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热源侧单元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01:15: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具备压缩机的热源侧单元。


背景技术:

2.制冷循环装置的热源侧单元在框体内包含压缩机、四通阀、热源侧热交换器、储液器以及控制装置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专利文献1所述的热源侧单元的框体由上表面面板、底面面板、正面面板、背面面板以及两个侧面面板构成。在上表面面板设置有风扇,来作为热源侧送风机。
4.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78144号
5.在专利文献1的热源侧单元中,在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的情况下,为了驱动压缩机,需要用于向压缩机供给电力的逆变器基板。压缩机和逆变器基板通过逆变器输出线电连接。另外,逆变器基板收容于构成控制装置的控制箱内。
6.同样,为了驱动风扇,需要用于向风扇供给电力的逆变器基板。风扇和逆变器基板通过逆变器输出线电连接。另外,逆变器基板收容于构成控制装置的控制箱内。
7.然而,由于逆变器基板发热,所以若将压缩机用的逆变器基板和风扇用的逆变器基板都收容于控制箱中,则控制箱中的温度变高。
8.另外,由于从逆变器输出线放射出放射噪声,所以存在外围设备受到放射噪声的影响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抑制控制箱内的温度的上升,并降低放射噪声的影响的热源侧单元。
10.本发明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具备: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并排出;风扇,取入空气;热源侧热交换器,在上述制冷剂与上述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内置有驱动上述压缩机的第一电力转换装置;以及控制箱,配置为与上述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分离,并在内部设置有控制上述第一电力转换装置的控制基板,上述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配置为与上述压缩机邻接。
11.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通过设置从控制箱分离且配置为与压缩机邻接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能够抑制控制箱内的温度的上升,并降低放射噪声的影响。
附图说明
12.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
13.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14.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15.图4是表示设置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16.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
17.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18.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于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控制箱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
19.图8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控制箱的内部的结构的框图。
20.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中的两个模块和一个控制箱的生成方法的示意图。
21.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中的两个模块以及控制箱的各自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22.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中的两个模块的变形例的框图。
23.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控制箱中的端子台、压缩机用输出线以及风扇用输出线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24.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中的压缩机和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的安装位置的图。
25.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中的风扇和风扇用驱动器模块的安装位置的放大图。
26.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
27.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28.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
29.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30.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
31.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32.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中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的图。
33.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4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中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的变形例的内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另外,本发明包含以下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中的可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组合。另外,在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用的。此外,在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相对的尺寸关系或形状等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同。
35.实施方式1
36.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此外,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风扇3,以便知道俯视观察时的风扇3的位置。如图1~图3所示,热源侧单元1具备热源侧热交换器2、控制箱4、压缩机11、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风扇3以及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并且,热源侧单元1具备压缩机用输出线21、压缩机用控制线22、风扇用输出线31以及风扇用控制线32。
37.热源侧单元1例如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其外廓由框体40构成。框体40由上表面面板41、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两个侧面面板44以及底面面板45构成。底面面板45兼作排水盘,排出排水以及雨水。其中,排水盘也可以与底面面板45分体设置。如图3所示,在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以及两个侧面面板44设置有用于取入室外空气的吸入口48。这里,由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以及两个侧面面板44各自形成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成为在进行维护作业时使用的作业面。
38.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以及两个侧面面板44沿底面面板45的周缘部设置。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以及两个侧面面板44从底面面板45的周缘部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另外,在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以及两个侧面面板44每一个的上方设置有上表面面板41。在上表面面板41设置有用于将热源侧单元1内的空气向外部放出的排出口47。排出口47由风扇3、和以覆盖风扇3的周围的方式设置的风扇罩46构成。
