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用发动机冷却水路压力、流量测量方法与流程

2022-09-03 23:42: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测试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用发动机冷却水路压力、流量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车用发动机的升功率和热效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冷却水温度、流量、速率、机内水流分布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可靠性、热量分布与能量利用,冷却系统工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动力系统的整体性能,成为制约发动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设计适当的冷却水流量、压力以及合理的流场分布成为高效率、高强度发动机研究开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3.以往在散热系统的计算中总是取水泵台架试验获得的最大流量值,而实车冷却系统阻力往往大于台架系统的阻力,造成设计值与实车系统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车辆散热系统设计的技术人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对整车散热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用发动机冷却水路压力、流量测量方法,该方法可以较好的获得准确的实车冷却系统的压力和流量。
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车用发动机冷却水路压力、流量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步骤s1:绘制冷却系统原理图;
8.步骤s11:完成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构成及冷却系统循环方式确认;
9.步骤s12:完成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参数确认;
10.步骤s13:根据步骤s11、步骤s12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物理连接方式创建发动机冷却系统图;
11.步骤s14:根据节温器控制流向散热器的路线及流量不同,绘制发动机冷却系统原理图;
12.步骤s2:布置冷却系统压力和流量测点
13.步骤s21:结合步骤s14冷却系统循环模式和冷却系统零件利用率,选择最大范围(大循环)布置测点;
14.步骤s22:测点位置选择,由于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管道、水套、散热器存在阻力,因此需要在步骤s11确认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水泵、缸体、气缸盖、恒温器以及散热器前后都要布置压力和流量测点;
15.步骤s3:试验方法
16.步骤s31:根据步骤s12冷却系统零部件参数选择合适的流量传感器;
17.步骤s32:试验选取发动机转速范围1000~6000rpm外特性点进行试验;
18.步骤s33:以曲轴皮带轮转速为基准,利用角标仪测定发动机转速;
19.步骤s34:按照步骤s32选定工况,测定各试验条件下的冷却液流量、压力数据。
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21.1、能够实现冷却系统冷却液流动阻力的最优设计,通过准确的压力测量数据可以得到关键零部件水泵、缸体水套、气缸盖水套、水路、散热器的阻力,可以将冷却系统关键零部件加以改良,使每个部分都达到最优的状态,实现整个冷却系统的“低阻力”流动;
22.2、能够实现介质流动的精准布局,利用最少的冷却以到达最正确的温度分布,使得发动机各个部分能够在最优的温度设定点工作;
23.3、能够实现温度设定点的合理调节,在每个发动机工况点使用多路控制阀优化冷却液流量分配,全面适应发动机实际运行时的冷却需求,从而实现对发动机水温在全运行工况的合理控制,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24.图1为压力-流量特性曲线;
25.图2为高温冷却系统结构图;
26.图3为低温冷却系统结构图;
27.图4为高温冷却系统小循环(冷却液温度《50℃)模式;
28.图5为高温冷却系统小循环(50℃≤冷却液温度《100℃)模式;
29.图6为高温冷却系统小循环(100℃≤冷却液温度《103℃)模式;
