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2022-07-13 18:28: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油气藏开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2.在油气藏开发领域中,非常规储层通常指岩性、储集空间类型、电学特征等方面相对常规储层不同的储集层。针对非常规储层进行油气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非常规储层地质条件复杂,且地块具有油质重、黏度高、流动能力差、黏度矿物含量高、脆性较差、气油比低、地层能量不足等特点。但是,随着常规油气资源逐渐减少,需要针对非常规储层设计相应的改造和开发方法。
3.在非常规储层的开发中,纵向上经常存在多套开发层系,导致穿层问题。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重复压裂,布置加密井,导致新老井间发生干扰,影响生产。需要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以避免重复压裂改造。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以充分改造目标区块非常规储层,避免重复压裂。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包括:
6.根据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以及,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
7.若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则根据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所述岩石力学模型,进行布井布缝设计,所述布井布缝设计包括在簇与簇之间使用三等分交错布缝以及使用w型立体交错布井;
8.根据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
9.可选的,所述根据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包括:
10.根据原始资料,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结合的建模方案,得到所述三维地质模型;
11.根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其中,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垂向应力模型、孔隙压力模型、水平最小地应力模型以及水平最大地应力模型;所述岩石力学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杨氏模量模型、泊松比模型、剪切模量模型以及体积模量模型。
12.可选的,所述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包括:
13.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适用性评价;
14.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地质参数分析,获取隔层厚度;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数值模拟,确定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根据所述隔层厚度、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进行立体开发穿层评价;
15.若所述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适用性评价和所述立体开发穿层评价的结果均为可行,则判定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否则,判定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不可行。
16.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包括:
17.确定单井的设计参数,所述单井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水平井段长、水平井井距、射孔孔数以及射孔孔径;以及,确定生产参数,所述生产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极限排量、压裂液粘度以及压裂规模;
18.根据所述单井的设计参数、所述生产参数以及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
19.可选的,在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20.监测所述目标改造区块的现场数据,根据所述现场数据,判断所述目标改造区块的所有固井质量;
21.若仅有单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针对该固井下入小直径桥塞;
22.若所述小直径桥塞顺利下入,则判断遇阻点距设计位置是否大于50米,若遇阻点距设计位置小于50米,则按照原设计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一改造方案进行开发;若遇阻点距设计位置大于50米,则按照原设计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一改造方案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二改造方案进行开发;
23.若所述小直径桥塞不可下入,则判断射孔枪是否可以下入;若射孔枪无法下入,则进行舍段处理,若射孔枪可以下入,则采用第三改造方案进行开发;
24.其中,所述第一改造方案为:降低压裂规模与排量、提高压裂液粘度、控制砂比,所述第二改造方案为:段长及簇间距加大、降低压裂规模与排量、提高压裂液粘度、控制砂比,所述第三改造方案为:簇间距加大、降低压裂规模与排量、提高压裂液粘度、控制砂比;
25.若多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判断原因是否为桥塞频繁受阻无法下入,若因桥塞频繁受阻无法下入导致多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重新进行段簇和压裂规模设计。
2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装置,包括:
27.可行性评价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以及,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
28.布井布缝设计模块,用于若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则根据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所述岩石力学模型,进行布井布缝设计,所述布井布缝设计包括在簇与簇之间使用三等分交错布缝以及使用w型立体交错布井;
29.压裂改造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
30.可选的,所述可行性评价模块,用于:
