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及含有该围蔽的船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05:45: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及含有该围蔽的船。


背景技术:

2.因全球气候变暖,出现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北极无需破冰船护航的通航性增加。
3.北极航线与常规欧亚航线相比,可极大缩短航程。为应对北极区域航线船舶增加的趋势,国际海事组织颁布了《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加强了北极水域航行船舶的管理,只有获得了适合极地证书的船舶才可以在极地水域操作作业。
4.常规船舶未对艏艉系泊甲板进行围蔽保护,系泊甲板上的设备暴露在露天甲板上。当船舶在低温区域,甲板及甲板上的设备(如绞车、起锚机等)均有积冰,积冰可能导致设备损坏;使用设备前的除冰雪操作也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增加了船员的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适应极地低温环境,避免甲板积冰积雪,提升船员操作舒适性,降低低温环境下操作难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及含有该防冻围蔽的船。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其安装在船舶靠近艏部或艉部的系泊甲板上,系泊甲板水平设置;防冻围蔽包括屋顶盖、侧围蔽;侧围蔽连接在屋顶盖系泊甲板之间,防冻围蔽靠近船舯一侧还设有进出通道。
8.进一步地,防冻围蔽靠近船舯的一侧设有端板,进出通道贯穿端板两侧。
9.进一步地,端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侧围蔽连接,端板的上端与屋顶盖的边缘连接,端板的下端与系泊甲板连接。
10.进一步地,屋顶盖内侧设有若干屋顶盖纵向加强筋、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及屋顶盖横向加强桁材;屋顶盖横向加强桁材垂直交叉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设置,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平行于船体中心线设置,屋顶盖纵向加强筋平行设置在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之间。
11.进一步地,侧围蔽内侧设有侧围蔽纵向加强筋及侧围蔽竖直加强桁材,侧围蔽纵向加强筋水平设置,侧围蔽竖直加强桁材与侧围蔽纵向加强筋垂直交叉设置。
12.进一步地,侧围蔽竖直加强桁材分别与屋顶盖横向强桁材的端部以及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的端部连接固定。
13.进一步地,端板的内侧还设有端板竖直桁材和端板横向加强梁,端板竖直桁材靠近端板的左右两侧竖直设置,端板横向加强梁靠近端板的上端设置,端板横向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端板的左右两侧的端板竖直桁材连接固定;进出通道位于左右两侧的端板竖直桁材之间的端板横向加强梁的下方。
14.进一步地,进出通道内还设有竖直桁材,竖直桁材的上端支撑在靠近进出通道上端的端板横向加强梁上,竖直桁材的下端支撑在靠近进出通道下端的系泊甲板上。
15.进一步地,屋顶盖上还设有用于照明的天窗。
16.一种含有防冻围蔽的船,该船舶包括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将甲板防冻围蔽安装在船艏或者船艉的系泊甲板上。
17.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船舶甲板防冻围蔽的设置,可以避免系泊甲板在低温环境下积冰,对系泊甲板上的设备进行防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还便于船员进行作业。
附图说明
18.图1是艏部船舶甲板防冻围蔽设置示意图。
19.图2是艉部船舶甲板防冻围蔽设置示意图。
20.图3是船舶甲板防冻围蔽沿船体中心线方向的剖面图。
21.图4是屋顶盖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22.图5是端板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屋顶盖;2、系泊甲板;3、侧围蔽;4、端板;5、屋顶盖纵向加强筋;6、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7、屋顶盖横向加强桁材;8、进出通道;9、侧围蔽纵向加强筋;10、侧围蔽竖直加强桁材;11、端板横向加强梁;12、端板竖直桁材;13、竖直桁材。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
25.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如图1-5所示,其设置在船体艏部或艉部的系泊甲板2上,用于船舶的系泊甲板防冻,系泊甲板2水平设置,防冻围蔽的结构包括屋顶盖1、侧围蔽3,侧围蔽3连接在屋顶盖1和系泊甲板2之间,通过屋顶盖1和侧围蔽3在系泊甲板2上方形成半包围结构;在该船舶甲板防冻围蔽靠近船舯一侧还设有进出通道8,通过进出通道8人员可以进出该防冻围蔽内部。
26.屋顶盖1的内侧设有若干屋顶盖纵向加强筋5、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及屋顶盖横向加强桁材7;屋顶盖横向加强桁材7垂直交叉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设置,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平行于船体中心线设置,屋顶盖纵向加强筋5平行设置在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之间,每隔几个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设置一根屋顶盖纵向加强筋5。
