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22:51: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热器的领域,尤其涉及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磁炉、电热炉、电陶炉等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电热料理烹饪器具,其通过通电发热的方式替代了燃烧发热的方式,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方便。
3.但是目前市面上电磁炉能效一般不超过60%,即使较好的电热炉,其热能效也不超过80%,而电陶炉由于采用红外线发热技术原理,其热能效较高,但是同时会产生的热辐射和电磁辐射,长期使用不利于人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热器具热能效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加热盘,还包括依次设置的陶瓷绝缘层、发热层以及隔热层;
7.所述陶瓷绝缘层紧附于所述加热盘下端;
8.所述发热层紧附于所述陶瓷绝缘层下端,所述发热层为薄膜发热片,且导电后可发出热量通过所述陶瓷绝缘层导热至所述加热盘上;
9.所述隔热层设于所述发热层下端且位于所述底座内,所述隔热层贴近所述加热盘下端以促进所述薄膜发热片的热量向上传递且阻隔所述薄膜发热片的热量向下传递。
10.如上所述的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所述陶瓷绝缘层也为薄片型,以高温烧结的方式牢固地结合于所述加热盘下端,钢瓷结合。
11.如上所述的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所述薄膜发热片的厚度小于0.2mm,且贴于所述陶瓷绝缘层下端。
12.如上所述的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所述薄膜发热片包括火线端和零线端,所述薄膜发热片为从至火线端到零线端连续弯曲的蜿蜒形状,充分地布满在料理机的加热区且所述火线端和零端位于同一侧,所述薄膜发热片从火线端连续弯曲延伸一定距离后通过一长直段反向延伸至所述零线端处。
13.如上所述的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所述隔热层为气相纳米氧化硅材料制成。
14.如上所述的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加热盘下端且包覆在所述隔热层外侧的安装盘。
15.如上所述的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所述发热层的外轮廓尺寸小于所述陶瓷绝缘层以及隔热层的外轮廓尺寸。
16.如上所述的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还包括用于测温的热电偶,所述热电偶包括测温本体,所述测温本体上端为测温平面,所述测温本体通过测温平面贴合在片状的薄膜发
热片下端以直接测量薄膜发热片的温度值。
17.如上所述的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支架上的限温开关。
18.如上所述的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所述隔热层上开设有贯穿其上下两端面的镂空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测温本体以及限温开关通过穿过所述镂空部与薄膜发热片下端接触。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20.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其通过薄片性的薄膜发热片作为发热层以及下侧的隔热层,将热量定向向上传递,且隔热层距离加热盘底部距离较少,有效减低热量向四周散失,从而使得热量仅能向上传递到加热盘上,大大提升整个装置的热效率,本方案的有效改进,其热效率可高达90%以上。
21.2、本实用新型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采用陶瓷绝缘层作为绝缘层以及利用其导热性将发热层的热能传递到加热盘上,使得加热盘受热更加均匀,而且其采用烧结的方式设置在加热盘下端,增加与加热盘的结合度,导热的效果更好,其耐高温可达到800℃以上,满足装置的使用。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的结构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25.图3为薄膜发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1的半剖视图;
27.图5为图4的a部放大图;
28.图6为热电偶与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图6的爆炸图;
30.图8为测温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3.如图1至图8所示,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包括底座1、设于底座1上的加热盘2,还包括依次设置的陶瓷绝缘层3、发热层4以及隔热层5;所述陶瓷绝缘层3紧附于所述加热盘2下端;所述发热层4紧附于所述陶瓷绝缘层3下端,所述发热层4为薄膜发热片,且导电后可发出热量通过所述陶瓷绝缘层3导热至所述加热盘2上;所述隔热层5设于所述发热层4下端且位于所述底座1内,所述隔热层5贴近所述加热盘2下端以促进所述薄膜发热片的热量向上
