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斜拉桥施工辅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22:27: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斜拉桥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斜拉桥施工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2.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建筑高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了材料,斜拉桥主要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
3.斜拉桥是横跨江河或海湾的交通桥,环境较为复杂,为了减小外部环境对斜拉桥中斜拉索的腐蚀性,提高其寿命,都会对斜拉索的表面进行防腐处理。
4.目前在对斜拉桥中的斜拉索涂装是将斜拉索涂装之后再与索塔、桥梁施工安装,但是这样的斜拉桥施工易出现斜拉索在运输或施工过程中将其表面的防腐涂层损坏,导致斜拉索的防腐性能降低,从而造成斜拉索的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而且在斜拉桥在施工之后,斜拉索的上端处于高空位置,难以再进行二次修补涂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斜拉桥施工辅助设备,包括半弧固定座、固定爬行机构与涂装机构,两个所述半弧形固定座之间通过固定爬行机构相连接,两个半弧固定座的后端共同安装有涂装机构。
6.所述固定爬行机构包括爬行辊,两个所述半弧固定座的相对弧形端面均安装有呈矩阵排布的耳板,上下相对应的耳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爬行辊,两个爬行辊分别位于斜拉索的两侧,爬行辊的上端贯穿耳板,斜拉索两侧的爬行辊上端分别通过一号链轮链条啮合传动连接,两个半弧固定座的上端相对面均安装有从前向后等距离排布的插接板,左右两侧的插接板交错排布,半弧固定座的上端侧壁安装有连接条,连接条上铰接有从前向后等距离排布的铰推板,左右两侧的铰推板之间铰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中部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有调节螺杆,连接板的上端面滑动安装有前后对称布置的导向杆,导向杆位于调节螺杆的两侧,调节螺杆与导向杆的下端共同安装有连接插条,连接插条与调节螺杆转动连接,导向杆与连接插条固定连接,连接插条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从前向后等距离排布的插槽,插槽与插接板滑动连接,两个半弧固定座的下端通过加固组相连接。
7.所述涂装机构包括滑动板,两个所述半弧固定座的后端面均安装有弧形连接座,弧形连接座的后端面开设有弧形滑位槽,弧形滑位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滑动板的后端面安装有承重板,两个承重板的相对面均安装有前后对称布置的弧形漆料箱,弧形漆料箱的内环面安装有均匀排布且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喷头,前后相对应的弧形漆料箱之间安装有输料管,位于前侧的弧形漆料箱的前端面安装有进料管。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动板的后端面铰接有均匀排布的v型杆,v型杆的两个倾斜杆之间铰接,v型杆的后端通过左右对称布置的半环板分别将左右两侧的
