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物联网重症监护系统

2022-08-13 23:54: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联网重症监护系统。


背景技术:

2.重症监护室 (icu)是对由各种原因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对icu 患者而言,患者手术后监护是围术期护理的核心,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医学监护,可能会直接危及病人生命,为此医护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定期巡查确保病人安全及icu设备正常运行。
3.目前,现有的物联网重症监护系统的警报种类繁多,每一台设备基本配置一仪器故障报警模块,医护人员易产生“报警疲劳”。同时现有的监护系统普遍忽略了不同患者不同的生理情况、用药情况等可能引起的生命体征数据变化,也遗漏了患者姿态数据的监测,一定程度上容易提高系统的误报率;而每一次报警后,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确认问题所在,费时费力的同时,容易耽误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物联网重症监护系统,可以实现患者的针对性、全面化的监测,同时可以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避免报警疲劳情况的出现。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物联网重症监护系统,包括:生命体征接入模块,用于基于各监护设备接入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管路状态接入模块,用于接入供氧管路、引流管路、注射管路内气体/液体的运行流速;患者姿态接入模块,用于通过双目视觉监测系统接入患者的身体姿态数据;监测阀值自适应模块,用于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为每一个监测参数配置对应的安全阀值;中央处理器,用于接收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各管路的运行流速进行显示,并将接收的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各管路的运行流速与设定的安全阀值进行实时分析对比,按照设定的报警等级对病人生命体征异常数据、管路运行异常流速进行分级报警;用于接收患者的身体姿态数据,并完成异常身体姿态数据的识别、显示和报警;还用于触发黏贴设置在各管路、各监护设备上的异常数据显示贴启动进行异常数据的显示,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即可快速的定位异常;联合分析模块,在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各管路的运行流速、患者的身体姿态数据中任一项落入联合分析启动阀值时,联合分析模型启动,进行患者当前情况的综合分析;gsm报警模块,在中央处理器发出报警信号时启动,用于将报警信号以短消息的形式发送给预先设定的医护人员手持终端,提示医护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6.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地设计,管路状态接入模块包括粘贴设置在引流管路、注射管路的流速采集贴以及粘贴设置在患者鼻出口的热敏电阻传感贴。
7.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地设计,双目视觉监测系统包括布置在病房天花板上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以及内载于轨道式机器人内的数据后处理系统,数据后处理系统基于kinect深度传感器提取患者身体姿态图像的骨骼信息,然后将得到的骨骼信息与预设的异
常姿态标准骨骼信息进行相似度对比,若相似度大于某个门限,则判定当前患者的身体姿态异常,输出对应的识别结果至中央处理器。
8.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地设计,每换一次患者,轨道式巡检机器人需完成一次图像采集坐标的重置,具体地,每换一次患者,轨道式机器人均需要在其可调位置范围内进行患者图像的采集,然后完成这些患者图像的分析,选取最能清晰反映患者身体姿态的图像,然后默认当前图像对应的图像采集坐标为后续患者身体姿态监测时的图像采集坐标。
9.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地设计,监测阀值自适应模块,用于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历史生理指标正常区间、用药情况等为每一个监测参数配置对应的安全阀值。
10.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地设计,还包括:患者需求接入模块,用于接入患者的合理需求,并完成不合理需求的答复。
11.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地设计,患者需求接入模块包括设置在床头的拾音器、播音器、套设在患者手指上的指环,指环上配置一唤醒拾音器的按钮,在用户需要发出需求时,按压按钮,播音器、拾音器启动,引导用户完成需求的上传。
12.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地设计,还包括:预测分析模块,采用统计回归和数据驱动方法建立短期预测单元,根据联合分析模块得到的综合分析结果生成短期患者身体情况预报信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引入双目视觉监测系统,可以实现患者姿态的变化的监测,从而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姿态;2)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历史生理指标正常区间、用药情况等为每一个监测参数配置对应的安全阀值,在可以提高监测的针对性的同时,可以降低虚报率;3)黏贴设置在各管路、各监护设备上的异常数据显示贴的设计,使得便于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可快速的定位异常,从而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4)采用分级报警模式,很好的避免了报警疲劳情况的出现。
