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2022-06-28 18:56: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


背景技术:

2.现有相关技术中,电池组包括电池和连接板,电池靠近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极柱。当电池进行过压时,由于极柱的结构强度比较大,电池的极柱不易发生变形,造成连接板与极柱接触的位置容易产生折弯,影响电池组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组,以改善电池组的性能。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
5.电池和连接板,所述电池朝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极柱,所述连接板用于固定所述电池,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电池的一侧和所述极柱之间设置有缝隙,所述缝隙用于避让所述极柱。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组,包括电池和连接板,连接板用于固定所述电池,形成整体结构。电池朝向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极柱,连接板和极柱对应设置,通过在连接板靠近电池的一侧和极柱之间设置有缝隙,缝隙起到间隔的作用,缝隙为极柱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使连接板和极柱之间不会直接接触,实现对极柱的有效避让,避免在电池组过压时极柱抵接连接板后随着过压力的增加,出现极柱顶弯连接板的情况,保证连接板的弯曲度的一致性和平整性,从而保证整个电池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7.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8.其中:
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一种电池组的原理示意图;
1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出的一种电池组的原理示意图;
1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出的一种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一;
1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出的一种电池组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13.图5是图4在a出的局部放大图;
1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出的一种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二;
15.图7是图6在b出的局部放大图;
16.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出的一种电池组的原理示意图。
17.附图标记;
18.1、电池;2、连接板;3、缝隙;4、避让槽;5、间隙;6、避让结构;7、汇流排;8、缺口;
19.11、极柱;12、第一主体;
20.21、第二主体;22、第一边缘;23、第二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22.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23.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24.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25.实施例一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如图1所示,该电池组包括电池1和连接板2,连接板2用于固定电池1,形成整体结构。该电池组为电池模组或电池包。
27.其中,电池1朝向连接板2的一侧设置有极柱11,使极柱11和连接板2对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极柱11具体可以为正极极柱或者负极极柱,由于极柱11比较坚硬,极柱11的结构强度比较大,则电池1的极柱11不易发生变形。当电池1过压时,电池1未位置有极柱11的部分可以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但是如果连接板2与极柱11接触,连接板2和极柱11相接触的位置容易产生折弯,影响连接板2的平整度,从而影响电池组的可靠性。
28.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在连接板2靠近电池1的一侧和极柱11之间设置有缝隙3,缝隙3用于避让极柱11。通过在连接板2靠近电池1的一侧和极柱11之间设置有缝隙3,缝隙3起到间隔的作用,缝隙3为极柱11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使连接板2和极柱11之间不会直接接触,实现对极柱11的有效避让,避免在电池1过压时极柱11抵接连接板2后随着过压力的增加,出现极柱11顶弯连接板2的情况,保证连接板2的弯曲度的一致性和平整性,从而保证整个电池组的可靠性。