v型杆相连接,v型杆与半环板之间铰接,半环板与滑动板之间安装有位于v型杆两侧的防尘布,v型杆位于两层防尘布之间,且v型杆与防尘布相连接,承重板的后端面开设有承接槽,承接槽内通过抵推弹簧安装有抵推杆,抵推杆的后端贯穿防尘布后与相对应的v型杆上开设有滑连槽滑动连接,防尘布的上下两端均安装有磁条。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半环板的后端面分别连接有两个空腔半环架,空腔半环架的内环面开设有与其内腔相连通且均匀排布的吹风孔,空腔半环架开设有均匀排布的进风孔,空腔半环架的内壁开设有均匀排布的连接槽,连接槽内通过连接弹簧杆安装有用于将进风孔堵塞的堵塞板,堵塞板的下端呈v型排布,且堵塞板的前后两端面分别与空腔半环架前后内壁抵紧,两个空腔半环架抵紧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两个空腔半环架的分切线与两个爬行辊的对称线倾斜排布。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固组包括抵推座,两个所述半弧固定座的下端均安装有抵推座,抵推座靠近斜拉索的一端为弧形结构,抵推座的下端安装有固定板,其中一个固定板的下端开设有梳齿形状的卡放槽,另一个固定板上开设有转动槽,转动槽内连接有转动筒,转动筒内滑动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固定连接,螺纹杆的前端贯穿固定板,螺纹杆上开设有卡滑槽,转动筒内安装有与卡滑槽滑动连接的卡块,转动筒上缠绕有沿其轴向均匀排布的多个加固绳索,加固绳索的一端贯穿卡放槽的水平段后共同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卡接在卡放槽内,卡放槽的水平段开设有与其相连通的拉动槽,拉动槽内滑动连接有l型挡板,固定板的前端面开设有与多个拉动槽均相连通的带动槽,带动槽内滑动连接有与多个l型挡板固定连接的拉板,位于最前侧的l型挡板与相对应的拉动槽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半弧固定座的前端面通过均匀布置的弧形座安装有弧形板,弧形板的前端面转动连接有清理刷辊,清理刷辊的后端贯穿弧形板,其中一个清理刷辊的后端贯穿半弧固定座后其后端与最前侧的爬行辊上端均安装有锥齿轮,两个锥齿轮之间啮合传动,清理刷辊的后端通过二号链轮链条啮合传动连接,弧形板上转动安装有对二号链轮链条进行抵推啮合的限位轴,限位轴位于靠近斜拉索外壁的一侧。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抵推座靠近斜拉索的端面开设有均匀排布的弹簧槽,弹簧槽内通过抵撑弹簧安装有半弧座,半弧座内滚动连接有滚珠。
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爬行辊为上下两端直径逐渐向中部减小的弧形辊结构。
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抵推座的相对端面为弧形结构。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设计的固定爬行机构与涂装机构相结合可在斜拉桥施工时对斜拉索进行涂装施工,利用固定爬行机构带动涂装机构沿斜拉索向上移动,将涂装机构送至斜拉索的上端,之后对斜拉索进行移动涂装处理,从而避免了涂装之后再将斜拉索固定安装时出现磕碰,导致涂装表面损坏的问题,提高了斜拉索的防腐性能,增长了斜拉索的使用寿命,在采用本发明所设计的斜拉桥施工辅助设备时,可将斜拉索在安装之前不进行涂装,在斜拉索与索塔固定之后再进行涂装处理,避免了斜拉索的上端处于高空难以进行涂装的问题。
16.2.本发明中的清理刷辊转动的过程中将斜拉索的侧壁清理,以便于涂装机构中的涂料有效的喷涂在斜拉索的侧壁上,防止斜拉索侧壁上的杂质颗粒较多,导致喷涂的涂层
出现凸起影响斜拉索的美观。
17.3.本发明中的喷头对斜拉索进行喷涂,在喷涂的过程中,防尘布将喷涂中散落的涂料进行阻挡,防止涂料四处飞溅造成污染的问题。
18.4.本发明风在两个空腔半环架形成的空腔内流动之后从吹风孔均匀的吹至斜拉索的表面,使得斜拉索的侧壁均可得到均匀干燥的作用,防止空气中飘荡的杂质粘附在涂层表面,同时也避免了单向受风时,斜拉索上的涂层干燥不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20.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发明固定爬行机构的前剖视图。
22.图3是本发明加固组的局部右向剖视图。
23.图4是本发明加固组的局部俯向剖视图。