31.根据原始资料,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结合的建模方案,得到所述三维地质模型;
32.根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其中,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垂向应力模型、孔隙压力模型、水平最小地应力模型以及水平最大地应力模型;所述岩石力学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杨氏模量模型、泊松比模型、剪切模量模型以及体积模量模型。
33.可选的,所述可行性评价模块,用于:
34.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适用性评价;
35.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地质参数分析,获取隔层厚度;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数值模拟,确定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根据所述隔层厚度、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进行立体开发穿层评价;
36.若所述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适用性评价和所述立体开发穿层评价的结果均为可行,则判定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否则,判定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不可行。
37.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38.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39.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40.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41.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42.本技术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包括根据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以及,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若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则根据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所述岩石力学模型,进行布井布缝设计,所述布井布缝设计包括在簇与簇之间使用三等分交错布缝以及使用w型立体交错布井;根据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通过建模和评价工作进行井段改造可行性的筛选,对于可行的井段,可进行布井布缝设计,并进行一次压裂的充分改造,避免了重复压裂改造的问题。
附图说明
43.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4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流程示意图;
4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4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4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流程示意图;
4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流程示意图;
4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流程示意图;
5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流程示意图;
5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53.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54.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55.在油气藏开发领域中,资源的储集层分为常规储层和非常规储层。常规储层通常较易于开发,可直接应用常用的开发技术进行开发。非常规储层通常指岩性、储集空间类型、电学特征等方面相对常规储层不同的储集层,因此,针对非常规储层进行油气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非常规储层地质条件复杂,地块具有油质重、黏度高、流动能力差、黏度矿物含量高、脆性较差、气油比低、地层能量不足等特点。通常,需要针对非常规储层进行开发方案的单独设计,改造和开发方法较为复杂,但是,随着常规油气资源逐渐减少,非常规储层资源的开发也至关重要。
56.在非常规储层的开发中,纵向上经常存在多套开发层系,导致穿层问题。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重复压裂,布置加密井,导致新老井间发生干扰,影响生产。因此,需要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以避免重复压裂改造,且实现多层系、多井间相互有利干扰。
57.具体地,为实现充分改造,开发过程中中可使用超大规模砂量液量,使得第一次压裂非常充分,达到极限改造的目的;一次充分改造之后,使得改造体积达到最大化,缝网充分均匀分布于立体储层当中,有利于后续的非常规储层单井吞吐及提高采收率;一次充分改造后,可避免子母井间干扰,避免重复压裂裂缝扩展不均匀;一次充分改造后,使得产量最高,只需要一次集中投资,使得综合利用率最高。
58.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各术语应在本领域内做广义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59.实施例一
6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61.s101、根据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以及,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
62.s102、若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则根据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所述岩石力学模型,进行布井布缝设计;
63.s103、根据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
64.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首先,目标区块通常具备一系列原始资料,可根据原始资料获得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所述三维地质模型可用于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
