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2-07-06 01:10: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拆卸工具,特别涉及一种束线带的拆卸工具。


背景技术:

2.束线带(cable tie)可一次捆绑多个物件,故经常被应用在收纳及包装。例如,束线带可用于捆绑多条电线、或网络线等线材、或是捆绑多个箱体。束线带常见为塑胶材质,于拆除时,经常是使用刀片,或专用的束线带拆卸工具(cable tie removal tool),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示意图。
3.束线带8的主要结构包括一条带(band)81及一头部(head)82。条带81的一面有齿状结构。头部82位于条带81的一端,且头部82具有可供条带81的穿孔,而穿孔内具有棘爪(为单向抓紧的结构)。因此,以束线带8捆绑电线7等线材时,可先将条带81绕电线7一圈,再将条带81(不具有头部82)的一端穿过头部82的穿孔。以条带81束紧电线7时,穿孔内的棘爪可与条带81上的齿状结构卡合,以防止条带81松开,进而达到捆绑包装的功能。
4.现有的束线带拆卸工具(以下称为拆卸工具9)类似钳子(pliers)的构造,且具有尖锐的前端,且刀口(cutting edge)91是平行于拆卸工具9的长轴方向。因此,在拆卸束线带8时,拆卸工具9的长轴方向必须垂直于条带81,始能使刀口91位于条带81的二侧,进而裁切条带81。然而,此种操作会容易使拆卸工具9的尖锐前端伤害到电线7或其他被束物,实有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种束线带拆卸工具,藉由(第一、第二)裁切件的新颖结构,以解决现有束线带拆卸工具于操作时容易误伤被束物的问题。
6.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束线带拆卸工具,其包括:
7.一第一钳体;
8.一第一裁切件,连接于该第一钳体,且位于该第一钳体的一端,该第一裁切件与该第一钳体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一裁切件包括:
9.一第一刃部,位于该第一裁切件的一侧;及
10.一第一凸部,设置于该第一刃部靠近于该第一钳体的一端;
11.一第二钳体,与该第一钳体相互枢接;以及
12.一第二裁切件,连接于该第二钳体,且位于该第二钳体的一端,该第二裁切件与该第二钳体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二裁切件包括:
13.一第二刃部,位于该第二裁切件的一侧,且该第二刃部与该第一刃部于一闭合状态相邻设置。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分别为90度。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凸部自第一裁切件往第二裁切件的方向突出。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于闭合状态时,第一裁切件与第二裁切件相互切齐设置。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刃部与第二刃部相互接触。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凸部位于第二裁切件的一底侧。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于闭合状态时,第一裁切件设置于第二裁切件的一内侧。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刃部位于第二刃部的一内侧。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二裁切件更包括一第二凸部,设置于第二刃部靠近于第二钳体的一端。又,第二凸部自第二裁切件往第一裁切件的方向突出。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裁切件连接于第一钳体的一前端,第二裁切件连接于第二钳体的一前端。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裁切件连接于第一钳体的一侧边,第二裁切件连接于第二钳体的一侧边。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裁切件包括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连接于第一钳体的侧边。第二部分平行于第一钳体的一前端,且第一刃部位于第二部分。第二裁切件包括一第三部分及一第四部分。第三部分连接于第二钳体的侧边。第四部分平行于第二钳体的一前端,且第二刃部位于第四部分。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钳体还包括一第一弧形刃部,位于朝向第二钳体的一侧。第二钳体还包括一第二弧形刃部,位于朝向第一钳体的一侧。
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裁切件的一前侧表面与第二裁切件的一前侧表面分别为一平面。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束线带拆卸工具更包括一第一握柄以及一第二握柄。第一握柄连接于第一钳体,且位于相反于第一裁切件的一端。第二握柄连接于第二钳体,且位于相反于第二裁切件的一端。
