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压缩机、换热系统和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02:12: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一种换热系统和一种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压缩机由于需要压缩冷媒,以将冷媒压缩成高压冷媒,而为了将冷媒压缩到足够的压力,通常需要提升压缩组件的体积,从而能够将足够多的冷媒压缩到预设的压力,而对于二级压缩的压缩机而言,由于其压力过高,进而需要增加压缩机壳体的厚度,导致成本的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压缩机内的压力过大,从而需要增加壳体的厚度可以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
5.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系统。
6.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器设备。
7.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吸入口和排出口;电机组件,设于壳体的内部;曲轴,设于壳体的内部,与电机组件相连接;第一压缩组件,设于壳体的内部,曲轴穿设于第一压缩组件,并与第一压缩组件配合,第一压缩组件的第一吸气口和第一吸入口相连通,且第一压缩组件的第一排放口和壳体的内部相连通;第二压缩组件,设于壳体的内部,曲轴穿设于第二压缩组件,并与第二压缩组件配合,第二压缩组件的第二吸气口和壳体的内部相连通;间隔部件,设于壳体内部,一侧和第一压缩组件相连接,另一侧和第二压缩组件相连接,间隔部件包括第一通道,第一通道连通第二压缩组件的第二排放口和排出口。
8.本发明提出的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组件、曲轴、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电机组件、曲轴、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设置在壳体内,曲轴设置在电机组件上,电机组件能够带动曲轴转动,从而曲轴驱动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工作,实现对冷媒的压缩,并且,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吸入口和排出口,第一吸入口和第一压缩组件相连接,从而在第一压缩组件工作时,可以从第一吸入口吸入冷媒,冷媒通过第一吸气口进入到第一压缩组件的第一压缩腔中,在第一压缩组件的第一压缩腔内进行第一次压缩后,通过第一排放口排出到壳体内,第二压缩组件工作时,壳体内的冷媒通过第二吸气口进入到第二压缩组件的第二压缩腔中,进行第二次压缩,在第二压缩组件的第二压缩腔内进行冷媒的压缩后通过排出口排出冷媒,进而通过两次压缩,可以提升排出的冷媒的压力,并且降低压缩机中压缩组件的体积,以及,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位于电机组件的一侧,对于曲轴的支撑可以减少轴承的使用数量,从而减小压缩机的整体体积。
9.并且,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通过间隔部件分隔,并且,将第一压缩组件的
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组件的第二压缩腔分别独立,从而便于对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的独立运行,且使得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的结构更加集中,较小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的体积。
10.由于经过第二压缩机压缩的冷媒具有较高的压力,若直接通过与壳体的连接排放,以导致壳体所承受的压力的增加,因此,利用间隔部件上的第一通道连通第二压缩组件上的第二排放口和排出口,从而较大压力由间隔部件承担,进而只需要对间隔部件进行承压的设计即可,整体的壳体只需设计为对第一压缩组件压缩后冷媒的压力进行承载即可,进而可以降低壳体的厚度,降低压缩机的成本,提升压缩机的安全性。
11.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压缩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压缩组件包括:第二气缸机构,曲轴和第二气缸机构相配合,第二气缸机构包括第二缸体、第二活塞和第二滑片,第二活塞设置在第二缸体内,第二气缸机构还包括第二滑片腔,第二滑片设于第二滑片腔,并可活动地插入第二缸体,其中,第二滑片腔和第一通道相连通。
13.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气缸机构包括第二缸体、第二活塞、第二滑片,第二缸体吸入冷媒后,第二活塞在曲轴的带动下转动,并且,第二活塞和第二滑片配合,压缩冷媒,实现冷媒的持续压缩,并且,第二滑片腔和第一通道相连通,进而经过第二压缩组件压缩后的高压冷媒可以进入到第二滑片腔中,从而为第二滑片提供一定的复位力,进而提升第二滑片的复位速度和效果,提升第二滑片和第二活塞相接触的可靠性。
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压缩组件位于第二压缩组件和电机组件之间,第一排放口朝向电机组件。
15.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压缩组件设置在第二压缩组件和电机组件之间,并且,经过第一次压缩的冷媒温度较低,而第一排放口是朝向电机组件的,进而可以利用第一次压缩后的低温冷媒对电机组件进行降温,降低电机组件运行大热对冷媒的影像,并且,降低电机组件过热故障的几率。
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压缩组件包括:第一气缸机构,曲轴和第一气缸机构相配合;第一轴承,位于第一气缸机构朝向电机组件的一侧;第一消音机构,设于第一轴承,第一排放口设于第一消音机构。
17.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压缩组件包括第一气缸机构、第一轴承和第一消音机构,第一气缸机构和第一吸入口相连接,第一轴承设置在第一气缸机构的一侧,第一消音机构设置在第一轴承上,具体地,曲轴和穿过第一轴承,并插入到第一气缸机构上,进而曲轴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气缸机构运动,第一气缸机构由第一吸入口吸入冷媒,经过第一气缸机构压缩,能够将冷媒压缩到一定压力,并通过设置在第一轴承上的第一贯穿孔,将冷媒排入到第一消音机构内,再通过第一消音机构上的第一排放口排出到壳体内,从而降低第一压缩组件冷媒排放的噪音。
18.具体地,第一吸气口设于第一气缸机构。
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压缩组件包括供油部,供油部连通第二压缩组件的第二压缩腔和壳体的内部,供油部用于有由壳体的内部向第二压缩腔供给润滑油。
