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0 10:06: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a
ta,其中,z包括b、mg、al、si、p、s、ti、cr、fe、cu、zn、ga、y、zr、mo、ag、w、in、sn、pb、sb或ce中的至少一种,t为卤素;其中,0.2《x1≤1.2、0≤y1≤1、0≤z1≤1、0≤k≤1、0≤q≤1、1≤b≤2以及0≤a≤1,且y1、z1、k不同时为0。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0.6≤x1≤1.2、0≤y1≤1、0《z1≤1、0≤k≤1、0≤q≤1、1.5≤b≤2以及0≤a≤0.5。
13.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包括li
x2ry2qz2
po4,其中,r包括fe或mn中的至少一种;q包括al、ti、v、cr、co、li、ni、cu、zn、mg、ga、zr、nb、si中的至少一种;其中,0.6≤x2≤1.2,0.95≤y2≤1,0≤z2≤0.05。
14.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石墨、硅材料、硅氧材料、锡材料、锡氧材料或硅碳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1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化学装置为锂离子电池。
1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技术提供的电化学装置,在制备过程中,对正极极片和/或负极极片表面进行锂补充,以提供正极/负极sei形成所需的锂离子,通过控制n
li
/n
mec
的比值,使得补充的锂离子能够弥补首次循环时正极活性材料所提供的活性锂离子的损失,能够降低正极活性材料的用量,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发挥,提升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同时,通过控制cb’及cb
’×
(n
li
/n
mec
)在合适的范围内,确保补充的锂离子适量,降低循环过程中的膨胀及析锂风险,提升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0.为了简便,本文仅明确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尽管未明确记载,但是范围端点间的每个点或单个数值都包含在该范围内。因而,每个点或单个数值可以作为自身的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21.在本文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以上”、“以下”为包含本数,“一种或多种”中“多种”的含义是两个以上。
22.本技术的上述申请内容并不意欲描述本技术中的每个公开的实施方式或每种实现方式。如下描述更具体地举例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整篇申请中的多处,通过一系列实施例提供了指导,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形式使用。在各个实例中,列举仅作为代表性组,不应解释为穷举。
2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极片及负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及位于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及位于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
24.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面积为sc,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面积为sa,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面积sc为正极集流体表面上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面积,上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面积sa为负极集流体表面上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面积,例如,当正极集流体仅单面设有正极活性材料层时,sc即为该正极集流体单面上正极活性材料层的面积;当正极集流体双面设有正极活性材料层时,sc即为该正极集流体两面正极活性材料层的面积之和;负极活性材料层的面积sa同上述方式确定。第一测试面积为s1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中锂的摩尔含量为n
lic
和过渡金属me的摩尔含量为n
mec
,第二测试面积为s2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中锂的摩尔含量为n
lia
,其中,s2=s1
×
sa/sc,nli=n
lic
n
lia
;且n
li
/n
mec
的比值满足关系:1.05≤n
li
/n
mec
≤1.3。
25.在上述方案中,在制备电化学装置过程中,对正极极片和/或负极极片表面进行锂补充,以提供正极/负极sei形成所需的锂离子,通过控制对应面积下,正极活性材料层和负极活性材料层中锂的总含量与正极活性材料层中过渡金属me的含量的比值,使得补充的锂离子能够弥补首次循环时正极材料所提供的活性锂离子的损失,能够降低正极活性材料的用量,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发挥,提升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
