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肌腱缝合系统

2022-09-01 10:20: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缝合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肌腱缝合系统。


背景技术:

2.对肌腱进行缝合时,一般需要将缝合针沿垂直于肌腱的肌肉纹路的方向插入肌腱中,而且,需要使穿过肌腱的缝合针发生变形,才能够较为稳定地对肌腱进行缝合。
3.但是,现有的缝合机构无法有效地控制缝合针的变形程度,导致通过缝合机构对肌腱进行缝合的效果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目前通过缝合机构对肌腱进行缝合的效果不稳定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肌腱缝合系统。
5.该肌腱缝合系统包括连接轴;设在连接轴的第一端上的第一钳体,第一钳体上设有用于容置缝合针的第一通道和将第一通道的两端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在连接轴上的、用于将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自第二开口中推出的第一击发单元;通过第二击发单元设在连接轴上的第二钳体;以及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二钳体的朝向第二开口的表面上的垫板,垫板上设有用于使缝合针的针体沿不平行于其自身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一导向孔;第二击发单元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二钳部朝第一钳部运动,直至自第二开口伸出的针体能够插入垫板的第一导向孔中。
6.由此,当使用该肌腱缝合系统对肌腱进行缝合时,由于可以通过垫板上的第一导向孔保证缝合针变形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缝合质量的稳定;而且,由于缝合针通过垫板将肌腱钉合在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垫板增加受力面积,产生面固定肌腱的效果,防止由于线切割肌腱出现肌腱割裂导致固定失效的问题。通过该肌腱缝合系统对肌腱进行缝合,即使在不方便手动缝合的部位也可以使用,例如在肩关节镜下狭小空间内的肌腱缝合,而且缝合过程半自动化,省力便捷。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孔与针体的直径适配;垫板的朝向第二开口的表面上设有将第一导向孔与外部连通的第三开口;第一导向孔的轴向设置成,当针体的针尖与第三开口平齐时,其不平行于针体的轴向。由此,当针体插入第一导向孔时,由于针体的轴向与第一导向孔的轴向不同,可以通过垫板使针体沿第一导向孔的延伸方向发生变形,从而保证缝合针的变形稳定。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直通道和第一弧形通道;其中,第一直通道通过第一开口与外部连通,第一弧形通道通过第二开口与外部连通。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弧形通道改变缝合针的出针方向,实现缝合针的针体垂直肌腱的肌肉纹路。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击发单元包括用于推动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的推杆。由此,当垫板通过第一导向孔驱使缝合针的针体发生变形时,可以通过推杆给予缝合针支撑,保证缝合针能够稳定发生变形。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击发单元还包括击发杆和第一移动单元;其中,击发杆通过第一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在连接轴的第一把手上,第一枢转轴垂直于第一直通道;推杆通过第一移动单元连接在击发杆上,击发杆和第一移动单元设置成,在击发杆绕第一枢转轴朝向第一把手转动时,第一移动单元能够带动推杆相对连接轴在垂直于第一枢转轴的方向上运动,以使击发杆绕第一枢转轴相对第一把手转动时,推杆能够沿平行于第一直通道的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可以推动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击发单元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把手和击发杆上的第一弹性体;第一弹性体设置成在击发杆绕第一枢转轴朝向第一把手转动时发生弹性形变。由此,在无外力施加在击发杆上时,可以通过第一弹性体保持击发杆与第一把手的相对静止,避免因击发杆朝向第一把手运动而导致推杆推动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从而可以控制缝合针自第二开口伸出的时机。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击发单元包括设在连接轴的第一端上的固定板;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板和第二钳体上的第二弹性体;可拆卸地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的支撑单元;第二钳体绕第二枢转轴可枢转地设在连接轴或固定板上;支撑单元和第二弹性体设置成当支撑单元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时,第二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且当支撑单元未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时,第二弹性体的弹性形变的释放能够使第二钳体带动垫板朝向第一钳体运动,直至自第二开口伸出的针体能够插入垫板的第一导向孔中。