2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压缩组件还包括供油部,供油部连通第二压缩组件的第二压缩腔和壳体的内部,并且,供油部能够从壳体的内部吸入润滑油,从而为第二压缩组件提供润滑。具体地,在第二压缩组件工作时,吸入壳体内冷媒的同时,还通过供油部吸入壳体内的润滑油,进而冷媒和润滑油一同进入到第二压缩组件的第二压缩腔内,以对第二压缩组件的各个部件进行润滑,从而降低第二压缩组件的磨损。
2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供油部位于第二压缩组件背离电机组件的一侧。
22.在该技术方案中,供油部设置在第二压缩组件背离电机组件的一侧,进而供油部位于电机组件、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整体的一侧,进而在压缩机立式放置时,第二压缩组件位于电机组件、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整体的底部,从而在重力的影响下,供油部将直接与润滑油接触,第二压缩组件通过供油部吸入润滑油。
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压缩组件还包括:第二轴承,位于第二气缸机构背离电机组件的一侧;第二消音机构,设于第二轴承。
24.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压缩组件包括第二气缸机构、第二轴承和第二消音机构,第二气缸机构和壳体的内部相连通,第二轴承设置在第二气缸机构的一侧,第二消音机构设置在第二轴承上,具体地,曲轴和穿过第二气缸机构和第二消音机构,进而曲轴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气缸机构运动,第二气缸机构由壳体的内部吸入冷媒,冷媒先通过第二消音机构,并通过设置在第二轴承上的第二贯穿孔进入到第二压缩组件的第二压缩腔内,经过压缩后通过壳体上的排出口排出冷媒,从而降低第一压缩组件冷媒排放的噪音。
25.并且,在冷媒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内部时,和通过设置在第二消音机构上的供油部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内的润滑油混合,再一同进入到第二压缩腔中,从而对第二气缸机构和第二轴承等部件进行润滑,降低磨损。
2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压缩组件包括第二通道,间隔部件包括第三通道,第二通道连通壳体的内部和第三通道,第三通道和第二压缩腔相连通。
27.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压缩组件包括第二通道,间隔部件包括第三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相连通,并且,两者连通壳体的内部和第二压缩腔,由于压缩机的壳体内部需要放置润滑油,而润滑油是位于第二压缩组件的位置的,因此,通过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将第二压缩组件的吸入冷媒的位置延伸到第一压缩组件的一侧,进而可以提升冷媒吸入第二压缩组件的便利性。
2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三通道通过第二消音机构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
29.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通过第二消音机构的内部连通第二吸气口,进而冷媒的吸入可以降低压缩机的噪音,并且,结合供油部的设计,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内部的冷媒可以和润滑油混合,从而降低第二压缩组件的磨损。
3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第二吸入口,第二吸入口与壳体的内部相连通。
31.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上还包括第二吸入口,第二吸入口连通壳体的内部,进而可以通过第二吸入口吸入气态冷媒,从而提升压缩所压缩的冷媒量,提升压缩机的效率,并且,减少压缩机中的液态冷媒,提升压缩机的效率。
3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压缩机。
33.本发明提出的换热系统,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压缩机,因此,具有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压缩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
3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节流组件和储液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节流组件、储液器和压缩机形成换热回路,储液器和压缩机的第一吸入口相连接,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的排出口相连接。
35.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节流组件和储液器,也就是,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节流组件、储液器和压缩机形成换热回路,冷媒在各部件中运行,具体地,压缩机的第一吸入口连接储液器,储液器连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连接节流组件,节流组件连接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连接排出口,进而形成换热系统,冷媒可以依次在压缩机、第二换热器、节流组件、第一换热器和储液器中运行。
36.具体地,还可以通过四通阀改变冷媒的流向以改变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工作类型。
3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气液分离器,节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气液分离器设置在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之间,并与压缩机的第二吸入口相连接。
38.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气液分离器的三个接口分别于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二吸入口相连接,进而可以将气态冷媒排入到压缩机中,从而提升压缩所压缩的冷媒量,提升压缩机的效率,并且,减少压缩机中的液态冷媒,提升压缩机的效率。
39.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压缩机;或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换热系统。
40.本发明提出的电器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压缩机或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换热系统,因此,具有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压缩机或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换热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
