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纤维素生产燃气烘干炉废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01:53: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环保废气设备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纤维素生产燃气烘干炉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通常需要进行处理,并且随着有毒有害成分的不同,所使用的处理装置也不同。
3.相关技术中,纤维素在生产过程会利用烘干炉对废气进行加热处理,使废气在加热过程中挥发分解,在排放到大气中。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废气中的部分气体在加热过程中难以完全挥发和分解,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废气中含有大量余热,直接排放属于资源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有效利用废气中的余热,本技术提供一种纤维素生产燃气烘干炉废气处理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纤维素生产燃气烘干炉废气处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纤维素生产燃气烘干炉废气处理系统,包括烘干炉本体,所述烘干炉本体设置有进气室、焚烧室、换热室和排气室,所述进气室设置在烘干炉本体的底部,所述焚烧室设置在烘干炉本体的中部,所述排气室设置在烘干炉本体的上部,所述换热室设置在焚烧室与排气室之间。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烘干炉本体的进气室便于对废气进行抽取收集,便于进一步在焚烧室中进行废气的充分燃烧,然后利用换热室将热气进行有效循环利用,废气排往排气室,最后通过排气室将生产纤维素过程产生的废气,经过焚烧分解处理后排向大气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提高对废气余热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9.可选的,所述进气室内设置有抽气机,所述进气室外部的一侧设置有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与抽气机连通。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气室内设置抽气机便于将进气管道中产生的废气吸入进气室进行下一步的集中处理。
11.可选的,所述进气管道与进气室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固定连接在进气管道的内壁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利用过滤网将进气管道中废气含有的废渣进行过滤,以使废气在后续处理中得到彻底处理净化。
13.可选的,所述进气室与焚烧室之间设置有加热室,所述加热室中设置有设置有催化剂板,所述催化剂板固定连接在加热室的内壁上,所述催化剂板的端面上均匀开设有通
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热室对废气进行预先加热,便于下一道工序的处理,利用催化剂板有利于废气充分发生反应,利用催化剂板上的通孔可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催化效率。
15.可选的,所述焚烧室背离进气管道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中安装有用于焚烧的燃烧机,所述燃烧机的喷火出口朝向焚烧室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安装槽便于安装固定燃烧机,利用燃烧机为焚烧室提供火源,便于废气充分燃烧发生分解,以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17.可选的,所述换热室中设置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安装槽同向的一侧连接有新鲜空气管道,所述换热器与安装槽反向的一侧连接有热气管道,所述热气管道与加热室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与换热器连接的新鲜空气管道便于将新鲜空气与充分燃烧后的废气交换热量,使新鲜空气升温,经热气管道输送至加热室,为加热室提供加热所需热量,以减少加热所需能源,同时能够有效利用废气处理产生的余热。
19.可选的,所述排气室内设置有排气机,所述排气室外部背离进气管道的一侧设置有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与排气机连通。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排气室内设置排气机便于将充分燃烧的废气经排气管道排出到大气层中。
21.可选的,所述烘干炉本体的外壁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固定连接在焚烧室的外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保温层固定连接在焚烧室的外层,一方面起到保温作用,避免焚烧室热量向外扩散,另一方面可起防护作用,防止人员烫伤产生安全事故。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在使用本技术装置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烘干炉本体的进气室便于对废气进行抽取收集,便于进一步在焚烧室中进行废气的充分燃烧,然后利用换热室将热气进行有效循环利用,废气排往排气室,最后通过排气室将生产纤维素过程产生的废气,经过焚烧分解处理后排向大气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提高对废气余热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5.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热室对废气进行预先加热,便于下一道工序的处理,利用催化剂板有利于废气充分发生反应,利用催化剂板上的通孔可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催化效率;
