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间作农作物施药的打药机的制作方法

2022-08-11 07:27: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施药的打药机领域,特别涉及到用于间作农作物施药的打药机。


背景技术:

2.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国家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广复合种植技术;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畜牧业的发展,对大豆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满足需求,扩大大豆的产量,国家正在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尤其在西南地区,目前全国种植面积已达到700多万亩,而且这种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3.由于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而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因此两者施药的药水不同,且不能相互污染,尤其是苗期,药水污染后,会造成大豆、玉米的幼苗迅速死亡,因此大豆、玉米苗期打药需要采用良好的隔离防护技术。
4.专利号为cn202120157635.1公开了一种玉米大豆间作化控除草喷药的装置,该方案中存在三方面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不同的除草剂的喷嘴之间使用简单的隔板进行防护,其具有一定的防护效果,但还是可能有部分药水外溢,有可能对玉米、大豆植物造成伤害;第二方面,该方案只有顶部具有药剂喷头,无法使除草剂到达植物的根部,除草效果差;第三方面,该专利中打药机横向体积大,在不进行打药作业时,通过性与可运输性较差。本发明以上述第一方面的技术问题为主要技术问题进行展开。


技术实现要素:

5.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防护效果,且施药效果更好的用于间作农作物施药的打药机。
6.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用于间作农作物施药的打药机,包括机架以及施药组件,所述施药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施药组件平行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施药组件的两侧均设置有挡板,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施药组件作用于不同的农作物;所述施药组件包括防护罩以及多个喷嘴;所述防护罩的形状为︹形,所述防护罩的顶部以及两侧部的内壁上均安装有多个所述喷嘴。
7.进一步地,所述侧部上的所述喷嘴的朝向垂直于所述侧部。
8.进一步地,所述顶部的两侧及中间均安装有所述喷嘴;
9.打药时,位于所述顶部两侧的所述喷嘴朝下安装,位于所述顶部中间的所述喷嘴能够向左右两侧喷药;位于中间的所述喷嘴处于位于两侧的所述喷嘴的下方。
10.进一步地,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防护罩的两侧,所述挡板与所述防护罩围成拱形空间;所述挡板具有柔性部,所述柔性部位于所述挡板的下侧。
11.进一步地,所述机架包括主机架以及侧机架;所述侧机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侧机架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前端的两侧;所述主机架以及两个所述侧机架上均固定设置有所述施药组件。
12.进一步地,还包括驱动元件,其设置在所述主机架与所述侧机架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侧机架相对所述主机架做旋转运动,使所述机架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13.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轮,所述支撑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轮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的两侧。
14.进一步地,安装在所述主机架上的所述支撑轮与所述施药组件前后放置。
15.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用于间作农作物施药的打药机,具有多组施药组件,任意相邻的两组施药组件用于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施药组件的喷嘴被包围在不同的拱形空间内,施药过程中,将施药药水彻底隔离,能够有效的对大豆、玉米进行保护,同时每个施药组件的顶部以及侧部均具有喷嘴,能够将施药药水全方位喷洒在农作物的上侧以及根部,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解决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施药难的问题。同时,主机架采用的两侧支撑轮可随地仿形,作业时拖拉机仅起到牵引作用,在越沟过埂时避免了因拖拉机颠簸造成喷雾机机架歪斜,进而导致药物不能准确喷洒在作物上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用于间作农作物施药的打药机正视图;
17.图2为用于间作农作物施药的打药机展开状态斜视图;
18.图3为施药组件正视图;
19.图4为用于间作农作物施药的打药机折叠状态正视图;
20.图5为配药装置的第一状态图;
21.图6为配药装置的第二状态图。
