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动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21 12: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自动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自动分析装置中具有以下技术:为了降低检体之间的分析中的检体携带(以下称为残留)的影响,在同一检体内分类为生物化学及免疫,先从生物化学的分析项目进行分注(参照专利文献1)。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255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根据上述专利文献,由于只考虑以检体为单位决定分注顺序,因此存在未充分减少检体间的残留的课题。
8.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减少检体间的残留的自动分析装置。
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0.本发明一个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第一分注部,其分注与残留可能性高的第一分析项目组有关的检体;第二分注部,其分注与残留可能性低的第二分析项目组有关的检体;输入部,其接受与检体的多个分析项目有关的分析信息的输入;分类部,其将分析信息分类为第一分析项目组和第二分析项目组;以及决定部,其对于第一分析项目组以检体为单位决定分注顺序,对于第二分析项目组以分析项目为单位决定分注顺序。
11.发明效果
12.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进一步减少检体间的残留的自动分析装置。
附图说明
13.图1表示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结构。
14.图2表示装置循环与分注循环的关系。
15.图3是决定分注顺序的流程图。
16.图4a表示表1。
17.图4b表示表2。
18.图5a表示按照分析委托进行分注的情况。
19.图5b表示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对全部检体进行分注的情况。
20.图6a是用于说明与图5a对应的实施例的课题的时序图。
21.图6b是用于说明与图5b对应的实施例的课题的时序图。
22.图7a表示相当于实施例1的s304的分注顺序。
23.图7b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s304的时序图。
24.图8a表示相当于实施例1的s305的分注顺序。
25.图8b是相当于实施例1的s305的时序图。
26.图9是实施例2的流程图。
27.图10a表示表5。
28.图10b表示实施例2的分析顺序。
29.图11是实施例2的时序图。
30.图12是实施例3的决定分注顺序的流程图。
31.图13a表示表8。
32.图13b表示表9。
33.图14a表示仅对第二分析项目组重新排列了分析顺序的例子。
34.图14b表示基于1个检体分析时间对第一分析项目组重新排列了分注顺序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35.图1表示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结构。自动分析装置100是用1台分析多个分析项目组(生物化学、免疫)的复合型自动分析装置。为了装置小型化,构成为多个分析项目组共享预定的机构。
36.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恒温箱1、反应容器2、共同保持试剂以及检体的共用盘3、试剂容器4、检体容器5、使用第一喷嘴分注生物化学用的检体以及试剂的第一分注部8、使用第二喷嘴分注免疫用的检体以及试剂的第二分注部9、能够使第一分注部8旋转/上下运动的第一泵10、能够使第二分注部9旋转/上下运动的第二泵11、用于清洗第一喷嘴的第一清洗槽12、用于清洗第二喷嘴的第二清洗槽13、试剂搅拌部14、分光光度计15、流通池等检测部16、分注免疫用液体时使用的吸头17、输送吸头17和反应容器2的输送部18、吸头17用的托盘19、反应容器2用的托盘20、收纳使用完的吸头17以及反应容器2的废弃箱21、吸头17的安装位置22、吸头17的废弃位置23、存储使用完的液体的废液箱24、生物化学测定用的供水箱25、免疫测定用的供水箱26、储藏清洗液的清洗液容器27、以及进行自动分析装置100的各种控制的控制装置30。