13.由此,可以通过将支撑单元的状态自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转变为不再同时抵靠在两者上,通过第二弹性体的弹力的释放,驱动垫板压向自第二开口伸出的缝合针,驱使缝合针沿第一导向孔发生变形,最终通过缝合针和垫板将肌腱缝合;而且,由于垫板是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二钳体上的,当缝合针钉合在垫板上,可以将垫板从第二钳体上拆卸下来,完成缝合,取走该肌腱缝合单元即可。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击发单元还包括连接在支撑单元上的牵引绳;连接轴上设有供牵引绳穿过的第二通道;连接轴的远离其第一端的位置设有将第二通道与外部连通,以供牵引绳穿出的第四开口。由此,需要驱动第二击发单元时,可以通过拉扯自第四开口伸出的牵引绳,使支撑单元自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转变为不再同时抵靠在两者上,操作便捷。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钳体包括第一钳本体和在第一钳本体的远离连接轴的端部朝向第二钳体延伸形成的凸起部;第二开口设在凸起部上;支撑单元抵靠在第一钳本体上;支撑单元为支撑棒,支撑棒的直径小于凸起部的高度。由此,当牵引绳牵引支撑棒,使之自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转变为不再同时抵靠在两者上时,支撑棒不会阻挡垫板抵靠在凸起部上,从而保证垫板能够顺利地驱使缝合针发生变形,实现缝合。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拆卸连接结构为双面胶。由此,当缝合针插入垫板的第一导向孔中且发生变形后,当取走该肌腱缝合系统时,由于缝合针与垫板之间的卡合力大于双面胶将垫板粘接在第二钳体上的粘力,使得垫板从第二钳体上脱离。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肌腱缝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示肌腱缝合系统的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所示垫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1所示肌腱缝合系统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1所示肌腱缝合系统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图5所示肌腱缝合系统的沿d-d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图1所示肌腱缝合系统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图7所示肌腱缝合系统的沿e-e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图1所示的肌腱缝合系统的处于将缝合针推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图9所示肌腱缝合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图1所示肌腱缝合系统的第二钳体压紧在第一钳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缝合针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3为本发明的缝合针通过垫板钉合在肌腱上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00、缝合针;101、针体;102、针尖;103、连接柄;104、缝合线;105、倒刺;200、肌腱;20、连接轴;21、第一把手;22、第二通道;221、第四开口;23、第二把手;24、第二直通道;30、第一钳体; 31、第一钳本体;32、凸起部;301、第一通道;3011、第一直通道;3012、第一弧形通道;302、第一开口;303、第二开口;40、第一击发单元;41、推杆;42、击发杆;43、第一移动单元;431、第一导轨;432、第一滑块; 44、第一枢转轴;45、第一弹性体;50、第二钳体;51、第二枢转轴;60、第二击发单元;61、固定板;62、第二弹性体;63、支撑单元;64、牵引绳;70、可拆卸连接结构;80、垫板;81、第一导向孔;811、第三开口; 82、第一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2.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在本文中所用的术语一般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术语,如果与常用术语不一致,以本文中的术语为准。
33.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图1至图1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肌腱缝合系统。
35.如图6所示,该肌腱缝合系统包括连接轴20、第一钳体30、第二钳体 50、第一击发单元40、第二击发单元60、可拆卸连接结构70和垫板80;其中,第一钳体30设在连接轴20的第一端上,且第一钳体30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用于容置缝合针100的第一通道301,第一钳体30上还一体成型或加工有将第一通道301的两端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302和第二开口 303;第一击发单元40设在连接轴20上,且用于将第一通道301中的缝合针100自第二开口