39.如图3所示,热源侧热交换器2在俯视观察时具有矩形的框型形状。因此,热源侧热交换器2由四个面构成,热源侧热交换器2的中央部分成为中空。以下,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的中央部分称为“中空部分”。热源侧热交换器2以沿着热源侧单元1的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以及两个侧面面板44的方式配置。热源侧热交换器2以沿着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以及两个侧面面板44这4个面板的上方侧例如上述4个面板的上半部分的方式设置。热源侧热交换器2在由风扇3供给的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图1的箭头表示由风扇3取入的空气的流动。空气通过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以及两个侧面面板44这4个面板被取入,并从排出口47排出。热源侧热交换器2在制冷循环装置进行制冷运转时,作为将制冷剂的热向室外空气散热而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另外,热源侧热交换器2在制冷循环装置进行制热运转时,作为使制冷剂蒸发并通过此时的气化来冷却室外空气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40.控制箱4例如形成为长方体形状。控制箱4由上板、底板、以及4个侧板构成。如图10所示,控制箱4在内部具有端子台49和控制基板14。控制基板14具有对热源侧单元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对于控制箱4的详细内容,在后文中叙述。
41.压缩机11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将该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并排出。压缩机11例如是能够通过任意地改变驱动频率,来控制每单位时间的制冷剂送出量亦即容量的变频压缩机。如图4所示,在压缩机11的排出侧设置有制冷剂排出配管60,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设置有制冷剂吸入配管61。对于图4,在后文中叙述。
42.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内置有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例如如图10所示,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具备第一整流电路9a和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具有设置有逆变器电路的第一逆变器基板10a。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驱动压缩机11,来进行压缩机11的动作的控制。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配置为与压缩机11邻接。如图2所示,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配置为相对于控制箱4分离。如图1以及图2所示,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安装于压缩机11的上部。对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详细内容,在后文中叙述。
43.风扇3从设置于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以及两个侧面面板44的吸入口48取入室外空气,并向热源侧热交换器2供给。另外,风扇3使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进行了热交换的室外空气从设置于上表面面板41的排出口47向外部放出。
44.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内置有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例如如图10所示,风扇用驱动
器模块30具备第二整流电路9b和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具有设置于逆变器电路的第二逆变器基板12a。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驱动风扇3,来进行风扇3的动作的控制。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配置为与风扇3邻接地。对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详细内容,在后文中叙述。
45.如图10所示,压缩机用输出线21将控制箱4内的端子台49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第一整流电路9a电连接。如图10所示,端子台49与输入电源8连接。压缩机用输出线21经由端子台49对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供给来自输入电源8的电力。
46.如图10所示,压缩机用控制线22将控制箱4内的控制基板14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电连接。压缩机用控制线22向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发送来自控制箱4内的控制基板14的控制信号。
47.如图10所示,风扇用输出线31将控制箱4内的端子台49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第二整流电路9b电连接。风扇用输出线31经由端子台49对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供给来自输入电源8的电力。
48.如图10所示,风扇用控制线32将控制箱4内的控制基板14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电连接。风扇用控制线32向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发送来自控制箱4内的控制基板14的控制信号。
49.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与压缩机11邻接地设置有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并且与风扇3邻接地设置有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压缩机11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也可以一体化。同样,风扇3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也可以一体化。
50.图4是表示设置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4所示,制冷循环装置具备热源侧单元1和负载侧单元80。如图4所示,热源侧单元1通过制冷剂配管70而与负载侧单元80连接。
51.如图4所示,负载侧单元80具备负载侧热交换器81。
52.热源侧单元1具备压缩机11、四通阀76、热源侧热交换器2、膨胀阀71以及制冷剂流动控制单元72。热源侧单元1也可以还具备储液器等其他构成部件。
53.四通阀76对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四通阀76在制冷循环装置为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进行切换。在制冷运转时,四通阀76切换成由图4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使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配管60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连通。在制热运转时,四通阀76切换成由图4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使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配管60与负载侧热交换器81经由制冷剂流动控制单元72连通。
54.制冷剂配管70将压缩机11、四通阀76、热源侧热交换器2、膨胀阀71、制冷剂流动控制单元72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81连接。
55.膨胀阀71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并输出。