37.恒温箱1在其圆周上保持用于收纳检体与试剂的混合液的反应容器2,为了促进该混合液的反应将反应容器2保持在恒温。控制恒温箱1,使其通过电动机等驱动机构,在1个循环旋转驱动相当于预定的反应容器2的数量的距离。
38.关于反应容器2,在全部反应中使用共同规格的容器,是一次性的。关于反应容器2的设置位置,例如将奇数位置设为生物化学分析用的容器,将偶数位置设为免疫分析用的容器,在圆周上交替配置。
39.共用盘3在圆周上放置了多个试剂容器4和检体容器5。在此,示出了试剂容器4配置在检体容器5内周的例子,但也可以将检体容器5配置在试剂容器4的内周,也可以不区分内周和外周地配置。
40.第一分注部8一边以旋转轴为中心描绘圆弧一边从试剂容器4及检体容器5向反应容器2进行试剂分注和检体分注。在第一分注部8的轨道上存在共用盘3上的检体吸引位置
7-1、试剂吸引位置6-1、恒温箱1上的第一分注位置、第二分注位置以及第一清洗槽12。另一方面,第二分注部9也一边以旋转轴为中心描绘圆弧一边从试剂容器4及检体容器5向反应容器2进行试剂分注和检体分注。在第二分注部9的轨道上存在共用盘3上的检体吸引位置7-2、试剂吸引位置6-2、恒温箱1上的第三分注位置、第四分注位置以及第二清洗槽13。另外,在免疫分析的情况下,要求精密的测定,很有必要防止检体间的残留,因此第二分注部9使用吸头17进行分注。因此,安装位置22和废弃位置23也存在于第二分注部9的轨道上。另一方面,在生物化学分析的情况下,不要求免疫分析那样的精密,因此第一分注部8不使用吸头17,每次分注时用第一清洗槽12清洗第一喷嘴来进行分注。
41.将第一分注部8和第二分注部9配置为第一喷嘴及第二喷嘴的轨道及各自的机构之间不发生物理干扰。第一分注部8和第二分注部9在吸引了检体和试剂后,在反应容器2内通过吸移排出动作搅拌检体和试剂来将它们混合。对于在生物化学、免疫的任何一个分析中都使用的检体,第一分注部8、第二分注部9均访问该检体。
42.在生物化学分析中,使用配置在恒温箱1周围的分光光度计15。分光光度计15具备未图示的光源和检测器,对反应容器2内的反应液被光照射而得到的透射光进行分光并检测,从而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
43.在免疫分析中使用检测部16。将通过恒温箱1促进了反应的反应液输送到检测部16,通过电化学发光或化学发光等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于各个分析的试剂、标记物质、检测区域的结构和物性,检测器(例如光电倍增管)测定来自于该标记物质的发光反应的发光量。
44.输送部18将在恒温箱1中完成了吸光度测定的反应容器2输送到废弃箱21来废弃。另外,输送部18将装有通过恒温箱1促进了反应的反应液的反应容器2输送到检测部16。并且,输送部18将检测部16分析完的反应容器2输送到废弃箱21来废弃。
45.控制装置30与自动分析装置100的各机构连接(省略该连接的图示),具备控制部31、存储部32、输入部33以及显示部34。控制部31除了控制第一分注部8和第二分注部9并行地进行分注以外,还控制恒温箱1的旋转驱动和共用盘3的旋转动作、喷嘴的驱动、检体吸移/排出等。存储部32存储后述的分类部35、决定部36等程序和各种数据。输入部33接受来自用户的指示。显示部(显示器)34向用户显示根据分析结果得到的结果等。输入部33和显示部34作为用户界面可以是一体的。控制部31通过从存储部32读出并执行分类部35、决定部36等的程序来实现后述的实施例。另外,分类部35、决定部36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
46.图2表示装置循环与分注循环的关系。在本实施例中,设装置循环为10秒,设生物化学的1个循环为装置循环的2个循环。在该2个循环中的前半的1个循环中,将第一试剂和检体向反应容器2分注/搅拌(生物化学第一分注/搅拌),在后半的1个循环中,将第二试剂向反应容器2分注/搅拌(生物化学第二分注/搅拌)。另外,在后半的1循环中,向恒温箱1设置反应容器2或从恒温箱1取出反应容器2。
47.设免疫的1个循环为装置循环的6个循环。在按装置循环所说的第一循环中将免疫的反应容器2设置在恒温箱1中,在第三循环中取出。在按装置循环所说的第四循环中进行第一分注,在第六循环中进行第二分注。第一分注用时间是从按装置循环所说的第一循环到第四循环,第一循环至第三循环的期间用于吸头的安装和试剂、检体的吸引。此时,由于生物化学的第一分注部8也进行试剂、检体的吸引,在共用盘3上搭载有生物化学、免疫的试
剂,因此进行控制使得第一分注部8及第二分注部9进行吸引动作的定时不会重叠。
48.图2中的

