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施工混凝土自动浇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03:39: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浇筑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混凝土自动浇筑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领域中,混凝土浇筑工作一直是房屋修建、公路铺设等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混凝土浇筑是按一定比例把料浆、水泥、生石灰、和砂石等进行搅拌后,将其倒入自动浇灌装置中,利用自动浇灌装置对建筑进行混凝土浇筑。
3.但本技术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混凝土浇灌装置在浇灌混凝土时,容易造成初凝,浇筑时混凝土的软硬不均匀,造成密度不均影响工程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不满足当前社会对混凝土浇灌装置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混凝土自动浇筑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混凝土浇灌装置在浇灌混凝土时,容易造成初凝,浇筑时混凝土的软硬不均匀,造成密度不均影响工程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不满足当前社会对混凝土浇灌装置的需求技术问题,实现了减少混凝土在自动浇筑前初凝,影响自动浇灌装置浇筑质量的情况出现。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混凝土自动浇筑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底部设置有混匀机构,所述混匀机构包括混匀电机、支撑轴和混匀板。所述固定箱底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混匀电机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混匀电机输出轴竖直朝上设置。所述支撑轴轴底端与所述混匀电机输出轴连接。所述混匀板卡接在所述支撑轴内。
6.进一步的,所述混匀板包括底板和凸起。所述支撑轴上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底板与所述容纳槽过盈配合。所述凸起有多个,多个所述凸起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上。
7.进一步的,所述凸起横截面呈半圆状。
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箱内安装有搅拌箱,所述搅拌箱与所述固定箱通过进料管连通,所述进料管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构,所述第一搅拌机构包括转轴和旋转叶。所述转轴两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进料管内。所述旋转叶有多个,多个所述旋转叶圆周阵列在所述转轴上。
9.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箱通过固定机构固定在所述固定箱内,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环和固定杆。所述搅拌箱上开设有第二卡接槽,所述固定环安装在所述第二卡接槽上。所述固定杆一端与所述固定环连接,所述固定杆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箱连接。
10.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1.1、由于在固定箱底部设置有混匀机构,因此当混凝土在固定箱底部时,混匀装置可保持混凝土不在固定箱底部凝聚,使混凝土在固定箱内保持一定的软度,不易凝固。
12.2、由于混匀板包括底板和凸起,因此混匀板表面不是平滑的,增大了混凝土与混
匀板的摩擦力,保证了混匀板可带动混凝土转动。
13.3、由于进料管上设置有第一搅拌机构,通过第一搅拌机构使得混凝土可掉入搅拌箱的每个角落,使混凝土在搅拌箱搅拌的更充分。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的剖视图;
1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混匀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底座;11、移动轮;12、支撑板;13、扶手;14、轴套;15、支撑杆;2、固定箱;21、进料管;211、第一卡接槽;22、进料孔;23、进料斗;24、安装槽;25、导料管;3、搅拌箱;31、第二卡接槽;32、出料管;4、第一搅拌机构;41、转轴;42、旋转叶;5、固定机构;51、固定环;52、固定杆;6、第二搅拌机构;61、搅拌电机;62、转杆;63、搅拌叶片;7、混匀机构;71、混匀电机;72、支撑轴;73、容纳槽;74、混匀板;741、底板;742、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混凝土自动浇筑装置,通过在固定箱2底部设置混匀机构7,混匀机构7通过混匀电机71带动支撑轴72在固定箱2底部旋转,支撑轴72再带动混匀板74转动,混匀机构7通过混匀板74搅拌固定箱2底部的混凝土,以防止混凝土在固定箱2底部凝结成块。本技术有效减少了混凝土在自动浇筑前初凝,影响自动浇灌装置浇筑质量的情况出现。