27.在侧围蔽3的内侧设有侧围蔽纵向加强筋9及侧围蔽竖直加强桁材10,侧围蔽纵向加强筋9水平设置,侧围蔽竖直加强桁材10与侧围蔽纵向加强筋9垂直交叉设置。
28.在防冻围蔽靠近船舯的一侧设有端板4,进出通道8贯穿端板4设置。当该防冻围蔽设置在靠近船艏的系泊甲板上时,如图1所示,当该防冻围蔽设置在靠近船艉的系泊甲板上时,如图2所示,进出通道8始终是靠近船舯一侧。端板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侧围蔽3连接,端板4的上端与屋顶盖1的边缘连接,端板4的下端与系泊甲板2连接。
29.侧围蔽竖直加强桁材10分别与屋顶盖横向强桁材7的端部以及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的端部通过肘板连接固定。
30.端板4的内侧还设有端板竖直桁材12和端板横向加强梁11,端板竖直桁材12靠近端板4的左右两侧竖直设置,端板横向加强梁11靠近端板4的上端设置,端板横向加强梁11的两端分别与端板4的左右两侧的端板竖直桁材12连接固定;进出通道8位于左右两侧的端板竖直桁材12之间的端板横向加强梁11的下方。
31.进出通道口径增大时,还可以在进出通道8内设有竖直桁材13,竖直桁材13的上端支撑在靠近进出通道8上端的端板横向加强梁11上,竖直桁材13的下端支撑在靠近进出通道8下端的系泊甲板2上。
32.屋顶盖1上还设有用于照明的天窗,屋顶盖1可以设置一定的坡面或弧面,对于船体艏部的防冻围蔽而言,屋顶盖沿船舯向船艏方向坡度向下;对于船艉的防冻围蔽而言,屋顶盖沿船艉向船舯的方向坡度向上,坡度有利于积雪滑落且积雪容易滑落到船体外部,不易在船体上形成积雪。
33.本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的修改,但是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其特征在于,其安装在船舶靠近艏部或艉部的系泊甲板(2)上,所述系泊甲板(2)水平设置;所述防冻围蔽包括屋顶盖(1)、侧围蔽(3);所述侧围蔽(3)连接在屋顶盖(1)系泊甲板(2)之间,所述防冻围蔽靠近船舯一侧还设有进出通道(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冻围蔽靠近船舯的一侧设有端板(4),所述进出通道贯穿端板(4)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侧围蔽(3)连接,所述端板(4)的上端与屋顶盖(1)的边缘连接,所述端板(4)的下端与系泊甲板(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盖(1)内侧设有若干屋顶盖纵向加强筋(5)、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及屋顶盖横向加强桁材(7);所述屋顶盖横向加强桁材(7)垂直交叉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设置,所述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平行于船体中心线设置,所述屋顶盖纵向加强筋(5)平行设置在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蔽(3)内侧设有侧围蔽纵向加强筋(9)及侧围蔽竖直加强桁材(10),所述侧围蔽纵向加强筋(9)水平设置,所述侧围蔽竖直加强桁材(10)与侧围蔽纵向加强筋(9)垂直交叉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蔽竖直加强桁材(10)分别与屋顶盖横向强桁材(7)的端部以及屋顶盖纵向加强桁材(6)的端部连接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4)的内侧还设有端板竖直桁材(12)和端板横向加强梁(11),所述端板竖直桁材(12)靠近端板(4)的左右两侧竖直设置,所述端板横向加强梁(11)靠近端板(4)的上端设置,所述端板横向加强梁(11)的两端分别与端板(4)的左右两侧的端板竖直桁材(12)连接固定;所述进出通道(8)位于左右两侧的端板竖直桁材(12)之间的端板横向加强梁(11)的下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通道(8)内还设有竖直桁材(13),所述竖直桁材(13)的上端支撑在靠近进出通道(8)上端的端板横向加强梁(11)上,所述竖直桁材(13)的下端支撑在靠近进出通道(8)下端的系泊甲板(2)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盖(1)上还设有用于照明的天窗。10.一种含有防冻围蔽的船,其特征在于,该船舶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船舶甲板防冻围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甲板防冻围蔽及含有该防冻围蔽的船,该防冻围蔽安装在船舶靠近艏部或艉部的系泊甲板上,系泊甲板水平设置;防冻围蔽包括屋顶盖、侧围蔽;侧围蔽连接在屋顶盖与系泊甲板之间,防冻围蔽靠近船舯一侧还设有进出通道。通过船舶甲板防冻围蔽的设置,可以避免系泊甲板在低温环境下积冰,对系泊甲板上的设备进行防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还便于船员进行作业。同时还便于船员进行作业。同时还便于船员进行作业。


技术研发人员:蔡跃胜 谢敏 王小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7
技术公布日:2022/8/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