41.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2.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43.图1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45.图3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46.图4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47.图5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48.图6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9.图7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0.图8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的剖视图。
51.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2.100压缩机,110壳体,112第一吸入口,114第二吸入口,116排出口,120电机组件,122定子,124转子,130曲轴,140第一压缩组件,142第一气缸机构,1422第一缸体,1424第一活塞,1426第一滑片,1428第一弹性件,144第一轴承,146第一消音机构,148第一排放口,150第二通道,152第一压缩腔,160第二压缩组件,162供油部,164第二气缸机构,1642第二缸体,1644第二活塞,1646第二滑片,1648第二弹性件,1650第二密封件,1652第二滑片腔,166第二轴承,168第二消音机构,170第四通道,172第二压缩腔,174第二排放口,180间隔部件,182第一通道,184第三通道,190第二阀片,200换热系统,210第一换热器,220第二换热器,230节流组件,232第一节流件,234第二节流件,240储液器,250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5.下面参照图1至图8来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00、换热系统200和电器设备。附图1、图2、图6和图7中虚线表示各部件的内部通道或孔洞等。
56.实施例1:
57.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10、电机组件120、曲轴130、第一压缩组件140、第二压缩组件160和间隔部件180,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一吸入口112和排出口116,第一吸入口112能够吸入冷媒,排出口116能够排出冷媒,电机组件120设置在壳体110的内部,并固定在壳体110的内部,第一压缩组件140设置在壳体110的内部,并位于电机组件120的一侧,第二压缩组件160设置在壳体110的内部,并位于电机组件120的一侧,具体地,第二压缩组件160设置在第一压缩组件140背离电机组件120的一侧,当然,第二压缩组件16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压缩组件140朝向电机组件120的一侧,并且,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都固定在壳体110的内部,其中,曲轴130设置在电机组件120上,曲轴130还与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配合,从而电机组件120可以驱动曲轴130转动,曲轴130能够带动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工作,以对进入壳体110内的冷媒进行压缩。其中,电机组件120包括定子122和转子124,定子122与壳体110相连接,转子124和定子122相配合。
58.其中,第一压缩组件140具有第一压缩腔152、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放口148,第二压缩组件160具有第二压缩腔172、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放口174,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一吸入口112相连接,第一吸气口和第一吸入口112相对接,第一排放口148和壳体110的内部相连通,进而第一压缩腔152可以将冷媒排出到壳体110的内部,从而冷媒可以通过第一吸入口112和第一吸气口进入到第一压缩腔152中,以通过第一压缩腔152对进入壳体110的冷媒进行第一次压缩,并将第一次压缩后的冷媒通过第一排放口148排入到壳体110内,第二
吸气口和壳体110的内部相连通,进而第二压缩腔172可以通过第二吸气口,将壳体110的内部的冷媒吸入到第二压缩腔172中,第二压缩组件160的第二排放口174通过间隔部件180和排出口116相连接,进而第二压缩腔172通过第二吸入口114吸入壳体110的冷媒后,对冷媒进行第二次压缩,再通过第二排放口174排出第二次压缩后的冷媒,第二次压缩后的冷媒通过间隔部件180上的第一通道182进入到排出口116,最终通过排出口116排出壳体110。
59.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10、电机组件120、曲轴130、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电机组件120、曲轴130、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设置在壳体110内,曲轴130设置在电机组件120上,电机组件120能够带动曲轴130转动,从而曲轴130驱动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工作,实现对冷媒的压缩,并且,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一吸入口112和排出口116,第一吸入口112和第一压缩组件140相连接,从而在第一压缩组件140工作时,可以从第一吸入口112吸入冷媒,冷媒通过第一吸气口进入到第一压缩组件120的第一压缩腔152中,在第一压缩组件140的第一压缩腔152内进行第一次压缩后,排出到壳体110内,第二压缩组件160工作时,壳体110内的冷媒通过第二吸气口进入到第二压缩组件120的第二压缩腔172中,从壳体110内吸入冷媒,进行第二次压缩,在第二压缩组件160的第二压缩腔172内进行冷媒的压缩后通过排出口116排出冷媒,进而通过两次压缩,可以提升排出的冷媒的压力,并且降低压缩机100中压缩组件的体积,以及,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位于电机组件120的一侧,对于曲轴130的支撑可以减少轴承的使用数量,从而减小压缩机100的整体体积。
60.并且,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在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之间设置间隔部件180,间隔部件180的一侧和第一压缩组件140相连接,间隔部件180的另一侧和第二压缩组件160相连接。其中,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分别与间隔部件180相背的两侧相连接。