标记表示检体分注的定时。当对于一个检体,生物化学的分析项目和免疫的分析项目共存时,生物化学用的第一喷嘴、免疫用的第二喷嘴双方均访问一个检体容器。但是,由于在生物化学和免疫中

标记不重复,所以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不会相互干扰。
49.在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同一检体内分类为生物化学的分析项目和免疫的分析项目,与免疫相比先对生物化学进行分注。在每次对一个分析项目进行分注时清洗喷嘴,因此在存在多个生物化学的分析项目时,相应地清洗喷嘴后转移到免疫的分注。即,具有以下效果:几乎不会留有前检体的影响,能够减少成为分析误差原因的残留。另一方面,在对于某个检体,存在多个生物化学的分析项目时能够得到上述效果,但在生物化学的分析项目只有一个(数量少)或者只有免疫的分析项目时,在前检体的分注后,立即用相同的喷嘴进行免疫的分注,因此存在产生残留的可能性高这样的课题。另外,由于专利文献1是使用同一检体分注部进行生物化学的分注以及免疫的分注的方式,所以还注释专利文献1的前提与分别使用生物化学用检体分注部和免疫用检体分注部的本自动分析装置不同。
50.另外,在wo2017/138285号公报中,以缩短分析时间为目的,从反应时间长的分析项目开始进行分注。但是,对于全部检体,当从反应时间长的分析项目进行测定时,在分注了某个检体(前检体)后,分注与该检体不同的检体(后检体)的事态可能频频发生。并且,附着于第一喷嘴的前检体容易与后检体混合,有很大可能产生残留。特别是在通过共用盘3共享试剂和检体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情况下,在全部检体的分析动作结束前无法追加试剂和检体,因此当分析延迟结束时,在下一个分析中使用的试剂、检体的追加也延迟,分析效率降低。
51.因此,以下对能够进一步减少残留的自动分析装置,特别是对以下那样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该自动分析装置对于每个不同的分析项目使用不同的检体分注部,能够兼顾检体间残留的减少和分析时间的缩短。另外,以下,还存在程序为控制主体的一部分记载,当然也意味着控制部31从存储部32读出并执行程序。
52.(实施例1)
53.图3是决定分注顺序的流程图。该流程图表示用户预先经由输入部33在存储部32中登记了分析所需的参数,设置了检体和试剂,并进行了分析开始指示(按下分析开始按钮)后的流程。
54.首先,控制部31取得为了分析检体中包含的对象成分所需的信息(以下称为分析信息)。更具体而言,取得图4a所示的将检体的种类与针对该检体的分析项目对应起来的表(以下称为表1)(s301)。表1与图4b所示的表(以下称为表2)相关联,该表2将各分析项目与反应时间对应起来。表1的内容是经由输入部33用户输入的内容。表2的内容是事先存储在存储部32中的内容。
55.检体容器5上附有标签(例如条形码、二维码、rfid等),该标签中存储有针对该检体的分析项目。读取器(未图示)从标签读取分析项目,并将该分析项目发送至控制装置30。控制部31将该分析项目与用户登记的参数进行对照,基于一致的分析项目生成表1。
56.接着,分类部35将分析信息分类为第一分析项目组和第二分析项目组。即,按照每个分析项目组分割表1(s302)。在生物化学分析的情况下,由于喷嘴直接接触试剂或检体,
因此残留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在免疫分析的情况下,由于喷嘴安装吸头17进行分注,因此残留的可能性低。这样,将残留的可能性高的分析项目组作为第一分析项目组(生物化学),将残留的可能性低的分析项目组作为第二分析项目组(免疫)来对表1进行分割。这样,生成仅第一分析项目组的表(以下称为表3)以及仅第二分析项目组的表(以下称为表4)。
57.接着,决定部36针对第一分析项目组以检体为单位决定分注顺序,对于第二分析项目组以分析项目为单位决定分注顺序。更具体而言,决定部36判断在表4中是否包含优先项目(后述)(s303),在不包含优先项目的情况下,对于表3不重新排列分注顺序,对于表4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重新排列分注顺序(s304)。另一方面,在包含优先项目的情况下,决定部36将该优先项目放在表4的最初,在表3中将与具有该优先项目的检体相同的检体放在最后,并且在表4中按照一般项目(后述)的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重新排列分注顺序(s305)。在表3中没有与具有该优先项目的检体相同的检体时,不重新排列分注顺序。另外,在表4中,在包含多个优先项目的情况下,在优先项目中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重新排列分注顺序,在优先项目之后,在一般项目中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重新排列分注顺序。
58.在s304或s305之后,控制部31按照所决定的分注顺序,开始与分析委托对象的检体有关的分注。
59.在此,优先项目(也称为优先级项目)是免疫项目的一种,表示在免疫项目中也要求特别精密的分析的分析项目。一般项目表示通常的免疫项目(要求通常精度的免疫的分析项目)。即,优先项目的优先级比一般项目高。
60.例如,当第一喷嘴访问检体容器a时,附着于第一喷嘴的杂质有可能混入检体容器a内。之后,当第二喷嘴访问检体容器a时,第二喷嘴有可能吸引该杂质。第一喷嘴在每次分注进行清洗,因此,如果是一般项目,则该问题是微小的,但若为优先项目,则也需要考虑细微的影响。因此,控制部31进行控制,使得在没有残留影响的最初对优先项目进行分注。
61.另外,例如设为存在多个优先项目,第二喷嘴需要最先访问检体容器a,接着访问检体容器b。在此,如果只进行在最初对优先项目进行分注的控制,则也会有第二喷嘴访问检体容器a