26.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n
li
/n
mec
的取值范围具体可以是1.05、1.1、1.11、1.12、1.13、1.14、1.15、1.16、1.19、1.2、1.21、1.22、1.23、1.25、1.26或1.3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当n
li
/n
mec
的取值范围过大,表示极片表面补充的锂离子过多,极片表面的析锂面积增大。当n
li
/n
mec
的取值范围过小,表示极片表面补充的锂离子过少,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消耗增加,降低正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电池首效下降。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1.1≤n
li
/n
mec
≤1.26。
27.可以理解地,补充的锂离子避免了正极活性材料中锂离子的过渡脱出,稳定了正极活性材料的晶格结构,进而减少了正极活性材料中过渡金属离子的溶出,可以有效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发挥。
28.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测试面积为stc的正极极片,以锂金属为对电极组装成扣式半电池,测试所述正极极片的容量为ctc,得到单位面积下的正极极片容量为ctc/stc;取测试面积为sta的所述负极极片,以锂金属为对电极组装成扣式半电池,测试所述负极极片的容量为cta,得到单位面积下的负极极片容量为cta/sta;其中,cb’=(cta
×
sa/sta)/(ctc
×
sc/stc),且0.7《cb’《1。其中,负极极片的电压测试区间为2v-0.005v。正极活性材料为钴酸锂的正极极片的电压测试区间为3v-4.5v。正极活性材料为磷酸铁锂的正极极片的电压测试区间为2.5v-4.2v。正极活性材料为磷酸锰铁锂的正极极片的电压测试区间为2.5v-4.5v。正极活性材料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镍钴铝酸锂三元材料或镍钴锰铝酸锂四元材料的正极极片的电压测试区间为3v-4.3v。
29.具体地,cb’的取值范围具体可以是0.77、0.84、0.85、0.89、0.90、0.91、0.92、0.93、0.95或0.99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当cb’的取值范围过小,负极活性材料的首效降低,会导致正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发挥下降,影响电池首效,同时,形成的sei过厚,电池的阻抗增大,析锂风险提高,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当cb’的取值范围过大,负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发挥下降,影响电池首效和能量密度。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0.84≤cb’≤0.93。
30.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0.95≤cb
’×
(n
li
/n
mec
)≤1.05,具体地,cb
’×
(n
li
/nmec
)的取值范围具体可以是0.95、0.98、1.02、1.03、1.04、1.05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通过设定cb
’×
(n
li
/n
mec
)在上述范围内,从而进一步确保补锂量与sei消耗量的匹配,提升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能。
31.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比表面积为1.5m2/g至15m2/g,具体可以是2m2/g、2.5m2/g、3m2/g、5m2/g、7m2/g、9m2/g、11m2/g、13m2/g或15m2/g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比表面积为2.7m2/g至11m2/g。。
32.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33.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包括li
x1
ni
y1
co
z1
mnkzqo
b-a
ta,其中,z包括b、mg、al、si、p、s、ti、cr、fe、cu、zn、ga、y、zr、mo、ag、w、in、sn、pb、sb或ce中的至少一种,t为卤素;其中,0.2《x1≤1.2、0≤y1≤1、0≤z1≤1、0≤k≤1、0≤q≤1、1≤b≤2以及0≤a≤1,且y1、z1、k不同时为0。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0.6≤x1≤1.2、0≤y1≤1、0《z1≤1、0≤k≤1、0≤q≤1、1.5≤b≤2以及0≤a≤0.5。
34.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包括li
x2ry2qz2
po4,其中,r包括fe或mn中的至少一种;q包括al、ti、v、cr、co、li、ni、cu、zn、mg、ga、zr、nb、si中的至少一种;其中,0.6≤x2≤1.2,0.95≤y2≤1,0≤z2≤0.05。
35.具体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镍钴铝酸锂三元正极材料或镍钴锰铝酸锂四元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36.可选地,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可以是lini
