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行李箱型箱包制品的制作方法

2022-09-08 06:49: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李箱型箱包制品,该行李箱型箱包制品包括至少部分地通过闭合机构彼此机械连接的至少两个半壳,以及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半壳中的一个中的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该行李箱型箱包制品可以例如是手提箱或大箱子,或任何其他相同种类的制品。


背景技术:

2.已知的行李箱包括两个半壳和闭合机构,该闭合机构例如由拉链紧固件形成并且被配置成在行李箱的闭合构型中连接两个半壳;并且还包括把手机构,该把手机构是可伸出且可缩回的,并且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半壳中的一个半壳中。
3.特别地,文献us 5,553,350和ep 3 318 158描述了能够简单地通过旋转地致动把手的可移动部分而在行李箱把手的任何伸出高度处锁定和解锁的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行李箱型箱包制品,该行李箱型箱包制品具有类似类型并且具有使其使用特别安全、同时保持简单且方便的改进的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
5.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李箱型箱包制品,包括至少两个半壳以及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该把手机构至少部分地被容纳在这些半壳中的一个半壳中,并且该把手机构被配置成通过制品的把手的抓握部的旋转而在从把手相对于半壳的多个伸出位置中选择的位置下锁定/解锁把手;其特征在于,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包括:把手轴,能够旋转的抓握部机械地连接到该把手轴;至少一个护套,该至少一个护套安装为固定在半壳中的一个半壳中;至少一个型材,该至少一个型材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护套平移地移动;至少一个锁定/解锁系统,该至少一个锁定/解锁系统机械地连接到至少一个型材并且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至少一个护套中;至少一个接口系统,该至少一个接口系统被配置成由把手轴致动并且致动锁定/解锁系统;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该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形成用于把手轴的一部分并且还用于至少一个接口系统的壳体,该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设置有壁,该壁同时形成用于至少一个接口系统和用于把手轴在抓握部和把手轴的第一位置和通过抓握部的旋转而获得的抓握部和把手轴的第二位置之间的引导部和止动部,在该第一位置,至少一个锁定/解锁系统将把手锁定在选定位置,在该第二位置,至少一个锁定/解锁系统解锁把手。
6.在根据本发明的制品中,把手的抓握部从把手和把手轴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旋转使得能够锁定/解锁把手相对于半壳的平移,以用于伸出/缩回把手。换句话说,可以调节行李箱把手的高度。
7.从把手的抓握部并因此从把手轴到锁定/解锁系统的移动的传递由支撑部分精确且可靠地提供,该支撑部分同时使得可以容纳锁定/解锁系统和把手轴的一部分,并且当该锁定/解锁系统和把手轴的一部分在把手的第一位置(被称为锁定位置)和把手的第二位置(被称为解锁位置)之间(以及在把手的第二位置和把手的第一位置之间)被旋转驱动时引
导该锁定/解锁系统和把手轴的一部分。
8.支撑构件的壁能够同时形成关于用于接口系统的旋转和/或平移移动的引导部和止动部。
9.下面给出根据本发明的箱包制品的特别简单、方便和经济的优选特征。
