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车高调节系统的控制阀组的制作方法

2022-07-06 07:05: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高调节系统的控制阀组。


背景技术:

2.弹性元件是悬架系统的核心部件,而悬架系统是各类陆地行驶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好坏,对车辆的操纵性能、越野能力、乘坐舒适性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弹性元件的设计和制造非常关键。常用车辆弹性元件包括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弹簧、空气弹簧。对机动性要求较高的特种车辆和军用车辆的悬架系统,往往需要具有车身高度调节功能,而上述弹性元件不能满足要求。
3.公开号cn201811043519.2 一种车身高度调节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用于分别安装于车体四个支撑点的四组油气弹簧,每组油气弹簧由二个整体式油气分离油气弹簧串联组成,四组油气弹簧分别通过四组驱动阀组与泵源连接,泵源与油箱连接;驱动阀组自上而下由比例电磁阀、叠加式液控单向阀、阀座串联组成;每组油气弹簧安装有一路角度传感器及行程开关;每组油气弹簧的进出油管上分别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每个油气弹簧的进出油口通过高压截止阀与驱动阀组连接;每个油气弹簧的进出油口内安装有防爆阀;角度传感器、行程开关、压力传感器、泵源、驱动阀组与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连接有操作面板。由于特种车辆往往行驶在恶劣的行车环境中,对车身上各个部件的结构稳定性要求很高,公开文件和现有技术中驱动阀组上各个控制阀或传感器大都安装在驱动阀体的表面上,结构强度小,抗震能力差,故需要涉及一种抗震性能高的控制阀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高调节系统的控制阀组。
5.一种用于车高调节系统的控制阀组,包括方体型的阀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体顶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第三容置槽、第四容置槽、第五容置槽和第六容置槽,并在各个容置槽内固定设置电控制阀,在所述阀体顶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并在各个安装槽内固定安装压力传感器;在所述阀体的左侧侧面上设置有第一驱动油口和第一调控油口,在所述阀体的右侧侧面上设置有第二驱动油口、第二调控油口、进油口和出油口,并在各个油口上均固定安装管路接头;
6.所述第一容置槽通过所述阀体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进油口、第一驱动油口和第一安装槽相连通,所述第二容置槽通过所述阀体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第一驱动油口和出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通过所述阀体内的油路通道与第一驱动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容置槽通过所述阀体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进油口、出油口和第一调控油口相连通,所述第四容置槽通过所述阀体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进油口、出油口和第二调控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五容置槽通过所述阀体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第二驱动油口和出油口相连通,所述第六容置槽通过所述阀体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进油口和第二驱动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通过所述阀体内的油路通道与第二驱动油口相连通;
7.调控油口单位时间内允许通过的最大流量小于驱动油口单位时间内允许通过的最大流量。
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通过各个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控制相应油口之间油路通道的导通或关断,一件控制阀组驱动车辆的左前和右前的油气弹簧,另一件控制阀组驱动车辆的左后和右后的油气弹簧,从而实现车辆车身高度的调节。控制阀组中的进油口与供油泵连通,出油口与油箱连通,第一驱动油口和第一调控油口均与左前油气弹簧的油室相连通,第二驱动油口和第二调控油口均与右前油气弹簧的油室相连通,当需要将左前油气弹簧升高时,供油泵工作,第一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导通进油口与第一驱动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左前油气弹簧升高,同时第一安装槽内的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驱动油压,第一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接通前第三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导通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第一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接通后第三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关闭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当需要将左前油气弹簧降落时,第二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导通第一驱动油口和出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从而使得油气弹簧上油室的油回流至油箱并使油气弹簧降落;当需要对左前油气弹簧进行微调时,通过第三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导通进油口和第一驱动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此时为将左前油气弹簧微调升高,或导通出油口和第一驱动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此时为将左前油气弹簧微调下降。车辆其它侧的油气弹簧调整过程以此类推,从而对车辆四侧的油气弹簧进行升高或下降调整,并通过车辆四侧的角度传感器,使车辆保持水平。
9.为满足车辆一侧设置有两个油气弹簧的方案,进一步:在所述阀体后侧侧面的左端端部和右端端部分别一一对应设置第三驱动油口和第四驱动油口,所述第一驱动油口通过所述阀体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第一容置槽和第一安装槽相连通,所述第二驱动油口通过所述阀体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第六容置槽和第二安装槽相连通。第一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同时导通进油口和第一驱动油口及第三驱动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从而使得进油口可以同时驱动与第一驱动油口连接的油气弹簧及与第三驱动油口连接的油气弹簧;或同时导通出油口和第一驱动油口及第三驱动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
10.为对电控制阀和压力传感器进行防护,及方便外接控制端接头,进一步:所述阀体的顶端端面上罩设有密封盖并与之固定连接,在所述密封盖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控插接头和第二电控插接头,所述电控制阀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电控插接头中的插针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一一对应于所述第二电控插接头中的插针电连接。
11.为方便阀体的加工,进一步:所述阀体的左右方向为其长方向,记平分所述阀体且与其长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为参考面,所述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第三容置槽、第一驱动油口、第一调控油口和第一安装槽关于所述参考面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第六容置槽、第五容置槽、第四容置槽、第二调控油口和第二安装槽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容置槽和第六容置槽靠近所述阀体的前侧侧面,所述第二容置槽、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和第五容置槽均靠近所述阀体的后侧侧面,所述第三容置槽和第四容置槽位于所述阀体前侧和后侧的中间位置,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位于所述阀体右侧侧面的下部且分别靠近所述阀体的前侧侧面和后侧侧面。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容置槽将电控制阀固定安装在阀体内,通过安装将压力传感器固定安装在阀体内,从而增加电控制阀和压力传感器在阀体安装结构的稳定