65.完成建模工作之后,可根据所得的模型,对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主要指针对目标区块的开发条件进行考察,若不可行,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措施,或重新设计开发方案。若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则根据所述
三维地应力模型及所述岩石力学模型,进行布井布缝设计,所述布井布缝设计包括在簇与簇之间使用三等分交错布缝以及使用w型立体交错布井;最后,根据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后续的井网压裂改造流程。
66.其中,三等分交错布缝指在簇与簇之间进行等分布缝,三等分交错布缝可以使得三条裂缝形成错位,避免应力漩涡正面相对,从而避免压裂冲击,避免不利干扰;同时又避免了在井间形成应力隔离带,造成改造不充分。
6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具体应用示意图,用以示例说明w型立体交错布井在改造中的具体应用。
6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具体应用示意图,用以辅助说明w型立体交错布井的应用方式,实际上,图3为图2所示布井方式的侧视图。
69.w型立体交错布井则能够减小井间垂向不利干扰,强化垂向有利干扰,可达到整体压裂、增强缝网复杂性的目的。由图2和图3可知,在不同层之间交错布井,隔一层的布井规律相同,但相邻层的布井规律交错,在两层之间呈现w型。
70.对于井网压裂改造流程,通常指工厂化的作业模式下进行拉链式压裂。井工厂开发核心是在一个井场钻多口水平井,实现可重复、批量化作业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在多井同时施工时,可以实现持续增能。工厂化作业首先需要进行平台划分;其次,按照钻井方案设计的井口位置关系,设计压裂实施方案压裂井场布局;最后,在平台部署储水、水处理及储油等地面工程系统平台,以满足压裂配液、压后生产、集中排采与处理的需求。
71.而拉链式压裂可以在井间形成较为充分的裂缝网络,按照“平台组间先压两边后压中间、平台内井间交叉压裂”的作业顺序,配合井工厂模式施工,可以实现持续增能,强化相互有利干扰,提高压裂效果的目的。
7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包括:根据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以及,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若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则根据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所述岩石力学模型,进行布井布缝设计,所述布井布缝设计包括在簇与簇之间使用三等分交错布缝以及使用w型立体交错布井;根据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通过建模和评价工作进行井段改造可行性的筛选,对于可行的井段,可进行布井布缝设计,并进行一次压裂的充分改造,避免了重复压裂改造的问题。
73.实施例二
7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s101中所述根据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包括:
75.s201、根据原始资料,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结合的建模方案,得到所述三维地质模型;
76.s202、根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
77.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目标区块的原始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油藏构造信息、原始地震数据、地震基准面等;层位及断层解释方案、储层力学反演成果等;区块已知井井位坐标、地质分层及常规测井资料、试油试采数据等;区块已知井成像测井数据、岩石力学实验数据、微地震数据等;已有压裂施工曲线及压裂设计数据等;研究区
及邻近区的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等。原始资料包括现有资料和实时采集的资料,在施工中还可采集目标区块的实时数据参与建模,以实现实时考察目标区块性质的目的。
78.根据原始资料,可采用确定性和随机性相互结合的建模方法,构建目标区块三维地质模型。具体的,确定性和随机性相互结合的建模方法包括:断层建模、分层质控、构造建模、网格设计(指使用测录井资料对井周围网格进行加密)、岩相模拟以及孔隙度、饱和度、渗透率等属性模拟。
79.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可构建目标区块三维地应力及岩石力学模型,其中,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垂向应力模型、孔隙压力模型、水平最小地应力模型以及水平最大地应力模型;所述岩石力学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杨氏模量模型、泊松比模型、剪切模量模型以及体积模量模型。
80.随着目标区域不断的实时钻井开发,需要根据实时测井录井资料,对已有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型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达到高精细化建模的目的。
8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所述根据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包括:根据所述原始资料,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结合的建模方案,得到所述三维地质模型;根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其中,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垂向应力模型、孔隙压力模型、水平最小地应力模型以及水平最大地应力模型;所述岩石力学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杨氏模量模型、泊松比模型、剪切模量模型以及体积模量模型。通过原始资料完成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得到三维地质模型后可由此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和岩石力学模型,并通过实时测井录井资料对模型进行进一步加密,可实时反映该区块的非常规储层开发的可行性。
82.实施例三
8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s101中所述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包括:
84.s301、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适用性评价;
85.s302、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地质参数分析,获取隔层厚度;