61.进而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通过间隔部件180分隔,并且,将第一压缩组件140的第一压缩腔152和第二压缩组件160的第二压缩腔172分别独立,从而便于对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的独立运行,且使得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的结构更加集中,较小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的体积。
62.具体地,间隔部件180为间隔板,间隔板设置在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之间。
63.以及,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间隔部件180上开设有第一通道182,第一通道182和第二排放口174相对接,并且第一通道182还和排出口116相对接,第二压缩组件160压缩后的冷媒经过第二排放口174排出,并通过第一通道182进入到排出口116中,以排出壳体110。
64.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经过第二压缩机100压缩的冷媒具有较高的压力,若直接通过与壳体110的连接排放,以导致壳体110所承受的压力的增加,因此,利用间隔部件180上的第一通道182连通第二排放口174和排出口116,从而较大压力由间隔部件180承担,进而只需要对间隔部件180进行承压的设计即可,整体的壳体110只需设计为对第一压缩组件140压缩后冷媒的压力进行承载即可,进而可以降低壳体110的厚度,降低压缩机100的成本,提升压缩机100的安全性。即第一通道182的一端和第二排放口174对接,另一端和排出口对接。
65.具体地,在第一排放口148处设置有第一阀片,在第二排放口174处设置有第二阀片190,第一阀片和第二阀片190为压力阀。
66.其中,本发明中,压缩机100所压缩的冷媒可以是r32(二氟甲烷)或二氧化碳,或者r410a(二氟甲烷和五氟乙烷的混合物,r32和r125的混合物)等,并且,第一压缩组件140将低压冷媒压缩为中压冷媒,排放到壳体110的内部,第二压缩腔172将壳体110的内部的冷媒压缩为高压冷媒排出壳体110,其中,低压、中压和高压为相对的压力描述,并不涉及具体数值。
67.其中,排出口116设置在壳体110周侧的中间位置。
68.实施例2:
6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压缩组件160包括:第二气缸机构164,曲轴130和第二气缸机构164相配合,第二气缸机构164包括第二缸体1642、第二活塞1644和第二滑片1646,第二压缩腔172位于第二缸体1642中,第二缸体164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滑槽,第二滑片1646可在第二滑槽内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和第二活塞1644配合形成对冷媒的压缩,第二滑片1646背离活塞的一侧可在第二滑片1646腔中运动,其中,第二滑片1646腔可以设置在第二缸体1642,或者第二缸体1642和壳体110共同形成第二滑片1646腔,或者第二缸体1642和第二密封件1650共同形成第二滑片腔1652。并且,第二滑片腔1652和第一通道182相连通。也就是,第二滑片腔1652上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通道182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对接。
70.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气缸机构164包括第二缸体1642、第二活塞1644、第二滑片1646,第二缸体1642吸入冷媒后,第二活塞1644在曲轴130的带动下转动,并且,第二活塞1644和第二滑片1646配合,压缩冷媒,实现冷媒的持续压缩,并且,第二滑片腔1652和第一通道182相连通,进而经过第二压缩组件160压缩后的高压冷媒可以进入到第二滑片腔1652中,从而为第二滑片1646提供一定的复位力,进而提升第二滑片1646的复位速度和效果,提升第二滑片1646和第二活塞1644相接触的可靠性。
71.进一步地,第二气缸机构164包括第二缸体1642、第二活塞1644、第二滑片1646、第二弹性件1648和第二密封件1650,第二缸体1642位于第二轴承166的一侧,并与第二轴承166相连接,第二活塞1644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缸体1642的内部,第二滑片1646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缸体1642上,第二缸体1642上设置有第二滑槽,第二滑片1646设置在第二滑槽,第二滑片1646的一侧和第二活塞1644可转动地连接,并且,第二弹性件1648设于第二滑片1646和第二密封件1650之间。
72.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气缸机构164包括第二缸体1642、第二活塞1644、第二滑片1646和第二弹性件1648,第二缸体1642吸入冷媒后,第二活塞1644在曲轴130的带动下转动,并且,第二活塞1644和第二滑片1646配合,压缩冷媒,并且,第二弹性件1648可以驱动第二滑片1646回复,实现冷媒的持续压缩。
73.具体地,间隔部件180和第二气缸机构164相连接。
74.其中,第二滑片1646背离第二活塞1644的一侧和壳体110形成第二滑片腔1652,第二滑片腔1652和第一通道182相连通,进而高压冷媒可以和第二弹性件1648一同实现第二滑片1646的复位,并且,冷媒中携带的润滑油能够对第二滑片1646进行润滑。
75.实施例3:
76.如图1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入到壳体110内,并且,第一排放口148朝向电机组件120设置,进而经过第一次压缩的冷媒直接射向电机组件120。
77.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压缩组件140设置在第二压缩组件160和电机组件120之间,并且,经过第一次压缩的冷媒温度较低,而第一排放口148是朝向电机组件120的,进而可以利用第一次压缩后的低温冷媒对电机组件120进行降温,降低电机组件120运行大热对冷媒的影像,并且,降低电机组件120过热故障的几率。
78.实施例4:
79.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压缩组件140包括第一气缸机构142、第一轴承144和第一消音机构146,第一轴承144位于第一气缸机构142的一侧,曲轴130穿过第一轴承144和第一气缸机构142相配合,并且,第一消音机构146设置在第一轴承144上,第一气缸机构142压缩后的冷媒通过设置在第一轴承144上的第一贯穿孔进入到第一消音机构146,再由第一消音机构146排入到壳体110的内部。其中,第一气缸机构具有第一吸气口。