第一喷嘴访问检体容器a

第一喷嘴访问检体容器b

第二喷嘴访问检体容器b这样的顺序。于是,访问了检体容器a的第一喷嘴所附着的杂质混入检体容器b,之后,第二喷嘴访问检体容器b,对优先项目造成影响。因此,控制部31进行控制,使得在生物化学分析中,在最后分注与具有优先项目的检体相同的检体。
62.图4表示分析信息,图4a表示表1,图4b表示表2。以下,将检体标记为s(sample),将生物化学的分析项目标记为cc(clinical chemistry),将免疫的分析项目标记为ia(immunoassay),根据种类的数量,如s1、s2

、cc1、cc2

、ia1、ia2

那样在英文字母的旁边标注数字。作为cc的例子,可举出ast、glu、crej、hdl-c等,作为ia的例子,可举出hcg stat、cea、tsh、folate等。在此,表示执行总共5个检体的生物化学分析和免疫分析的例子。
63.图5表示用于说明实施例的课题的分注顺序,图5a表示按照分析委托进行分注的情况,图5b表示针对全部检体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分注的情况。另外,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例的课题的时序图,图6a与图5a对应,图6b与图5b对应。另外,将时序图中的处理开始时间点设为最初向反应容器2进行了排出的时间点。在此,示出了同时开始生物化学的排出和免疫排出的例子,但这些排出开始时刻也可以错开。另外,在生物化学的情况
下,仅通过将反应容器2放置在恒温箱1中分析就结束,但在免疫的情况下,在将反应容器2从恒温箱1移动到检测部16后进行分析。即,注释了以下一点:在生物化学的情况下,分析以时序图中记载的时间结束,与此相对,在免疫的情况下,时序图中记载的时间表示在恒温箱1上促进反应的时间,分析并不会以该时间结束。
64.在本例中,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分析的图6b与仅按照分析委托的顺序进行分注的图6a相比,分析所需要的时间短4分钟。但是,如果着眼于图6b的检体,可知某个检体的分注与不同检体的分注交替进行。若反复进行这样的分注,则残留的可能性变高。
65.图7表示相当于实施例1的s304的处理,图7a表示分注顺序,图7b表示时序图。通常,如表1那样对每个检体进行分析委托,因此如果不重新排列分注顺序,则按每个检体排列。即,在生物化学的情况下,按照分析委托进行分注,由此能够集中进行相同检体的分注,能够降低残留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免疫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残留的影响,因此只要与检体的种类无关而以分析项目为单位决定分注顺序即可。并且,在免疫中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分注,由此能够缩短分析时间。
66.进行整理,从某个检体到其他检体进行分注的次数在图5a中为3次,在图5b中为8次。另外,分析时间在图5a中为58分钟,在图5b中为54分钟。即,如果按照委托顺序进行分注,则残留的可能性变低,但分析时间变长。然而,如果对全部检体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分注,则能够缩短分析时间,但残留的可能性变高。
67.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从某个检体到其他检体进行分注的次数为3次,且分析时间为54分钟。即,与单纯按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分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从某个检体到其他检体进行分注的次数削减5次,并且与仅按照委托顺序进行分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分析时间削减4分钟。
68.图8表示相当于实施例1的s305的处理,图8a表示分注顺序,图8b表示时序图。在图8a中,在图7b的“s5 ia3 54分钟”之前追加优先项目(记载为hp(high priority高优先级))的处理。在此,优先项目的反应时间为27分钟和18分钟,作为整体不成为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的分注顺序,因此分析时间为56分钟比图7b中的54分钟长(图8b)。但是,在优先项目中,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分注,因此对整体的反应时间的影响小。另外,在图8a中,在表3中,将s1的顺序设为最后。另外,作为优先项目的例子,可举出hbsagii、hbsag quantii、tg、hivcombipt等。
