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2-07-10 10:20: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模具,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2.图1a为铁件埋入成型模具的立体示意图,而图1b是图1a的剖面图。请同时参考图1a及图1b,目前使用成型模具对铁件进行埋入射出成型,常常会因为尺寸公差而发生如下的状况:一、待处理铁件2与模芯1a、1b无尺寸公差,因此埋入成型并无问题。二、待处理铁件2与模芯1a、1b之间的尺寸公差偏下限,埋入成型后产品容易具有毛边。三、待处理铁件2与模芯1a、1b之间的尺寸偏上限,闭模时容易因为铁件与模芯1a、1b发生撞击而轻微损坏模芯1a、1b,且可能在未发现模芯1a、1b损坏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模芯1a、1b;长期继续使用模芯1a、1b,也是会发生产品具有毛边的状况。
3.由于很难做到待处理铁件2与模芯1a、1b的尺寸完全精准,因此一直以来常常会发生产品具有毛边,所以良率无法有效地提升。或者,为了提升产品的良率,便需要常常更换模芯1a、1b,造成成型模具的零件成本增加。
4.为了改善上述的问题,目前的一种改善方式是在共面区域设置一个固定件3,固定件3用来防止直接夹伤模芯1a、1b,可降低直接更换1a、1b的成本。然而,这样还是常常成型出具有轻微毛边的产品。
5.轻微毛边的产品可以用人工的方式削除毛边。然而,这样多了一道工序,且增加了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升产品良率的成型模具。
7.本技术的一种成型模具包括第一模芯、第二模芯、活动件以及弹性件。第二模芯配置于第一模芯的一侧,且对位于第一模芯,其中第二模芯具有容置空间,且容置空间具有缓冲距离。活动件配置在第二模芯的容置空间内,且通过缓冲距离的设置而在容置空间内可移动。弹性件设置于第二模芯内,且抵顶于第二模芯及活动件之间。
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模芯具有第一表面,第二模芯具有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面向第一表面。此外,活动件具有第三表面,且该第三表面面向第一表面。
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成型模具在开模状态时,第三表面的高度高于第一表面的高度,其中第三表面突出于第一表面的高度的范围介于0.05mm至0.2mm。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成型模具在闭模状态时,第三表面的高度齐平或略低于第一表面的高度。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模芯具有限位部,以限制活动件于容置空间内的移动行程。
12.基于上述,本技术的成型模具的活动件设置在第二模芯的容置空间中,其中通过缓冲距离及弹性件的设置,使得活动件可以在容置空间中移动而适应于第一模芯的靠近或
远离。因此,可以防止模芯被铁件撞伤,使模芯维持良好的形状,进而提升产品的良率。
13.有关本技术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5.图1a为铁件埋入成型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16.图1b是图1a的剖面图;
17.图2a是待处理的工件置入成型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18.图2b是图2a的剖视图;
19.图3a为成型模具在开模状态的示意图;
20.图3b为成型模具在闭模状态的示意图。
21.符号说明
22.1a、1b:模芯
ꢀꢀꢀꢀꢀꢀꢀꢀ
2:待处理铁件
ꢀꢀꢀꢀꢀꢀꢀꢀꢀ
3:固定件
23.10:成型模具
ꢀꢀꢀꢀꢀꢀꢀꢀ
11:第一模芯
ꢀꢀꢀꢀꢀꢀꢀꢀꢀꢀ
111:第一表面
24.12:第二模芯
ꢀꢀꢀꢀꢀꢀꢀꢀ
121:第二表面
ꢀꢀꢀꢀꢀꢀꢀꢀꢀ
20:待处理的工件
25.122:限位部
ꢀꢀꢀꢀꢀꢀꢀꢀꢀ
123:底壁
ꢀꢀꢀꢀꢀꢀꢀꢀꢀꢀꢀꢀꢀ
13:活动件
26.131:第三表面
ꢀꢀꢀꢀꢀꢀꢀ
132:底面
ꢀꢀꢀꢀꢀꢀꢀꢀꢀꢀꢀꢀꢀ
14:弹性件
27.s:容置空间
ꢀꢀꢀꢀꢀꢀꢀꢀꢀ
l1:缓冲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28.在下文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位置关系,包括:上,下,左和右,若无特别指明,皆是以图式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29.请同时参考图2a及图2b,图2a是待处理的工件置入成型模具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b是图2a的剖视图。
