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离心泵进出水段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06:47: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离心泵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离心泵进出水段。


背景技术:

2.离心泵是指靠叶轮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来输送液体的泵。离心泵是流体机械中重要的泵类产品,适合抽送水和粘度不高的其它液体,具有流量范围大、流量和压力稳定、转速较高及结构紧凑、重量轻、操作方便可靠和维护费用低廉的优点。
3.相关技术中,离心泵包括泵体和电机,泵体包括进出水段和中段,在离心泵工作时,需要先将泵体内的空气排出,带泵体内充满液体后离心泵才能正常工作。通常都是在进出水段的排气端开设一个孔,再拧有一颗螺栓进行密封,使用时只需拧出螺栓便可排气,拧紧螺栓即可关闭排气阀。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每次泵水时都需要用工具拧出螺栓,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方便离心泵的排气,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离心泵进出水段,具有自动排气的效果。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离心泵进出水段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离心泵进出水段,包括进出水段本体,所述进出水段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上侧壁上贯穿开设有排气孔,在所述排气孔靠近所述进出水段本体的一侧铰链安装有封闭所述排气孔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出水管内。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出水管上开设排气孔并在排气孔靠近进出水段本体的一侧铰链安装密封件,在使用时,泵体内开始充入水,泵体内的空气被水流挤压从排气孔处排出;随着出水管内的水位增高,水流开始推动密封件向排气孔处靠近,当出水管内充满液体时,密封件关闭排气孔并随着出水管内的液压增高,密封件关闭越严密。
9.可选的,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出水管内的孔口周侧设置有光滑的密封平面,所述密封件设置为密封面为平面的气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排气孔位于出水管内的一端设置密封平面并将密封件设置为密封面为平面的气门,用平面的气门与密封平面配合密封排气孔密封更可靠,并且平面更便于加工。
11.可选的,所述气门上对应所述密封面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气门上设置密封圈可以有效提高密封性能,预防漏水。
13.可选的,所述出水管内固定有限制所述气门开启角度的限位杆,所述气门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搭设在所述限位杆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限位杆限制气门开启角度,在出水管内的水位升高后气门可以以较短的行程迅速关闭排气孔。
15.可选的,所述气门远离所述排气孔的一侧设置为沿出水方向逐渐远离所述排气孔的楔形面。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气门远离排气孔的一侧设置为楔形面,可以增大水流对气门的推力,提升气门压在排气孔处的压力,使气门关闭更严密。
17.可选的,所述气门远离所述排气孔的一侧固定有阻流板,当所述气门关闭时,所述阻流板的板面垂直于出水方向。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气门远离排气孔一侧设置阻流板,在使用过程中,水流推动阻流板运动,阻流板将气门向排气孔一侧推动,随着水位升高,阻流板可关闭气门,同时,随着水流增大,关闭气门的力也逐渐增大,可以使气门关闭更严密。
19.可选的,所述阻流板沿所述排气孔轴向的长度小于所述出水管的半径。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阻流板的长度设置为小于出水管的半径,只有当出水管内的水流高度达到设定高度,水流才会推动阻流板关闭气门,可以将泵体内的空气排出的更彻底一些;若将阻流板的长度设置较长,在出水管内的水位升高到一半位置时,水流便可推动阻流板关闭气门,导致泵体内的空气排不干净影响离心泵运行。
21.可选的,所述进出水段本体一侧同轴一体设置有外插接环和内插接环,所述内插接环连通所述进水管,所述外插接环与所述内插接环之间的空间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进出水段本体上开设有轴孔,所述轴孔相对所述内插接环同轴设置。
22.可选的,所述外插接环内径为180mm-200mm,所述内插接环内径为137mm-147mm,所述出水管内径与所述进水管内径均为45mm-55mm,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的端部均设置有法兰盘,所述法兰盘外径为160mm-170mm,所述法兰盘厚度均为15mm-25mm,两个所述法兰盘之间距离为340mm-350mm,所述进水管轴线与所述进出水段本体底部距离为85mm-95mm,所述轴孔内径为16mm-26mm。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通过在出水管的上侧壁上开设排气孔,并在排气孔靠近进出水段本体一侧铰链安装密封件,在离心泵开始泵水时,泵体内的空气会被水流挤压从排气孔处排出,随着出水管内的水位增加,水流开始推动密封件靠近排气孔,待水流充满出水管时,密封件封闭排气孔,随着出水管内水压的增加密封件关闭更严密;
