定孔内,通过设置扭簧,给手柄杆1提供支撑力,同时向下按压手柄杆1后,手柄杆1能在扭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方便进行下一次切割工作。
18.套筒3置于连接块11下方,结合图5所示,套筒3顶面中部设有贯通套筒3的割刀孔,套筒3底部位于割刀孔左右两侧均设有压板33,且两个压板33之间设有用于支撑套筒3的支撑部34,支撑部34设置在套筒3底面靠近支架7的一侧,且支撑部34的底面高度低于压板33的底面高度,将板材切割装置安装在工作台上后,支撑部34底部与工作台面接触,而套筒3底面远离支架7的一侧与工作台之间留有间隙,板材在切割前需放置在此间隙内;套筒3与支架7之间安装有筋板6,筋板6的底面高度与支撑部34的底面高度相同,使筋板6与支撑部34能够同时与工作台面接触,从而进一步加强板材切割装置的稳定性。
19.套筒3顶面位于割刀孔左右两侧均可移动地安装有推板组件4,如图3所示,推板组件4包括由上至下顺次连接的连接杆41、上压杆42、第一复位弹簧43和用于连接压板33的下压杆44;连接块11内设有分别与两个上压杆42对应的两个通孔111,通孔111为腰形孔或方形孔,连接杆41延伸至套筒3外,并穿过通孔111与固定件连接,固定件为螺帽或螺钉或销钉,通孔111的宽度大于连接杆41的外径,但小于固定件以及上压杆42的外径,使连接杆41能在通孔111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且不会与连接块11分离;下压杆44底部伸出套筒3与压板33螺纹连接;自然状态下,压板33受第一复位弹簧43的作用,保持与套筒3底面接触。
20.当操作人员向下按压手柄杆1时,连接块11转动,带动连接杆41在通孔111内滑动,同时带动上压杆42、第一复位弹簧43、下压杆44以及压板33共同向下移动,当压板33与板材接触后,继续施加压力使第一复位弹簧43变形获得弹力,从而推动压板33向下挤压板材,使板材被固定在工作台面上,防止板材在切割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影响切割效果;抬起手柄杆1后,在手柄杆1和第一复位弹簧43的共同作用下,压板33复位恢复与套筒3底面接触。
21.结合图4所示,套筒3前后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短圆柱31以及布设在短圆柱31下方的两个滑槽32;割刀2顶部设置为球面,底部设置为倾斜面;通过设置球面,使割刀2顶部随连接块11的转动,能够保持与连接块11接触,通过设置倾斜面,能够减小割刀2与板材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割刀对板材的压力,便于切割板材。
22.割刀2底部可移动地伸入割刀孔内,割刀2侧面设有分别可在两个滑槽32内滑动的两个活动销21,活动销21和短圆柱31之间通过第二复位弹簧5连接,割刀2在第二复位弹簧5的作用下,其顶部始终保持与连接块11接触;手柄杆1向下转动时,连接块11带动割刀2向下移动并伸出套筒3以切割板材,第二复位弹簧5被拉伸变形获得弹力,松开手柄杆1后,割刀2在第二复位弹簧5的作用下复位。
23.一种基于上述板材切割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板材切割装置安装在工作台上,使支架7底部固定在工作台内,并保证支撑部34与工作台面接触;
s2:在板材表面画切割线,画好后将板材放在工作台与压板33之间的间隙处,并使割刀2对准切割线;s3:握住手柄杆1向下按压,通过连接块11推动割刀2、压板组件4以及压板33同时向下运动;在按压过程中,压板33先与板材接触,接着第一复位弹簧43变形,进一步挤压压板33以固定板材,最后割刀2从套筒3的割刀孔中伸出对板材进行切割;s4:松开手柄杆1,连接块11在弹簧8的作用下复位,上压杆42随着连接块11上移,而压板33和割刀2分别在第一复位弹簧43和第二复位弹簧5的作用下复位;s5:沿切割线推动板材;s6:重复步骤s3-s5,直至完成全部切割操作。
2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