28.承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其包括一第一钳体、一第一裁切件、一第二钳体及一第二裁切件。第一裁切件连接于第一钳体,且位于第一钳体的一端。第二裁切件连接于第二钳体,且位于第二钳体的一端。第一裁切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一刃部,第二裁切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二刃部。于闭合状态时,第二刃部与第一刃部相邻设置。藉由第一裁切件与第一钳体具有(第一)夹角,且第二裁切件与第二钳体也具有(第二)夹角的结构,使得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前端呈现为平缓(非尖锐)的结构。当前端的第一裁切件及第二裁切件朝向所欲拆除的束线带时,并不会造成被束物的损伤。又,第一裁切件还包括一第一凸部,其设置于第一刃部靠近于第一钳体的一端。于操作时,第一凸部可将束线带挑起,使束线带与被束物稍微分离,并可避免第一刃部与第二刃部与被束物接触,以达到避免损伤被束物的效果。
2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30.图1为现有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示意图;
32.图3为图2所示的部分的束线带拆卸工具于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33.图4a为图2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用于拆卸束线带的示意图;
34.图4b为图4a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35.图5及图6为图2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用于拆卸束线带的头部的示意图;
3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示意图;
37.图8a为图7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前端于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38.图8b为图7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前端的俯视图;
39.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示意图;
40.图10为图9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前端于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41.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示意图;
42.图12为图11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前端于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43.其中,附图标记
44.束线带拆卸工具1、1a、1b、1c
45.第一钳体10
46.第一弧形刃部11
47.第一裁切件20、20a、20c
48.第一刃部21、21a、21c
49.第一凸部22、22a、22c
50.前侧表面23
51.第一部分24c
52.第二部分25c
53.第二钳体30
54.第二弧形刃部31
55.第二裁切件40、40a、40b、40c
56.第二刃部41、41a、41b、41c
57.前侧表面42
58.第二凸部43b
59.第三部分44c
60.第四部分45c
61.第一握柄50
62.第二握柄60
63.电线7
64.束线带8
65.条带81
66.头部82
67.拆卸工具9
68.刀口91
具体实施方式
69.为能更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7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部分的束线带拆卸工具于开启状态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包括一第一钳体10、一第一裁切件20、一第二钳体30及一第二裁切件40。其中,第一裁切件20连接于第一钳体10,且位于第一钳体10的一端。第二裁切件40连接于第二钳体30,且位于第二钳体30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裁切件20是位于第一钳体10的前端,而第二裁切件40也位于第二钳体30的前端。
71.又,第二钳体30与第一钳体10相互枢接,且呈x型的交错设置,使束线带拆卸工具1可呈现闭合状态(如图2所示)或开启状态(如图3所示)。较佳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更包括一第一握柄50以及一第二握柄60。第一握柄50连接于第一钳体10,且位于相反于第一裁切件20的一端。意即,第一握柄50连接于第一钳体10的后端。第二握柄60连接于第二钳体30,且位于相反于第二裁切件40的一端。意即,第二握柄60连接于第二钳体30的后端。使用者可藉由握持并操作第一握柄50及第二握柄60的方式,使束线带拆卸工具1呈现闭合状态或开启状态,进而使第一裁切件20及第二裁切件40相互靠近(接触)或分离。较佳的,第二握柄60可具有弧度,以便于使用者按压操作。
