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渔稻互作的水产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方法与流程

2022-06-01 10:21: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渔稻互作的水产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方法
1.本技术是申请日为2016年09月30日、申请号为201610874175.4、发明名称为《一种渔稻互作的水产养殖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公开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渔稻互作的水产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3.我国推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2006年,我国淡水养殖产量达2148.31万吨,占水产养殖总产量(3593.95万吨)的59.78%;其中,淡水池塘养殖产量和面积分别为1494.51万吨和2531.05千公顷,分别占淡水养殖产量和面积的69.57%和42.06%,淡水池塘养殖对淡水养殖的贡献举足轻重。池塘养殖,以其面积、产量在总量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主体。
4.然而,现行的池塘养殖模式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以饲料、肥料、药品等的高消耗、高投入来换取高产出,导致池塘水体恶化和养殖水排放量增加,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还加剧了近海、湖泊等水域的富营养化进程。
5.因此,必须改革池塘养殖的传统工艺,实现养殖水的资源化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渔稻互作的水产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方法,该方法可以降低水稻种植的肥料消耗,提升了水产养殖经济效益,有效解决池塘水体富营养化。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渔稻互作的水产养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池塘中间设置隔断,所述隔断将所述池塘分隔为第一种植区和第二种植区;所述隔断的一端与所述池塘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水产养殖的流水槽,所述隔断的另一端设置有回流通道;(b)在所述第一种植区和所述第二种植区种植水稻,并且在所述流水槽中养殖鱼类;并且形成从所述第一种植区经过所述回流通道进入所述第二种植区再经过所述流水槽进入所述第二种植区的循环水流。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将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与水稻种植完美结合,提升了水产养殖经济效益,降低了水产养殖的能耗,并且实现了废物利用降低水稻种植的肥料消耗,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问题,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不用追肥,确保了产出的稻米食用安全性。
9.可选地,所述的池塘的总面积至少为30亩,所述第一种植区和所述第二种植区之间的面积比为(1.0-1.5):1.0。
10.可选地,所述的流水槽占池塘总面积的3%-5%。
11.可选地,所述流水槽水深为0.4-2.1m。
12.可选地,所述流水槽由进水口到出水口依次设置有推水区、养殖区和集污区,所述
养殖区的前端和后端均有拦鱼栅。
13.可选地,所述的流水槽推水区设置充气增氧装置,集污区设置将养殖废水移除至水稻种植区的集污装置。
14.可选地,所述第一种植区和所述第二种植区分别包括沟渠和水稻种植平台,所述水稻种植平台为“e”字形;所述水稻种植平台与所述沟渠之间的高度差为30-50cm;所述水稻种植平台的水深为5-150cm。
15.可选地,所述养殖鱼类选自鲫鱼、黄颡鱼、草鱼、青鱼和鳊鱼中的至少一种。
16.可选地,所述的水稻为高杆水稻。
17.可选地,所述第一种植区和所述第二种植区分别套养沙塘鳢,沙塘鳢的数量为300-500尾/亩。
18.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9.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0.图1是渔稻互作水产养殖系统的平面图。
21.图2是流水槽的纵截面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流水槽
ꢀꢀꢀꢀꢀꢀ
2第一种植区
24.3第二种植区
ꢀꢀ
4回流通道
25.5沟渠
ꢀꢀꢀꢀꢀꢀꢀꢀ
6推水区
26.7养殖区
ꢀꢀꢀꢀꢀꢀ
8集污区
27.9生态净化区
ꢀꢀ
10集污装置
28.11流水槽侧板 12前拦鱼栅
29.13后拦鱼栅
ꢀꢀꢀ
14充气增氧装置
30.15曝气管
ꢀꢀꢀꢀꢀ
16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32.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渔稻互作的水产养殖系统;该系统包括池塘中的隔断,隔断两侧的第一种植区2和第二种植区3,隔断一端与池塘侧壁之间的流水槽1,隔断另一端的回流通道4;所述第一种植区和第二种植区可以种植水稻,所述流水槽中可以养殖鱼类;并且形成所述第一种植区经过所述回流通道4进入所述第二种植区并经过所述流水槽1进入所述第一种植区的循环水流。