21.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22.参照图1、图2,本技术为一种建筑施工混凝土自动浇筑装置包括底座1、固定箱2、搅拌箱3。固定箱2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搅拌箱3悬空设置在固定箱2内。搅拌箱3和固定箱2通过进料管21连通。进料管21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构4,第一搅拌机构4用于将进入进料管21的混凝土均匀洒落至搅拌箱3内。搅拌箱3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构6,第二搅拌机构6用于将人工初步搅拌的混凝土搅拌均匀。固定箱2底部设置有混匀机构7,混匀机构7用于防止混凝土初凝在固定箱2底部。
23.参照图1、图2,底座1底部四角均固定连接有移动轮11,底座1一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板12,支撑板12与底座1呈145度倾斜设置,支撑板1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扶手13,扶手13横截面呈圆形,且扶手13长度与底座1宽度相等。工作人员通过扶手13推动底座1移动,倾斜设置的支撑板12有利于工作人员更好的推动底座1。固定箱2呈圆柱形,固定箱2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孔22,进料孔22上固定安装有进料斗23,进料斗23与进料管21连通。工作人员按一定比例把料浆、水泥、生石灰、和砂石等进行初搅拌形成混凝土,初搅拌后通过进料斗23将混凝土倒入固定箱2内。固定箱2底部固定安装有导料管25,导料管25设置在固定箱2远离支撑板12的一侧,搅拌均匀的混凝土通过导料管25浇灌至模具中。
24.参照图2、图3,第一搅拌机构4设置在进料管21靠近搅拌箱3的一端,第一搅拌机构
4包括转轴41和旋转叶42。进料管21相对的两侧开设有第一卡接槽211,转轴41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一卡接槽211内。旋转叶42有八个,八个旋转叶42圆周阵列在转轴41上,且八个旋转叶42中有三个位于搅拌箱3内。在进料管21混凝土进入进料管21后会掉落在旋转叶42上,旋转叶42会在混凝土的重力影响下开始转动,由于第一搅拌机构4设置在进料管21靠近搅拌箱3的一端,所以混凝土会在搅拌叶的带动下掉落至搅拌箱3的各个角落,有利于混凝土在搅拌箱3内搅拌均匀。
25.参照图2、图4,搅拌箱3呈圆球状,搅拌箱3靠近固定箱2顶部的一侧与进料管21连通,搅拌箱3远离固定箱2顶部的一侧开设有出料管32。混凝土通过进料管21进入搅拌箱3内,再通过出料管32从搅拌箱3中导出。搅拌箱3通过固定机构5固定在固定箱2内。固定机构5包括固定环51和固定杆52。搅拌箱3上开设有第二卡接槽31,第二卡接槽31横截面呈圆形。固定环51卡接在第二卡接槽31上。固定杆52有八个,八个固定杆52圆周阵列分布在固定环51上。固定杆52一端与固定环51固定连接,固定杆52另一端与固定箱2固定连接。
26.参照图2,第二搅拌机构6包括搅拌电机61、转杆62和搅拌叶片63。固定箱2远离支撑板1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搅拌电机61,搅拌电机61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转杆62,转杆62横向穿过固定箱2并固定在底座1上。转杆62远离搅拌电机61的一侧套设有轴套14,轴套14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15,支撑杆15远离轴套14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转杆62上固定安装有五个搅拌叶片63,搅拌叶片63设置在搅拌箱3内,且每个搅拌叶片63的直径都略小于该处搅拌箱3竖截面的直径,五个搅拌叶片63沿转杆62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搅拌机构6通过搅拌电机61带动转杆62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安装在转杆62上的搅拌叶片63转动,通过搅拌叶片63的快速搅拌使混凝土在搅拌箱3搅拌均匀。
27.参照图2、图5,混匀机构7与出料管32间隔设置,混匀机构7包括混匀电机71、支撑轴72和混匀板74。固定箱2底部中心处开设有安装槽24,混匀电机71固定安装在安装槽24内,混匀电机71输出轴竖直朝上设置。支撑轴72轴底端与混匀电机71输出轴连接,支撑轴72底端与安装槽24槽口抵接,且支撑轴72底面积大于安装槽24槽口面积,因此支撑轴72可将安装槽24密封,混凝土因此不会进入安装槽24内。支撑轴72上开设有4个容纳槽73,每个容纳槽73内均卡接有一个混匀板74。混匀板74包括底板741和凸起742。底板741与容纳槽73过盈配合。凸起742有五个,五个凸起742均匀分布在底板741上。由于混匀板74包括底板741和凸起742,因此混匀板74表面不是平滑的,增大了混凝土与混匀板74的摩擦力,保证了混匀板74可带动混凝土转动。混匀机构7通过混匀电机71带动支撑轴72在固定箱2底部旋转,支撑轴72再带动混匀板74转动,混匀机构7通过混匀板74搅拌固定箱2底部的混凝土,以防止混凝土在固定箱2底部凝结成块。
28.本技术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
29.工作人员在搅拌装置外按一定比例把料浆、水泥、生石灰、和砂石等进行初搅拌后,将初搅拌后的混凝土通过进料斗23进入进料管21,在进料管21内的第二搅拌机构6带动下,将初搅拌的混凝土分散撒入搅拌箱3内。初搅拌的混凝土在搅拌箱3内经由第二搅拌机构6搅拌均匀,通过出料管32进入固定箱2。进入固定箱2内的混凝土,在混匀机构7的带动下缓慢旋转,减少凝固,并且通过导料管25导出固定箱2。
30.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实施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
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