303中推出;第二钳体50通过第二击发单元60设在连接轴20上;垫板80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70连接在第二钳体50的朝向第二开口303的表面上,且垫板80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第一导向孔81,第一导向孔81用于使缝合针100的针体101沿不平行于针体101自身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第二击发单元60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二钳部朝第一钳部运动,直至自第二开口303伸出的针体101能够插入垫板80的第一导向孔81中。
36.第一击发单元40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其包括用于推动第一通道301中的缝合针100的推杆41。由此,当垫板80通过第一导向孔 81驱使缝合针100的针体101发生变形时,可以通过推杆41给予缝合针 100支撑(如图9和图10所示),保证缝合针100能够稳定发生变形。
37.进一步的,如图1、图4、图6和图8至图11所示,第一击发单元40 还包括击发杆42和第一移动单元43;其中,击发杆42通过第一枢转轴44 可枢转地连接在连接轴20上,具体的,连接在连接轴20的第一把手21上,且第一枢转轴44垂直于第一直通道3011设置;推杆41通过第一移动单元 43连接在击发杆42上,击发杆42和第一移动单元43设置成,在击发杆 42绕第一枢转轴44朝向第一把手21转动时,第一移动单元43能够带动推杆41相对连接轴20在垂直于第一枢转轴44的方向上运动,以使击发杆42 绕第一枢转轴44相对第一把手21转动时,能够通过第一移动单元43带动推杆41沿平行于第一直通道3011的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可以推动第一通道301中的缝合针100(击发杆42朝第一把手21运动前如图1所示)。
38.第一移动单元43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如图1、图4、图6和图8至图11所示,其包括一体成型、加工或连接在击发杆42上的第一导轨431和适配在第一导轨431中的第一滑块432;其中,第一滑块432可绕平行于第一枢转轴44的转轴相对第一滑轨或推杆41转动,且第一滑块432设在推杆 41上。
39.更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1、图4、图6和图8至图11所示,第一击发单元40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把手21和击发杆42上的第一弹性体 45;第一弹性体45设置成在击发杆42绕第一枢转轴44朝向第一把手21 转动时发生弹性形变(如图9和图10所示,此时,推杆41将第一通道301 中的缝合针100自第二开口303中推出)。由此,在无外力施加在击发杆42 上时,可以通过第一弹性体45保持击发杆42与第一把手21的相对静止(如图1所示),避免因击发杆42朝向第一把手21运动而导致推杆41推动第一通道301中的缝合针100,从而可以控制缝合针100自第二开口303伸出的时机。
40.第二击发单元60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4、图6和图8至图10所示,其包括固定板61、第二弹性体62和支撑单元63;其中,固定板 61设在连接轴20的第一端上;第二弹性体6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板61 和第二钳体50上;支撑单元63可拆卸地抵靠在第一钳体30和第二钳体50 上;且第二钳体50绕第二枢转轴51可枢转地设在连接轴20或固定板61 上;支撑单元63和第二弹性体62设置成当支撑单元63抵靠在第一钳体30 和第二钳体50上时,第二弹性体62发生弹性形变(如图9和图10所示),且当支撑单元63未抵靠在第一钳体30和第二钳体50上时,第二弹性体62 的弹性形变的释放能够使第二钳体50带动垫板80朝向第一钳体30运动,直至自第二开口303伸出的针体101能够插入垫板80的第一导向孔81中(如图11所示)。由此,可以通过将支撑单元63的状态自抵靠在第一钳体 30和第二钳体50上转变为不再同时抵靠在两者上,通过第二弹性体62的弹力的释放,驱动垫板80压向自第二开口303伸出的缝合针100,驱使缝合针100沿第一导向孔81发生变形,最终通过缝合针100
和垫板80将肌腱200缝合;而且,由于垫板80是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70连接在第二钳体50上的,当缝合针100钉合在垫板80上,可以将垫板80从第二钳体50 上拆卸下来,完成缝合(缝合效果如图13所示),取走该肌腱缝合系统即可。
41.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第二击发单元60还包括连接在支撑单元63 上的牵引绳64;连接轴20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供牵引绳64穿过的第二通道22;连接轴20的远离其第一端的位置一体成型或加工有将第二通道22 与外部连通的第四开口221,以供牵引绳64穿出。由此,需要驱动第二击发单元60时,可以通过拉扯自第四开口221伸出的牵引绳64,使支撑单元 63自抵靠在第一钳体30和第二钳体50上转变为不再同时抵靠在两者上,操作便捷。
42.更进一步的,如图1、图4、图6和图8至图10所示,第一钳体30包括第一钳本体31和在第一钳本体31的远离连接轴20的端部朝向第二钳体 50延伸形成的凸起部32;第二开口303一体成型或加工在凸起部32上;支撑单元63抵靠在第一钳本体31上;支撑单元63为支撑棒,且支撑棒的直径小于凸起部32的高度。由此,当牵引绳64牵引支撑棒,使之自抵靠在第一钳体30和第二钳体50上转变为不再同时抵靠在两者上时(如图11所示),支撑棒不会阻挡垫板80抵靠在凸起部32上,从而保证垫板80能够顺利地驱使缝合针100发生变形,实现缝合。
