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07:09: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是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制冷、制热功能,能够在寒冷的冬季向室内供应热风,为人们取暖,在炎热的夏季向室内供应冷风,以降低室内温度,使室内凉爽舒适。
3.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如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通过若干个冷媒管连接,由于冷媒管数量较多,有时,冷媒管会相互交叉地设置在空调器的外壳中,使得外壳内的管路设置较为凌乱,影响美观性,并且,冷媒管交叉设置在外壳中,也不便于维修人员对外壳内的其他部件进行维修。
4.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空调器内冷媒管交叉设置,影响美观性的问题。
6.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第一冷媒管段、第二冷媒管段和冷媒管安装组件,所述冷媒管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基体、辅助固定件、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所述安装基体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安装基体和所述辅助固定件中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槽结构,所述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固持于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外侧,所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固持于所述第二冷媒管段外侧,在安装好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所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以能够使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媒管段平行排布的方式卡置于所述卡槽结构内,所述辅助固定件连接至所述安装基体以便限制所述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所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脱离所述卡槽结构。
7.通过这样的设置,冷媒管安装组件能够使第一冷媒管段和第二冷媒管段平行地设置,改善了冷媒管的凌乱布置状况,提升了美观性;并且,冷媒管安装组件能够对第一冷媒管段和第二冷媒管段进行固定,使得第一冷媒管段和第二冷媒管段不易发生移位,从而避免第一冷媒管段和第二冷媒管段因发生移位受到过大应力而损坏。
8.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基体包括彼此相连的安装板体和加强板体,所述安装板体与所述加强板体相互垂直,所述辅助固定件连接至所述安装板体上,所述加强板体和所述安装板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至所述外壳。
9.通过这样的设置,即安装基体包括相互垂直且彼此相连的安装板体和加强板体,安装板体和加强板体能够彼此支撑,将安装于其上的冷媒管段所施加的负载分散承担,增加了安装基体的强度,提升了安装基体的耐用性,使得通过冷媒管安装组件固定第一冷媒管段和第二冷媒管段时,安装基体不易发生变形、损坏,延长了冷媒管安装组件的使用寿
命,节约用户维护成本。
10.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辅助固定件为条状结构,所述条状结构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卡槽结构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安装基体固定连接。
11.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辅助固定件能够通过卡槽结构将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围箍固定于安装基体上,并且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对两个冷媒管固持件进行双侧连接,在为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预留出足够的固定空间的同时,能够避免第一冷媒管固持件或第二冷媒管固持件被固定的位置存在安装缺口,全方位多点连接,能够通过辅助固定件较为牢固地将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安装固定于安装基体上,从而保证了第一冷媒管段和第二冷媒管段的安装可靠性。
12.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均形成有第一过口,所述安装基体上形成有与两组所述第一过口分别对应的第二过口,所述第一过口和所述第二过口一一对准,螺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过口和所述第二过口以便将所述辅助固定件与所述安装基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口的形状设置成能够允许所述螺接件竖向调节移动和/或横向调节移动。
13.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辅助固定件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安装基体上的位置能够被调节,从而使得第一冷媒管段和第二冷媒管段的位置能够被调节,进而使得在换热器、压缩机等与冷媒管段连接的部件,其安装位置略微偏离预设位置时,能够通过调节冷媒管段的位置以使之与换热器、压缩机等的实际设置位置相适应,避免冷媒管段无法与换热器、压缩机等连接或是连接后冷媒管段变形而受到过大应力,容易损坏,也能够避免各连接位置因天气原因构件热胀冷缩后螺接件位置所受应力过大而导致连接位置走形或螺接件的螺纹结构被破坏。
14.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基体上设置有多个能够与所述第一过口相对准的所述第二过口,多个所述第二过口沿横向和/或竖向排列布置,以便所述第一过口能够择一对准。
15.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辅助固定件在安装基体上具有多个不同的安装位置,从而使得冷媒管段具有多个可选择的安装位置,为灵活布置空调器中的其他部件提供了方便。
16.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的换热器设置有吊装板,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加强板体与所述吊装板可拆卸式连接。
17.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安装基体的加强板体能够连接至换热器,安装基体与换热器较为靠近,使得外壳内的结构布置更为紧凑,便于布置外壳内的其他部件。
18.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管安装组件还包括捆扎件,所述第一冷媒管固持件的外侧形成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的外侧形成有第二槽体,在安装好的情形下,所述捆扎件将所述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所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捆扎固定在一起,并且所述捆扎件卡置于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内。
19.若依次将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卡置于卡槽结构中,在卡置第二冷媒管固持件时,已经卡置于卡槽结构中的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可能对组装人员的操作造成不便,上述设置能够使得在安装冷媒管段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捆扎固定在一起,再卡置于卡槽结构中,不会对组装人员的操作造成不便;此