传递且阻隔所述薄膜发热片的热量向下传递。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其通过薄片性的薄膜发热片作为发热层以及下侧的隔热层,将热量定向向上传递,且隔热层距离加热盘底部距离较少,有效减低热量向四周散失,从而使得热量仅能向上传递到加热盘上,大大提升整个装置的热效率。
34.进一步地,所述陶瓷绝缘层3也为薄片型,以烧结的方式设于所述加热盘2下端。具体地,本方案中陶瓷绝缘层3包括氧化镁、氧化铝、氧化硼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结合,其耐高温的性能更好,最高可满足800℃。而采用特殊烧结的方式有利于金属料理盆与陶瓷绝缘层受热时保持热膨胀系数基本一致,增加其与加热盘的结合强度,使得导热的效果更佳。
35.本方案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薄膜发热片的厚度小于0.2mm,且贴于所述陶瓷绝缘层3下端。薄膜发热片采用耐高温1000度金属发热带经过蚀刻的方式或五金冲裁加工而成,使得本装置能够起到启动即可快速加热的效果,大大提升效率。
36.具体地,所述薄膜发热片包括火线端41零线端42,所述薄膜发热片为从火线端41至零线端42连续弯曲的蜿蜒形状,且所述火线端41和零线端42位于同一侧,所述薄膜发热片从火线端41连续弯曲延伸一定距离后通过一长直段43反向延伸至所述零线端42处。采用连续弯折的蜿蜒形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薄膜发热片与上端陶瓷绝缘层3的贴合面的面积,从而提升热效率。
37.而且,连续弯折的蜿蜒形状之间的间隙一般不超过3mm,在方便制造的同时,减少不发热的无效面积,合理的结构设计从而提升其热效率,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
38.又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层5为气相纳米氧化硅材料制成。其隔热性能好,便于阻隔发热层的热量向下传递,提升热效率的同时,保护底座不会发热,符合了产品安全要求。
39.另外,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加热盘2下端且包覆在所述隔热层5外侧的安装盘6。相当于通过所述安装盘6将隔热层5压向发热层,且起到锁紧的作用,保证了隔热层的隔热效果。
40.具体地,本方案中,底座上也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容置腔11,在本装置组装完成后,加热盘底部、陶瓷绝缘层、加热层以及隔热层均位于该容置腔内。
41.另外,所述发热层4的外轮廓尺寸小于所述陶瓷绝缘层3以及隔热层5的外轮廓尺寸。由于发热层为薄片型,即相当于通过大尺寸的隔热层包覆发热层,以提升隔热效果。
42.如图6至图8所示,本方案还包括用于测温的热电偶91,所述热电偶91包括测温本体,所述测温本体上端为测温平面901,所述测温本体通过测温平面901贴合在片状的薄膜发热片4下端以直接测量薄膜发热片4的温度值。其通过测温本体直接贴于发热片上,对发热源进行直接测温调控,从而具有感温迅速、准确的效果。而且本方案用于与薄膜发热片的配合,结合测温本体上端面改进为较大的平面结构(相对于探头的结构),其与发热片的贴合面积更大,有效提升测温的精准度,而且便于系统的准确控温。
43.进一步地,所述测温本体整体形状为“工”字型且为偏平状结构,其相对的两侧面形成内凹的卡接口902。本方案对于感温本体的感温平面进行改进,通过整个上端面与薄膜发热片的贴合,进行准确快速的测温。而且,在两侧设置卡接口,便于快速安装固定。
44.又进一步地,本方案还包括安装支架93,所述安装支架93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测温本体的安装位931。便于固定安装至电热料理设备上。
45.而且,所述安装位931上设有可伸入至测温本体的卡接口902内将所述测温本体卡紧的扣接部932。本方案通过扣接部与热电偶上的卡接口进行快速结合。
46.另外,为了简化本方案的结构,所述扣接部932由所述安装位931的四角方位处的小块向上弯折而成。
47.再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93上设有两个所述的安装位931,且两所述的安装位931相对于安装支架93的中心两侧分布。通过设置2个对称分布的测温热电偶,对薄膜发热片的2侧同时进行测温,增加温感的准确性。
48.本方案中,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支架93上的限温开关92。通过设置限温开关,有利于保护薄膜发热片,当超过最大温度值时,使系统停止升温。
49.具体地,所述安装支架93呈“十”字形状,所述安装支架93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所述限温开关92的第二安装位921,且两所述的第二安装位921相对于安装支架93的中心两侧分布。简单的结构,同理增加其工作的可靠性。
50.而且,所述限温开关92上端为圆形平面。同样其上端面与薄膜发热片贴合,能够提升测温的准确性。
51.再具体地,所述隔热层5上开设有贯穿其上下两端面的镂空部51,所述安装支架93上的测温本体以及限温开关92通过穿过所述镂空部51与薄膜发热片下端接触。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5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热膜智能料理装置,其通过薄片性的薄膜发热片作为发热层以及下侧的隔热层,将热量定向向上传递,且隔热层距离加热盘底部距离较少,有效减低热量向四周散失,从而使得热量仅能向上传递到加热盘上,大大提升整个装置的热效率,本方案的有效改进,其热效率可高达90%以上。
53.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