3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将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与水稻种植完美结合,提升了水产养殖经济效益,降低了水产养殖的能耗,并且实现了废物利用降低水稻种植的肥料消耗,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问题,在高杆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不用追肥,确保了产出的稻米食用安全性。
34.可选地,所述的池塘的总面积至少为30亩,例如为30-300亩,所述第一种植区和所述第二种植区之间的面积比为(1.0-1.5):1.0。
35.根据本发明,第一种植区2和第二种植区3可以开挖深度为0.5m的沟渠5,使种植区形成如图1中所示的“e”字形平台,在种植区的“e”字形平台上种植高杆水稻,使得流水槽尾水有较长的流径,确保尾水得到充分净化。
36.根据本发明,通过流水槽工业化养殖鱼类,具有管理便捷的优点。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各种结构的流水槽,流水槽的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3%-5%时具有良好的尾水净化效果,可选地,所述流水槽中的水深为0.4-2.1m。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使用如图2所示的流水槽。流水槽由进水口到出水口依次设置有推水区6、养殖区7和集污区8。推水区可以设置充气增氧装置14为水流增加溶解氧以利于鱼类的生长,集污区可以设置集污装置10将养殖废水移除至水稻种植区,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肥料。为了防止鱼逃逸所述养殖区的设置有前拦鱼栅12和后拦鱼栅13,所述前拦鱼栅12和后拦鱼栅 13左右两侧可以固定在流水槽侧板11上使其牢固。
37.流水槽还可以设置有其他利于鱼类生长的各种装置,为了具有优质的养鱼用水,在该流水槽的前后均可以设置生态净化区9以使流入流水槽和流出流水槽的水均得到净化。
38.充气增氧装置14可以为各种合适的结构,优选地,可以采用1.5kw涡轮式气泵增氧提水可移动式装置,经曝气管15给循环水流增加溶解氧,提水下端设置挡板16防止水倒流。
39.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集污区可以设置长度为3米,并且集污装置10 可以为“t”字形自动吸污装置。
40.根据本发明,为了便于工厂化养鱼的管理,流水槽的前端和后端可以分别设置宽度为50cm和150cm的玻璃钢材质的走道。
41.根据本发明,高杆稻插秧期为6-7月份,在高杆稻插秧期可以一次施足基肥,约为200kg/亩;早期水位可以控制在流水槽水位50cm,同时放养鲫鱼、黄颡鱼等当年即可上市鱼类,规格为当年繁育鲫鱼、黄颡鱼苗种体长 3-5cm、体重3-5克,鱼类驯食成摄食浮性颗粒饲料。
42.根据本发明,流水槽水流速可以根据鱼类的生长阶段调节,调节幅度为 3-7cm/s;水位可以随着高杆稻的生长和鱼类的发育逐步加深至流水槽水位 2m,高杆稻浸水1.5m。
43.根据本发明,为了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种植区内可以套养沙塘鳢,优选地鱼类养殖密度为300-500尾/亩。
44.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45.实施例1
46.首先设置一种渔稻互作的水产养殖系统;具体地,该系统包括池塘中的隔断,隔断两侧的第一种植区2和第二种植区3,隔断一端与池塘侧壁之间的流水槽1,隔断另一端的回流通道4;所述第一种植区和第二种植区种植水稻,所述流水槽中养殖鱼类;并且形成所述第一种植区经过所述回流通道 4进入所述第二种植区并经过所述流水槽1进入所述第一种植区的循环水流。
47.第一种植区2和第二种植区3中开挖深度为0.5m的沟渠5,使种植区形成如图1中所示的“e”字形平台,在种植区的“e”字形平台上种植高杆水稻,使得流水槽尾水有较长的流
径,确保尾水得到净化。流水槽的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4%。流水槽由进水口到出水口依次设置有推水区6、养殖区7 和集污区8。推水区可以设置充气增氧装置14为水流增加溶解氧以利于鱼类的生长,集污区可以设置集污装置10将养殖废水移除至水稻种植区,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肥料。为了防止鱼逃逸所述养殖区的设置有前拦鱼栅12和后拦鱼栅13,所述前拦鱼栅12和后拦鱼栅13左右两侧可以固定在流水槽侧板 11上使其牢固。在该流水槽的前后均可以设置生态净化区9以使流入流水槽和流出流水槽的水均得到净化。集污区可以设置长度为3米,并且集污装置 10为“t”字形自动吸污装置。流水槽的前端和后端可以分别设置宽度为50cm 和150cm的玻璃钢材质的走道。高杆稻插秧期为6-7月份,在高杆稻插秧期一次施足基肥,约为200kg/亩;早期水位可以控制在流水槽水位50cm,同时放养鲫鱼、黄颡鱼等当年即可上市鱼类,规格为当年繁育鲫鱼、黄颡鱼苗种体长3-5cm、体重3-5克,鱼类驯食成摄食浮性颗粒饲料。流水槽水流速根据鱼类的生长阶段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3-7cm/s;水位随着高杆稻的生长和鱼类的发育逐步加深至流水槽水位2m,高杆稻浸水1.5m。种植区内套养沙塘鳢,养殖密度为300尾/亩。
48.通过上述水产养殖方法,在江苏无锡某地,池塘中的水体的cod值维持在5mg/l以下;并且能够实现池塘年度亩产鲜鱼1000kg,水稻150-200kg,且每亩每年的化肥消耗量降低至总氮50kg以下,总磷20kg以下,总钾50kg 以下,每亩耗电量降低至200度/年以下。
49.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50.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51.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