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的制作方法

2022-06-07 22:44: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板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


背景技术:

2.现浇混凝土时,会在地面铺设复合保温板,即可避免地下水等渗透,导致房间内部出现温度下降的问题,常见在混凝土浇筑时,在地面铺设复合保温板,至此研发出一种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
3.在现有的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中,复合保温板为一个整块形状,至此在宽度不均匀的地面进行铺设时,难以对复合保温板进行裁切,常通过大型切割装置对复合保温板进行裁切,导致加工时造成浪费时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具备通过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保温装置加固层一、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保温装置加固层二和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的内侧开设有裁切辅助孔,且带动裁切辅助孔对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保温装置加固层一、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保温装置加固层二和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之间拆分成不同大小的区块,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整体过大时,可通过敲打裁切辅助孔的位置,即可方便在裁切辅助孔的位置进行分离,即可快速根据土地大小和形状裁切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即可带动装置方便进行铺设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包括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所述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保温装置加固层一,所述保温装置加固层一的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的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的内部开设有吸潮圆形凹槽,所述第二保温层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保温装置加固层二,所述保温装置加固层二的下部固定连接有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所述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一侧的内部开设有裁切辅助孔,所述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的下部固定连接有防滑板,所述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混凝土浇筑板,所述混凝土浇筑板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混凝土浇筑加固杆。
6.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相互交叉叠加摆放,所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内部均开设有吸潮圆形凹槽,两个所述吸潮圆形凹槽叠加呈九十度。
7.优选的,所述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保温装置加固层二和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的左侧有前端均以二十厘米间距开设有裁切辅助孔,所述裁切辅助孔上下间距保持在一厘米之间。
8.优选的,所述防滑板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的下部以二十厘米的正方形为一个整体纵横交叉排列,每个整体之间的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间距呈一厘米。
9.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浇筑板与每组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之间的位置相互对齐安
装,所述裁切辅助孔开设在两个混凝土浇筑板连接处之间,所述混凝土浇筑加固杆在混凝土浇筑板的上部等间距排列,所述混凝土浇筑加固杆呈t字形。
10.与现有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对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该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通过保温装置加固层一和保温装置加固层二对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之间的位置进行夹持限定,同时装置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内部均开设有吸潮圆形凹槽,即可带动装置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呈折叠交叉摆放,即可带动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之间开设的吸潮圆形凹槽保持在垂直状态,即可增加装置使用时交叉的稳定性,并装置吸潮圆形凹槽可带动潮气进行吸收,即可增加装置的防潮保温性能。
12.2、该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通过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保温装置加固层二和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的左侧有前端均以二十厘米间距开设有裁切辅助孔,即可带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保温装置加固层二和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内部形成间距为二十厘米正方形的立柱,并装置裁切辅助孔之间的间距为一厘米,即可通过敲击裁切辅助孔,即可方便带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保温装置加固层二和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之间进行拆分,即可在装置在铺设过程中,方便对多余部分进行拆卸,即可增加装置安装时铺设时增加便捷性。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体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体仰视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a处放大示意图。