性,提升控制阀组的抗震性,同时各个油口、容置槽和安装槽的布局合理,方便加工及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紧凑性。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7.图5为图4中rr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阀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阀体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20.图8为阀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1.图9为阀体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22.图10为图6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11为图6中bb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12为图6中cc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13为图6中dd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14为图6中ee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15为图6中ff/nn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16为图6中gg/mm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17为图6中kk/ll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00、阀体;101、密封盖;1、电控制阀;11、第一容置槽;12、第二容置槽;13、第三容置槽;14、第四容置槽;15、第五容置槽;16、第六容置槽;17、第一电控插接头;2、压力传感器;21、第一安装槽;22、第二安装槽;23、第二电控插接头;31、第一驱动油口;32、第二驱动油口;33、第三驱动油口;34、第四驱动油口;41、第一调控油口;42、第二调控油口;51、出油口;52、进油口;6、管路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实例中的左、中、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32.一种用于车高调节系统的控制阀组,包括方体型的阀体100,在所述阀体100顶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12、第三容置槽13、第四容置槽14、第五容置槽15和第六容置槽16,并在各个容置槽内固定设置电控制阀1,在所述阀体100顶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1和第二安装槽22,并在各个安装槽内固定安装压力传感器2;在所述阀体100的左侧侧面上设置有第一驱动油口31和第一调控油口41,在所述阀体100的右侧侧面上
设置有第二驱动油口32、第二调控油口42、进油口52和出油口51,并在各个油口上均固定安装管路接头6;
33.所述第一容置槽11通过所述阀体100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进油口52、第一驱动油口31和第一安装槽21相连通,所述第二容置槽12通过所述阀体100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第一驱动油口31和出油口51相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22通过所述阀体100内的油路通道与第一驱动油口31相连通,所述第三容置槽13通过所述阀体100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进油口52、出油口51和第一调控油口41相连通,所述第四容置槽14通过所述阀体100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进油口52、出油口51和第二调控油口42相连通,所述第五容置槽15通过所述阀体100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第二驱动油口32和出油口51相连通,所述第六容置槽16通过所述阀体100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进油口52和第二驱动油口32相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槽22通过所述阀体100内的油路通道与第二驱动油口32相连通;各个调控油口单位时间内允许通过的最大流量均小于各个驱动油口单位时间内允许通过的最大流量。
34.在所述阀体100后侧侧面的左端端部和右端端部分别一一对应设置第三驱动油口33和第四驱动油口34,所述第一驱动油口31通过所述阀体100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第一容置槽11和第一安装槽21相连通,所述第二驱动油口32通过所述阀体100内的油路通道分别与第六容置槽16和第二安装槽22相连通。
35.其中,所述阀体100的顶端端面上罩设有密封盖101并与之固定连接,在所述密封盖101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控插接头17和第二电控插接头23,所述电控制阀1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电控插接头17中的插针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2分别一一对应于所述第二电控插接头23中的插针电连接。
36.所述阀体100的左右方向为其长方向,记平分所述阀体100且与其长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为参考面,所述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12、第三容置槽13、第一驱动油口31、第一调控油口41和第一安装槽21关于所述参考面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第六容置槽16、第五容置槽15、第四容置槽14、第二调控油口42和第二安装槽22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容置槽11和第六容置槽16靠近所述阀体100的前侧侧面,所述第二容置槽12、第一安装槽21、第二安装槽22和第五容置槽15均靠近所述阀体100的后侧侧面,所述第三容置槽13和第四容置槽14均位于所述阀体100前侧和后侧的中间位置,所述进油口52和出油口41位于所述阀体100右侧侧面的下部且分别靠近所述阀体100的前侧侧面和后侧侧面。
3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通过各个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控制相应油口之间油路通道的导通或关断,一件控制阀组驱动车辆的左前和右前的油气弹簧,另一件控制阀组驱动车辆的左后和右后的油气弹簧,从而实现车辆车身高度的调节。控制阀组中的进油口与供油泵连通,出油口与油箱连通,第一驱动油口和第一调控油口均与左前油气弹簧的油室相连通,第二驱动油口和第二调控油口均与右前油气弹簧的油室相连通,当需要将左前油气弹簧升高时,供油泵工作,第一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导通进油口与第一驱动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左前油气弹簧升高,同时第一安装槽内的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驱动油压,第一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接通前第三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导通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第一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接通后第三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关闭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当需要将左前油气弹簧降落时,第二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导通第一驱动油口和出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从而使得油气弹簧上油室的油回流至油箱并使油气弹簧降落;当需要
对左前油气弹簧进行微调时,通过第三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导通进油口和第一驱动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此时为将左前油气弹簧微调升高,或导通出油口和第一驱动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此时为将左前油气弹簧微调下降。车辆其它侧的油气弹簧调整过程以此类推,从而对车辆四侧的油气弹簧进行升高或下降调整,并通过车辆四侧的角度传感器,使车辆保持水平。
38.其中,第一容置槽内的电控制阀同时导通进油口和第一驱动油口及第三驱动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从而使得进油口可以同时驱动与第一驱动油口连接的油气弹簧及与第三驱动油口连接的油气弹簧;或同时导通出油口和第一驱动油口及第三驱动油口之间的油路通道。
3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