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04:39: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常见的普通空调已满足不了使用者的要求,空调开始向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常见的柜式空调中,空调是利用普通送风或者上下送风到室内,但是送风过程中,风道部件中离心风叶旋转过程中出现噪音,尤其是在蜗舌处产生的旋转噪音,进而影响消费者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风道组件产生较大噪音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部件,包括风道壁和由风道壁围成的风道;导流管,导流管的第一端与风道壁连接且通过风道壁上的开口与风道相连通,导流管的第二端为封闭端。
5.进一步地,风道部件还包括风机;风道的风道进风口与风机的风机出风口相连通,风道的风道出风口用于送风;其中,导流管设置在风道进风口处。
6.进一步地,导流管与风道壁相垂直设置。
7.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安装部,导流管与安装部连接,安装部与风道壁连接且位于风道内,导流管穿设在开口内。
8.进一步地,安装部与风道壁可拆卸地连接。
9.进一步地,风道壁包括蜗壳和蜗壳盖,蜗壳与蜗壳盖连接以围成风道,导流管与蜗壳连接,开口设置在蜗壳上。
10.进一步地,导流管为多个,多个导流管间隔布置。
11.进一步地,导流管的长度为l/m;其中,l=λ/4,m为导流管的个数,λ为波长。
12.进一步地,风道部件还包括风机;风道部件包括两个风道,两个风道的风道进风口均与风机的风机出风口相连通,一个风道的风道出风口开口朝上设置;另一个风道的风道出风口开口朝下设置;其中,各个风道进风口处均设置有导流管。
1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风道组件,其中,风道组件为上述的风道组件。
14.本发明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部件和导流管,风道部件包括风道壁和由风道壁围成的风道;导流管的第一端与风道壁连接且通过风道壁上的开口与风道相连通,通过声波传递的原理,风道部件内的噪音从风道进入导流管后,噪音经过导流管的封闭端的反射回到风道内,某些频率的声波与风道中同样频率的声波由于相位相反而相互抵消,从而达到消音降噪的目的,解决了风道组件产生较大噪音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风道组件的爆炸图;
17.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风道组件的导流管安装后的示意图;
18.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风道组件的导流管及安装部的示意图;
19.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风道组件的导流管及安装部的剖视图;
20.图5示出了四分之一波长管的理论分析图;
21.图6示出了四分之一波长管的理论分析的声波叠加图;
22.图7示出了与本发明的风道组件的风机部件的局部爆炸图。
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4.10、风道部件;11、风道壁;12、风道;13、开口;14、风道进风口;15、风道出风口;16、蜗壳;17、蜗壳盖;20、导流管;30、风机;40、安装部;50、主管道;60、旁支管;70、橡胶套;71、橡胶垫;72、电机支架;73、定位螺栓;
25.5、螺母;6、固定夹;7、离心风叶;8、电机螺母;9、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27.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8.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4,包括风道部件10,包括风道壁11和由风道壁11围成的风道12;导流管20,导流管20的第一端与风道壁11连接且通过风道壁11上的开口13与风道12相连通,导流管20的第二端为封闭端。
30.本发明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部件10和导流管20,风道部件10包括风道壁11和由风道壁11围成的风道12;导流管20的第一端与风道壁11连接且通过风道壁11上的开口13与风道12相连通,通过声波传递的原理,风道部件10内的噪音从风道12进入导流管20后,噪音经过导流管20的封闭端的反射回到风道12内,某些频率的声波与风道12中同样频率的声波由于相位相反而相互抵消,从而达到消音降噪的目的,解决了风道组件产生较大噪音的问题。
31.需要说明的是,风道部件10中的风机30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旋转噪音,旋转噪音经过风道12传出至室内,使得风道部件10产生较大噪音,设置导流管20能够减小该旋转噪音;此外,设置导流管20除了能够减少风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旋转噪音外,还可以减少风道部件10内由于其他原因产生的噪音,如气体与风道壁11发生碰撞而向周围辐射的噪声。
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道部件10还包括风机30;风道12的风道进风口14与风机30的风机出风口相连通,风道12的风道出风口15用于送风;其中,导流管20设置在风道进风口14处。其中,蜗舌用于形成风道进风口14,相较于将导流管20设置在其他位置,设置在风道进风口14处的导流管20能够改善空调在运转过程中风机在蜗舌处的流场方向,从而改善风机在蜗舌处的旋转噪音,减小此处的噪音值,提高使用者的体验效果。
33.具体实施时,风机30用于给用户的室内送风,但风机30旋转会产生旋转噪音,风机出风口与风道12的风道进风口14相连通,旋转噪音会从随风一起从风道12的风道出风口15进入室内,因此通过在风道进风口14处设置导流管20,减小了风机30产生旋转噪音。
34.具体地,风机30设置在风道部件10的中心位置,其出风口与风道12的风道进风口14相连通,如图1所示,风道进风口14宽度较窄且位于风道部件10中心圆的圆周处,风道出风口15位于风道部件10的端部,与风道部件10端部的宽度相同,由风道进风口14延伸至风道出风口15(即图1中的从中心圆至风道部件10的上端),风道12的宽度逐渐增加。
3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流管20与风道壁11相垂直设置。
36.具体实施时,导流管20与风道壁11相垂直设置有进一步减小旋转噪音的效果。