56.制冷剂流动控制单元72具备4个逆止阀72a、72b、72c以及72d。各逆止阀72a、72b、72c以及72d允许制冷剂单向流动。制冷剂流动控制单元72使用各逆止阀72a、72b、72c以及72d,来限制制冷剂的流动。
57.这样,制冷循环装置具有热源侧单元1以及负载侧单元80,例如用作空调装置。另外,虽然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制冷循环装置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但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在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仅进行制冷运转的结构的情况下,制冷循环装置用作冷冻
机。
58.这里,在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详细地进行说明之前,对用于与热源侧单元1比较的比较例进行说明。其中,该比较例只是为了容易理解实施方式1的效果,并没有特别记载于公知的文献等中。
59.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01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01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于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01的控制箱104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
60.如图5以及图6所示,热源侧单元101具备热源侧热交换器102、风扇103、控制箱104、压缩机用逆变器输出线105、风扇用逆变器输出线106以及压缩机107。
61.如图7所示,在控制箱104收容有驱动压缩机107的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8、和驱动风扇103的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09。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8具有逆变器基板113。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09具有逆变器基板114。另外,在控制箱104的侧板的外部设置有散热器115以及116。散热器115经由控制箱104的侧板而与逆变器基板113热连接。散热器116经由控制箱104的侧板而与逆变器基板114热连接。散热器115以及116由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配管、和安装于制冷剂配管的散热板构成。散热器115的散热板以及散热器116的散热板分别与逆变器基板113以及114热连接,由此通过制冷剂冷却来自逆变器基板113以及114的发热。
62.另外,图8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01的控制箱104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如图8所示,在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01中,在控制箱104的内部配置有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8、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09、整流电路110以及控制基板111。
63.从输入电源112向整流电路110以及控制基板111供给交流电压。整流电路110将从输入电源112供给的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并向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8以及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09输出。
64.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8接受来自控制基板111的控制指令,经由压缩机用逆变器输出线105,向压缩机107进行电力供给。同样,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09接受来自控制基板111的控制指令,经由风扇用逆变器输出线106,向风扇3进行电力供给。
65.这样,在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01中,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8以及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09配置于控制箱104的内部。控制箱104配置于热源侧单元101的框体的下部。另一方面,如图5以及图6所示,风扇103设置于热源侧单元101的框体的上表面面板。因此,风扇103与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09的距离长。其结果,由于引绕将风扇103与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09连接的风扇用逆变器输出线106,因此布线路径变长。另外,如图6所示,压缩机107配置为相对于控制箱104分离。压缩机107与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8经由压缩机用逆变器输出线105连接。从压缩机用逆变器输出线105以及风扇用逆变器输出线106放射出放射噪声。因此,外围设备受到放射噪声的影响。以下,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66.设置于逆变器基板113以及114的逆变器电路具有dc/dc转换器部和dc/ac逆变器部。在dc/dc转换器部中,对输入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或降压并输出。dc/ac逆变器部具有6个半导体开关元件。这些半导体开关元件例如为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元件。dc/ac逆变器部在基于这些半导体开关元件的开关的pwm控制下,将从dc/dc转换器部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成三相的交流电压。此时,因这6个半导体开关元件的高速的接通断开动作,而产生开关噪声。另外,在dc/dc转换器部也设置
有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元件等半导体开关元件,由于这些半导体开关元件进行开关动作,所以dc/dc转换器部也成为噪声产生源。这些噪声的频带达到数十mhz,对热源侧单元101内的各电气部件造成影响。
67.并且,在逆变器电路产生的噪声从逆变器输出线向空中放射。将该噪声称为放射噪声。因此,在比较例中,从压缩机用逆变器输出线105以及风扇用逆变器输出线106放射出放射噪声。
68.另外,在比较例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01中,在热源侧单元101的运转时,因来自设置于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8以及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09的逆变器基板113以及114的发热,使控制箱104内部的温度变高。若控制箱104内部的温度变高,则成为控制基板111的误动作的原因,因此需要使用散热器115以及116,来冷却逆变器基板113以及114。
69.由于安装于控制箱104的散热器115以及116的散热板安装于制冷剂配管的关系,而不能拆下控制箱104,维护作业变得困难。另外,通过在制冷剂配管形成散热器用的旁通通路而由该旁通通路和放射板来构成散热器115以及116。因此,必须在制冷剂配管形成旁通通路,热源侧单元101的构造变得复杂。
70.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中,解决了比较例中的这些问题点。以下,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进行说明。
71.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将上述图8所示的比较例的设置于控制箱104内部的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8、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09、整流电路110以及控制基板111,如图9所示分开配置成两个模块和控制箱4。
72.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中的两个模块和一个控制箱的生成方法的示意图。在图9中,方便起见,用实线c表示相当于比较例的控制箱104的框,以易于与表示比较例的图8比较。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中,如虚线a以及虚线b所示,将热源侧单元1的部件分组,而生成两个模块。由虚线a围起的整流电路9以及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构成图1以及图2所示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另外,由虚线b围起的整流电路9以及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构成图1以及图2所示的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另外,控制基板14收容于控制箱4。