10.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可以被配置成使得抓握部和把手轴的被指定为锁定位置的第一位置是稳定位置,而抓握部和把手轴的被指定为解锁位置的第二位置是不稳定位置,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还被配置成使抓握部和把手轴自然地返回到第一位置。
11.作为变型,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可以被配置成使得抓握部和把手轴的被指定为解锁位置的第二位置是稳定位置,而抓握部和把手轴的被指定为锁定位置的第一位置是不稳定位置,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还被配置成使抓握部和把手轴自然地返回到第二位置。
12.在进一步的变型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都可以是稳定位置。
13.所述至少一个接口系统可以包括凸轮轴颈,该凸轮轴颈具有大致圆柱形的形状,通过第一端机械地连接到把手轴,并且在第二端处设置有传动端头,该第二端是该第一端的相对端,该传动端头具有被配置成操作所述至少一个锁定/解锁系统的接触面。
14.所述凸轮轴颈可以附接到把手轴上。
15.所述凸轮轴颈可以使用穿过把手轴的至少一个紧固构件机械地连接到把手轴,该紧固构件例如为销,并且该紧固构件的至少一个自由端被容纳在设置在所述凸轮轴颈中的至少一个窗口中。
16.所述至少一个紧固构件的所述至少一个自由端可以被配置成抵靠壁的肩部形成止动接合,该壁同时形成用于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的旋转移动的引导部和止动部。
17.同时形成用于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的旋转移动的引导部和止动部的所述壁可以是大致圆柱形的并且被配置成使得凸轮轴颈插入穿过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该凸轮轴颈可以具有定位轴环,该定位轴环设置为与同时形成用于旋转移动的引导部和止动部的所述壁接触。
18.所述至少一个接口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构件,特别是用于把手的抓握部至少从其第二位置和第一位置中的一个位置朝向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位置复位的至少一个弹性构件,例如扭转弹簧,该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安装在把手轴中。
19.所述至少一个接口系统可以包括弹簧轴颈,所述至少一个弹性构件通过第一端机械地连接到该弹簧轴颈,并且把手轴可移动地安装在该弹簧轴颈中,所述至少一个弹性构件插置在所述弹簧轴颈与所述凸轮轴颈之间并且通过第二端机械地连接到所述凸轮轴颈的一侧,该至少一个弹性构件的第二端是该至少一个弹性构件的第一端的相对端,该凸轮轴颈的一侧与该凸轮轴颈的传动端头所在的另一侧相对。
20.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可以设置有互补壁,该互补壁同时形成用于所述弹簧轴颈的平移移动的引导部和止动部,并且该互补壁是大致圆柱形的并且配置成使得弹簧轴颈插入穿过该互补壁,该弹簧轴颈可以具有定位轴环,该定位轴环设置为与同时形成用于平移移动的引导部和止动部的所述互补壁接触。
21.该互补壁可以设置有定位切口,该定位切口被配置成接纳设置在弹簧轴颈上的定位销。
22.所述至少一个接口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推动构件,该至少一个推动构件具有互补接触面,该互补接触面被配置成与所述凸轮轴颈的传动端头的接触面直接配合,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可以包括设置为滑动地接纳所述至少一个推动构件的互补壳体。
23.锁定/解锁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管件,该至少一个管件能够在所述至少一个型材内移动并且被配置成由所述至少一个推动构件致动。