0.5
co
0.3
mn
0.2
o2、lini
0.4
co
0.5
mn
0.1
o2、lini
0.2
co
0.4
mn
0.4
o2、lini
0.4
co
0.4
mn
0.2
o2等等。镍钴铝酸锂三元正极材料可以是lini
0.5
co
0.3
al
0.2
o2、lini
0.4
co
0.5
al
0.1
o2、lini
0.2
co
0.4
al
0.4
o2、lini
0.4
co
0.4
al
0.2
o2等等。镍钴锰铝酸锂四元正极材料可以是lini
0.3
co
0.2
mn
0.1
al
0.4
o2、lini
0.5
co
0.2
mn
0.1
al
0.2
o2、lini
0.7
co
0.1
mn
0.1
al
0.1
o2、lini
0.5
co
0.1
mn
0.3
al
0.1
o2、lini
0.3
co
0.2
mn
0.2
al
0.3
o2等等。
37.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正极活性材料层还包括粘合剂和导电材料。可以理解地,粘合剂提高正极活性材料颗粒彼此间的结合,并且还提高正极活性材料与集流体的结合。
38.具体地,粘合剂包括聚乙烯醇、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1,1-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丁苯橡胶、丙烯酸(酯)化的丁苯橡胶、环氧树脂或尼龙中的至少一种。
39.具体地,导电材料包括基于碳的材料、基于金属的材料、导电聚合物和它们的混合物。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碳的材料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乙炔黑、科琴黑、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金属的材料选自金属粉、金属纤维、铜、镍、铝或银。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聚合物为聚亚苯基衍生物。
40.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正极集流体包括,但不限于:铝箔。
41.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石墨、硅材料、硅氧材料、锡材料、锡氧材料或硅碳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42.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粘合剂,粘合剂包括聚乙烯醇、
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1,1-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丁苯橡胶、丙烯酸(酯)化的丁苯橡胶、环氧树脂或尼龙等,在此不做限定。
43.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负极活性材料层还包括导电材料,导电材料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金属粉、金属纤维、铜、镍、铝、银或聚亚苯基衍生物等,在此不做限定。
44.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负极集流体包括,但不限于:铜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泡沫镍、泡沫铜或覆有导电金属的聚合物基底。
45.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电化学装置还包括电解液,所述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
46.根据本技术的电解液的有机溶剂可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可作为电解液的溶剂的有机溶剂。根据本技术的电解液中使用的电解质没有限制,其可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电解质。根据本技术的电解液的添加剂可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可作为电解液添加剂的添加剂。
47.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亚丙酯、丙酸丙酯或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48.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锂盐包括有机锂盐或无机锂盐中的至少一种。
49.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锂盐包括,但不限于: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二氟磷酸锂(lipo2f2)、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litfsi)、双(氟磺酰)亚胺锂li(n(so2f)2)(lifsi)、双草酸硼酸锂lib(c2o4)2(libob)、二氟草酸硼酸锂libf2(c2o4)(lidfob)或高氯酸锂。
50.作为本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电化学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所有种类的一次电池、二次电池。
51.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是锂离子电池。