30.本实施例的成型模具10用于对待处理的工件20进行埋入射出成型,其中待处理的工件20例如可为铁件,但不限于此。
31.成型模具10包括第一模芯11、第二模芯12、活动件13以及弹性件14。
32.第二模芯12配置于第一模芯11的一侧,例如下侧,且第二模芯12对位于第一模芯11。第一模芯11及第二模芯12能够互相靠近或远离,以执行射出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模芯12与第一模芯11也可以是在水平方向并列设置,可依使用者需求而决定。
33.本实施例的第二模芯12具有容置空间s,其中容置空间s具有缓冲距离l1。
34.活动件13配置在容置空间s内,且因为容置空间s具有缓冲距离l1,因此活动件13在容置空间s中为可移动地设置。
35.弹性件14设置于第二模芯12内,且抵顶于第二模芯12及活动件13之间。本实施例的弹性件14为压缩弹簧,意即受力后会压缩并且储存弹性恢复力,但不限于此。
36.上述的第一模芯11具有第一表面111,第二模芯12具有第二表面121,且活动件13
具有第三表面131,其中第二表面121及第三表面131皆面向第一表面111。
37.在成型模具10处于开模状态时,第一模芯11与第二模芯12彼此间相隔一段距离,其中第一模芯11与第二模芯12相隔的距离大于成品取出的距离。
38.值得注意的是,弹性件14的设置使得活动件13受到弹性件14的抵顶而使活动件13的部分凸出于第二模芯12的第二表面121之外。
39.具体地说,第二模芯12具有限位部122以及底壁123,其中限位部122可为容置空间s的顶壁。限位部122用来干涉被弹性件14抵顶的活动件13,以限制活动件13在容置空间s中的移动行程,进而限制第三表面131凸出第二表面121的高度。
40.换句话说,活动件13在容置空间s内的移动行程受限于容置空间s的缓冲距离l1。
41.附带一提,活动件13的第三表面131的高度高于第二表面121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表面131突出于第二表面121的高度的范围介于0.05mm至0.2mm。
42.图3a为成型模具在开模状态的示意图。请参考图3a,欲对待处理的工件20进行射出成型,将待处理的工件20置入处在开模状态的成型模具10中,且待处理的工件20的部分位在活动件13中。此时,通过弹性件14的抵顶使活动件13抵靠在容置空间s的限位部122,而活动件13的第三表面131凸出于第二模芯12的第二表面121。
4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容置空间s具有缓冲距离l1,其中缓冲距离l1即是活动件13的底面132与容置空间s的底壁123之间相隔的距离。
44.图3b为成型模具在闭模状态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a及图3b,欲对待处理的工件20进行成型的步骤时,第一模芯11朝向第二模芯12靠近以闭模。
45.随着第一模芯11逐渐靠近第二模芯12,第一模芯11的第一表面111先接触活动件13的第三表面131,并且第一模芯11对活动件13施压使活动件13在容置空间s内向下移动,活动件13的底面132逐渐靠近容置空间s的底壁123。而弹性件14随着第一模芯11对活动件13的施压而被压缩变形并储存弹性恢复力。
46.第一模芯11逐渐靠近第二模芯12直到第一模芯11的第一表面111接触第二模芯12的第二表面121。此时,成型模具10处于闭模状态。
47.成型模具10在闭模状态时,活动件13的第三表面131的高度齐平或略低于第二表面121的高度,且活动件13的底面132相对于开模状态时更靠近容置空间s的底壁123。
48.在成型模具10的闭模状态对待处理的工件20进行射出成型。
49.在本技术的成型模具10中,由于活动件13会随着第一模芯11的施压而在容置空间s中下移,因此可以避免待处理的工件20与第一模芯11发生碰撞而损伤第一模芯11。此外,还可以避免因为第一模芯11与待处理的工件20的接触而防止待处理的工件20发生位移进而与第二模芯12碰撞而损坏第二模芯12。换言之,可以避免模芯的损坏,延长模芯的使用寿命。
50.此外,也因为弹性件14的设置使得活动件13会随着第一模芯11的移动而在容置空间s中移动,因此对于各个组件的尺寸的精度要求也能够降低。
51.综上所述,在本技术的成型模具中,在第二模芯的容置空间中设置缓冲距离,搭配弹性件的使用,使得活动件可以在容置空间中移动而适应于第一模芯的靠近或远离。因此,可以防止模芯与待处理的工件发生碰撞而损伤,使模芯维持良好的形状,延长模芯的使用寿命,减少零件损耗的成本。
52.再者,由于活动件会随着第一模芯的移动而在容置空间中移动,因此对于各个组件的尺寸的精度要求也能够降低。
53.此外,维持模芯的良好状况,可进而提升产品的良率。
54.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技术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技术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