80.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压缩组件140包括第一气缸机构142、第一轴承144和第一消音机构146,第一气缸机构142和第一吸入口112相连接,第一轴承144设置在第一气缸机构142的一侧,第一消音机构146设置在第一轴承144上,具体地,曲轴130和穿过第一轴承144,并插入到第一气缸机构142上,进而曲轴130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气缸机构142运动,第一气缸机构142由第一吸入口112吸入冷媒,经过第一气缸机构142压缩,能够将冷媒压缩到一定压力,并通过设置在第一轴承144上的第一贯穿孔,将冷媒排入到第一消音机构146内,从而降低第一压缩组件140冷媒排放的噪音。
81.具体地,第一消音机构146上设置有第一排放口148,第一排放口148用于排出冷媒,并且,第一排放口148对应于电机组件120设置。
82.进一步地,第一气缸机构142包括第一缸体1422、第一活塞1424、第一滑片1426和第一弹性件1428,第一缸体1422位于第一轴承144的一侧,并与第一轴承144相连接,第一活塞1424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缸体1422的内部,第一滑片1426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缸体1422上,第一缸体1422上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一滑片1426设置在第一滑槽,第一滑片1426的一侧和活塞可转动地连接,并且,第一弹性件1428设于第一滑片1426和壳体110之间。
83.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气缸机构142包括第一缸体1422、第一活塞1424、第一滑片1426和第一弹性件1428,第一缸体1422吸入冷媒后,第一活塞1424在曲轴130的带动下转动,并且,第一活塞1424和第一滑片1426配合,压缩冷媒,并且,第一弹性件1428可以驱动第一滑片1426回复,实现冷媒的持续压缩。
84.具体地,间隔部件180和第一气缸机构142相连接。
85.实施例5:
86.如图1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4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压缩组件160上设置有供油部162,供油部162用于连通第二压缩腔172和壳体110的内部,供油部162用于有由壳体110的内部向第二压缩腔172供给润滑油。
87.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压缩组件160还包括供油部162,供油部162连通第二压缩组件160的第二压缩腔172和壳体110的内部,具体地,第二压缩组件160可以位于第一压缩组件140背离电机组件120的一侧,也就是电机组件120、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依
次排布,进而供油部162设置在第二压缩组件160上,更便于在壳体110内吸入润滑油。
88.具体地,在第二压缩组件160工作时,吸入壳体110内冷媒的同时,还通过供油部162吸入壳体110内的润滑油,进而冷媒和润滑油一同进入到第二压缩组件160的第二压缩腔172内,以对第二压缩组件160的各个部件进行润滑,从而降低第二压缩组件160的磨损。
89.其中,供油部162为供油管,供油管能够将润滑油吸入到第二压缩腔172中,以实现对第二压缩组件160的润滑。
90.实施例6:
91.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5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压缩组件160包括第二气缸机构164、第二轴承166和第二消音机构168,第二轴承166位于第二气缸机构164的一侧,曲轴130和第二气缸机构164相配合,并穿过第二轴承166,并且,第二消音机构168设置在第二轴承166上,壳体110内的冷媒通过第二消音机构168的内部进入到第二压缩腔172中,再通过排出口116排出壳体110。
92.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压缩组件160包括第二气缸机构164、第二轴承166和第二消音机构168,第二气缸机构164和壳体110的内部相连通,第二轴承166设置在第二气缸机构164的一侧,第二消音机构168设置在第二轴承166上,具体地,曲轴130和穿过第二气缸机构164和第二消音机构168,进而曲轴130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气缸机构164运动,第二气缸机构164由壳体110的内部吸入冷媒,冷媒先通过第二消音机构168,并通过设置在第二轴承166上的第二贯穿孔进入到第二压缩组件160的第二压缩腔172内,经过压缩后通过壳体110上的排出口116排出冷媒,从而降低第一压缩组件140冷媒排放的噪音。
93.并且,第二消音机构168上设置有供油部162,在冷媒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168内部时,和通过设置在第二消音机构168上的供油部162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168内的润滑油混合,再一同进入到第二压缩腔172中,从而对第二气缸机构164和第二轴承166等部件进行润滑,降低磨损。
94.实施例7:
95.如图1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供油部162位于第二压缩组件160背离电机组件120的一侧。
96.在该实施例中,供油部162设置在第二压缩组件160背离电机组件120的一侧,进而供油部162位于电机组件120、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整体的一侧,进而在压缩机100立式放置时,第二压缩组件160位于电机组件120、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整体的底部,从而在重力的影响下,供油部162将直接与润滑油接触,第二压缩组件160通过供油部162吸入润滑油。
97.实施例8:
98.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7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压缩组件140上开设有第二通道150,间隔部件180上开设有第三通道184,第二通道150和第三通道184相对接,第三通道184和第二压缩腔172相连通,具体地,第三通道184和第二吸气口相连通,第三通道184的一端和第二吸气口对接。
99.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压缩组件140包括第二通道150,间隔部件180包括第三通道184,第二通道150和第三通道184相连通,并且,两者连通壳体110的内部和第二吸气口,由于压缩机100的壳体110内部需要放置润滑油,而润滑油是位于第二压缩组件160的位置的,
因此,通过第二通道150和第三通道184将第二压缩组件160的吸入冷媒的位置延伸到第一压缩组件140的一侧,进而可以提升冷媒吸入第二压缩组件160的便利性。
100.具体地,第一压缩组件140上开设有第二通道150,间隔部件180上开设有第三通道184,第二压缩组件160上开设有第四通道170,第二通道150的一端和壳体110的内部相连通,具体地,第一通道182的一端朝向电机组件120开口,第三通道184的一端和第二通道150的另一端相连通,第四通道170的一端和第三通道184的另一端相连通,第四通道170的另一端和第二压缩腔172的内部相连通。