30.图7为高温冷却系统大循环(103℃≤冷却液温度)模式;
31.图8为冷却系统压力、流量测点布置图;
32.图中:1-水泵;2-缸体;3-缸盖;4-恒温器壳体;5-蜡式恒温器;6-电子恒温器;7-机油冷却器;8-暖通温控阀;9-暖风;10-散热器;11-风扇;12-第一膨胀壶;13-电子水泵;14-水冷中冷器;15-增压器;16-第二膨胀壶;17-低温散热器;a1-发动机进水流量;a2-汽缸盖水套出水流量;a3-缸体水套出水流量;a4-小循环水流量;a5-暖通水流量;a6-发动机出水流量;a7-汽缸盖溢气水流量;a8-散热器溢气水流量;b1-水泵进水口压力;b2-水泵出水口压力;b3-汽缸盖水套出水压力;b4-缸体水套出水压力;b5-暖通回水压力;b6-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压力;b7-散热器回水口压力。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中。
3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压力、流量测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5.步骤s1:绘制冷却系统原理图
36.步骤s11:完成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构成及冷却系统循环方式确认。
37.本发明测试案例为强制循环水冷系统。其工作过程为:水泵将冷却液由发动机外吸入并加压,使之经进水管从发动机前端流入发动机缸体水套。这样,冷却液从气缸壁吸收
热量,温度升高;流到汽缸盖水套,再次受热升温后,从汽缸盖后端流出,沿出水管进入散热器内。经风扇的强力抽吸,空气流由前向后高速通过散热器。最终使受热后的冷却液在流经散热器的过程中,其热量不断地通过散热器,散发到大气中去。冷却液得到冷却,冷却了的冷却液流到散热器的底部后,又在水泵的吸入、加压下经进水管再压入缸体水套,如此不断地循环,从而使得发动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零件不断地得到冷却。
38.步骤s12:完成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参数确认,包括水泵、缸体、汽缸盖、节温器、进水管、出水管、机油冷却器和膨胀壶等,其中:
39.水泵:转速比1.35,压力-流量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
40.缸体:水套容积600ml,管道阻力≤30kpa;
41.缸盖:水套容积870ml,管道阻力≤33kpa;
42.节温器:初开温度100℃,全开温度110℃;
43.电子节温器:无电初开温度103℃,全开温度115℃;
44.温控阀(暖通):内径16mm,初开温度50℃;
45.进水口:管径30mm;
46.出水口:管径30mm;
47.小循环管路:管径18mm;
48.机油冷却器:管径管道阻力≤35kpa;
49.冷却液膨胀箱:管径8mm,压力盖最大压力≤145kpa。
50.步骤s13:根据步骤s11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物理连接方式创建发动机冷却系统图。
51.图2所示为发动机主体冷却系统(即高温冷却系统),包含发动机水泵、缸体水套、气缸盖水套、恒温器壳体、节温器、机油冷却器、暖风、散热器(主)、膨胀壶(主)、风扇等,冷却液在以上零部件之间流动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稳压系统。具体结构如下:
52.高温冷却系统由水泵1、缸体2、缸盖3、蜡式恒温器5、电子恒温器6、机油冷却器7、暖通温控阀8、暖风9、散热器10、风扇11和第一膨胀壶12构成;
53.所述水泵1的进口与散热器10的出口相连,水泵1的出口分别与缸体2的水套进口和缸盖3的水套进口相连;
54.所述缸体2的水套出口装配蜡式恒温器5,缸盖3的水套出口在蜡式恒温器5的外部与电子恒温器6相连;
55.所述缸盖3的水套出口与暖风9相连,暖通温控阀8布置在暖风进水管中;
56.所述缸盖3的水套出口与机油冷却器7的进水口相连,机油冷却器7的出水口与水泵1的进水口相连;
57.所述电子恒温器6与散热器10的进水口相连;
58.所述第一膨胀壶12的壶底与水泵1的进水口相连,第一膨胀壶12的壶盖与散热器10的排气口、缸盖3的排气口和发动机的出水排气口相连。
59.图3所示为发动机附件冷却系统(即低温冷却系统),由电子水泵、增压器、水冷中冷器、散热器(副)、膨胀壶(副)组成的,独立于高温冷却系统之外一路水路循环,由电子水泵独立控制其冷却液流量对压缩后的空气进行冷却,水空进行热交换;同时该冷却回路也可以对增压器进行冷却,保护中间体轴承能够正常运转。具体结构如下:
60.低温冷却系统由电子水泵13、水冷中冷器14、增压器15、第二膨胀壶16和低温散热器17构成;
61.所述电子水泵13的入口与低温散热器17的出口相连,电子水泵13的出口与水冷中冷器14的入口相连;