29.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缝隙3的距离为a,其中,1mm≤a≤3mm。具体地,a=1mm、1.2mm、1.4mm、1.5mm、1.6mm、1.8mm、2mm、2.2mm、2.4mm、2.6mm、2.8mm及3mm等。采用这种方
式,保证极柱11具有充足活动空间,实现对极柱11的有效避让。
30.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定义电池1未设置有极柱11的部分为第一主体12,而连接板2一般为类似平板状结构,如果连接板2靠近电池1的一侧为没有设置任何凹槽,即连接板2平齐结构,此时,连接板2和第一主体12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5为c,其中c>0,以使间隙5形成缝隙3的至少部分。
31.换而言之,连接板2和电池1彼此靠近一侧不是贴合设置,而是连接板2和电池1彼此靠近一侧存在一定间隙5,需要说明的是,该间隙5提供了上述缝隙3。该间隙5可以是规则的矩形结构,还可以使喇叭结构,本实施例对间隙5的具体结构形式并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连接板2和电池1之间的间隔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32.通过设置连接板2和第一主体12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5为c,c>0,该间隙5为极柱11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使连接板2和极柱11之间不会直接接触,实现对极柱11的有效避让,避免出现极柱11折弯连接板2的情况。
33.其中,1mm≤c≤3mm,具体地,c=1mm、1.2mm、1.4mm、1.5mm、1.6mm、1.8mm、2mm、2.2mm、2.4mm、2.6mm、2.8mm及3mm等。采用这种方式,通过设置间隙5至少为1mm,保证极柱11具有充足活动空间;通过设置间隙5不大于3mm,目的在于,第一,避免连接板2和电池1之间前的距离过大,影响连接效果,第二,避免多个电池1在堆叠方向的长度过长的情况,而影响整个电池组的占用空间。
34.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电池1为能够进行诸如充电/放电的电化学反应的最小单元。电池1具体包括电芯和电解质,电芯是指将堆叠部卷绕或层压形成的单元,该堆叠部包括第一电极、分隔物以及第二电极。当第一电极为正电极时,第二电极为负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可以互换。
35.实施例二
36.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类似,区别仅在于缝隙3的具体结构不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在连接板2靠近电池1的一侧设置有避让槽4,避让槽4的开口朝向极柱11设置,以使避让槽4形成缝隙3的至少部分。
37.通过在连接板2靠近电池1的一侧设置有避让槽4,避让槽4的开口朝向极柱11设置,当电池1出现过压时,极柱11能够通过避让槽4的开口进入避让槽4内,避让槽4能够起到对极柱11暂存的作用,避让槽4实现对极柱11的有效避让,避免极柱11直接将连接板2折弯的情况。
3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1未设置有极柱11的部分为第一主体12,定义连接板2未设置有避让槽4的部分为第二主体21,第二主体21和第一主体12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5为c,其中c=0。
39.换而言之,连接板2和电池1彼此靠近一侧为贴合设置,即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间隙5,采用这种设置的目的是,第一,在有限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的电池1,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电池组的能量密度;第二,由于连接板2和电池1相互贴合,两者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具有一定的相互摩擦力,便于电池组的装配和转运。
40.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主体21和第一主体12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5为0,则避让槽4具体指缝隙3。
41.可以理解的是,即使第二主体21和第一主体12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5为0,但
是由于在连接板2靠近电池1的一侧设置有避让槽4,同样能够达到对极柱11避让的目的,因此采用这种方式,在保证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还能实现极柱11避让的功能。
42.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避让槽4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三角形等多边形结构,本实施例对避让槽4的横截面形状并不作限定。与第一主体12相对的避让槽4的底壁和极柱11之间的距离为a,其中1mm≤a≤3mm。可以理解的是,此时与第一主体12相对的避让槽4的底壁和极柱11之间的距离即为上述缝隙3。
