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

2022-06-18 15:02: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功能层,自上而下依次为:防渗层、排水层、臭气吸附层、集气层;防渗层、排水层、集气层的原料分别为回收建筑垃圾制备的再生骨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防渗层的原料为再生细骨料,厚度为0.3-0.6m,压实度不低于95%;再生细骨料的最大粒径为2mm,粒径级配曲线有效粒径d
10
不超过0.01mm,不均匀系数c
u
≥5,曲率系数c
c
介于1和3之间,即3≥c
c
≥1,压实度不低于95%,渗透系数介于10-9
m/s
ꢀ‑
10-6
m/s之间,吸水率≥8%,非饱和土力学进气值≥5kp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水层原料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制备而成的再生粗骨料,排水层厚度0.2-0.4m,粒径为10-40mm,压实相对密度≥0.9,非饱和土力学进气值≤1 kp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臭气吸附层的原料为回收建筑垃圾制备的再生细料,臭气吸附层的厚度为0.4-0.8m,压实度不低于95%,臭气吸附层的粒径分布曲线呈现马鞍形,具体的,按照土力学标准,再生细料的粒径级配曲线特征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最大粒径≤2mm;(b)有效粒径d
10
≤0.005mm;(c)1.2mm≤d
90
≤1.8mm;(d)不均匀系数cu≥5;(e)曲率系数c
c
介于1和3之间,即3≥c
c
≥1,压实度≥95%,最大干密度下臭气吸附层的渗气系数在10-8
m/s— 10-6
m/s,进气值3kpa—10kpa,吸水率≥10%,孔隙水饱和度60%—9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气层位于臭气吸附层和垃圾体之间,集气层采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制备而成的再生粗骨料构筑,厚度0.2-0.4m,粒径为20-40mm,压实相对密度不低于0.9,非饱和土力学进气值不超过1kpa。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防渗层、排水层和集气层原料的原混凝土的强度≥c10,臭气吸附层原料的原混凝土强度≥c3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相邻功能层之间均设有透水透气的隔绝材料层。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透水透气的隔绝材料层为土工布。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水层和集气层分别设有用于控制排水层和集气层内的气压的抽气排气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垃圾构建的垃圾填埋场中间臭气吸附系统,包括四个功能层,自上而下依次为:防渗层、排水层、臭气吸附层、集气层;防渗层、排水层、集气层的原料分别为回收建筑垃圾制备的再生骨料。该中间臭气吸附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提供防渗、闭气和臭气吸附等功能,并以H2S吸收处理为手段实现臭气治理,并且利用了大量建筑垃圾。利用了大量建筑垃圾。利用了大量建筑垃圾。


技术研发人员:卢邦稳 刘长武 范翔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12.24
技术公布日:2022/6/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