101.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10内的冷媒依次进入到第二通道150、第三通道184和第四通道170,再进入到到第二压缩腔172,最后通过第一通道182由排出口116排出。
102.实施例9:
103.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三通道184通过第二消音机构168与第二压缩腔172相连通,具体地,第三通道184通过第二消音机构168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
104.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通道150和第三通道184通过第二消音机构168的内部连通第二压缩腔172,进而冷媒的吸入可以降低压缩机100的噪音,并且,结合供油部162的设计,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168内部的冷媒可以和润滑油混合,从而降低第二压缩组件160的磨损。
105.具体地,第一压缩组件140上开设有第二通道150,间隔部件180上开设有第三通道184,第二压缩组件160上开设有第四通道170,第二通道150的一端和壳体110的内部相连通,具体地,第一通道182的一端朝向电机组件120开口,第三通道184的一端和第二通道150的另一端相连通,第四通道170的一端和第三通道184的另一端相连通,第四通道170的另一端和第二消音机构168的内部相连通。
106.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10内的冷媒依次进入到第二通道150、第三通道184和第四通道170,再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168的内部,冷媒再由第二消音机构168的内部进入到第二压缩腔172,最后通过第一通道182由排出口116排出。并且,在冷媒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168的内部后,和通过供油部162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168的内部的润滑油混合,从而进入到第二压缩腔172内对第二压缩组件160进行润滑。
107.实施例10:
108.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9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壳体110上还开设有第二吸入口114,第二吸入口114与壳体110的内部相连通。
109.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10上还包括第二吸入口114,第二吸入口114连通壳体110的内部,进而可以通过第二吸入口114吸入气态冷媒,从而提升压缩所压缩的冷媒量,提升压缩机100的效率,并且,减少压缩机100中的液态冷媒,提升压缩机100的效率。
110.具体地,在压缩机100接入到换热系统200后,换热系统200中的气液分离器250和第二吸入口114相连接,进而可以将气态冷媒排入到压缩机100中,从而提升压缩所压缩的冷媒量,提升压缩机100的效率,并且,减少压缩机100中的液态冷媒,提升压缩机100的效率。
111.实施例11:
112.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10、设置壳体110的内部的电机组件120、设置在壳体110的内部的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并
且,壳体110的内部能够承装润滑油。
113.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之间设置有间隔部件180。
114.第一压缩组件140包括第一压缩腔152,第二压缩组件160包括第二压缩腔172,第一压缩腔152内设有能够进行偏心旋转的第一活塞1424,具体地,第一活塞1424为滚动活塞,第二压缩腔172内设有能够进行偏心旋转的第二活塞1644,具体地,第二活塞1644为滚动活塞。
115.第一活塞1424和第一滑片1426相抵接,第一滑片1426能够随着第一活塞1424的运动进行往复运动,第二活塞1644和第二滑片1646相抵接,第二滑片1646能够随着第二活塞1644的运动进行往复运动。
116.第一活塞1424和第二活塞1644通过设置在电机组件120上的曲轴130驱动。
117.第一压缩组件140还包括第一气缸机构142和与第一气缸机构142相连接的第一轴承144,第二压缩组件160还包括第二气缸机构164和与第二气缸机构164相连接的第二轴承166。
118.壳体110上包括第一吸入口112和排出口116,低压冷媒通过第一吸入口112进入到第一压缩腔152中,第一压缩组件140对冷媒进行第一次压缩,使得低压冷媒转变为中压冷媒,并将中压冷媒排入到壳体110的内部,第二压缩腔172吸入壳体110内的中压冷媒,第二压缩组件160对冷媒进行第二次压缩,使得中压冷媒转变为高压冷媒,并通过排出口116排出壳体110,进而在换热系统200中实现冷媒的循环。
119.进一步地,第二滑片1646背面的密封腔,即第二滑片腔1652和排出口116相连通。
120.进一步地,第二压缩组件160还包括供油部162,供油部162能够将壳体110内的润滑油吸入到第二压缩腔172中。
121.壳体110上还设置有第二吸入口114,气态冷媒可通过第二吸入口114进入到壳体110的内部。
122.由于注入二氧化碳等冷媒的热水器、空调器或冰箱等,其中,压缩机100的壳体110内部压力呈高压12mpag,所以作用于曲轴130及第一滑片1426和第二滑片1646等滑动部件中的压力载荷显著增加,而且由于壳体110厚度增厚,所以无法冲压成型,导致压缩机100成本的增加。
123.本发明中,压缩机100由储液器240吸入低压冷媒,在第一压缩腔152中被压缩为中压冷媒,并排出到壳体110的内部,所以壳体110内部压力为中压。壳体110的中压冷媒通过第二通道150、第三通道184和第四通道170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168中,再从第二消音机构168的内部进入到第二压缩腔172中。在第二压缩腔172中的冷媒被压缩成高压冷媒,并进入到间隔部件180上的第一通道182中,最终通过排出口116排出到冷凝器中。
124.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100,降低压缩机100壳体110的内部压力、提高压缩机100构部可靠性和降低压缩机100壳体110的制造成本,使得壳体110可以通过冲压成型。
125.由于在压缩机100内的冷媒采用二氧化碳时,在压缩机100的运行过程中,壳体110的内压力为12mpag,而使用r32冷媒压缩机100的壳体110内压力3.0mpag,进而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冷媒的压缩机100的壳体110所受到的压力,是采用r32作为冷媒的压缩机100的壳体110所受到的压力的4倍。因此,必须考虑压缩机100的内部的滑动部件的曲轴130及第一滑片1426和第二滑片1646等的耐磨损设计。
126.而且,当压缩机100应用于空调器,压缩机100的壳体110内压力是高压时,除了换热系统200内的冷媒注入量增多以外,在空调器停止时还会因室内与室外的温差发生大量冷媒往低温压缩机100内部移动的冷媒沉积问题。因此,冷媒沉积时的压缩机100运行有压缩机100故障增多的问题。