7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裁切件20与第一钳体10皆为板体,且第一裁切件20与第一钳体10具有一第一夹角。换言之,第一裁切件20与第一钳体10为位于不同水平的板体,使得第一裁切件20与第一钳体10之间具有(第一)夹角。较佳的,本实施例的第一钳体10与第一裁切件20为一体的构件。例如,以一块板体弯折而形成第一钳体10及第一裁切件20,以形成第一裁切件20连接于第一钳体10的前端,且第一裁切件20与第一钳体10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的结构。换言之,第一裁切件20是自第一钳体10的前端往上延伸而成。
73.同样的,第二钳体30与第二裁切件40皆为板体,且第二裁切件40与第二钳体30具有一第二夹角。意即,第二裁切件40与第二钳体30为位于不同水平的板体,使得第二裁切件40与第二钳体30之间具有(第二)夹角。较佳的,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分别为90度。换言之,第一裁切件20垂直于第一钳体10,而第二裁切件40垂直于第二钳体30。本实施例的第二裁切件40与第二钳体30亦可以为一体的构件。例如,以一块板体弯折而形成第二钳体30及第二裁切件40,以形成第二裁切件40连接于第二钳体30的前端,且具有第二夹角的结构。换言之,第二裁切件40是自第二钳体30的前端往上延伸而成。
74.如图3所示,第一裁切件20包括一第一刃部21及一第一凸部22。第一刃部21位于第一裁切件20的一侧,且为朝向第二裁切件40的一侧。第一凸部22设置于第一刃部21靠近于第一钳体10的一端,即第一凸部22位于第一刃部21的底端。又,第一凸部22自第一裁切件20往第二裁切件40的方向突出。另外,第二裁切件40包括一第二刃部41。第二刃部41位于第二裁切件40的一侧,且为朝向第一裁切件20的一侧。换言之,第一刃部21与第二刃部41相对,使得第二刃部41与第一刃部21于闭合状态时可相互靠近并相邻设置,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刃部21与第二刃部41相互接触。另外,由于第一刃部21位于第一裁切件20朝向第二裁切件40的一侧,而第二刃部41位于第二裁切件40朝向第一裁切件20的一侧,使得第一刃部21及第二刃部41不平行于束线带拆卸工具1的长轴方向。
7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刃部21与第二刃部41可用于裁切束线带8的条带81,如图4a及
图4b所示。图4a为图2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用于拆卸束线带的示意图,图4b为图4a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部分放大示意图。使用者可握持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将束线带拆卸工具1打开(即开启状态)后,以前端的第一裁切件20及第二裁切件40朝向所欲拆除的束线带8。其中一种拆卸方式如图4a及图4b所示,可先将第一凸部22插入条带81与被束物(例如电线7)之间。藉由第一凸部22将条带81挑起,使条带81与电线7稍微分离,使第一刃部21与第二刃部41可位于条带81的二侧,且避免第一刃部21与第二刃部41与电线7接触,以避免损伤电线7。接着,将束线带拆卸工具1闭合,使第一刃部21与第二刃部41相互靠近,进而可裁切束线带8的条带81。
76.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的前端为第一裁切件20及第二裁切件40。由于第一裁切件20与第一钳体10之间具有第一夹角,及第二裁切件40与第二钳体30之间具有第二夹角,即第一裁切件20与第一钳体10为位于不同水平的板体,且第二裁切件40与第二钳体30为位于不同水平的板体,使得束线带拆卸工具1的前端为平缓(非尖锐)的结构。因此,当前端的第一裁切件20及第二裁切件40朝向所欲拆除的束线带8时,并不会造成被束物(即电线7)的损伤。意即,可避免如现有拆卸工具9的前端刺伤电线7的情形,可参考图1所示。较佳的,本实施例的第一裁切件20的前侧表面23与第二裁切件40的前侧表面42分别为一平面。意即,第一裁切件20的前侧表面23及第二裁切件40的前侧表面42皆为平坦的表面,更可避免操作时损伤电线7。
77.图5为图2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用于拆卸束线带的头部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及图5所示。藉由第一裁切件20垂直于第一钳体10,及第二裁切件40垂直于第二钳体30的结构,使得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更可应用在拆卸束线带8的头部82。具体而言,将束线带拆卸工具1打开(即开启状态)后,再将第一裁切件20及第二裁切件40置于头部82的底部二侧。接着,将束线带拆卸工具1闭合,使第一刃部21与第二刃部41相互靠近,进而可裁切连接于头部82的条带81(位于头部82的底缘)。换言之,束线带拆卸工具1也可移除束线带8的头部82,藉此拆卸束线带8。