24.所述锁定/解锁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衬套,在抓握部和把手轴的第一位置,该至少一个衬套被压缩并且紧贴所述至少一个护套的内侧面,以保持所述至少一个型材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护套固定,由此将把手锁定在选定位置,在通过抓握部的旋转而获得的抓握部和把手轴的第二位置,该至少一个衬套被解压并且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型材能够在所述至少一个护套中自由滑动,由此解锁把手。
25.锁定/解锁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套筒构件,该至少一个套筒构件机械地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型材,以及至少一个衬套夹持件,该至少一个衬套夹持件机械地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管件,所述至少一个衬套机械地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套筒构件和所述至少一个衬套夹持件两者。
26.锁定/解锁系统可以被配置成使得所述凸轮轴颈的传动端头对所述至少一个推动构件的致动驱动所述至少一个管件在型材内移动,并且同时驱动所述至少一个衬套夹持件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套筒构件移动;并且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衬套夹持件的平移移动驱动所述至少一个衬套在其平移移动的方向上压缩或解压。
27.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可以具有大致u形的形状,其中把手的抓握部和所述把手轴形成该u形的底部,并且该u形的每个分支至少由所述护套、所述型材和所述锁定/解锁系统形成。
28.作为变型,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可以具有大致l形的形状,其中把手的抓握部和把手轴形成该l形的一个分支,并且护套、型材和锁定/解锁系统形成该l形的另一分支。
29.半壳可以至少部分地通过闭合机构而被机械地连接。
附图说明
30.现在将通过以下将参照附图以说明性和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给出的实施方式的描述继续披露本发明。
31.图1是处于闭合构型、把手机构收起的行李箱型箱包制品(特别是手提箱)的角部上的示意性立体视图。
32.图2类似于图1,为侧视图。
33.图3类似于图1,其中出于弹出把手的目的,按钮被推入。
34.图4类似于图1和图3,其中把手从手提箱弹出并突出。
35.图5类似于图4,为侧视图。
36.图6类似于图1、图3和图4,其中出于解锁把手机构的目的,把手的抓握部转过预定角度。
37.图7是处于其图1和图2所展示的构型的把手机构的单独的立体视图。
38.图8类似于图7,从前面观察。
39.图9类似于图7,为侧视图。
40.图10是把手机构的一部分的单独立体图,部分组装且部分为分解视图。
41.图11是把手机构的另一部分的单独立体图,部分组装且部分为分解视图。
42.图12是图11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43.图13是图11的另一部分的放大图。
44.图14是处于组装状态的把手机构的另一部分的顶部的单独的立体视图。
45.图15类似于图14,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以分解视图看到把手机构的另一部分的顶部。
46.图16是图17中的e-e的截面视图。
47.图17是图9中的a-a的局部截面视图。
48.图18是图17的b-b的局部截面视图。
49.图19是图17的c-c的局部截面视图。
50.图20是图17的d-d的局部截面视图。
51.图21是处于其图3所展示的构型的把手机构的单独的局部立体视图。
52.图22类似于图19,从前面观察。
53.图23是与图16的截面类似的截面,但是处于图3、图21和图22中所展示的构型。
54.图24是处于其图4和图5所展示的构型的把手机构的单独的立体视图。
55.图25类似于图24,从前面观察。