73.其结果,图9所示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以及控制箱4分别具有图10所示的结构。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中的两个模块以及控制箱4的各自的内部结构的框图。但是,在图10中,图9的整流电路9被分割成第一整流电路9a和第二整流电路9b。
74.如图10所示,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具有第一整流电路9a和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在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设置有用于驱动压缩机11的第一逆变器基板10a。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通过设置于第一逆变器基板10a的逆变器电路,来驱动压缩机11。
75.另外,如图10所示,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具有第二整流电路9b和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在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设置有用于驱动风扇3的第二逆变器基板12a。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通过设置于第二逆变器基板12a的逆变器电路,来驱动风扇3。第二逆变器基板12a具有逆变器电路。
76.设置于第一逆变器基板10a以及第二逆变器基板12a的逆变器电路具有dc/dc转换
器部和dc/ac逆变器部。对于dc/dc转换器部以及dc/ac逆变器部的结构,由于与比较例的dc/dc转换器部以及dc/ac逆变器部基本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77.另外,如图10所示,控制箱4具有控制基板14和端子台49。端子台49与输入电源8经由输入线50连接。
78.端子台49经由风扇用输出线31而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第二整流电路9b连接。第二整流电路9b将来自输入电源8的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并向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供给。这样,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经由端子台49接受从输入电源8的电力供给。由此,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使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动作,对风扇3进行电力供给。
79.另外,控制基板14经由风扇用控制线32而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连接,并发送控制信号。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根据该控制信号,控制设置于第二逆变器基板12a的逆变器电路的各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由此,控制风扇3的旋转速度。
80.另外,同样地,端子台49经由压缩机用输出线21而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第一整流电路9a连接。第一整流电路9a将来自输入电源8的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并向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供给。由此,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使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动作,对压缩机11进行电力供给。
81.另外,控制基板14经由压缩机用控制线22而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连接,并发送控制信号。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根据该控制信号,控制设置于第一逆变器基板10a的逆变器电路的各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由此,控制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
82.这样,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设置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而将用于驱动压缩机11的第一逆变器基板10a和第一整流电路9a配置于控制箱4的外部。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配置为与压缩机11邻接。
83.由此,连接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与压缩机11的逆变器输出线51,与比较例的压缩机用逆变器输出线105相比,布线长度大幅变短。因此,从逆变器输出线51放射的放射噪声的量也大幅降低。其结果,对外围的电机部件几乎没有影响。
84.另外,同样地,通过设置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而将用于驱动风扇3的第二逆变器基板12a和第二整流电路9b配置于控制箱4的外部。另外,如图1所示,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配置为与风扇3邻接。
85.由此,连接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与风扇3的逆变器输出线52,与比较例的风扇用逆变器输出线106相比,布线长度大幅变短。因此,从逆变器输出线52放射的放射噪声的量也大幅降低。其结果,对外围的电机部件几乎没有影响。
86.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中的两个模块的变形例的框图。如图11所示,也可以将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功能内置于压缩机11的壳体,而将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与压缩机11一体成型。以下,将压缩机11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一体成型而成的构件称为基板一体型压缩机11a。同样地,如图11所示,也可以将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功能内置于风扇3的马达框架,而与风扇3一体成型。以下,将风扇3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一体成型而成的构件称为基板一体型风扇3a。在基板一体型压缩机11a中,逆变器输出线51配置于基板一体型压缩机11a的框架内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放射噪声的影响。同样地,在基板一体型风扇3a中,逆变器输出线52配置于基板一体型风扇3a的框架内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放射噪声的影响。其中,所谓马达框架,是指收容有风扇3的风扇马达3a(参照
图14)的壳体。
87.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的控制箱4中的端子台49、压缩机用输出线21以及风扇用输出线31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在图12中,压缩机用输出线21和风扇用输出线31以相互不邻接的方式,从控制箱4的上部或侧面引出到外部。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压缩机用输出线21和风扇用输出线31从控制箱4的不同的位置引出,并配置为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88.此时,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输入线50考虑到雨水或排水等水的侵入,而从控制箱4的下部引出到外部。另外,此时,在输入线50具有多条的情况下,与压缩机用输出线21和风扇用输出线31同样地,将多个输入线50以相互不邻接的方式配置。即,将多个输入线50从控制箱4的不同的位置引出,并配置为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