78.较佳的,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于闭合状态时,第一裁切件20与第二裁切件40相互切齐设置,如图2所示。换言之,第一裁切件20的前侧表面23与第二裁切件40的前侧表面42为切齐的平面,使得本实施例束线带拆卸工具1更适于以第一刃部21与第二刃部41拆除束线带8的头部82。较佳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凸部22位于第二裁切件40的底侧,使得第一凸部22不会阻碍第二刃部41与第一刃部21接触。因此,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可依据使用者的需求,选择使用第一刃部21、第二刃部41裁切束线带8的条带81或头部82,进而可达到方便操作的效果。
79.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钳体10还包括一第一弧形刃部11,位于朝向第二钳体30的一侧。对应的,第二钳体30还包括一第二弧形刃部31,位于朝向第一钳体10的一侧,以形成相对的第一弧形刃部11与第二弧形刃部31。第一弧形刃部11及第二弧形刃部31的结构亦可用于拆除束线带8的头部82,如图6所示。图6为图2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用于拆卸束线带的头部的示意图。
80.如图6所示,将束线带拆卸工具1打开(即开启状态)后,再将第一钳体10及第二钳体30置于头部82的底部二侧。接着,将束线带拆卸工具1闭合,使第一弧形刃部11与第二弧形刃部31相互靠近,进而可裁切连接于头部82的条带81(位于头部82的底缘),藉此拆卸束
线带8。
8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示意图,图8a为图7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前端于开启状态的示意图,图8b为图7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前端的俯视图,请参考图7、图8a及图8b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a与前述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裁切件20a及第二裁切件40a于闭合状态时,是相互交错的。关于第一钳体10、第二钳体30、第一握柄50及第二握柄60的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故沿用其元件符号。
82.具体而言,第一裁切件20a同样连接于第一钳体10的前端,而第二裁切件40a连接于第二钳体30的前端。较佳的,第一裁切件20a垂直于第一钳体10,且第二裁切件40a亦垂直于第二钳体30。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a于闭合状态时,第一裁切件20a设置于第二裁切件40a的一内侧,即靠近于第二钳体30的一侧,使得第一裁切件20a及第二裁切件40a相互交错。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刃部21a与第二刃部41a相邻设置,且第一刃部21a位于第二刃部41a的内侧,如图8b所示。
83.由于第一裁切件20a与第一钳体10为位于不同水平的板体,且第二裁切件40a与第二钳体30亦为位于不同水平的板体,使得束线带拆卸工具1a的前端仍为平缓(非尖锐)的结构,亦可达到如前述实施例避免操作时损伤被束物的效果。
84.如图8a所示,第一钳体10同样具有第一弧形刃部11,且第二钳体30第二弧形刃部31。因此,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a同样可应用在拆卸束线带8的头部8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a同样可依据使用者的需求,选择使用第一刃部21、第二刃部41裁切束线带8的条带81,或是选择使用第一弧形刃部11、第二弧形刃部31裁切束线带8的或头部82,进而可达到方便操作的效果。
8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前端于开启状态的示意图,请参考图9及图10所示。第三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b与第二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a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二裁切件40b更包括一第二凸部43b。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本实施例的第一裁切件20a及第二裁切件40b于闭合状态时,是相互交错的。关于第一钳体10、第一裁切件20a、第二钳体30、第一握柄50及第二握柄60的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故沿用其元件符号。