25.通过将气门远离排气孔的一侧设置为楔形面,在水流推动气门时,楔形面可以增加水流对气门的推力,从而增加气门封闭排气孔的力,使气门关闭更严密;
26.通过在气门远离排气孔一侧设置阻流板,在离心泵正常工作时,出水管内的水流会推动阻流板,阻流板带动气门绕铰链转动封闭排气孔,并伴随着水流流速增加,水流对阻流板的推力增加,使气门关闭排气孔的力也越大,从而使气门关闭更严密。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排气阀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排气阀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排气阀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进出水段本体;11、进水管;12、出水管;121、排气孔;122、密封平面;13、法兰盘;14、外插接环;15、内插接环;16、轴孔;2、排气阀;21、气门;211、楔形面;212、阻流板;213、铰链;22、限位杆;23、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32.实施例1:
33.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的一种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离心泵进出水段,参照图1,包括进出水段本体1,在进出水段本体1的一侧同轴一体设置有外插接环14和内插接环15,进出水段本体1的两侧还一体设置有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进水管11与出水管12同轴设置,在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的端部均一体设置有连接其他部件的法兰盘13,进水管11与内插接环15相连通,外插接环14与内插接环15之间的空间与出水管12相连通,进出水段本体1上开设有轴孔16,轴孔16与内插接环15同轴设置。在出水管12的上侧开设有排气孔121,在排气孔121处设置有排气阀2。
34.参照图1和图2,排气阀2包括用于封闭排气孔121的密封件和限制气门21开启角度的限位杆22。密封件设置为气门21,气门21为圆形平板,气门21通过铰链213安装在排气孔121靠近进出水段本体1的一侧且位于出水管12内,铰链213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出水管12的轴线。在排气孔121靠近气门21的孔口周侧设置有环状的密封平面122,在气门21上对应密封平面122的位置固定有密封圈23。在使用时,气门21在水流的作用下向排气孔121转动,当水流充满整个出水管12时,气门21关闭排气孔121。
35.限位杆22设置为l形的杆件,限位杆22的一端焊接固定在排气孔121远离气门21转动铰链213的一侧,限位杆22的另一端朝向气门21,气门21在自由状态下搭在限位杆22上,使气门21处于半开状态。
36.本技术的结构尺寸设置为外插接环14内径为180mm-200mm,内插接环15内径为137mm-147mm,出水管12内径与进水管11内径为45mm-55mm,法兰盘13外径为160mm-170mm,法兰盘13厚度为15mm-25mm,两个法兰盘13之间距离为340mm-350mm,进水管11轴线与进出水段本体1底部距离为85mm-95mm,轴孔16内径16mm-26mm。
37.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在出水管12的上侧开设排气孔121并在排气孔121处铰链213安装气门21,气门21在自由状态下一侧搭在限位杆22上处于半开状态;在离心泵开始工作时,泵体内部的空气会在水流的推动下,从排气孔121排出;当出水管12内的水位变高后,水流推动气门21逐渐向排气孔121靠近;当水流充满出水管12时,气门21关闭排气孔121,并随着出水管12内的水压增大,气门21关闭越严密;相比于现有技术,无需再手动操作,使用更加的方便。
38.实施例2:
39.参照图3,本技术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气门21远离排气孔121的一侧设置为沿水流方向逐渐远离排气孔121的楔形面211。
40.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过程中,楔形面211可以增加水流对气门21的推力,从而增加气门21向上的压力,使气门21紧闭在密封平面122上,从而使气门21关闭更严密。
41.实施例3:
42.参照图4,本技术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气门21远离排气孔121一侧一体设置有阻流板212,阻流板212位于靠近气门21转动铰链213的一侧,在气门21关闭时,阻流板212的板面垂直于出水管12的轴线且阻流板212沿排气孔121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出水管12的半径。
43.本技术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在正常工作时,随着出水管12内的水位增长,水流冲击在阻流板212上,阻流板212发生偏转并带动气门21转动靠近排气孔121,随着水流增大和水位的增高,水流作用在阻流板212上的力随着增大,使气门21关闭在排气孔121上的力也增大,从而使气门21关闭更严。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