43.具体地,a=1mm、1.2mm、1.4mm、1.5mm、1.6mm、1.8mm、2mm、2.2mm、2.4mm、2.6mm、2.8mm及3mm等。采用这种方式,如果与第一主体12相对的避让槽4的底壁和极柱11之间的距离a至少为1mm,保证极柱11具有充足活动空间,实现对极柱11的有效避让;如果与第一主体12相对的避让槽4的底壁和极柱11之间的距离a不大于3mm,目的在于,避免避让槽4开设的槽深过大,从而影响连接板2的结构强度。
44.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连接板2远离电池1的一侧和与第一主体12相对的避让槽4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b,0.4mm≤b≤1.5mm。具体地,b=0.4mm、0.5mm、0.6mm、0.7mm、0.8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及1.5mm等。采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第一,避免连接板2的槽底厚度过薄,导致极柱11容易顶破避让槽4的底壁;第二,避让槽4的槽底厚度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相当于在连接板2上开设盲槽结构,连接板2远离电池1的一侧和横梁接触,通过在连接板2上设置避让槽4这种盲槽结构,避让槽4的槽底起到了极柱11的隔绝作用,避免极柱11和横梁直接接触而出现短路的情况,避让槽4实现对极柱11的绝缘功能。
45.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如图3所示,电池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池1相互平行设置并依次堆叠,即多个电池1堆叠设置,形成电池组件,增加整个电池组的能量密度。连接板2沿多个电池1的堆叠方向设置,如果连接板2设置于最外侧电池1的外侧,即连接板2设置于电池组件的端部,连接板2实现端板的功能,用于对多个电池1的外侧进行防护,可以理解的是,此时,连接板2的数量为两个,多个电池1夹设于两个连接板2之间,实现对多个电池1两侧的保护,避免电池组受到外界冲击力的损伤;如果连接板2设置于相邻两个电池1之间,连接板2起到了中间支架的作用,连接板2实现相邻两个电池1的中间连接,增加多个电池1之间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对连接板2的设置位置并不作限定,但连接板2不能是边梁、横梁等边框结构,其他结构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46.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电池1可以设置在在电池箱体内,多个电池1还可以形成电池模组后设置在电池箱体内,多个电池1可以通过端板和侧板进行固定。当多个电池1可以直接设置在电池箱体内时,无需对多个电池1进行成组,此时,可以去除端板和侧板。
47.如果电池箱体为金属材质制成,可能会出现电池1和电池箱体之间出现短路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连接板2采用绝缘材料制成,此时连接板2充当绝缘板的功能,实现电池箱体和电池1的中间隔绝,避免电池1和电池箱体之间出现短路的情况,连接板2一物多用,功能性强。
48.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如图4所示,极柱11和避让槽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避让槽4用于一一对应避让多个极柱11。根据极柱11的数量,调整避让槽4的数量,使每个极柱11都能与避让槽4进行适配。
49.例如,极柱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极柱11分别为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两个极柱11均设置于电池1的同侧,则在连接板2靠近电池1的一侧分别对应两个极柱11设置有两个避
让槽4,每个避让槽4对应于一个极柱11,使两个极柱11都能实现有效避让。
50.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多个极柱11分别设置于电池1的两端,为了保证避让槽4对极柱11的适配,多个避让槽4分别设置于连接板2的两端,采用这种设置的目的是,相当于多个避让槽4均开设在连接板2的端部,连接板2的中部能够承受较大强度,从而保证连接板2的结构强度。
51.由于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的结构、尺寸及设置位置可能存在差异,那么避让槽4的具体形式也会随之调整。具体地,连接板2为类似长方体结构,连接板2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边缘22和沿连接板2宽度方向的第二边缘23,避让槽4至少贯通第一边缘22和第二边缘23其中之一。
52.例如,如图4所示,在连接板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避让槽4,位于连接板2左侧的避让槽4为第一避让槽,位于连接板2右侧的避让槽4为第二避让槽。对于第一避让槽而言,第一避让槽贯通第二边缘23,即连接板2沿第二边缘23向内侧凹陷,形成第一避让槽。对于第二避让槽而言,第二避让槽贯通第一边缘22和第二边缘23,即连接板2在其顶角位置附近,分别沿第一边缘22向内侧凹陷和沿第二边缘23向内凹陷,形成第二避让槽。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连接板2只沿第一边缘22向内凹陷,形成避让槽4。