69.这样,在实施例1中,能够兼顾残留的减少以及分析时间的缩短,并且即使是免疫也能够降低优先项目的残留。
70.(实施例2)
71.图9是发生紧急检体时的流程图。该流程图表示用户经由输入部33在存储部32中登记了紧急检体的分析项目,并进行了紧急检体分析开始指示(按下了紧急检体分析开始按钮)后的流程。基本上,在通过共用盘3共享试剂和检体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情况下,在全部检体的分析动作结束之前无法追加试剂和检体,但在紧急的情况下,可能不得不停止自动分析装置,在已经决定的分注顺序中插入紧急检体。
72.首先,控制部31停止新的检体分注(s901),与图3同样地取得图10a所示的与紧急检体的分析委托相关的表(以下称为表5)(s902),分类部35将表5分割成分析项目组仅为第一分析项目组的表(以下称为表6)和分析项目组仅为第二分析项目组的表(以下称为表7)
(s903)。然后,决定部36对于表6不重新排列分注顺序,对于表7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重新排列分注顺序(s904)。
73.之后,控制部31判断试剂和检体的分注是否结束(s905)。在此,判断是否存在分注中的试剂和检体,在存在的情况下重复处理,在不存在的情况下停止共用盘3,进入紧急检体设置(s906)。然后,当紧急检体向共用盘3的设置完成时,控制部31按照所决定的分注顺序开始与紧急检体有关的分注。
74.图10表示发生紧急检体时的分析信息,图10a表示将紧急检体的种类与分析项目对应起来的表5,图10b表示实施例2的分析顺序。另外,图11是与图10b对应的时序图。
75.在此,表示了分注开始2分钟后插入了作为紧急检体的3个检体的情况。例如,在正在分析表3的no.5和表4的no.2时按下了紧急检体分析按钮的情况下,在表3中在no.5和no.6之间插入no.6~10的紧急检体,在表4中在no.2和no.3之间插入no.3~5的紧急检体。如图11所示,即使发生紧急检体,也能够兼顾残留的减少以及分析时间的缩短。
76.另外,在正在分析表3的no.4时按下了紧急检体分析按钮的情况下,可以使紧急检体优先,在no.4的分析结束后立即分析紧急检体,也可以从防止残留的观点出发,等待no.5的分析结束后插入紧急检体。
77.(实施例3)
78.在实施例1和2中,对第一分析项目组为生物化学,第二分析项目组为免疫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此,如图7b所示,由于生物化学与免疫的反应时间存在大的差异,因此免疫的反应时间包括了生物化学的反应时间,不需要对生物化学进行重新排序。但是,在不将分析项目组限定为生物化学、免疫,且残留的可能性高的第一分析项目组与残留的可能性低的第二分析项目组的反应时间差小的情况下,即使是第一分析项目组,通过在相同的检体内重新排列分注顺序,能够进一步缩短分析时间。
79.图12是实施例3的决定分注顺序的流程图。
80.控制部31取得图13a所示的表(以下称为表8)(s1201)。表8与图13b所示的表(以下称为表9)相关联。接着,分类部35按照每个分析项目组分割表8(s1202)。即,生成分析项目组仅为第一分析项目组的表(以下称为表10)以及分析项目组仅为第二分析项目组的表(以下称为表11)。
81.接着,决定部36判断在表8中是否包含优先项目(s1203),在不包含优先项目的情况下,对于表10按照1个检体分析时间(后述)从长到短的检体顺序进行重新排序(s1204),对于表11,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重新排列分注顺序(s1205)。另外,作为重新排序的结果,在存在多个1个检体分析时间的长度相同的检体的情况下,设为委托分析的顺序。
82.在此,1个检体分析时间表示在仅某1个检体的分析中从最初的分析项目的分注开始到最后的分析项目的分析结束为止的时间。例如,设为检体s1有2个第一分析项目组的分析项目,各自的分析时间为7分钟和10分钟。另外,设为检体s2有3个第一分析项目组的分析项目,3个分析项目的分析时间都为10分钟。并且,设为每个分析项目的分析开始时间存在20秒的偏差。在该情况下,在s1,先开始10分钟的分析项目,在20秒后开始7分钟的分析项目,但整个s1的分析时间为10分钟。另一方面,在s2,由于全部的分析项目的分析时间为10分钟,因此若分别将时间错开20秒来开始分注,则作为s2的分析时间为10分40秒。即,若将s1和s2的1个检体分析时间进行比较,则s2长。因此,在第一分析项目组中,可以将1个检体
分析时间长的s2先于s1进行分注。
83.图14是实施例3的时序图,图14a表示仅第二分析项目组重新排列了分析顺序的例子,图14b表示关于第一分析项目组基于1个检体分析时间重新排列了分注顺序的例子。在此,将第一分析项目组的分析项目记为x,将第二分析项目组的分析项目记为y,根据种类的数量,如x1、x2