外,捆扎件卡置于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内,使得捆扎后,捆扎件不易发生移位,避免捆扎件从第一冷媒管固持件、第二冷媒管固持件上滑落使捆扎失效。
20.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媒管固持件上靠近所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上靠近所述第一冷媒管固持件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平面,在所述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所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被捆扎固定在一起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互抵接。
21.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在捆扎完成后,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能够稳定地抵靠在一起,彼此不易发生相对移动,避免在捆扎完成后,因第一冷媒管固持件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发生相对移动致使捆扎失效。
22.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媒管固持件上形成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冷媒管固持件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套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外侧。
23.通过这样的设置,即第一冷媒管固持件上用于固持冷媒管段的结构为贯通孔,一方面,使得用于固持冷媒管段的结构便于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便于连接第一冷媒管段至第一冷媒管固持件,方便组装。
24.在上述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上形成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套设固定于所述第二冷媒管段外侧。
25.通过这样的设置,即第二冷媒管固持件上用于固持冷媒管段的结构为贯通孔,一方面,使得用于固持冷媒管段的结构便于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便于连接第二冷媒管段至第二冷媒管固持件,方便组装。
附图说明
26.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室外机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3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室外机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段、第二冷媒管段、冷媒管安装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安装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6是隐藏了辅助固定件的c处局部放大图。
33.附图标记:
34.1、外壳;2、第一冷媒管段;3、第二冷媒管段;4、冷媒管安装组件;41、安装基体;411、安装板体;412、加强板体;42、辅助固定件;421、第一连接部;422、卡槽结构;423、第二连接部;43、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1、第一贯通孔;432、第一槽体;44、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1、第二贯通孔;442、第二槽体;5、室外换热器;51、吊装板;511、通孔;6、室外换热器安装基座;100、第一过口;200、第二过口。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范围。
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竖向”“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如图1和2所示,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室外机外壳1以及设置在外壳1内的第一冷媒管段2、第二冷媒管段3和冷媒管安装组件4,冷媒管安装组件4能够将第一冷媒管段2和第二冷媒管段3彼此平行地安装在外壳1内,使得外壳1内的冷媒管排布相对整齐,提升了美观性。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室内机的外壳1中也可以设置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媒管安装组件4以实现提升美观性的目的。上述中的第一冷媒管段2用于连接任意两个需要在二者之间进行冷媒输送的部件,例如:其可以用于连接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5、室外换热器5与压缩机等等,此外,以其用于连接室外换热器5与压缩机为例,第一冷媒管段2既可以是连接二者的一整根管道,也可以是连接二者的管道的部分管段。与第一冷媒管段2类似,第二冷媒管段3也是用于连接任意两个需要在二者之间进行冷媒输送的部件,并且第二冷媒管段3也既可以是一整根管道,也可以是一个管道的部分管段。
39.如图2至5所示,冷媒管安装组件4包括安装基体41、辅助固定件42、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5上设置有吊装板51,吊装板51上形成有通孔511,吊链穿过该通孔511,通过吊链能够将室外换热器5吊起并安放至设置在外壳1上的室外换热器5安装基座6上,安装基体41与吊装板51可拆卸式连接(如:卡接、通过螺接件连接等)。辅助固定件42上形成有卡槽结构422,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上形成有第一贯通孔431,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通过第一贯通孔431套设固定于第一冷媒管段2外侧,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上形成有第二贯通孔441,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通过第二贯通孔441套设固定于第二冷媒管段3外侧,在安装好的情形下,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以能够使第一冷媒管段2和第二冷媒管段3平行排布的方式卡置于卡槽结构422内,辅助固定件42连接至安装基体41以便限制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脱离卡槽结构422。
40.上述中安装基体41通过室外换热器5上的吊装板51间接地与外壳1相连,在实际应用中,安装基体41也可以是通过空调器内其他部件间接地与外壳1相连,安装基体41还可以设置为直接与外壳1相连。除辅助固定件42上形成有卡槽结构422之外,还可以是安装基体41上形成有卡槽结构422,也可以是安装基体41和辅助固定件42上均形成有卡槽结构422,当安装基体41与辅助固定件42安装到一起时二者上的卡槽结构422拼接到一起共同形成一个卡槽。此外,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不限于采用设置贯通孔511的方式实现对第一冷媒管段
2的固持,还可以是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采用磁吸力较强的磁铁制成,第一冷媒管段2上套设有铁环,通过磁铁对铁环的磁吸力来实现固持第一冷媒管段2。类似地,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也不限于采用设置贯通孔的方式实现对第二冷媒管段3的固持。