56.图26是与图20的截面类似的截面,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完整的并且它示出了图4、图5、图24和图25中所展示的构型。
57.图27是处于其图6所展示的构型的把手机构的单独的立体视图。
58.图28是与图19的截面类似的截面,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完整的并且示出了图6和图27中所展示的构型。
59.图29是与图20的截面类似的截面,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完整的并且示出了图6和图27中所展示的构型。
60.图30是单独示出处于锁定的伸出构型的把手机构的前视图。
61.图31是与图28类似的视图,不同之处在于它示出了锁定的伸出构型。
62.图32是与图29类似的视图,不同之处在于它示出了锁定的伸出构型。
具体实施方式
63.图1至图6展示了以闭合构型并且从不同视角示出的行李箱型的箱包制品,这里特别是具有轮子2的手提箱1。
64.手提箱1具有大致平行六面体形状,具有六个侧面,包括前壁3、后壁4、上侧壁5和下侧壁6、底壁7和顶壁8。
65.上侧壁5和下侧壁6是相对的壁,并且各自延伸到后壁4的端部和前壁3的相对端部,前壁和后壁4是相对的壁。后壁7和顶壁8是相对的壁,并且各自连接到前壁3、后壁4、上侧壁5和下侧壁6。
66.手提箱1由具有两个半壳(称为下壳9和上壳10)的基本上刚性的封壳形成。
67.下半壳9和上半壳10在手提箱1的闭合构型下限定内部空间。
68.下半壳9和上半壳10可以被覆盖有装饰性敷料,例如皮革。
69.手提箱1的轮子2从该手提箱的下侧壁6突出。
70.手提箱1在下半壳9和上半壳10的位置处设置有加强构件15。
71.手提箱1包括基本上在手提箱的中间厚度处机械地连接到该手提箱的前壁3的固定把手16。
72.这里称为厚度,因为可以认为手提箱1总体上具有基本上由侧壁5和侧壁6分开的距离限定的高度;基本上由前壁3和后壁4之间的距离限定的宽度;以及基本上由底壁7和顶壁8分开的距离限定的厚度。
73.手提箱1具有设置在该手提箱的后壁4上的联接带(不可见)。
74.联接带11在下半壳9和上半壳10之间形成永久连接。
75.联接带11还形成铰链,用于使手提箱1从其闭合构造进入打开构造(未示出),在打开构造中,下半壳9和上半壳10远离彼此。
76.手提箱1设置有拉链紧固件12,该拉链紧固件沿着行李箱的周边在联接带11的任一侧上延伸。
77.手提箱1的周边由前壁3或第四侧面、后壁4或第一侧面、侧壁5或第二侧面以及侧壁6或第三侧面形成。
78.拉链紧固件12被配置成在手提箱1的闭合构型下联接下半壳9和上半壳10。
79.这里的拉链闭合件包括两个拉片19,这两个拉片设置为经由前壁3然后经由相应的侧壁5和侧壁6朝向联接带移动。
80.手提箱1设置有锁17,该锁至少部分地集成到手提箱1的封壳中,并且在手提箱1的闭合构型中,即,当拉链紧固件12闭合时,两个拉片19可以机械地并且以提供安全性的方式连接到该锁。
81.手提箱1还包括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18(在下文中称为把手)以及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20(在下文中称为把手机构),这里,该把手和把手机构至少部分地被容纳在下半壳9中。
82.把手机构20被配置成在从把手18相对于下半壳9和上半壳10的多个伸出位置中选择的位置将手提箱1的把手18锁定或解锁。
83.这里,把手机构20具有大致u形的形状,当把手18缩回时,u形的底部插入设置在手提箱1的上侧壁5中的壳体23中,并且u形的分支至少部分地延伸前壁3和后壁4的长度并朝向下侧壁6延伸。
84.手提箱1还包括弹出按钮22,该弹出按钮可以从手提箱1的外部致动并且被容纳在上侧壁5中。
85.当致动弹出按钮22时,把手18自动且部分地弹出预定高度。
86.图1示出了弹出按钮22未被致动或未被推动,图3示出了弹出按钮22被致动或被推动并因此退到上侧壁5中,并且图4示出了弹出按钮22被释放。在图4中,把手18已经被弹出。
87.一旦把手18被弹出,就可以致动把手机构20以将把手18锁定在选定位置或在选定位置解锁。
88.该动作通过旋转把手18的抓握部21来实现。
89.抓握部21这里基本上位于由把手机构20形成的u形的底部的中心。
90.在所展示的实施方式中,在把手18弹出之前,由于把手位于壳体23中,因此无法经由抓握部21致动把手机构20。