24.图5是本发明涂装机构的前剖视图。
25.图6是本发明空腔半环架、吹风孔、连接弹簧杆、堵塞板、进风孔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本发明弧形板、清理刷辊、限位轴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发明清理刷辊、爬行辊与锥齿轮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29.图10是本发明图9的a-a向剖视图。
30.图11是本发明图10的b处放大图。
31.图中:1、半弧固定座;10、弧形板;101、斜拉索;11、清理刷辊;12、锥齿轮;13、限位轴;2、固定爬行机构;20、爬行辊;21、插接板;210、抵推座;211、固定板;212、卡放槽;213、转动筒;214、螺纹杆;215、卡块;216、加固绳索;217、连接杆;218、拉动槽;219、l型挡板;220、拉板;221、复位弹簧;22、连接条;23、铰推板;230、弹簧槽;231、滚珠;24、连接板;25、调节螺杆;26、导向杆;27、连接插条;3、涂装机构;30、滑动板;301、v型杆;302、防尘布;303、承接槽;304、抵推杆;305、磁条;306、半环板;31、弧形滑位槽;310、空腔半环架;311、吹风孔;312、连接弹簧杆;313、堵塞板;314、进风孔;32、承重板;33、弧形漆料箱;34、喷头;35、输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33.参阅图1,一种斜拉桥施工辅助设备,包括半弧固定座1、固定爬行机构2与涂装机构3,两个所述半弧形固定座之间通过固定爬行机构2相连接,两个半弧固定座1的后端共同安装有涂装机构3。
34.参阅图1与图2,所述固定爬行机构2包括爬行辊20,两个所述半弧固定座1的相对弧形端面均安装有呈矩阵排布的耳板,上下相对应的耳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爬行辊20,两个爬行辊20分别位于斜拉索101的两侧,爬行辊20的上端贯穿耳板,斜拉索101两侧的爬行辊
20上端分别通过一号链轮链条啮合传动连接,两个半弧固定座1的上端相对面均安装有从前向后等距离排布的插接板21,左右两侧的插接板21交错排布,半弧固定座1的上端侧壁安装有连接条22,连接条22上铰接有从前向后等距离排布的铰推板23,左右两侧的铰推板23之间铰接有连接板24,连接板24的中部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有调节螺杆25,连接板24的上端面滑动安装有前后对称布置的导向杆26,导向杆26位于调节螺杆25的两侧,调节螺杆25与导向杆26的下端共同安装有连接插条27,连接插条27与调节螺杆25转动连接,导向杆26与连接插条27固定连接,连接插条27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从前向后等距离排布的插槽,插槽与插接板21滑动连接,两个半弧固定座1的下端通过加固组相连接。
35.将左右两个半弧固定座1卡在斜拉索101上,然后通过转动调节螺杆25,调节螺杆25在转动的过程中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带动连接板24向上移动,连接板24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左右两侧的铰推板23带动左右两侧的半弧固定座1向斜拉索101移动,此时插接板21插入相对应的插槽内,直至爬行辊20与斜拉索101的侧壁抵紧,同时通过多个插接板21与插槽的配合从而提高了半弧固定座1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左右两个半弧固定座1连接不固定,之后再通过加固组将两个半弧固定座1的下端连接固定,进而提高了爬行辊20行走的稳定性。
36.左右两侧均有一个爬行辊20与带动其进行转动的驱动电机相连接,驱动电机带动与其相连接的爬行辊20转动时,爬行辊20通过一号链轮链条带动多个爬行辊20同步进行转动,爬行辊20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涂装机构3沿斜拉索101向上移动,直至将涂装机构3送至斜拉索101的顶端。