52.下面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并且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说明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本技术中描述的制备方法仅是实例,其他任何合适的制备方法均在本技术的范围内。
53.一、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54.(1)正极极片的制备
55.将正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按照重量比96.7:1.7:1.6进行混合,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nmp),在真空搅拌机作用下搅拌均匀,获得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均匀涂覆于正极集流体铝箔上;再经烘干、冷压、裁片、分切、焊接极耳后,得到正极极片。
56.(2)负极极片的制备
57.将负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和粘结剂聚丙烯酸(paa)按照重量比95:1.2:3.8进行混合,加入去离子水,在真空搅拌机作用下搅拌均匀,获得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均匀涂覆在负极集流体铜箔上;再经烘干、冷压、裁片、分切、焊接极耳后,得到负极极片。
58.(3)电解液
59.在干燥的氩气气氛手套箱中,往碳酸丙烯酯(pc)、碳酸乙烯酯(ec)(重量比为1:1)
混合而成的溶剂中,加入lipf6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其中lipf6的含量为1mol/l。
60.(3)隔离膜
61.以聚乙烯多孔聚合薄膜作为隔离膜。
62.(4)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63.将需要补充的锂以粉末形式置于负极活性材料层表面,其中,通过调控锂粉的添加量以控制补锂量的多少,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正、负极片之间起到隔离的作用,然后卷绕得到裸电芯;将裸电芯置于外包装铝塑膜中,将上述制备好的电解液注入到干燥后的裸电芯中,经过真空封装、静置、化成、整形、容量测试等工序,获得锂离子电池。
64.二、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测试:
65.(1)n
li
/n
mec
测试:
66.将满放后的锂离子电池拆解,电池内部用有机溶剂冲洗并收集有机溶剂,极片烘干后测量正极活性材料层的面积为sc、负极活性材料层的面积为sa,取正极活性材料层面积为s1的正极极片,收集其中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并将正极活性材料层中的粘结剂和导电剂烧除后,称量剩余粉末的质量为m1,利用电感耦合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量粉末中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x1、过渡金属me的质量百分含量为y,则正极极片中锂的摩尔含量为n
lic
=x1×
m1/m
li
、过渡金属me的摩尔含量为n
me
=my/m
me
,其中,m
li
为li的摩尔质量、m
me
为过渡金属me的摩尔质量;n
mec
即为正极活性材料层中过渡金属的摩尔含量之和。
67.取负极活性材料层面积为s2的负极极片,其中,s2=s1
×
sa/sc,收集其中的负极活性材料层,并将负极活性材料层中的粘结剂烧除后,称量剩余粉末的质量为m2,利用icp-aes测量粉末中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x2,则负极极片中锂的摩尔含量为n
lia
=x2×
m2/m
li
。则n
li
=n
lic
n
lia

68.(2)cb’测试:
69.取测试面积为stc的正极极片,以锂金属为对电极组装成扣式半电池,测试所述正极极片的容量为ctc;取测试面积为sta的所述负极极片,以锂金属为对电极组装成扣式半电池,测试所述负极极片的容量为cta;则,cb’=(cta
×
sa/sta)/(ctc
×
sc/stc)。其中,负极极片的电压测试区间为2v-0.005v。实施例1至3、实施例9至11以及对比例1至5中正极极片的电压测试区间为3v-4.5v。实施例4中正极极片的电压测试区间为2.5v-4.2v。实施例5中正极极片的电压测试区间为2.5v-4.5v。实施例6至8中正极极片的电压测试区间为3v-4.3v。
70.(3)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比表面积测试:
71.取重量为ma、形状为圆形(直径为r)的双面含负极活性材料层的负极极片(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层和负极集流体)进行bet比表面积测试,得到负极极片的比表面积为s。将圆形负极极片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层洗除,干燥后称量负极集流体的重量为mb,并利用千分尺测量负极集流体的厚度为h,则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比表面积可按照以下公式换算得到:
72.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比表面积=(s
×ma-πr
×
h)/(m
a-mb)。
73.(4)析锂测试:
74.将锂离子电池在12℃下,以2c倍率进行充放电10圈,并在满充后截止,将电池拆解后,分析负极极片表面,测量析锂面积占整个负极极片面积的百分比。
75.(5)首圈库伦效率和循环膨胀率测试:
76.利用千分尺测量锂离子电池的初始厚度为h0,将锂离子电池在25℃下以0.5c的倍率充电至充电截止电压,之后恒压充电至0.05c,再以0.5c的倍率放电至放电截止电压,从而得到首圈充电容量和首圈放电容量。首圈库伦效率=首圈放电容量/首圈充电容量。