22.图中:1-机架、2-施药组件、3-挡板、4-驱动元件、5-支撑轮、11-主机架、12-侧机架、21-防护罩、21-1-顶部、21-2-侧部、22-喷嘴、31-柔性部、61-第一配药块、62-第二配药块、63-连杆、64-推杆、611-入药孔、612-出药孔、62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24.如附图1-2所示的用于间作农作物施药的打药机,用于对复合带状种植的大豆、玉米实施打药作业,打药机包括机架1以及施药组件2,所述施药组件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施药组件2平行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施药组件2的两侧均设置有挡板3,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施药组件2作用于不同的农作物;所述施药组件2包括防护罩21以及多个喷嘴22;所述防护罩21的形状为︹形,其具有水平设置的顶部21-1以及设置在所述顶部21-1两侧的向外向下倾斜设置的侧部21-2;所述顶部21-1与所述机架1固定连接;所述顶部21-1以及两侧部21-2的内壁上均安装有多个所述喷嘴22。
25.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挡板3设置在所述防护罩21的两侧,所述挡板3与所述防护罩21围成拱形空间;该拱形空间能将不同的施药组件2的喷嘴22喷出的药进行有效的隔离,避免药物污染,造成幼苗死亡;所述挡板3具有柔性部31,所述柔性部31位于所述挡板3的下侧;该柔性部31为毛刷,打药机打药前进过程中,柔性部31与地面接触,既能对药水进行隔离,也能够减少其前进的阻力,具有很好的技术效果。
26.优选地,如图1、3所示,所述侧部21-2上固定设置有两个所述喷嘴22,两个所述喷
嘴22均通过固定杆垂直安装在侧部21-2上,且所述喷嘴22的朝向垂直于其所在侧部21-2的安装面;该喷嘴22喷出的药物可以到达幼苗的根部,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所述顶部21-1设置有3个喷嘴21-1,其中一个喷嘴21-1位于中间,另外两个喷嘴21-1位于两侧;位于所述顶部21-1两侧的所述喷嘴22的朝向为垂直向下,该喷嘴21-1的安装方向能将药物直接喷射到幼苗叶子表面;位于所述顶部21-1中间的所述喷嘴22具有左右两个喷药口,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喷药,该喷嘴21-1起到补药的功能,对遗漏的、未喷到的幼苗进行补药,由于中间的喷嘴22的喷射方向为水平方向,因此位于中间的所述喷嘴22处于位于两侧的所述喷嘴22的下方,使喷嘴22最大限度的接近幼苗,减少药物浪费,使药物发挥更好的效果。
27.优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机架1包括主机架11以及侧机架12;所述侧机架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侧机架12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11前端的两侧;所述主机架11以及两个所述侧机架12均固定设置有所述施药组件2;该实施例中,共有三个施药组件2,位于侧机架12上的施药组件2用于对玉米幼苗进行打药,位于主机架11上的施药组件2组件用于对大豆幼苗进行打药,该布局方式,刚好适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布局需求,解决了目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打药困难的技术难题。
28.优选地,如图1、2、4所示,还包括驱动元件4,其设置在所述主机架11与所述侧机架12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侧机架12相对所述主机架11做旋转运动,使所述机架1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折叠状态下,两个侧机架12均与主机架11垂直(如图4所示);展开状态下,侧机架12均与主机架11平行(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由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带宽比较宽,导致整个机架1的宽度比较宽,不利于运输,将两侧的侧机架12进行折叠,能有有效的减少机架1的整体尺寸,便于运输。
29.优选地,还包括支撑轮5,所述支撑轮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轮5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11的两侧;安装在所述主机架11上的所述支撑轮5与所述施药组件2前后放置。该实施例中,打药机为拖拉机牵引结构,拖拉机拉动打药机前进,支撑轮5能够较好的适应垄宽比较宽的地形并且具有很好的随地仿形能力,在前进过程中增加打药机运动的流畅性和药物喷洒的精准性。
30.优选地,由于植物间作时一般是一行大豆一行玉米交错种植,上述打药机采用了三个施药组件2,换行时会打错药,为了解决该问题,打药机还包括配药装置;配药装置包括两个药桶、第一配药块61以及第二配药块62,两个药桶分别安装对应于两种作物的药液,如图5-6所示,第一配药块61内具有分别连接两个药桶的入药孔611,第一配药块61内还具有四个出药孔612,任意两个相邻的出药孔612分别与两个入药孔611连通;第二配药块62具有分别连接三个施药组件2的三个通孔621;配药装置还包括状态切换装置,使得第一配药块61以及第二配药块62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如图5所示,第一状态下,第二配药块62的三个通孔621与第一配药块61上一侧的连续三个出药孔612连通,如图6所示,第二状态下,第二配药块62的三个通孔621与第一配药块61上另一侧的连续三个出药孔612连通;第二配药块62的接合面上设置有橡胶垫以保证不漏液。状态切换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配药块61与第二配药块62之间的多个相互平行的连杆63,还包括连接第一配药块61的推杆64,如此,第一配药块61能够相对于第二配药块62做弧形运动进行状态切换,如此运动过程中,第一配药块61先松开橡胶垫再变换位置,不会与橡胶垫摩擦。打药机作业时,每次换行时,通过推杆64切换一次状态,实现各施药组件2喷出的药与作物对应。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