86.s303、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数值模拟,确定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
87.s304、根据所述隔层厚度、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进行立体开发穿层评价。
88.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三中所述方法和实施例二中所述方法可以单独实施或结合实施,若结合实施,在逻辑上为先后关系,s101步骤先执行实施例二中所述步骤,再执行实施例三中所述步骤。图5仅为实施例三单独实施的示例,而并未限制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
89.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对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首先需要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适用性评价。具体地,在立体改造中,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已成非常规储层经济高效的开发技术,适用性很强。针对存在多套开发层系的非常规储层,进行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适用性评价主要包括:与国内其他采用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的区块进行属性参数对比,进行借鉴参考;根据本区块已有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的开发经验,进行开发效果评价;使用数值模拟,进行水
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产能模拟和经济评价。这三点的对比需要根据目标区块的数据以及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进行判定,若三点均可行,则最终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90.随后,可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地质参数分析,获取隔层厚度;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数值模拟,确定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根据所述隔层厚度、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进行立体开发穿层评价;若所述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适用性评价和所述立体开发穿层评价的结果均为可行,则判定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否则,判定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不可行。
9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通过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适用性评价和立体开发穿层评价完成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其中,通过地质参数分析获取隔层厚度,通过数值模拟确定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再根据所述隔层厚度、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进行立体开发穿层评价。若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适用性评价和立体开发穿层评价结果均为可行,则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结果为可行,至少有其一不可行则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结果为不可行。通过不同原理获得的参数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评价,可增加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可靠性。
92.实施例四
9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s103包括:
94.s401、确定单井的设计参数,以及,确定生产参数;
95.s402、根据所述单井的设计参数、所述生产参数以及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
96.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在立体改造评价结果为可行后,可进行布井布缝设计,并根据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具体的,设计流程包括单井参数和生产参数的设计。确定单井的设计参数,所述单井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水平井段长、水平井井距、射孔孔数以及射孔孔径;以及,确定生产参数,所述生产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极限排量、压裂液粘度以及压裂规模。此外,还包括生产过程中部分工艺实施细节的设计。完成单井优化和生产参数设计之后,可根据所述单井的设计参数、所述生产参数以及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
97.在实际应用中,具体的设计可包括如下七个方面:
98.第一方面,水平井段长设计。在水平井段长优化中,尽可能使用长井段,提高储量控制范围。具体包括:根据地质特点、甜点分布确定初始水平段长;结合经济条件、钻机条件优化段长;根据立体井网不同层之间的总体布局,确定最终长度。
99.第二方面,水平井井距设计。在水平井井距优化中,尽可能使用小井距,提高储量控制范围。具体包括:根据所需要控制的地质储量范围,确定初始井距;结合压裂模拟确定缝长和支撑缝长,从而优化井距;根据储层条件,对井距进行匹配和调整,若储层相对较薄,可适当拉大井距,若储层较厚,则适当缩小井距。
100.第三方面,段内多簇极限密切割工艺设计。通过缩小裂缝间距、增大改造强度,实行密切割工艺,可以实现主力目标层充分改造。现场实践表明,采用密切割裂缝间距缩小至15m,监测显示微地震事件集中在井筒周围,且单段裂缝带宽波及到相邻井段,实现了增加裂缝复杂程度、充分改造储层的目的。
101.第四方面,极限限流及暂堵设计,包括射孔孔数以及射孔孔径的设计。极限限流射孔可以使得多个射孔簇完成效率最大化。该技术是通过减少和变小压裂阶段的射孔孔数或射孔孔径,来增加穿过射孔簇的压力降。这种压降限制了流体流入每个孔洞的能力,从而迫使流量更均匀地分布到每个射孔孔眼。与更多孔相比中间簇的进液量明显增加,裂缝长度和宽度明显增加;同时两侧裂缝进液量降低,两侧裂缝长宽减小,均匀性更好。而暂堵剂常用来暂时封堵射孔、井筒以及裂缝,并将流体和支撑剂流向转变,从而使井处理流体从地下地层中裂缝网络内的高渗透区带转向到低渗透区带。通过极限限流和暂堵设计可以确保多簇起裂均匀。