89.另外,图12还示出了压缩机用控制线22以及风扇用控制线32。如图12所示,压缩机用控制线22以及风扇用控制线32以相互不邻接的方式,从控制箱4的上部或侧面引出到外部。具体而言,压缩机用控制线22和风扇用控制线32从控制箱4的不同的位置引出,并配置为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延伸。此时,压缩机用控制线22以及风扇用控制线32配置为,经由距离尽可能长的空隙,从压缩机用输出线21以及风扇用输出线31分离。
90.此外,在比较输出线和控制线的情况下,优选输出线以比控制线短的距离与风扇3以及压缩机11连接。由于压缩机11容易配置于控制箱4的附近,所以无论如何,输出线与控制线的布线长度都没有那么长,因此就压缩机11而言,不必对缩短输出线和控制线中的哪一个进行太多考虑。另一方面,由于风扇3位于远离控制箱4的位置,因此对于风扇3,优选对是否使输出线比控制线短进行特别的考虑。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将从控制箱4引出的风扇用输出线31配置成相对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成为最短距离。而且,风扇用控制线32配置成尽可能地与风扇用输出线31分离。具体而言,风扇用输出线31以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2的矩形的中空部分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风扇用控制线32优选配置为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2的附近、或者通过热源侧单元1的侧面面板44的附近。
91.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中的压缩机11和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安装位置的图。如图13所示,在压缩机11的排出侧设置有制冷剂排出配管60,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设置有制冷剂吸入配管61。此时,如图13所示,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配置为与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配管60邻接。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与制冷剂排出配管60热连接。在图13中,虽然将散热器62夹设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与制冷剂排出配管60之间,但散热器62不需要必须设置,只要根据需要设置即可。散热器62例如具有未图示的散热片。散热片朝向远离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方向,向外部突出。此外,在不设置散热器62的情况下,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与制冷剂排出配管60直接接触而热连接。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配管60的表面温度比较稳定。另外,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配管60的表面温度比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温度低。因此,来自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发热,被在制冷剂排出配管60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其结果,不需要如比较例中说明的那样的安装于制冷剂配管的散热器。由此,在实施方式1中,不需要在制冷剂配管形成散热器用的旁通配管,与比较例相比,能够实现冷却构造的简化。
92.此外,压缩机11的上壳的温度也比较稳定,比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温度低。因此,也可以将散热器62夹设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与压缩机11的上壳之间,而冷却压缩
机用驱动器模块20。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散热器62,而使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与压缩机11的上壳直接接触。
93.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中的风扇3和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安装位置的放大图。如图14所示,风扇3由风扇马达3a和旋转叶片3b构成。其中,风扇马达3a在图1以及图2中省略了图示。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配置于风扇3的风扇马达3a的下方。利用由风扇3的旋转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对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进行空冷。图14中的箭头表示由风扇3的旋转产生的空气的流动。这样,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配置于由风扇3取入的空气的流路内。另外,在图14中,虽然在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设置有散热器53,但散热器53不需要必须设置,根据需要设置即可。散热器53具有散热片53a,从该散热片53a朝向空中散热。在设置有散热器53的情况下,促进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冷却。
94.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控制箱4a内,作为发热体仅配置有控制基板14。与上述的比较例相比,未设置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以及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发热量相应地大幅减少。来自控制基板14的发热远远少于来自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以及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的发热。因此,不需要对控制箱4设置冷却能力高的冷却装置。控制箱4虽然设置于热源侧单元1的下部,但由于风扇3旋转,而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整体流动空气,因此控制箱4被该空气的流动而冷却。但是,也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散热器。在该情况下的散热器例如与图14所示的散热器53同样地,具有散热片53a,从该散热片53a朝向空中散热即可。一般来说,虽然也有在控制箱4内设置轴流风扇等冷却装置的情况,但在实施方式1中,不需要这样的冷却装置。在实施方式1中,不需要如比较例中设置的散热器那样安装于制冷剂配管的冷却装置,因此能够拆下控制箱4。由此,容易进行维护作业。
95.如以上那样,在实施方式1中,将用于使压缩机11动作的第一逆变器基板10a配置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内。另外,将用于使风扇3动作的第二逆变器基板12a配置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内。并且,如图1以及图2所示,将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配置为与压缩机11邻接,将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配置为与风扇3邻接。由此,逆变器输出线51以及52的布线长度与比较例相比大幅变短。其结果,能够抑制放射噪声的影响。
96.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用于使压缩机11动作的第一逆变器基板10a、和用于使风扇3动作的第二逆变器基板12a配置于控制箱4的外侧。由此,能够抑制控制箱4内的温度的上升。
97.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由图1以及图2可知,将控制箱4与风扇3连接的布线、和将控制箱4与压缩机11连接的布线在相互不同的方向上延伸。即,将控制箱4与风扇3连接的布线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将控制箱4与压缩机11连接的布线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由此,将控制箱4与压缩机11连接的布线不会妨碍将控制箱4与风扇3连接的风扇用输出线31以及风扇用控制线32。因此,容易进行将控制箱4与风扇3连接的风扇用输出线31以及风扇用控制线32的布线。其结果,容易将风扇用输出线31以及风扇用控制线32配置成最短距离。