41.虽然图2、4和5中示出的是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直接卡置与卡槽结构422内,即通过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与卡槽结构422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卡置,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是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卡接结构卡置于卡槽结构422中,例如,可以是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上设置有卡扣,卡槽结构422内侧壁上形成有卡口,通过卡扣与卡口的卡接配合使得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卡置于卡槽结构422内。
42.如图4和5所示,安装基体41包括彼此相连的安装板体411和加强板体412,安装板体411与加强板体412相互垂直,辅助固定件42连接至安装板体411上,加强板体412与吊装板51可拆卸式连接。
43.当然,也可以是安装基体41上的安装板体411通过吊装板51间接地连接至外壳1,另外,除了安装基体41的加强板体412或者安装板体411直接或间接与外壳1连接之外,还可以是加强板体412和安装板体411同时连接至外壳1,在此情形中,加强板体412可以是直接或间接与外壳1连接,并且安装板体411也可以是直接或间接与外壳1连接。上述安装基体41的具体结构,增加了安装基体41的强度,使得通过冷媒管安装组件4固定第一冷媒管段2和第二冷媒管段3时,安装基体41不易发生变形、损坏,延长了冷媒管安装组件4的使用寿命,节约用户维护成本。除安装基体41的上述具体结构外,安装基体41也可以是仅具有一个安装板体411,或者安装基体41还可以采用安装块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安装基体41的具体结构,只要能够在安装基体41上连接辅助固定件42从而帮助实现第一冷媒管段2和第二冷媒管段3的安装即可。
44.如图2至5所示,辅助固定件42为条状结构,条状结构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421、卡槽结构422和第二连接部423,第一连接部421和第二连接部423均与安装板体411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部421和第二连接部423上均形成有第一过口100,安装基体41上形成有与两组第一过口100分别对应的第二过口200,位于第一连接部421上的一组第一过口100中第一过口100的数量为一个,位于第二连接部423上的一组第一过口100中第一过口100的数量为一个,第一过口100和第二过口200一一对准,螺接件穿过第一过口100和第二过口200以便将辅助固定件42与安装板体411固定连接,第二过口200的形状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条状,该种形状的第二过口200能够允许螺接件竖向调节移动,也就是说,第二过口200为辅助固定件42的安装位置提供了调节余量,在通过螺接件将辅助固定件42与安装板体411完全固定之前,可以沿竖向移动辅助固定件42,以使辅助固定件42上的第一过口100在第二过口200的顶端与底端之间移动,将辅助固定件42移动至合适位置之后,再通过螺接件将辅助固定件42与安装板体411完全固定。
45.上述中,第一连接部421、卡槽结构422和第二连接部423可以是一体设置(如:一体注塑成型或焊接等),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421、卡槽结构422和第二连接部423三个结构彼此固定连接构成辅助固定件42。在第一连接部421上形成的一组第一过口100中,第一过口100的具体数量并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地,在第二连接部423上形成的一组第一过口100中,第一过口100的具体数量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虽然上述中是
结合第二过口200的形状设置成能够允许螺接件竖向调节移动的情形来阐述的,但是,也可以是第二过口200的形状设置成能够允许螺接件竖向调节移动,例如,第二过口200的形状设置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另外,还可以是第二过口200的形状设置成既能够允许螺接件竖向调节移动,又能够允许螺接件横向移动,在此种情形中,第二过口200的形状可以是沿与水平方向呈锐角的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或者第二过口200也可以是波纹状的过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第二过口200的形状,只要第二过口200的形状允许螺接件既能够在竖向又能够在横向上调节移动即可。辅助固定件42与安装基体41的连接方式不限于通过螺接件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相连。此外,辅助固定件42也可以仅具有卡槽结构422,卡槽结构422直接固定(粘接或焊接等)至安装基体41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辅助固定件42的具体结构,只要通过辅助固定件412能够连接至安装基体41以便限制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脱离卡槽结构42即可。
46.安装基体41上优选设置有多个能够与第一过口100相对准的第二过口200,多个第二过口200沿横向和/或竖向排列布置(即,多个第二过口200沿横向排列布置,或者多个第二过口200沿竖向排列布置,又或者多个第二过口200中一部分沿横向排列布置,部分沿竖向排列布置),以便第一过口100能够择一对准。也就是说,辅助固定件42可以通过全部第二过口200中的一些第二过口200安装在一个位置,辅助固定件42还可以通过全部第二过口200中的其他一些第二过口200安装在另一个位置。上述设置使得辅助固定件42在安装基体41上具有多个不同的安装位置,从而使得冷媒管段具有多个可选择的安装位置,为灵活布置空调器中的其他部件提供了方便。
47.如图6所示,冷媒管安装组件4还包括捆扎件(图中未示出),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的外侧形成有第一槽体432,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的外侧形成有第二槽体442,在安装好的情形下,捆扎件将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捆扎固定在一起,并且捆扎件卡置于第一槽体432和第二槽体442内。在上述情形中,组装人员可以先通过捆扎件将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固持件捆扎固定在一起,然后再卡置在卡槽结构422内,更加便于组装人员组装。并且,捆扎件卡置于第一槽体432和第二槽体442内,使得捆扎后,捆扎件不易发生移位,避免捆扎件从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上滑落使捆扎失效。上述中,捆扎件可以采用绳子、卡箍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设置捆扎件的具体结构,只要通过捆扎件能够将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捆扎固定在一起即可。
48.如图6所示,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上靠近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平面,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上靠近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平面,在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被捆扎固定在一起的情形下,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相互抵接。相比于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上靠近彼此的一侧均形成有弧形面,且两个弧形面抵接的情形,上述设置使得在捆扎完成后,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能够稳定地抵靠在一起,彼此不易发生相对移动,避免在捆扎完成后,因第一冷媒管固持件43和第二冷媒管固持件44发生相对移动致使捆扎失效。
49.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
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