3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风道组件还包括:安装部40,导流管20与安装部40连接,安装部40与风道壁11连接且位于风道12内,导流管20穿设在开口13内。
38.具体实施时,安装部40的设置是为了使导流管20能够安装在风道壁11上,保证与风道12相连通,从而进行噪音消除。
39.具体地,开口13与风道进风口14的形状相适配,开口13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风道进风口14的两端之间延伸,开口13绕图2中的风道部件10的中心圆设置;且开口13在风道12延伸方向上具有一定宽度,安装部40的形状与开口13相适配。其中,风道12延伸方向为图2中的上下方向。
40.具体地,开口13为弧形的条状开口。
41.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40与风道壁11可拆卸地连接。
42.具体实施时,通过拆卸安装部40,可将导流管20拆卸,这样的设置更加灵活,在不需要导流管20时,也可以将其拆卸。
4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壁11包括蜗壳16和蜗壳盖17,蜗壳16与蜗壳盖17连接以围成风道12,导流管20与蜗壳16连接,开口13设置在蜗壳16上。
44.具体实施时,蜗壳16与蜗壳盖17连接以围成风道12,风机30所产生的风得以从风道12经过而进入室内,导流管20与蜗壳16连接,在风道12的风道进风口14处消除噪音,改善风机在蜗舌处的旋转噪音问题。
45.具体地,蜗壳盖17与蜗壳16形状相同且盖设在蜗壳16上,如图1所示,所形成风道12的主体部分在蜗壳16上,蜗壳盖17仅为风道12的一侧壁,风道12中间存在通道空间,风机30所产生的风从通道空间经过并排出至用户所在的室内。
46.具体地,蜗壳盖17通过螺钉固定在蜗壳16上,风机30也通过螺钉固定在蜗壳盖17上。
4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流管20为多个,多个导流管20间隔布置。
48.具体地,导流管20的数量根据风道组件的空间位置决定。
49.可选地,导流管20为2个、3个或4个。
50.可选地,导流管20为圆管,导流管20的直径为2mm至5mm。
51.可选地,导流管20的直径为3mm。
5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流管20的长度为l/m;其中,l=λ/4,m为导流管20的个数,λ为波长。其中,导流管20的长度即为导流管的第一端至封闭端的深度,如图4所示。
53.具体实施时,导流管20的长度的设置原理如下:
54.如图5所示,四分之一波长管是根据声学原理对进气系统进行降噪而采取的一种设计结构,它是安装在主管道50上的一个封闭的旁支管60。当声波从主管道50进入旁支管60后,声波被封闭端反射回到主管道50,某些频率的声波与主管中同样频率的声波由于相位相反而相互抵消,从而达到消音降噪的目的。
55.图6所示为四分之一波长管消声器干涉原理,从理论上声波经过小孔再回到小孔孔口会与原声波产生叠加,互相抵消。旁支管60的传递损失通过公式计算,其中,l为四分之一波长管(即旁支管60)的长度(m);p为主管道截面积与旁支管截面积的比值;λ为波长(m)。旁支管的长度当a=1,2,3,

时,即l=λ/4,3λ/4,5λ/4,
……
时,传递损失达到最大。当a=1时,旁支管的长度为波长的四分之一,即l=λ/4,这就是四分之一波长管。四分之一波长管共振的频率c为声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56.根据四分之一波长管的原理设置本技术的导流管20,首先利用公式计算风机的驱动电机的旋转噪音的频率,其中,z为风机30的离心风叶的叶片数,n为驱动电机的转速,i为谐波阶数。将旋转噪音的频率带入公式中的f0,结合公式计算出λ;最后根据l=λ/4计算出l,进而计算出导流管20的长度为l/m。
57.具体地,图4中含有3个导流管20,即导流管20的长度为l/3。
58.在本实施例中,风道部件10还包括风机30;风道部件10包括两个风道12,两个风道12设置在风机30的相对两侧,两个风道12的风道进风口14均与风机30的风机出风口相连通,一个风道12的风道出风口15开口朝上设置;另一个风道12的风道出风口15开口朝下设置;其中,各个风道进风口14处均设置有导流管20。
59.具体实施时,风道部件10包括两个风道12,两个风道12的风道出风口15开口朝向相反,这样的设置可以使风道部件10在上下两个方向进行出风,实现不同风向出风的功能;并且风道组件在各个风道进风口14处均设置有导流管20,使旋转噪音在两个风道12都无法传出至室内,获得了很好地消除噪音地效果。
60.具体地,如图1所示,风道部件10为长方体形状,两个风道12分别延伸至长方体的风道部件10两端,以形成较长的风道12。
6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电机支架72上的四个定位螺栓73上套有橡胶垫71,驱动电机9四个脚上安装四个橡胶套70,四个橡胶套70与四个定位螺栓7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橡胶套70套设在相应的定位螺栓73上,各个橡胶套70通过相应的拧设在定位螺栓73上的电机螺母8与电机支架72固定连接,即通过四个电机螺母8将驱动电机固定在电机支架72上;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上有扁位,风机30的离心风叶7安装在输出轴上,通过螺母5将带有
扁位的固定夹6卡在离心风叶7处以将离心风叶7和输出轴进行固定。
6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风道组件,风道组件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风道组件。
63.本发明存在以下的有益效果:
64.本发明的风道组件的导流管20安装在两个风道12的风道进风口14处,通过声波传递原理理论分析可知,通过改善空调室内机在运转过程中风机30在蜗壳16的蜗舌处的流场方向,从而改善风机30在蜗壳16的蜗舌处的旋转噪音,减小此处旋转噪音的数值,提高使用者的体验效果。
65.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66.本发明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部件10和导流管20,风道部件10包括风道壁11和由风道壁11围成的风道12;导流管20的第一端与风道壁11连接且通过风道壁11上的开口13与风道12相连通,通过声波传递的原理,风道部件10内的噪音从风道12进入导流管20后,噪音经过导流管20的封闭端的反射回到风道12内,某些频率的声波与风道12中同样频率的声波由于相位相反而相互抵消,从而达到消音降噪的目的,解决了风道部件产生较大噪音的问题。
6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68.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