98.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配置为分离。由此,作为发热体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和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被热分散。在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和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设置在附近的情况下,因来自双方的发热所产生的倍增作用,难以促进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以及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冷却。然而,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将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配置于热源侧单元1的下部,将风扇用驱动器模块
30配置于热源侧单元1的上部,所以发热部位分离。其结果,容易促进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和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冷却。因此,不需要冷却能力高的冷却装置。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来自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第一逆变器基板10a的发热被制冷剂冷却,来自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第二逆变器基板12a的发热被来自风扇3的送风冷却。由此,不需要设置如比较例中说明的安装于制冷剂配管那样的散热器。并且,一般来说,虽然也有在控制箱4内设置轴流风扇等冷却装置的情况,但在实施方式1中,也不需要这样的冷却装置。并且,在上述的比较例中,由于用于冷却控制箱104的散热器安装于制冷剂配管的关系,而无法拆下控制箱104,维护作业困难。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1中,容易拆下控制箱4,因此维护作业也容易。
99.实施方式2
100.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101.比较图1和图15可知,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控制箱4的配置位置在铅垂方向上向上方偏移。即,在图1中,控制箱4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与底面面板45之间,配置于比热源侧热交换器2靠近底面面板45的位置。与此相对,在图15中,控制箱4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与底面面板45之间,配置于比底面面板45靠近热源侧热交换器2的位置。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控制箱4配置于热源侧单元1的铅垂方向的中央部分。对于其他结构以及动作,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102.这样,在实施方式2中,控制箱4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配置于热源侧单元1的铅垂方向的中央部分。由此,控制箱4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之间的距离与实施方式1相比,进一步变短。其结果,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缩短将控制箱4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连接的风扇用输出线31以及风扇用控制线32的布线,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布线的引绕最佳化。
103.控制箱4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如图16所示,配置于正面面板42侧。将控制箱4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连接的压缩机用输出线21以及压缩机用控制线22从控制箱4的下表面引出。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安装于压缩机11的上部。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使控制箱4向上方偏移,所以能够使控制箱4的下表面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距离比实施方式1短。在该情况下,能够比实施方式1缩短将控制箱4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连接的压缩机用输出线21以及压缩机用控制线22的布线,因此能够进一步使该布线的引绕最佳化。
104.控制箱4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如图16所示,配置于正面面板42侧。在将正面面板42设为作业面的情况下,控制箱4的维护作业容易。
105.如以上那样,在实施方式2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置有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以及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106.并且,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较,能够进一步缩短将控制箱4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连接的风扇用输出线31以及风扇用控制线32的布线,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放射噪声。
107.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控制箱4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经由预先设定的空隙,从底面面板45分离地配置。由此,在控制箱4中,能够防止雨水或排水等水的侵入、以及雪的侵入。由此,能够放宽控制箱4的密闭度。其结果,实现控制箱4的构造的简化。并且,能够期待控制箱4的构成部件的耐热性能中的性能放宽、以及冷却部件的删除。
108.实施方式3
109.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110.比较表示实施方式2的图16和表示实施方式3的图18可知,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2相比,控制箱4的配置位置在水平方向上向远离正面面板42的方向偏移。即,在实施方式3中,如图18所示,控制箱4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正面面板42与背面面板43之间的中央部分。其结果,在实施方式3中,控制箱4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配置于热源侧单元1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且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由此,控制箱4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距离变得比实施方式2短。对于其他结构以及动作,由于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111.这样,在实施方式3中,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将控制箱4配置于中央部分。即,如图18所示,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控制箱4配置于水平方向以及铅垂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热源侧热交换器2如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以沿着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以及两个侧面面板44这4个面板的上半部分的方式设置。因此,配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的正下方位置的控制箱4,严格来说是配置于比中央位置靠下方的位置,但可以说在铅垂方向上大致配置于中央位置。
112.这样,在实施方式3中,将控制箱4配置于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的中央部分。在该情况下,如图18所示,若是将引导控制箱4的移动的导向件77设置于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而将控制箱4例如通过滑轮等而引出到近前的结构,则维护作业容易。