43.优选的,如图8所示,在连接轴20的设有第四开口221的位置附近还设有第二把手23,以便使用者在未拉扯牵引绳64时,将手放置在第二把手23上,以避免误拉牵引绳64。
44.示例性的,第一弹性体45和第二弹性体62中的至少一种可以实现为压缩弹簧或橡胶等。
45.作为可拆卸连接结构70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可拆卸连接结构70为双面胶。由此,当缝合针100插入垫板80的第一导向孔81中且发生变形后,当取走该肌腱缝合系统时,由于缝合针100与垫板 80之间的卡合力大于双面胶将垫板80粘接在第二钳体50上的粘力,使得垫板80从第二钳体50上脱离。
46.作为可拆卸连接结构70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其也可以实现为卡扣结构,且该卡扣结构的卡合力小于缝合针100与垫板80之间的卡合力,卡扣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结构,本发明对卡扣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不作限定(图中未示出)。
47.作为能够使缝合针100在插入其中的第一导向孔81时发生形变的垫板80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垫板80的第一导向孔81与针体101 的直径适配;且垫板80的朝向第二开口303的表面上设有将第一导向孔81 与外部连通的第三开口811;第一导向孔81的轴向设置成,当针体101的针尖102与第三开口811平齐时,其不平行于针体101的轴向,具体的,第一导向孔81的轴向可以沿直线设置,也可以设置成弧形;同时,垫板80 的硬度大于缝合针100的硬度。由此,当针体101插入第一导向孔81时,由于针体101的轴向与第一导向孔81的轴向不同,可以通过垫板80使针体101沿第一导向孔81的延伸方向发生变形,从而保证缝合针100的变形稳定。
48.使用该肌腱缝合系统对肌腱200进行缝合时,将待缝合的肌腱200置于第一钳体30和第二钳体50之间,且将待缝合肌腱200的待缝合处覆盖在第一钳体30的第二开口303上;然后,通过第一击发单元40将第一钳体30的第一通道301中的缝合针100自第二开口303中推出(如图9和图10所示),此时,自第二开口303中伸出的缝合针100可以穿过待缝合的肌腱200,也可以将待缝合的肌腱200顶起;接着,通过第二击发单元60驱动第二钳部朝向第一钳
部运动,直至自第二开口303伸出的针体101能够插入垫板80的第一导向孔81中(如图11所示)。由于可以通过垫板80上的第一导向孔81保证缝合针100变形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缝合质量的稳定;而且,由于缝合针100通过垫板80将肌腱200钉合在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垫板80增加受力面积,产生面固定肌腱200的效果,防止由于线切割肌腱 200出现肌腱200割裂导致固定失效的问题。通过该肌腱缝合系统对肌腱 200进行缝合,即使在不方便手动缝合的部位也可以使用,例如在肩关节镜下狭小空间内的肌腱200缝合,而且缝合过程半自动化,省力便捷。优选的,垫板80采用降解或可吸收的生物材料制成,从而完成缝合之后无需将垫板80与缝合钉分离。
49.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通道30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直通道3011和第一弧形通道3012;其中,第一直通道3011通过第一开口302 与外部连通,第一弧形通道3012通过第二开口303与外部连通。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弧形通道3012改变缝合针100的出针方向,实现缝合针100的针体101垂直肌腱200的肌肉纹路。
50.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垫板80上还设有用于与第二钳体50定位的定位结构,以保证第二钳体50运动朝第一钳体30运动时,自第二开口303伸出的针体101的针尖102能够对准垫板80上的第一导向孔 81。具体的,垫板80上的定位结构可以是与第二钳体50上的定位柱适配的第一定位孔82。当垫板80的第一定位孔82上完全覆盖可拆卸连接结构 70时,在可拆卸连接结构70的对应位置也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第一定位孔 82。从而当完成一次缝合之后,可以安装新的垫板80,同时保证新安装的垫板80位置的准确性。
51.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10所示,连接轴20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与推杆41适配的第二直通道24,且第二直通道24平行于第一直通道 3011,以便在给推杆41的运动提供导向的同时提供支撑。
52.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该肌腱缝合系统还包括缝合针100,且连接在缝合针100上的缝合线104上设置有倒刺105。具体的,缝合针 100包括两个针体101,两个针体101通过连接柄103连接,两个针体101 的自由端设置针尖102,缝合线104连接在针体101或连接柄103上。优选的,倒刺105的自由端朝背离缝合针100的一端设置,以实现单向锁定作用,缝合针100与垫板80缝合在肌腱200上的效果如图13所示。优选的,倒刺105可以设置成鱼骨型。而且,带倒刺105的缝合线104还可以与栓桩钉锁定装置配合使用,提高锁定效果。
53.在优选实施例中,采用不锈钢制成垫板80。优选的,垫板80的强度大于缝合针104的强度。
54.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