127.本发明通过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的设置,将压缩机100的壳体110内部冷媒为中压冷媒,使得压缩机100排出的冷媒为高压,从而实现压缩机100的小型化,并且,增加压缩机100的喷气增焓功能,改善冷量和能效,降低压缩机100的成本。
128.如图1所示,压缩机100包括钢板制成的壳体110,固定在壳体110内的电机组件120,电机组件120能够驱动曲轴130转动,驱动带动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运行,壳体110内部的底部积存有润滑油,第一吸入口112和第一排出口116不直接与壳体110的内部相连通。
129.压缩机100包括第一气缸机构142和第二气缸机构164,第一气缸机构142和第二气缸机构164之间设置有间隔部件180,第一气缸机构142背离间隔部件18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轴承144,第二气缸机构164背离间隔部件18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轴承166,第一轴承144和第二轴承166和曲轴130滑动嵌合。
130.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被电机组件120驱动时,压缩机100外部的低压冷媒通过第一吸入口112进入到第一压缩腔152内,并在第一压缩组件140的工作下,压缩成中压冷媒,第一压缩组件140将中压冷媒通过第一轴承144上的第一贯穿孔进入到第一消音机构146中,第一消音机构146再将中压冷媒通过第一排放口148排入到壳体110的内部,并且,中压冷媒能够冷却电机组件120。
131.之后,中压冷媒由第二通道150、第三通道184和第四通道170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168中,再通过第二轴承166上的第二贯穿孔进入到第二压缩腔172中,第二压缩组件160将中压冷媒压缩成高压冷媒,再通过排出口116排出外外部器件中。
132.在换热系统200中,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一换热器210中冷凝为液体,经过节流组件230转变为低压冷媒,并在第二换热器220中蒸发。蒸发后的冷媒进入到储液器240中,再通过第一吸入口112进入到压缩机100中,其中,无法蒸发的低压冷媒被储液器240储存,暂时积存在储液器240中,进而压缩机100的壳体110内部压力形成中压。
133.如图3所示,曲轴130能够带动第一气缸机构142中的第一活塞1424进行偏心转动,还能够带动第二气缸机构164中的第二活塞1644进行偏心转动,并且,使得第一滑片1426和第二滑片1646进行往复运动,第一气缸机构142背离第二气缸机构16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消音机构146,第二气缸机构164背离第一气缸机构14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消音机构168。
134.其中,第二压缩腔172开口连通间隔部件180上的第一通道182,具体地,第一通道182为圆形槽孔,冷媒能够通过第一通道182由排出口116排出。
135.具体地,图1、图3、图5、图6、图7和图8中的
“––→”
为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吸入口112进入壳体110的冷媒在第一压缩腔152中升压,并通过第一排放口148排出到壳体110的内部,中压冷媒进入到第二消音机构168的内部。
136.然后第二消音机构168中的中压冷媒通过第二贯穿孔进入到第二压缩腔172中,第二压缩组件160将冷媒压缩成高压冷媒,并流入到间隔部件180上的第一通道182中,第一通道182和排出口116直接连通,进而冷媒由排出口116排出到外部器件中,并且,第二弹性件
1648位于第二滑片1646的背面,第二弹性件1648的后端开孔的横孔由第二密封件1650封闭。另外,第一通道182和第二滑片腔1652相连通。
137.壳体110的内部和第二消音机构168的内部之间存在压差,从而供油部162可以由壳体110内吸入少量的润滑油,并和冷媒混合后排入到第二压缩腔172中,并通过第二压缩组件160的压缩,排入到第一通道182中,第一通道182内的部分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二滑片腔1652中,为滑片提供润滑。
138.在壳体110的压力为中压的设计中,第二滑片腔1652内的压力时常为高压,必须通过润滑防止第二滑片1646的磨损、防止高压气体泄露到第二压缩腔172中。另外,供油部162设置在第一压缩组件140、第二压缩组件160或间隔部件180上均可,只需与第二通道150、第三通道184或第四通道170相连通即可。
139.第二压缩组件160运行时,第二滑片腔1652内压力为高压状态,因此,第二滑片1646可以与第二活塞1644的外部持续相抵,并且,进入到第二压缩腔172内的润滑油能够通过第一通道182进入到第二滑片腔1652中,进而润滑油可以为第二滑片1646提供润滑,降低第二滑片1646的磨损,降低高压冷媒泄漏的可能性。
140.如图8所示,第一气缸机构142中,第一滑片1426两侧设置有两个开口,一个和第一吸入口112相连接,另一个和第一轴承144上的第一贯穿孔相连通,图中虚线表示第一轴承144。
141.如图5所示,间隔部件180上开设有第一通道182,间隔部件180上还设置有第二阀片190,第二阀片190用于控制第一通道182的导通或截断,第二阀片190通过阀限位器进行限位,具体地,第一通道182为圆形孔,第一通道182的一端为圆形开口,排气口插入排气管,排气管伸入到第一通道182内,并且,第一通道182还有一开口连通第二滑片腔1652。
142.如图5所示,第二气缸机构164上开设有,位于第二滑片1646两侧的第一滑片1426两侧设置有两个开口,一个和排出口116相连接,另一个和第二滑片腔1652相连通,第二滑片腔1652通过第二密封件1650封闭。
143.实施例12:
144.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1的基础上,增加第二吸入口114,第二吸入口114用于与气液分离器250相连通,具体地,在换热系统200中,第一换热器210冷凝液化后的冷媒在气液分离器250中分离为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之后过冷却的液态冷媒进入到第二换热器220中,气态冷媒通过第二吸入口114进入到壳体110的内部,进而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中蒸发器的焓差增大、并且,提升压缩机100的排气流量,提升压缩机100制热性能的能效。
145.如图2和图7所示,压缩机100壳体110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吸入口114,气液分离器250中分离的高压气态冷媒进入到壳体110中,提高压缩机100的制热性能提升压缩机100的能效。
146.压缩机100的排出口116所排出的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210中冷凝变成高压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一节流件232并在气液分离器250中分离为过冷却的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液态冷媒在第二节流件234中减压,在第二换热器220中蒸发,蒸发后的低压冷媒经过储液器240进入到吸气口中。
147.另外,气液分离器250的高压气态冷媒通过增焓管,从第二吸入口114进入到壳体