37.参阅图1、图3、图4与图9,所述加固组包括抵推座210,两个所述半弧固定座1的下端均安装有抵推座210,抵推座210靠近斜拉索101的一端为弧形结构,抵推座210的下端安装有固定板211,其中一个固定板211的下端开设有梳齿形状的卡放槽212,另一个固定板211上开设有转动槽,转动槽内连接有转动筒213,转动筒213内滑动连接有螺纹杆214,螺纹杆214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211固定连接,螺纹杆214的前端贯穿固定板211,螺纹杆214上开设有卡滑槽,转动筒213内安装有与卡滑槽滑动连接的卡块215,转动筒213上缠绕有沿其轴向均匀排布的多个加固绳索216,加固绳索216的一端贯穿卡放槽212的水平段后共同安装有连接杆217,连接杆217卡接在卡放槽212内,卡放槽212的水平段开设有与其相连通的拉动槽218,拉动槽218内滑动连接有l型挡板219,固定板211的前端面开设有与多个拉动槽218均相连通的带动槽,带动槽内滑动连接有与多个l型挡板219固定连接的拉板220,位于最前侧的l型挡板219与相对应的拉动槽218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221。
38.当爬行辊20抵紧在斜拉索101侧壁上之后,通过拉板220带动多个l型挡板219收入相对应的拉动槽218内,从而将卡放槽212的水平段打开,之后将连接杆217连带加固绳索216从固定板211的下侧卡入卡放槽212内,松开拉板220,拉板220在复位弹簧221的弹力推动下带动l型挡板219将卡放槽212的水平段闭合,从而达到对加固绳索216的限位作用,之后旋转螺纹杆214,通过螺纹杆214带动转动筒213进行转动,使得转动筒213对加固绳索216进行收卷,在转动筒213转动的过程中螺纹杆214向转动槽的后侧转动并移动,当加固绳索216将左右两侧的固定板211连接锁紧之后螺纹杆214停止转动,螺纹杆214通过与固定板211的螺纹连接从而达到对转动筒213的锁紧效果,防止转动筒213反转。
39.参阅图2,所述抵推座210靠近斜拉索101的端面开设有均匀排布的弹簧槽230,弹
簧槽230内通过抵撑弹簧安装有半弧座,半弧座内滚动连接有滚珠231,滚珠231在抵撑弹簧的作用下对斜拉索101有支撑作用,以便于半弧固定座1平稳移动。
40.参阅图2,所述爬行辊20为上下两端直径逐渐向中部减小的弧形辊结构,从而增加爬行辊20与斜拉索101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便于爬行辊20带动半弧固定座1与涂装机构3进行移动。
41.参阅图2,两个所述抵推座210的相对端面为弧形结构,以便于斜拉索101进入左右两个半弧固定座1之间。
42.参阅图1、图7、图8与图10,所述半弧固定座1的前端面通过均匀布置的弧形座安装有弧形板10,弧形板10的前端面转动连接有清理刷辊11,清理刷辊11的后端贯穿弧形板10,其中一个清理刷辊11的后端贯穿半弧固定座1后其后端与最前侧的爬行辊20上端均安装有锥齿轮12,两个锥齿轮12之间啮合传动,清理刷辊11的后端通过二号链轮链条啮合传动连接,弧形板10上转动安装有对二号链轮链条进行抵推啮合的限位轴13,限位轴13位于靠近斜拉索101外壁的一侧。
43.爬行辊20在转动的过程中通过锥齿轮12带动与其啮合转动的清理刷辊11转动,清理刷辊11通过二号链轮链条带动其余的清理刷辊11进行转动,在清理刷辊11转动的过程中将斜拉索101的侧壁清理,以便于涂装机构3中的涂料有效的喷涂在斜拉索101的侧壁上,防止斜拉索101侧壁上的杂质颗粒较多,导致喷涂的涂层出现凸起影响斜拉索101的美观,限位轴13对二号链轮链条的啮合进行支撑限位,防止链条垂落。
44.参阅图1、图5与图10,所述涂装机构3包括滑动板30,两个所述半弧固定座1的后端面均安装有弧形连接座,弧形连接座的后端面开设有弧形滑位槽31,弧形滑位槽31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30,滑动板30的后端面安装有承重板32,两个承重板32的相对面均安装有前后对称布置的弧形漆料箱33,弧形漆料箱33的内环面安装有均匀排布且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喷头34,前后相对应的弧形漆料箱33之间安装有输料管35,位于前侧的弧形漆料箱33的前端面安装有进料管。