26.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与换热器连接的新鲜空气管道便于将新鲜空气与充分燃烧后的废气交换热量,使新鲜空气升温,经热气管道输送至加热室,为加热室提供加热所需热量,以减少加热所需能源,同时能够有效利用废气处理产生的余热。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烘干炉本体;2、进气室;21、抽气机;22、进气管道;23、过滤网;3、
焚烧室;31、安装槽;32、燃烧机;4、换热室;41、换热器;42、新鲜空气管道;43、热气管道;5、排气室;51、排气机;52、排气管道;6、加热室;61、催化剂板;611、通孔;7、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通常需要进行处理,并且随着有毒有害成分的不同,所使用的处理装置也不同;纤维素在生产过程会利用烘干炉对废气进行加热处理,使废气在加热过程中挥发分解,在排放到大气中。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纤维素生产燃气烘干炉废气处理系统。参照图1和图2,一种纤维素生产燃气烘干炉废气处理系统包括烘干炉本体1,在烘干炉本体1中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进气室2、加热室6、焚烧室3、换热室4和排气室5,并且在焚烧室3的外层设置有保温层7。
33.本技术实施例中,进气室2设置在烘干炉本体1的最底部,在烘干炉本体1的底部表面设置有四个支脚架,用来支撑烘干炉本体1,在进气室2中设置有抽气机21,在进气室2外部的左侧位置固定连接有进气管道22,进气管道22与抽气机21连通,在进气管道22与进气室2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23,过滤网23固定连接在进气管道22的内壁上,利用抽气机21便于将进气管道22中的废气吸入进气室2进行收集,利用过滤网23可将废气中含有的废渣进行过滤,方便废气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得到彻底处理和净化,以便最终达到排放标准。
34.本技术实施例中,在进气室2的上层设置有加热室6,加热室6主要用于对废气进行预加热,在加热室6中设置有三片催化剂板61,三片催化剂板61等间距固定连接在加热室6的内壁上,在催化剂板61的端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611,利用催化剂板61有利于加快废气之间的反应速度,利用催化剂板61上的通孔611增大废气与催化剂的接触面积,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35.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加热室6的上层设置有焚烧室3,焚烧室3主要用于对废气进行充分燃烧分解,以使废气中含有的有毒有害气体经过燃烧分解成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气成分,在焚烧室3外部的右侧向外凸出设置有安装槽31,安装槽31设置为矩形槽,在安装槽31中固定安装有燃烧机32,燃烧机32的出火口朝向焚烧室3内,利用燃烧机32向焚烧室3提供火源,便于将废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充分燃烧分解处理,最终到达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6.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烘干炉本体1的外壁设置有保温层7,保温层7固定连接在焚烧室3的外层,保温层7将安装槽31包裹在内,利用保温层7一方面起到保温作用,避免焚烧室3内的热量向外扩散,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防护作用,防止人员烫伤产生安全事故。
37.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焚烧室3的上层设置有换热室4,换热室4主要用于热量的交换,在换热室4中设置有换热器41,换热器4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新鲜空气管道42,新鲜空气管道42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换热器4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热气管道43,热气管道43的另一端与加热室6连通,利用换热器41便于将外界新鲜空气与充分燃烧后的废气进行热量交换,通过热量交换可使燃烧过的高温废气逐步降低有利于进行排放;另外通过热量交换可使新鲜空气升温,再经热气管道43输送至加热室6,利用升温的新鲜空气为加热室6提供加热所
需的热量,以减少加热所需的能源,同时能够对废气处理产生的余热进行有效利用。
38.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烘干炉本体1的最上部换热室4的上层设置有排气室5,排气室5主要用于将充分燃烧后的废气进行收集和排出,在排气室5内设置有排气机51,排气机51与抽气机21结构相同但用途不同,在排气室5的外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排气管道52,排气机51与排气管道52连通,利用排气机51可将充分燃烧后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气经排气管道52排出到大气层中。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纤维素生产燃气烘干炉废气处理系统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利用进气室2中的抽气机21将废气从进气管道22抽取集中到进气室2,利用过滤网23对废气中含有的废渣进行过滤,然后利用加热室6中的催化剂板61对废气进行催化反应,再经过焚烧室3中燃烧机32对废气的充分燃烧,使废气中含有的有毒有害气体彻底分解为可排放气体,再经过换热室4中的换热器41,使新鲜空气与充分燃烧后的废气进行热量交换,便于将燃烧过的高温废气进行逐步降温,将升温的新鲜空气经热气管道43输送至加热室6提供加热所需的热量,从而实现加热所需能源的减少,同时对废气处理产生的余热进行了有效利用;最后,通过排气室5中排气机51的作用,将充分燃烧后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气排放到大气层中,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