77.重复上述充放电循环100圈,利用千分尺测量锂离子电池此时的厚度为h1。循环100圈后膨胀率=(h1-h0)/h0
×
100%。
78.其中,实施例1至3、实施例9至11和对比例1至5的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为4.45v、放电截止电压为3.0v;实施例4至5的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为3.8v、放电截止电压为2.5v;实施例6至8的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为4.3v、放电截止电压为3.0v。
79.(6)过渡金属溶出量测试:
80.将上述循环100圈后的锂离子电池拆解,电池内部用有机溶剂冲洗并收集有机溶剂,测试所收集的有机溶剂中过渡金属me的摩尔浓度c,则单位面积正极活性材料层的过渡金属溶出量n
me’=c
×
v/sc,其中v为所收集的有机溶剂的总体积。
81.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实施例1至11(即s1至s11)及对比例1至5(即d1至d5)制得的锂离子电池的测试数据见表1所示:
82.表1锂离子电池的测试数据汇总表
83.[0084][0085]
根据实施例1至3与对比例1至3的测试数据可知,实施例1至3均对电池进行了补锂,而对比例1至3未进行补锂,可以看出通过补锂能够有效提升电芯的首效。由于负极活性材料石墨、硅碳复合材料si-c和硅氧材料siox的首效依次降低,为了使其电池的首效接近,所需的补锂量也依次增加。
[0086]
其中,实施例1采用石墨负极,只需少量补锂就能使首效达到94%,实施例3采用硅碳复合材料,由于硅表面易形成较厚的sei膜,所需补锂量较大,实施例2采用氧化亚硅材料,其表面的类氧化硅成分容易与锂离子在电池的前几圈循环中生成不同计量比的硅酸锂等物质,会大量消耗正极活性材料提供的活性锂离子,因此,实施例2所需的补锂量最大。
[0087]
根据实施例1至3的测试数据中可以看出,n
li
/n
mec
比值依次增大,而不补锂对比例1至3锂离子电池的n
li
/n
mec
都接近于1,这是因为锂离子电池中绝大部分li都来自于正极活性材料,而初始正极活性材料中li和me的摩尔比接近1,当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溶出,会导致n
li
/n
mec
的值比1略大。通过实施例1至3和对比例1至3之间n
me’的对比可以明显看
出补锂电池中补充的li避免了正极活性材料中li的过度脱出,稳定了正极活性材料的晶格结构,进而减少了正极活性材料中过渡金属me离子的溶出。
[0088]
根据实施例1至3的测试数据中可以看出,正极活性材料层的cb’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负极活性材料对正极活性材料克容量发挥的影响,首效较低的负极活性材料会导致正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发挥较低,进而使cb’值较小。
[0089]
根据实施例4至8及实施例1的测试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正极活性材料对电池首圈库伦效率的影响。其中,实施例4采用正极活性材料lifepo4,其n
li
/n
mec
值最小,这是因为lifepo4为高首效正极活性材料,且该材料为较稳定的橄榄石型结构,通过补锂达到相近首次库伦效率所需的补锂量较少。而life
0.4
mn
0.6
po4与lifepo4晶体结构相同,但是因mn元素的掺杂引入晶格缺陷,将导致过渡金属离子溶出量增加,所以造成n
li
/n
mec
比lifepo4的略高。
[0090]
而实施例6采用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
co
0.2
mn
0.2
o2,实施例7采用正极活性材料lini
0.8
co
0.15
al
0.05
o2,实施例8采用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
co
0.18
mn
0.18
al
0.04
o2,这三种正极活性材料首效均较低,所以需要的补锂量相较于life
0.4
mn
0.6
po4与lifepo4更少,所以其n
li
/n
mec
值比实施例4、5的n
li
/n
mec
值小,而cb’则较大。五个实施例之间首次库伦效率的对比说明:同样负极活性材料,且正极活性材料差异性不大的情况下,在限定范围内,补锂量越大,n
li
/n
me
值越大,首效越高。
[0091]
根据实施例9至11及实施例1的测试数据中可以看出,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比表面积和补锂量对电池首圈库伦效率的影响。当控制补锂量使得不同负极活性材料层比表面积的电池中n
li
/n
me
值相差不大时,负极活性材料层比表面积大的电池首圈库伦效率更小,这是因为负极极片中比表面积大,即为负极活性材料暴露在电解液中的面积大,需要形成更多sei膜,即需要消耗更多的活性锂离子,从而影响电池的首圈库伦效率。可以将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比表面积ssa控制在以下范围内:1.5m2/g≤ssa≤15m2/g。因为负极活性材料层比表面积较大,即表示负极极片中具有更多电解液接触位点,也具有更多孔隙可吸收体积膨胀,所以实施例9至11和实施例1的循环膨胀率和析锂面积百分比都随着负极活性材料层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0092]
对比例5补锂过量,使得cb
’×
(n
li
/n
mec
)值超出预设上限,虽然明显减少了过渡金属离子的溶出,但是并没有得到等量的首效提升效果,这是因为补锂量超出了负极活性材料形成sei所需的量,析锂风险增加,导致对比例5的析锂面积百分比达到25%以上。
[0093]
本技术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技术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