113.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2相比,控制箱4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距离比实施方式2进一步变短。其结果,能够缩短将控制箱4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连接的压缩机用输出线21以及压缩机用控制线22的布线,因此能够进一步使该布线最佳化。
114.如以上那样,在实施方式3中,也与实施方式1以及2同样,设置有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以及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因此能得到与实施方式1以及2同样的效果。
115.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也与实施方式2同样,由于将控制箱4配置于从底面面板45分离的位置,所以控制箱4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距离相应地变短,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
116.并且,在实施方式3中,通过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将控制箱4配置于中央部分,从而控制箱4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距离变得比实施方式2短。其结果,能够比实施方式2缩短压缩机用输出线21以及压缩机用控制线22的布线,因此能够进一步使该布线最佳化。其结果,与实施方式2相比,能够进一步期待放射噪声的抑制。
117.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以及2相比,控制箱4与正面面板42之间的距离变长。相应地,与实施方式1以及2相比,作业人员难以进行控制箱4的维护作业。为此,例如,只要设置导向件77而构成为作业人员能够将控制箱4用滑轮等而引出到近前的构造,控制箱4的维护作业就变得容易,能够确保维护性。
118.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如图18所示,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控制箱4以及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在俯视观察时全部位于框体40的中央部分。即,在考虑穿过框体40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央位置的虚构的轴时,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控制箱4以及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以集中于该轴的方式配置。因此,与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各部件分散配置的情况相
比,遮挡框体40内的空气的流动的部件变少。因此,框体40内的空气的流动变得顺畅,热源侧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效率相应地提高。其结果,热源侧单元1的性能提高。另外,若热源侧单元1的性能提高,则能够相应地使热源侧单元1的各构成部件小型化。
119.并且,在实施方式3中,也可以使控制箱4的至少一部分朝向热源侧热交换器2的中空部突出。在该情况下,利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中通过的室外空气,对控制箱4内的控制基板14进行风冷。在该情况下,在控制箱4设置与控制基板14热连接的散热器,对该散热器吹风,促进散热。
120.实施方式4
121.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的内部的概略主视图。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另外,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中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图。
12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对将驱动压缩机11的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以及驱动风扇3的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都配置于控制箱4的外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该情况。即,也可以仅将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以及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中的任一个配置于控制箱4的外部,将另一个配置于控制箱4内。
123.在实施方式4中,对仅将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配置于控制箱4a的外部,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配置于控制箱4a内的例子进行说明。
124.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在实施方式4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配置为与压缩机11邻接。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设置于控制箱4a内。这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对于其他结构以及动作,由于与实施方式1~3中的任一个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125.此外,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不必设为模块的形式。即,也可以将设置于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第二整流电路9b(参照图10)和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参照图10)简单地配置于控制箱4a内。
126.另外,如图21所示,也可以使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与压缩机11一体成型,设为基板一体型压缩机11a。
127.这样,在实施方式4中,通过设置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从而用于驱动压缩机11的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参照图10)和第一整流电路9a(图10)配置于控制箱4a的外部。
128.在实施方式4中,由于将作为发热体的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配置于控制箱4a的外部,所以能够将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相对于作为另一个发热体的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热分离。如图13所示,具有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被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配管60冷却。其结果,不需要上述的比较例中使用的对控制箱104设置的那样的安装于制冷剂配管的散热器。
129.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在控制箱4a内,作为发热体,仅配置有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和控制基板14。与上述的比较例相比,发热量减少了与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相应的量,因此不需要对控制箱4a设置冷却能力高的冷却装置。虽然控制箱4a设置于热源侧单元1的下部,但通过风扇3的旋转,而在热源侧单元1的框体40内整体流动空气,因此控制箱4a被该空气的流动冷却。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如图14的散热器53那样,将具有散热片的散热器设置于控制箱4a。
130.在实施方式4中,将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配置为与压缩机11邻接、或者使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与压缩机11一体化。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将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与压缩机11连接的逆变器输出线51的布线长度均比比较例大幅变短。其结果,能够抑制放射噪声的影响。