110的内部,与第一压缩组件140排出到壳体110的内部的中压冷媒合流,合流后的冷媒通过第二通道150、第三通道184和第四通道170进入到第二压缩腔172中,第二压缩腔172排出的高压冷媒通过排出口116排出到第一换热器210。
148.具体地,整个换热系统200,可以通过当通过四通阀转换,第一换热器210在室内时制热量增大,第二换热器220在室外时制冷量增大。由此提升压缩机100的能效。
149.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100,采用冷媒喷射的设计,将高压气体冷媒注入到压缩机100内部的方式,并通过将增焓管连接到中压壳体110,实现提升压缩机100能效的效果。
150.具体地,在壳体110的压力方面,相关技术中壳体110内部是高压状态,而本发明的壳体110为中压,因此,整个换热系统200中冷媒注入量减少。
151.在相关集中,在冷媒采用二氧化碳时,由于壳体110的内压为约12mpag,所以壳体110壁厚变为7mm以上。而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100的壳体110内压为约6mpa的中压,所以壳体110壁厚为约3mm。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100的壳体110可以通过冲压成型,大幅降低材料费和制造成本。
152.采用间隔部件180设置第一通道182的形式,有助于第一压缩组件140和第二压缩组件160的小型化的特征。
153.并且,相关技术中,排气口与壳体110的内部相连通,在压缩机100应用于空调中时,在压缩机100长时间停止时,有冷媒逆流并充满壳体110内部(沉积现象)。而本发明的提供的排气管不向壳体110内部开孔,而且由于排气回路中配置了排气阀,所以能够起到止回的效果,可以避免上述的冷媒逆流。
154.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100,有气体冷媒喷射进入壳体110的设计,提升压缩机100的制冷量和能效。
155.实施例13:
156.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200,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00。
157.本发明提供的换热系统200,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00,因此,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
158.实施例14:
159.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换热系统200还包括第一换热器210、第二换热器220、节流组件230和储液器240,第一换热器210、第二换热器220、节流组件230、储液器240和压缩机100形成换热回路,储液器240和压缩机100的第一吸入口112相连接,第一换热器210和压缩机100的排出口116相连接。
160.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系统200还包括第一换热器210、第二换热器220、节流组件230和储液器240,也就是,第一换热器210、第二换热器220、节流组件230、储液器240和压缩机100形成换热回路,冷媒在各部件中运行,具体地,压缩机100的第一吸入口112连接储液器240,储液器240连接第一换热器210,第一换热器210连接节流组件230,节流组件230连接第二换热器220,第二换热器220连接排出口116,进而形成换热系统200,冷媒可以依次在压缩机100、第二换热器220、节流组件230、第一换热器210和储液器240中运行。
161.具体地,还可以通过四通阀改变冷媒的流向以改变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工作类型。
162.其中,根据四通阀的不同状态,使得第一换热器210形成冷凝器,第二换热器220形成蒸发器,或者使得第一换热器210形成蒸发器,第二换热器220形成冷凝器。
163.实施例15:
164.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换热系统200还包括第一换热器210、第二换热器220、第一节流件232、第二节流件234、气液分离器250和储液器240,第一换热器210、第二换热器220、第一节流件232、第二节流件234、气液分离器250、储液器240和压缩机100形成换热回路,储液器240和压缩机100的第一吸入口112相连接,第一换热器210和压缩机100的排出口116相连接,气液分离器250和第二吸入口114相连接。
165.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系统200还包括第一换热器210、第二换热器220、节流组件230和储液器240,也就是,第一换热器210、第二换热器220、节流组件230、储液器240和压缩机100形成换热回路,冷媒在各部件中运行,具体地,压缩机100的第一吸入口112连接储液器240,储液器240连接第一换热器210,第一换热器210连接节流组件230,节流组件230连接第二换热器220,第二换热器220连接排出口116,进而形成换热系统200,冷媒可以依次在压缩机100、第二换热器220、节流组件230、第一换热器210和储液器240中运行。
166.换热系统200还包括气液分离器250,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件232和第二节流件234,气液分离器250的三个接口分别于第一节流件232、第二节流件234和第二吸入口114相连接,进而可以将气态冷媒排入到压缩机100中,从而提升压缩所压缩的冷媒量,提升压缩机100的效率,并且,减少压缩机100中的液态冷媒,提升压缩机100的效率。
167.具体地,还可以通过四通阀改变冷媒的流向以改变第一换热器210和第二换热器220的工作类型。
168.其中,根据四通阀的不同状态,使得第一换热器210形成冷凝器,第二换热器220形成蒸发器,或者使得第一换热器210形成蒸发器,第二换热器220形成冷凝器。
169.实施例16:
17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00;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200。
171.本发明提供的电器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00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200,因此,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00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2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
172.具体地,电器设备包括热水器、空调器或冰箱等制冷设备。
173.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74.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7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
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7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