102.第五方面,极限大排量设计。在高应力差下,小排量会对裂缝延伸起到抑制作用,加大排量,可以使得垂向延伸抑制减弱,裂缝宽度和高度增大;在低应力差下,随着排量越大,裂缝在隔层内延伸程度越大。针对高应力差、多层系非常规储层,选用大排量将有利于穿层,促进裂缝纵向扩展,提高经济效益。
103.第六方面,压裂液粘度设计。在非常规储层中,增加压裂液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裂缝在缝高方向延伸。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针对多层系非常规储层立体开发,增加高粘压裂液占比,至少百分之50,可以保证立体层系充分改造。
104.第七方面,压裂规模设计。通过增大改造强度,可以实现主力目标层充分改造。针对层系非常规储层立体开发,逐渐提高改造规模,可保证裂缝获得有效支撑,增加有效改造体积,实现多套储层立体动用。通常,改造规模从2.5m3/m逐渐提高至4m3/m,折合为4t/m至6.4t/m。
10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确定单井的设计参数,所述单井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水平井段长、水平井井距、射孔孔数以及射孔孔径;以及,确定生产参数,所述生产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极限排量、压裂液粘度以及压裂规模;根据所述单井的设计参数、所述生产参数以及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通过单井各项参数的确定以及生产参数的确定,可根据所确定的布井布缝设计进行井网改造流程,加强了井网的生产效率,且降低了单井故障的可能性。
106.实施例五
10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s10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108.s501、监测所述目标改造区块的现场数据,根据所述现场数据,判断所述目标改造区块的所有固井质量;
109.s502、若仅有单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针对该固井下入小直径桥塞;
110.s503、若遇阻点距设计位置小于50米,则按照原设计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一改造方案进行开发;
111.s504、若遇阻点距设计位置大于50米,则按照原设计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一改造方案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二改造方案进行开发;
112.s505、若射孔枪无法下入,则进行舍段处理,若射孔枪可以下入,则采用第三改造方案进行开发;
113.s506、若多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判断原因是否为桥塞频繁受阻无法下入,若因桥塞频繁受阻无法下入导致多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重新进行段簇和压裂规模设
计。
114.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在立体改造中,遇到固井质量差时,压裂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段间窜扰以及套变的风险。可以选择临井对其进行微地震监测,若出现施工复杂,可及时进行调整,保障压裂效果;此外,若施工过程中发生复杂情况,可参考如本实施例所述的应对策略,优先实施问题井,直至压裂段跨过遇阻点控制其余井施工节奏,保证问题井压裂段的空间位置处于最前端。若出现套损情况,应停止施工作业,明确套损原因,制定下步措施。
115.具体的,监测所述目标改造区块的现场数据,根据所述现场数据,判断所述目标改造区块的所有固井质量;此处现场数据可理解为实施例二中所述原始资料的一部分,用于实时建模和判定。对于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还可以分为单井不符合要求和多井不符合要求。
116.若仅有单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针对该固井下入小直径桥塞;若所述小直径桥塞顺利下入,则判断遇阻点距设计位置是否大于50米,若遇阻点距设计位置小于50米,则按照原设计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一改造方案进行开发;若遇阻点距设计位置大于50米,则按照原设计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一改造方案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二改造方案进行开发;若所述小直径桥塞不可下入,则判断射孔枪是否可以下入;若射孔枪无法下入,则进行舍段处理,若射孔枪可以下入,则采用第三改造方案进行开发;
117.若多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判断原因是否为桥塞频繁受阻无法下入,若因桥塞频繁受阻无法下入导致多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重新进行段簇和压裂规模设计。
118.其中,所述第一改造方案为:降低压裂规模与排量、提高压裂液粘度、控制砂比,所述第二改造方案为:段长及簇间距加大、降低压裂规模与排量、提高压裂液粘度、控制砂比,所述第三改造方案为:簇间距加大、降低压裂规模与排量、提高压裂液粘度、控制砂比。
11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方法,实时判断目标改造区块所有固井的固井质量,若遇至少单个固井存在质量差的问题时,则可以通过判断小直径桥塞是否顺利下入、遇阻点距设计位置、射孔枪是否顺利下入等问题,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是否改变开发方案。在布井布缝设计之前实时监测固井质量并判断故障类型,可提高改造方案设计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浪费。
120.实施例六
121.本技术实施例六还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装置以实现前述方法。
12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123.可行性评价模块61,用于根据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以及,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
124.布井布缝设计模块62,用于若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则根据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所述岩石力学模型,进行布井布缝设计,所述布井布缝设计包括在簇与簇之间使用三等分交错布缝以及使用w型立体交错布井;
125.压裂改造模块63,用于根据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
126.需要说明的是,图8示出的仅为一种各实施方式结合实施的情况,但至少应包括前述可行性评价模块61,布井布缝设计模块62以及压裂改造模块63。除此之外,还包括固井质
量判断模块64和方案切换模块65。
127.一种示例,可行性评价模块61,用于:
128.根据原始资料,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结合的建模方案,得到所述三维地质模型;
129.根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其中,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垂向应力模型、孔隙压力模型、水平最小地应力模型以及水平最大地应力模型;所述岩石力学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杨氏模量模型、泊松比模型、剪切模量模型以及体积模量模型。
130.通过原始资料完成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得到三维地质模型后可由此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和岩石力学模型,并通过实时测井录井资料对模型进行进一步加密,可实时反映该区块的非常规储层开发的可行性。
131.一种示例,可行性评价模块61,还用于:
132.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适用性评价;
133.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地质参数分析,获取隔层厚度;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数值模拟,确定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根据所述隔层厚度、裂缝缝高、支撑缝高以及穿层范围,进行立体开发穿层评价;
134.若所述水平井段和多级压裂开发适用性评价和所述立体开发穿层评价的结果均为可行,则判定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否则,判定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不可行。
135.通过不同原理获得的参数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评价,可增加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可靠性。
136.一种示例,压裂改造模块63,用于:
137.确定单井的设计参数,所述单井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水平井段长、水平井井距、射孔孔数以及射孔孔径;以及,确定生产参数,所述生产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极限排量、压裂液粘度以及压裂规模;
138.根据所述单井的设计参数、所述生产参数以及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
139.通过单井各项参数的确定以及生产参数的确定,可根据所确定的布井布缝设计进行井网改造流程,加强了井网的生产效率,且降低了单井故障的可能性。
140.一种示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141.固井质量判断模块64,用于监测所述目标改造区块的现场数据,根据所述现场数据,判断所述目标改造区块的所有固井质量;
142.方案切换模块65,用于若仅有单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针对该固井下入小直径桥塞;
143.若所述小直径桥塞顺利下入,则判断遇阻点距设计位置是否大于50米,若遇阻点距设计位置小于50米,则按照原设计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一改造方案进行开发;若遇阻点距设计位置大于50米,则按照原设计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一改造方案进行开发,或者采用第二改造方案进行开发;
144.若所述小直径桥塞不可下入,则判断射孔枪是否可以下入;若射孔枪无法下入,则进行舍段处理,若射孔枪可以下入,则采用第三改造方案进行开发;
145.其中,所述第一改造方案为:降低压裂规模与排量、提高压裂液粘度、控制砂比,所述第二改造方案为:段长及簇间距加大、降低压裂规模与排量、提高压裂液粘度、控制砂比,所述第三改造方案为:簇间距加大、降低压裂规模与排量、提高压裂液粘度、控制砂比;
146.方案切换模块65,还用于若多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判断原因是否为桥塞频繁受阻无法下入,若因桥塞频繁受阻无法下入导致多个固井质量不符合要求,则重新进行段簇和压裂规模设计。
147.在布井布缝设计之前实时监测固井质量并判断故障类型,可提高改造方案设计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浪费。
14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常规储层立体井网改造装置,包括:可行性评价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应力模型及岩石力学模型;以及,对所述目标区块进行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布井布缝设计模块,用于若所述立体改造可行性评价的结果为可行,则根据所述三维地应力模型及所述岩石力学模型,进行布井布缝设计,所述布井布缝设计包括在簇与簇之间使用三等分交错布缝以及使用w型立体交错布井;压裂改造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布井布缝设计,执行井网压裂改造流程。通过建模和评价工作进行井段改造可行性的筛选,对于可行的井段,可进行布井布缝设计,并进行一次压裂的充分改造,避免了重复压裂改造的问题。
149.实施例七
15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
151.处理器(processor)291,电子设备还包括了存储器(memory)292;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 interface)293和总线294。其中,处理器291、存储器292、通信接口293、可以通过总线29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293可以用于信息传输。处理器291可以调用存储器294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方法。
152.此外,上述的存储器292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153.存储器292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29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92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154.存储器292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29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
15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156.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
求书指出。
157.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