62.所述水冷中冷器14的出口与第二膨胀壶16相连;
63.所述第二膨胀壶16与低温散热器17的排气口相连;
64.所述增压器15的冷却进水口与水冷中冷器14的进水口相连,增压器15的冷却出水口与水冷中冷器14的出水口相连。
65.步骤s14:通常,冷却液在水冷系统内的循环流动路线有两条,一条为大循环,另一条是小循环,两者由冷却液是否流经散热器而进行区别,冷却强度也不同。小循环是指冷却液仅在发动机内部循环,而大循环则是冷却液在发动机与散热器间循环。因此需要根据利用节温器来控制流向散热器的路线及流量不同、绘制不同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原理图。
66.步骤s141:绘制高温冷却系统小循环(冷却液温度《50℃)原理图,如图4所示。蜡式恒温器和电子恒温器处于闭阀状态,流向散热器路径断开。暖通温控阀处于关闭状态,即使暖风打开,此时暖通管中冷却液也不进行流动。缸体水套出水口由于未达到蜡式恒温器的开启温度,此刻也处于关闭状态,无冷却液流出,缸体水套里冷却液快速升温。缸盖水套冷却液正常流出,流经机油冷却器对发动机机油进行一定的冷却,最后流回发动机水泵。此时水泵、缸盖水套、机油冷却器形成回路,保证了缸盖水套的冷却和润滑油的冷却需求,又保证了其他各系统快速达到最优工作状态。
67.步骤s142:绘制高温冷却系统小循环(50℃≤冷却液温度《100℃)原理图,如图5所示。蜡式恒温器和电子恒温器处于闭阀状态,流向散热器路径断开。暖通温控阀处于打开状态,暖通管中冷却液开始流动,机油冷却器对机油进行冷却,降低油温。缸体水套出水口处于关闭状态,无冷却液流出,缸体水套里冷却液快速升温。缸盖水套冷却液正常流出,此时水泵、缸盖水套、机油冷却器形成回路,保证了缸盖水套的冷却需求,又保证了润滑系统处于最优工作状态。
68.步骤s143:绘制高温冷却系统小循环(100℃≤冷却液温度《103℃)原理图,如图6所示。电子恒温器处于闭阀状态,流向散热器路径断开。暖通温控阀处于打开状态,暖通管中冷却液开始流动,机油冷却器对机油进行冷却,降低油温。蜡式恒温器处于开阀状态,缸体水套出水口处于打开状态,冷却液流出,与缸盖水套冷汇到一起,此时水泵、缸盖水套、缸体水套形成回路,使得整个回路温度保持在100℃的最优工作状态,此时的缸盖温度、缸体处于最优,经济性最好。
69.步骤s144:绘制高温冷却系统大循环(103℃≤冷却液温度)原理图,如图7所示。电子恒温器处于开阀状态,流向散热器路径打开,大循环模式开启。暖通温控阀处于打开状态,暖通管中冷却液开始流动,机油冷却器对机油进行冷却,降低油温。蜡式恒温器处于开阀状态,缸体水套出水口处于打开状态,冷却液流出,与缸盖水套冷汇到一起,此时水泵、缸盖水套、缸体水套以及散热器形成回路,使得整个回路温度开始降温,向最优状态进行调节。
70.步骤s2:布置冷却系统压力和流量测点
71.结合冷却系统循环模式和冷却系统零件利用率,选择最大范围布置测点。
72.如图8所示,a1测点布置在散热器与水泵连接管路之间,测量整个冷却水路的进水流量;a2测点布置在气缸盖水套出口位置,测量气缸盖水套出口流量;a3测点布置在缸体水套出口位置,测量缸体水套出口流量;a4测点布置在节温器壳体与水泵管路之间,测量小循环水路流量;a5测点布置节温器壳体与暖风的管路之间,测量流向暖风的冷却液流量;a6测点布置在发动机出水与散热器进水管路之间,测量发动机出水流量,a7测点布置在缸盖益气管与第一膨胀壶之间,测量益气管中的冷却液流量;a8测点布置在散热器益气管与第一膨胀壶之间,测量益气管中的冷却液流量;a9测点布置在第一膨胀壶与水泵进水口,测量第一膨胀壶补液流量。b1测点布置在散热器与水泵连接管路之间,测量水泵入口压力;b2测点布置水泵出口与缸体上水口之间,测量水泵出口压力;b3测点布置气缸盖水套出水口处,测量气缸盖出水压力;b4测点布置缸体水套出水口处,测量缸体水套出口压力;b5测点布置暖风回水管上,测量暖风回水管压力;b6测点布置机油冷却器后,测量机油冷却器后压力;b7测点布置在发动机出水口与散热器之间,测量发动机出水口压力。
73.步骤s3:试验方法
74.步骤s31:根据步骤s12冷却系统零部件参数选择合适的流量传感器,本发明采用东京计装的电磁流量计,a1~a6选择250l/min量程的电磁流量计,a7、a8选择55l/min量程的电磁流量计。
75.步骤s32:选取发动机转速范围1000~6000rpm外特性点进行试验。
76.步骤s33:以曲轴皮带轮转速为基准,利用角标仪测定发动机转速。
77.步骤s34:测定步骤s141、步骤s142、步骤s143、步骤s144各试验条件下的冷却液流量、压力,填写试验测量表,如表1、表2所示。
78.表1
[0079][0080][0081]
表2
[0082]
转速(rpm)b1b2b3b4b5b6b710001451481231321221028520001311511251351241058730001121541281371251079040009020017118216815295
5000682672372482332189955004625622323622020010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