86.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二凸部43b设置于第二刃部41b靠近于第二钳体30的一端。意即,第二凸部43b位于第二刃部41b的底端。又,第二凸部43b自第二裁切件40b往第一裁切件20a的方向突出。因此,第二裁切件40b的第二凸部43b与第一裁切件20a的第一凸部22a相对设置。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裁切件20a及第二裁切件40b于闭合状态时,是相互交错的,使得第一凸部22a与第二凸部43b不会相互阻挡。
87.第一凸部22a与第二凸部43b皆可用于将条带81挑起(可参考图4b所示),使条带81与被束物(例如电线7)稍微分离,可避免第一刃部21a与第二刃部41b与被束物接触,以避免损伤被束物。
88.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的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前端于开启状态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1及图12所示。第四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c的第一钳体10、第二钳体30、第一握柄50及第二握柄60的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故沿用其元件符号。又,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c与前述实施例的主
要差异在于,第一裁切件20c连接于第一钳体10的一侧边,第二裁切件40c连接于第二钳体30的一侧边。其中,第一钳体10的侧边是指第一钳体10的外侧侧边,而非前端。同样的,第二钳体30的侧边是指第二钳体30的外侧侧边,而非前端。
89.具体而言,第一裁切件20c包括一第一部分24c及一第二部分25c。第一部分24c连接于第一钳体20c的外侧侧边,第二部分25c则平行于第一钳体10的前端。又,第一刃部21c位于第二部分25c朝向第二裁切件40c的一侧。第一凸部22c自第二部分25c的底侧向第二裁切件40c的方向突出,且第一凸部22c位于第一刃部21c的底端。本实施例的第一钳体10与第一裁切件20c亦可以为一体的构件。例如,以一块板体弯折二次,以形成第一钳体10、及第一裁切件20c的第一部分24c及第二部分25c。具体而言,第一裁切件20c是自第一钳体10的侧边往上延伸,再往第一钳体10的前端的方向弯折以形成第一部分24c及第二部分25c。又,第一部分24c连接于第一钳体10的侧边,而第二部分25c位于第一钳体10的前端。
90.对应的,第二裁切件40c包括一第三部分44c及一第四部分45c。第三部分44c连接于第二钳体30的外侧侧边,第四部分45c平行于第二钳体30的前端。又,第二刃部41c位于第四部分45c朝向第一裁切件20c的一侧。同样的,第二钳体30与第二裁切件40c可以为一体的构件。例如,以一块板体弯折二次,以形成第二钳体30、及第二裁切件40c的第三部分44c及第四部分45c。第二裁切件40c是自第二钳体30的侧边往上延伸,再往第二钳体30的前端的方向弯折以形成第三部分44c及第四部分45c。
91.藉由前述结构,使得第一裁切件20c的第二部分25c与第一钳体10具有(第一)夹角,且第二裁切件40c的第四部分45c与第二钳体30具有(第二)夹角。因此,束线带拆卸工具1c的前端仍为平缓(非尖锐)的结构,亦可达到如前述实施例避免操作时损伤被束物的效果。
92.较佳的,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c于闭合状态时,第一裁切件20c与第二裁切件40c相互切齐设置,如图11所示,使得本实施例束线带拆卸工具1c也适用如图5的方式拆除束线带8的头部82。如图12所示,第一钳体10同样具有第一弧形刃部11,且第二钳体30第二弧形刃部31。因此,本实施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1c也可适用如图6的方式拆除束线带8的头部82,进而可达到方便操作的效果。
93.综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其包括一第一钳体、一第一裁切件、一第二钳体及一第二裁切件。第一裁切件连接于第一钳体,且位于第一钳体的一端。第二裁切件连接于第二钳体,且位于第二钳体的一端。第一裁切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一刃部,第二裁切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二刃部。于闭合状态时,第二刃部与第一刃部相邻设置。藉由第一裁切件与第一钳体具有(第一)夹角,且第二裁切件与第二钳体也具有(第二)夹角的结构,使得束线带拆卸工具的前端呈现为平缓(非尖锐)的结构。当前端的第一裁切件及第二裁切件朝向所欲拆除的束线带时,并不会造成被束物的损伤。又,第一裁切件还包括一第一凸部,其设置于第一刃部靠近于第一钳体的一端。于操作时,第一凸部可将束线带挑起,使束线带与被束物稍微分离,并可避免第一刃部与第二刃部与被束物接触,以达到避免损伤被束物的效果。
94.另外,藉由第一裁切件垂直于第一钳体,及第二裁切件垂直于第二钳体(即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分别为90度)的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束线带拆卸工具更可应用在拆卸束线带的头部,以达到方便操作的效果。
95.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