91.在图1和图2中,把手机构20未被致动,并且把手18缩回。在图3至图5中,已经经由弹出按钮22致动把手机构20以弹出把手18。在图6中,出于使把手18伸出到选定位置并将其锁定在该位置的目的,经由抓握部21致动把手机构20。
92.在所展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并且如下面更详细地解释的,一旦把手18处于选定位置,就通过释放抓握部21来锁定把手。为了解锁把手18,再次经由抓握部21致动把手机构20并使该把手机构朝向壳23缩回就足够了。
93.换句话说,在抓握部21的第一位置(称为锁定位置),把手机构20将把手18锁定在选定位置,并且在通过旋转抓握部21获得的抓握部21的第二位置,把手机构20解锁把手18,然后把手可以伸出或缩回。
94.图7至图9示出了具有大致u形的形状的把手机构20。这基本上是把手机构20的至少部分地从下半壳伸出的部分。
95.特别地,位于其中的是具有抓握部21和弹出按钮22的把手18,该把手至少部分地形成u形的底部,该u形的底部还由把手18的锁定系统93形成,该锁定系统由弹出按钮22致动,而u形的分支这里由型材46形成(详见下文)。
96.图10至图16示出了处于不同状态的把手机构20,包括部分组装、部分拆卸和放大一些部件。
97.图10示出了把手机构20的被配置成完全容纳在前壁3和后壁4内的部分。
98.这里,把手机构20包括安装为分别固定在前壁3和后壁4中的两个护套30。
99.每个护套30是中空的并且具有管状形式。
100.每个护套30在外侧面上具有紧固腔32和用于机械连接(例如通过粘合)的区域31,以使得护套30能够分别保持在前壁3和后壁4中。
101.把手机构20在每个护套30的底部包括弹性弹出构件34,该弹性弹出构件这里例如由压缩弹簧形成,设置为当弹出按钮22被致动时弹出把手18。
102.每个弹性弹出构件34被部分地容纳在端头构件35中,该端头构件机械地连接在相应的护套30的底部处,这里例如,该端头构件通过插入到相应的紧固腔32中的紧固螺钉99的中介而机械地连接在相应的护套的底部处。
103.这里,每个护套30具有扩大的内部段,把手18的弹性弹出构件34能够在该扩大的内部段中延伸(见下文)。
104.把手机构20在每个护套30的顶部处包括引导系统36,该引导系统由多个滚子37和滚动轴承38形成,这些滚动轴承固定到凸耳39,该凸耳形成为在护套30的上端处突出。
105.间隔件40这里容纳在滚子37中、在滚动轴承38之间,并且由滚子37、间隔件40和两个滚动轴承38形成的每个组件在这里例如经由紧固螺钉41固定到凸耳39。
106.把手机构20这里包括固定到每个护套30的顶部的外壳42。
107.每个外壳42基本上具有拐角件的形式,其中,拐角件的一个分支定位为与相应的凸耳39相对,并且因此与滚子37和滚动轴承38相对,并且这里例如经由插入到相应的紧固腔32中的紧固螺钉43固定到相应的护套30;并且拐角件的另一分支在由滚子37、间隔件40和两个滚动轴承38形成的组件后面延伸。
108.外壳42面向护套30的凸耳39的布置使得可以基本上至少为引导系统36形成保护。
109.每个外壳42设置有凹入边缘44,该凹入边缘指向相应的护套30并略微封闭护套30的敞开的上端。
110.每个外壳42的凹入边缘44形成把手18(见下文)相对于相应的护套30伸出的端部止动部。
111.图11示出了把手机构20的一部分,该部分被配置成部分地容纳在前壁3和后壁4中并且相对于护套30滑动,并且因此定位为至少部分地从下半壳9突出;而图12至图15详细展示了该机构部分的某些构件。
112.把手机构20包括把手轴45,能够旋转的抓握部21机械地连接到该把手轴。
113.把手轴45在把手18的抓握部21的相反两端上突出。
114.这里,把手机构20包括两个型材46,这两个型材被配置成安装成能够相对于护套30平移地移动。
115.应当注意,在图7中可以看到的滚子被配置成与相应的型材46的侧面接触。
116.把手机构20包括机械地连接到型材46中的每个长形构件的锁定/解锁系统47,该锁定/解锁系统至少部分地容纳在相应的护套30的底部处,并且被配置成由把手轴45致动。
117.在所描述和展示的实施方式中,把手机构20被配置成使得抓握部21并且因此把手轴45的第一位置或锁定位置是稳定位置,而抓握部21并且因此把手轴45的第二位置或解锁位置是不稳定位置,把手机构20还被配置成使抓握部21以及把手轴45自然地返回到第一位置。
118.如前所述,把手机构20这里具有大致u形的形状。把手18的抓握部21和把手轴45形成u形的底部,并且u形的每个分支由护套30、型材46和锁定/解锁系统47形成。