53.相比于避让槽4设置开设于连接板2的中部位置,通过设置避让槽4至少贯通第一边缘22和第二边缘23其中之一,相当于避让槽4将第一边缘22或者第二边缘23豁开,采用这种方式,极柱11能够直接能够穿过第一边缘22或者第二边缘23进入避让槽4内,方便极柱11和连接板2之间的配合和安装。
54.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与第二边缘23相对设置的避让槽4的槽壁和第二边缘23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极柱11的直径;与第一边缘22相对设置的避让槽4的槽壁和第一边缘22之间的距离为e,其中,e≥极柱11的高度。采用这种方式,容纳槽的内部空间至少大于极柱11的体积,实现对极柱11的有效避让。
55.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避让槽4至少贯通第一边缘22和第二边缘23其中之一,避让槽4可以设置于靠近并贯通第一边缘22位置处,或者避让槽4设置于靠近并贯通第二边缘23位置处,或者避让槽4设置于连接板2的顶角处,并能够同时贯通第一边缘22和第二边缘23,本实施例对避让槽4的开设位置并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调整。
56.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避让槽4贯通第一边缘22时,避让槽4设置于连接板2的顶部,原因在于,如果避让槽4设置于连接板2的底部,避让槽4的开口会朝向箱体的底壁,由于箱体一般采用金属材质制成,此时会出现虽然避让槽4能够对极柱11进行避让,但是极柱11很有可能直接接触到箱体,引起短路的情况。
57.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在电池组需要正常工作时,需要将极柱11产生的电流输送出去,为此,如图4-图7所示,电池组还包括汇流排7,汇流排7电连接于极柱11,通过设置汇流排7和极柱11电性连接,汇流排7能够将极柱11产生的电流输送出去,此时与极柱11相关零件具体是指汇流排7。
58.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只是以汇流排7为例,与极柱11相关的零件包括但不限于汇流排7,只要是与极柱11正常工件相关的零件,均能够对其进行有效避让。
59.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连接板2设置有缺口8,缺口8用于避让汇流排7。通过在连接板2上设置有缺口8,缺口8为汇流排7提供一定容纳空间,避免连接板2和汇流排7之间出
现干涉的情况,便于汇流排7的安装。
60.可以理解的是,避让槽4和缺口8共同形成避让结构6,避让结构6与极柱11对应设置。通过在连接板2靠近电池1的一侧设置有避让结构6,避让结构6和极柱11对应设置,避让结构6为极柱11及其相关零件提供一定的容纳空间,实现对极柱11及其相关零件的避让,当电池1的极柱11过压、装配及转运时,解决极柱11和其相关零件与连接板2配合困难的问题,从而保证电池组的可靠性。
61.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避让槽4连通于缺口8。由于避让槽4用于避让极柱11,缺口8用于避让汇流排7,通过设置避让槽4连通于缺口8,在极柱11和汇流排7直接接触连接时,不影响极柱11和汇流排7之间的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避让槽4和缺口8之间相互连通的位置对应于极柱11和汇流排7电性连接的位置处,因此无需对极柱11和汇流排7之间的连接位置额外设置避让结构6,节省生产成本。
62.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每个电池组而言,当避让槽4、极柱11、缺口8、汇流排7的数量为多个时,每种具体结构的结构可能相同或者不同,如图5和图7所示显示两种具体形式。
63.实施例三
64.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类似,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是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集合。
65.具体地,如图8所示,连接板2靠近电池1的一侧设置有避让槽4,避让槽4的开口朝向极柱11设置,以使避让槽4形成缝隙3的至少部分。同时,由于连接板2未设置有避让槽4的部分为第二主体21,电池1未设置有极柱11的部分为第一主体12,第二主体21和第一主体12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5为c,其中c>0,以使间隙5形成缝隙3的至少部分。换而言之,本实施例同时具有避让槽4和间隙5,此时缝隙3具体指避让槽4和间隙5。
66.通过设置避让槽4和间隙5,增加缝隙3范围,当电池组出现较小力度的过压时,极柱11能够在间隙5内活动;当电池组出现较大力度的过压时,极柱11能够经过间隙5后,从避让槽4的开口进入避让槽4内,避让槽4能够起到对极柱11暂存的作用,避让槽4实现对极柱11的有效避让,增加了极柱11的活动空间,避免极柱11直接将连接板2折弯的情况,连接板2的平整度好,从而保证电池组的可靠性。
67.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组的其他结构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电池组的结构,此处不作赘述。
68.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69.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