13.5)引入患者需求接入模块,并配置患者需求分类处理系统,在可以提高监测范围、安抚患者情绪的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加大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物联网重症监护系统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16.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物联网重症监护系统,包括:生命体征接入模块1,用于基于各监护设备接入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监护设备工况接入模块2,用于接入各监控设备的工况数据;管路状态接入模块3,用于接入供氧管路、引流管路、注射管路内气体/液体的运行流速;患者姿态接入模块4,用于通过双目视觉监测系统接入患者的身体姿态数据;监测阀值自适应模块5,用于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为每一个监测参数配置对应的安全阀
值;具体地,监测阀值自适应模块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历史生理指标正常区间、用药情况等为每一个监测参数配置对应的安全阀值,在可以提高监测的针对性的同时,可以降低虚报率;中央处理器,用于接收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各管路的运行流速、各监护设备的工况数据进行显示,并将接收的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各管路的运行流速、各监护设备的工况数据与设定的安全阀值进行实时分析对比,按照设定的报警等级对病人生命体征异常数据、管路运行异常流速、各监护设备的工况数据进行分级报警;用于接收患者的身体姿态数据,并完成异常身体姿态数据的识别、显示和报警;还用于触发黏贴设置在各管路、各监护设备上的异常数据显示贴启动进行异常数据的显示,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即可快速的定位异常;护士台配置一显示屏,通过显示屏护士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个患者的情况;联合分析模块6,在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各管路的运行流速、患者的身体姿态数据中任一项落入联合分析启动阀值时,联合分析模型启动,进行患者当前情况的综合分析;预测分析模块7,采用统计回归和数据驱动方法建立短期预测单元,根据联合分析模块得到的综合分析结果生成短期患者身体情况预报信息;患者需求接入模块8,用于接入患者的合理需求,并完成不合理需求的答复,内载数据处理系统,用于区分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并未不合理需求配置对应的答复语音,一般的不同情况的用户配置有不同的合理需求标准,只要是合理的需求,均会直接传达至护士台;gsm报警模块9,在中央处理器发出报警信号时启动,用于将报警信号以短消息的形式发送给预先设定的医护人员手持终端,提示医护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每一种异常情况采用唯一的报警短信模板,从而可以让医护人员可以很清楚的区分报警的情况及其对应的紧急程度,一般每一种情况均可分为:紧急报警、警告报警、报警提示和正常监护,紧急报警为最高级别的报警。
17.本实施例中,管路状态接入模块包括粘贴设置在引流管路、注射管路的流速采集贴以及粘贴设置在患者鼻出口的热敏电阻传感贴。其中,流速采集贴包括光源发射贴和光敏检测贴,光源发射贴中心处安装有光源发射装置,且光源发射装置周围均匀布置一圈压敏胶,光敏检测贴的中心处安装光敏元件和检测电路,光敏元件的周围均匀布设有一圈压敏胶,所述检测电路与光敏元件相连,用于将光敏元件检测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所得的电信号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发送给中央处理器。光源发射贴和光敏检测贴对称安装在静脉注射管的滴壶两侧、对称布置在尿袋的进液口两侧、对称布置在引流袋的进液口两侧。
18.本实施例中,双目视觉监测系统包括布置在病房天花板上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以及内载于轨道式机器人内的数据后处理系统,数据后处理系统基于kinect深度传感器提取患者身体姿态图像的骨骼信息,然后将得到的骨骼信息与预设的异常姿态标准骨骼信息进行相似度对比,若相似度大于某个门限,则判定当前患者的身体姿态异常,输出对应的识别结果至中央处理器。每换一次患者,轨道式巡检机器人需完成一次图像采集坐标的重置,具体地,每换一次患者,轨道式机器人均需要在其可调位置范围内进行患者图像的采集,然后完成这些患者图像的分析,选取最能清晰反映患者身体姿态的图像,然后默认当前图像对应的图像采集坐标为后续患者身体姿态监测时的图像采集坐标。
19.本实施例中,患者需求接入模块包括设置在床头的拾音器、播音器、套设在患者手指上的指环,指环上配置一唤醒拾音器的按钮,在用户需要发出需求时,按压按钮,播音器、拾音器同时启动,此时,播音器会播放引导用户完成需求的上传的音频,比如“请在滴声后说出您的需求”;用户完成需求上传后,数据处理系统完成用户需求的审核,若为合理需求,
直接传达至护士台,若为非合理需求则需为该需求配置对应的讲解音频,从而安抚患者情绪。
20.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