、y1、y2

那样在英文字母的旁边标注数字。这样,通过在第一分析项目组中调整分注顺序,既能够实现残留的降低,又能够缩短整体的分析时间。
84.根据以上的实施例,自动分析装置具备:对于与残留的可能性高的第一分析项目组有关的检体进行分注的第一分注部、以及对于与残留的可能性低的第二分析项目组有关的检体进行分注的第二分注部,在该自动分析装置中。对于第一分析项目组,以检体为单位决定分注顺序,对于第二分析项目组,以分析项目为单位决定分注顺序,因此与仅以检体为单位决定分注顺序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可靠地减少残留。并且,关于第二分析项目组,如果按照反应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决定分注顺序,则能够兼顾残留的降低和整体分析时间的缩短。
85.附图标记的说明
86.100

自动分析装置、1

恒温箱、2

反应容器、3

共用盘、4

试剂容器、5

检体容器、6

试剂吸引位置、7

检体吸引位置、8

第一分注部、9

第二分注部、10

第一泵、11

第二泵、12

第一清洗槽、13

第二清洗槽、14

试剂搅拌部、15

分光光度计、16

检测部、17

吸头、18

输送部、19、20

托盘、21

废弃箱、22

吸头的安装位置、23

吸头的废弃位置、24

废液箱、25、26

供水箱、27

清洗液容器、30

控制装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