131.如以上那样,在实施方式4中,将用于使压缩机11动作的第一逆变器基板10a配置于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内。另外,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将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配置为与压缩机11邻接。由此,逆变器输出线51的布线长度与比较例相比,大幅变短。其结果,能够抑制放射噪声的影响。
132.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控制箱4以及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框体40的中央部分。即,在考虑穿过框体40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央位置的虚构的轴时,控制箱4以及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以集中在该轴的方式配置。因此,将控制箱4a与风扇3连接的布线被配置为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另一方面,控制箱4a和压缩机11沿着水平方向被配置。由此,将控制箱4a与压缩机11连接的布线被配置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由此,将控制箱4a与压缩机11连接的布线不会妨碍将控制箱4a与风扇3连接的布线。因此,容易引绕将控制箱4a与风扇3连接的风扇用输出线31、风扇用控制线32以及逆变器输出线51的布线。其结果,容易将风扇用输出线31、风扇用控制线32以及逆变器输出线51配置成最短,能够实现布线的引绕的最佳化。
133.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来自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的发热被制冷剂冷却,来自控制箱4a的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以及控制基板14的发热被来自风扇3的送风冷却。由此,不需要设置比较例中说明的那样的散热器。并且,一般来说,虽然也有在控制箱内设置轴流风扇等冷却装置的情况,但在实施方式4中,也不需要这样的冷却装置。并且,在上述比较例中,由于用于冷却控制箱104的散热器安装于制冷剂配管的关系,而不能拆下控制箱104,维护作业困难。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4中,容易拆下控制箱4,因此维护作业也容易。
134.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对将控制箱4配置于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实施方式1以及4中,也可以将控制箱4或控制箱4a配置于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分。在该情况下,控制箱4或控制箱4a配置于框体40的下部,且框体40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分。
135.另外,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4所涉及的热源侧单元1中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的变形例的内部的图。以下,将该变形例中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称为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a。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具有由一个基板构成的第一逆变器基板10a。另一方面,变形例所涉及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a具有由两个基板构成的第一逆变器基板10a。以下,对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a进行说明。
13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4所涉及的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中,设置于第一逆变器基板10a的逆变器电路具有dc/dc转换器部和dc/ac逆变器部。另外,有时在dc/dc转换器部与dc/ac逆变器部之间,设置有平滑电容器等一个以上的电解电容器63。此时,如图13所示,若用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配管60冷却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则仅电解电容器63被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配管60冷却,反而有可能因制冷剂排出配管60的热而导致寿命缩短。因此,在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a中,如图22所示,由第一基板10a-1和第二基板10a-2两个基板构成第一逆变器基板10a的基板。而且,在第二基板10a-2仅搭载第一逆变器基板10a中的电解
电容器63。而且,在第一基板10a-1搭载第一逆变器基板10a的剩余的其他部件。在第一基板10a-1的上方配置第二基板10a-2。如图22所示,在第一基板10a-1与第二基板10a-2之间设置支柱64,并通过螺钉拧紧而固定。由此,在第一基板10a-1与第二基板10a-2之间形成空隙,第一基板10a-1与第二基板10a-2不热连接。另外,第一基板10a-1与制冷剂排出配管60经由散热器62热连接。由此,搭载于第二基板10a-2的电解电容器63不受来自制冷剂排出配管60的热的影响。另外,搭载于第一基板10a-1的其他部件被在制冷剂排出配管60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却。
137.另外,如实施方式4那样,在将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设置于控制箱4a的外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不设置第一整流电路9a和dc/dc转换器部。在该情况下,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使用设置于控制箱4a内的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0的第二整流电路9b和dc/dc转换器部。即,在压缩机11侧和风扇3侧,共用第二整流电路9b和dc/dc转换器部。在该情况下,被控制箱4a的第二整流电路9b整流,并被控制箱4a的dc/dc转换器部进行了直流转换的电压,经由压缩机用输出线21发送到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在该情况下,在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仅设置有dc/ac逆变器部。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不搭载电解电容器63,因此不需要设为如图22那样设置有第一基板10a-1以及第二基板10a-2的结构。
138.附图标记说明
139.1...热源侧单元;2...热源侧热交换器;3...风扇;3a...基板一体型风扇;3a...风扇马达;4...控制箱;4a...控制箱;8...输入电源;9...整流电路;9a...第一整流电路;9b...第二整流电路;10...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a...第一逆变器基板;10a-1...第一基板;10a-2...第二基板;11...压缩机;11a...基板一体型压缩机;12...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2a...第二逆变器基板;14...控制基板;20...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0a...压缩机用驱动器模块;21...压缩机用输出线;22...压缩机用控制线;30...风扇用驱动器模块;31...风扇用输出线;32...风扇用控制线;40...框体;41...上表面面板;42...正面面板;43...背面面板;44...侧面面板;45...底面面板;46...风扇罩;47...排出口;48...吸入口;49...端子台;50...输入线;51...逆变器输出线;52...逆变器输出线;53...散热器;53a...散热片;60...制冷剂排出配管;61...制冷剂吸入配管;62...散热器;63...电解电容器;64...支柱;70...制冷剂配管;71...膨胀阀;72...制冷剂流动控制单元;72a...逆止阀;72b...逆止阀;72c...逆止阀;72d...逆止阀;76...四通阀;77...导向件;80...负载侧单元;81...负载侧热交换器;101...热源侧单元;102...热源侧热交换器;103...风扇;104...控制箱;105...压缩机用逆变器输出线;106...风扇用逆变器输出线;107...压缩机;108...第一电力转换装置;109...第二电力转换装置;110...整流电路;111...控制基板;112...输入电源;113...逆变器基板;114...逆变器基板;115...散热器;116...散热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