45.参阅图1、图5、图10与图11,所述滑动板30的后端面铰接有均匀排布的v型杆301,v型杆301的两个倾斜杆之间铰接,v型杆301的后端通过左右对称布置的半环板306分别将左右两侧的v型杆301相连接,v型杆301与半环板306之间铰接,半环板306与滑动板30之间安装有位于v型杆301两侧的防尘布302,v型杆301位于两层防尘布302之间,且v型杆301与防尘布302相连接,承重板32的后端面开设有承接槽303,承接槽303内通过抵推弹簧安装有抵推杆304,抵推杆304的后端贯穿防尘布302后与相对应的v型杆301上开设有滑连槽滑动连接,防尘布302的上下两端均安装有磁条305。
46.左右两侧的防尘布302均通过滑动板30连接在半弧固定座1的弧形连接座上,在半弧固定座1移动的过程中带动防尘布302与承重板32上同步移动,直至两个半环板306相抵紧,此时两侧的防尘布302在磁条305的吸附作用下紧贴,之后如果半弧固定座1继续移动,则滑动板30沿弧形连接座上的弧形滑位槽31进行滑动,避免防尘布302与承重板32的连接影响半弧固定座1的移动的问题。
47.在固定爬行机构2将涂装机构3送至斜拉索101顶端时,安装在半环板306上的空腔半环架310与斜拉索101相连接的索塔相抵紧,此时半环板306挤压v型杆301向承重板32移动,而抵推杆304的上端沿滑连槽滑动并向承接槽303内收缩,从而保证涂装机构3可以对斜
拉索101涂装最大至范围。
48.进料管与现有的涂料输送设备相连接,涂料输送设备通过进料管与输料管35进入两个弧形漆料箱33内,之后通过喷头34对斜拉索101进行喷涂,在喷涂的过程中,防尘布302将喷涂中散落的涂料进行阻挡,防止涂料四处飞溅造成污染的问题,而弧形漆料箱33前后对称排布达到多重喷涂的效果,避免出现喷涂不均匀的问题。
49.参阅图1、图6与图10,两个所述半环板306的后端面分别连接有两个空腔半环架310,空腔半环架310的内环面开设有与其内腔相连通且均匀排布的吹风孔311,空腔半环架310开设有均匀排布的进风孔314,空腔半环架310的内壁开设有均匀排布的连接槽,连接槽内通过连接弹簧杆312安装有用于将进风孔314堵塞的堵塞板313,堵塞板313的下端呈v型排布,且堵塞板313的前后两端面分别与空腔半环架310前后内壁抵紧,两个空腔半环架310抵紧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两个空腔半环架310的分切线与两个爬行辊20的对称线倾斜排布。
50.当风从一侧的对斜拉索101上的涂层进行吹风干燥时,风从相对应一侧的进风孔314进入,风进入空腔半环架310的内腔之后沿其内墙进行流动,并从吹风孔311对斜拉索101进行均匀吹风干燥,当风流动至其它的进风孔314位置时,相对应的堵塞板313在风力的吹动作用下向上移动将进风孔314堵上,从而避免进入的风流失的问题,而堵塞板313的下端为v型结构可使得任意方向从相对应的进风孔314吹入的风均可将其余的进风孔314堵上,风在两个空腔半环架310形成的空腔内流动之后从吹风孔311均匀的吹至斜拉索101的表面,使得斜拉索101的侧壁均可得到均匀干燥的作用,防止空气中飘荡的杂质粘附在涂层表面,同时也避免了单向受风时,斜拉索101上的涂层干燥不均匀的问题。
51.工作时,将半弧固定座1放置在斜拉索101的两侧,然后通过固定爬行机构2与固定爬行机构2中的加固组将半弧固定座1固定,使得爬行辊20抵在斜拉索101的侧壁上,此时涂装机构3包覆在斜拉索101的侧壁上,然后通过固定爬行机构2带动涂装机构3向上移动,直至固定爬行机构2将涂装机构3带到斜拉索101的顶端,之后启动涂装机构3对斜拉索101的侧壁进行喷涂,同时固定爬行机构2带动涂装机构3向下移动,从而达到斜拉索101从上向下移动喷涂的效果,固定爬行机构2位于涂装机构3的前侧,可避免斜拉索101上喷涂之后爬行辊20将涂层刮花的问题,在移动的过程中空气中的风从空腔半环架310上的进风孔314进入其空腔内,然后通过吹风孔311将风均匀吹至斜拉索101的侧壁上,使得斜拉索101得到均匀的快速干燥,防止空气中飘荡的杂质粘附在涂层表面,同时也避免了单向受风时,斜拉索101上的涂层干燥不均匀的问题。
52.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