16.图中:1、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2、保温装置加固层一;3、第一保温层;4、第二保温层;5、吸潮圆形凹槽;6、保温装置加固层二;7、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8、裁切辅助孔;9、防滑板;10、混凝土浇筑板;11、混凝土浇筑加固杆。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图2和图3,一种现浇混凝土地下用复合保温板,包括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1,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1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保温装置加固层一2,保温装置加固层一2对第一保温层3的上部进行防护,保温装置加固层一2的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温层3,第一保温层3的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温层4,第一保温层3和第二保温层4交叉摆放,增加保温效果,第一保温层3的内部开设有吸潮圆形凹槽5,吸潮圆形凹槽5的内部形成凹槽状,带动潮气进行吸收,并增加装置使用时的吸潮保护性能,第二保温层4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保温装置加固层二6,保温装置加固层二6对第二保温层4的下部进行防护,保温装置加固层二6的下部固定连接有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增加装置整体的抗性,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1一侧的内部开设有裁切辅助孔8,上下两个裁切辅助孔8间距一厘米,裁切
时方便定位,从而方便根据装置大小进行切除安装,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的下部固定连接有防滑板9,防滑板9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浇筑时避免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的位置出现偏移,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1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混凝土浇筑板10,混凝土浇筑板10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混凝土浇筑加固杆11,混凝土浇筑加固杆11增加与混凝土之间交叉贴合效果。
19.参考图3,第一保温层3和第二保温层4相互交叉叠加摆放,第一保温层3和第二保温层4的内部均开设有吸潮圆形凹槽5,两个吸潮圆形凹槽5叠加呈九十度,通过带动装置保温装置加固层一2和保温装置加固层二6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温层3和第二保温层4,同时带动保温装置加固层一2和保温装置加固层二6对第一保温层3和第二保温层4之间的位置进行夹持限定,同时装置第一保温层3和第二保温层4的内部均开设有吸潮圆形凹槽5,即可带动装置第一保温层3和第二保温层4呈折叠交叉摆放,即可带动第一保温层3和第二保温层4之间开设的吸潮圆形凹槽5保持在垂直状态,即可增加装置使用时交叉的稳定性,并装置吸潮圆形凹槽5可带动潮气进行吸收,即可增加装置的防潮保温性能。
20.参考图1和图3,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1、2、第一保温层3、第二保温层4、保温装置加固层二6和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的左侧有前端均以二十厘米间距开设有裁切辅助孔8,裁切辅助孔8上下间距保持在一厘米之间,通过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1、2、第一保温层3、第二保温层4、保温装置加固层二6和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的左侧有前端均以二十厘米间距开设有裁切辅助孔8,即可带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1、2、第一保温层3、第二保温层4、保温装置加固层二6和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内部形成间距为二十厘米正方形的立柱,并装置裁切辅助孔8之间的间距为一厘米,即可通过敲击裁切辅助孔8,即可方便带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1、2、第一保温层3、第二保温层4、保温装置加固层二6和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之间进行拆分,即可在装置在铺设过程中,方便对多余部分进行拆卸,即可增加装置安装时铺设时增加便捷性。
21.参考图2,防滑板9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的下部以二十厘米的正方形为一个整体纵横交叉排列,每个整体之间的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间距呈一厘米,通过带动装置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的下部安装有防滑板9,并带动防滑板9相互交叉排列,并带动防滑板9摆放在地面,即可增加防滑板9与地面之间接触力,避免装置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滑动的问题。
22.参考图1和图2,混凝土浇筑板10与每组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之间的位置相互对齐安装,裁切辅助孔8开设在两个混凝土浇筑板10连接处之间,混凝土浇筑加固杆11在混凝土浇筑板10的上部等间距排列,混凝土浇筑加固杆11呈t字形,通过带动装置混凝土浇筑板10与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之间相互对齐安装,即可带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1区块裁切时,可带动装置整体进行拆卸,同时装置混凝土浇筑板10的上部均匀的固定连接有混凝土浇筑加固杆11,即可带动混凝土浇筑加固杆11与混凝土现浇时,可带动混凝土浇筑加固杆11与混凝土之间贴合增加紧密性,从而避免混凝土浇筑时出现不重合的问题。
23.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带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摆放在地面上,带动防滑板9与地面接触,同时当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整体过大时,带动裁切辅助孔8的位置敲打,方便带动整块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二7进行分离,即可带动装置根据空间大小进行调节摆放,同时带动复合保温板防护层一1进行拼接时,通过装置第一保温层3和第二保温层4交叉摆放,带动吸潮圆形凹槽5呈九十度叠加摆放,并经过吸潮圆形凹槽5对地底的潮气进行吸收,从而起
到防潮保温的作用,同时在混凝土浇筑板10的上部浇筑混凝土,并带动装置混凝土浇筑加固杆11与混凝土之间进行重合,即可增加混凝土浇筑板10与混凝土之间接触增加稳固性,避免松动的问题。
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