119.锁定/解锁系统47包括管件48、套筒构件49和衬套夹持件50,该管件能够在每个型材46内移动并且被配置成由把手轴45致动,该套筒构件机械地连接到每个型材46,该衬套夹持件机械地连接到管件48。
120.应当注意,在图10中可见的弹性弹出构件34被夹在相应的端头构件35(在图10中也可以看到)与用于相应的衬套夹持件50的下部面之间。
121.锁定/解锁系统47包括衬套51。
122.在抓握部21和把手轴45的第一位置,锁定/解锁系统47被配置成压缩每个衬套51,以使衬套紧贴相应的护套30的内侧面,以保持相应的型材46相对于护套30固定,由此将把手18锁定在选定位置。
123.在通过旋转抓握部21获得的抓握部21和把手轴45的第二位置,锁定/解锁系统47被配置成解压每个衬套51,以使相应的型材46能够在相应的护套30中自由滑动,从而解锁把手18。
124.每个衬套51机械地连接到相应的套筒构件49和相应的衬套夹持件50。
125.锁定/解锁系统47被配置成使得把手轴45的致动驱动每个管件48在相应的型材46内的平移移动,并且同时驱动每个衬套夹持件50相对于相应的套筒构件49的平移移动。
126.衬套夹持件50的平移移动驱动相应的衬套51在其移动方向上的压缩或解压。
127.此外,即使衬套51被压缩,每个衬套夹持件50也能够在相应的护套30的扩大段中滑动。
128.在所描述和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衬套51包括主体52,并且每个衬套夹持件50包括基部53,衬套51的主体52围绕该基部安装。
129.每个衬套51还包括设置为从主体52突出的一个或多个紧固凸耳54,并且每个套筒构件49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切口55,一个或多个紧固凸耳54固定在该一个或多个切口中。
130.每个衬套夹持件50还包括杆56,该杆从基部53突出延伸并且具有与相应的管件48的一端机械连接的窄端57。
131.每个套筒构件49安装在相应的衬套夹持件50的杆56周围,并且衬套51的每个主体52被夹在相应的套筒构件49与相应的衬套夹持件50之间。
132.每个套筒构件49包括延伸壁58,该延伸壁设置为插入到相应的型材46中。
133.每个套筒构件49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定位螺柱59,该一个或多个定位螺柱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延伸壁58上,从而形成卡扣接合构件。
134.每个定位螺柱59被配置成容纳在设置于相应的型材46中的对应的孔60中。
135.每个套筒构件49这里设置有刻纹13,以便于套筒构件49在相应的型材46中的定位。
136.当在把手轴的第二位置管件48由把手轴45致动时,管件48推动相应的衬套夹持件50并使这些衬套夹持件远离相应的套筒构件49移动,从而使得可以解压每个衬套51的主体52。
137.锁定/解锁系统47包括弹性构件62,该弹性构件安装在相应的衬套夹持件50的每个杆56周围、在相应的套筒构件49内、在形成在相应的管件48上的第一止动部与形成在相应的套筒构件49中的第二止动部之间,该第二止动部是与该第一止动部相对的止动部。
138.第一止动部这里由垫圈61形成,该垫圈部分地容纳在设置在每个管件48上的槽(未示出)中。
139.每个弹性构件62这里例如由弹簧形成,该弹簧自然地倾向于作用在垫圈61上并因此作用在相应的管件48上。
140.由于每个套筒构件49相对于型材46固定,因此弹性构件62倾向于向上引导相应的管件48,并由此使相应的衬套夹持件50的基部53更靠近,以压缩相应的衬套51的主体52。
141.这里,把手机构20包括两个接口系统63,这两个接口系统被配置成由把手轴45致动并且通过插置在每个锁定/解锁系统47与每个接口系统63之间的相应的推动构件64的中介而致动每个锁定/解锁系统47。
142.特别地,每个推动构件64具有基本上平行六面体块的形状,并且被配置成盖住相应的管件48的上自由端,该推动构件例如使用紧固螺钉65机械地连接到相应的管件的上自由端。
143.每个推动构件64在相应管件48的相反两端处设置有被称为互补的接触面68,该接触面这里具有大致平坦的轮廓、具有突出的突起69,该突出的突起基本上设置在互补的接触面68的中心。
144.每个推动构件64通过上端部分地插入相应的型材46中,该上端是与锁定/解锁系统47所在的端部的相对端。
145.同时,每个型材46的上端定位有修整构件66,该修整构件保护对由把手机构20形成的u形的分支的接近。
146.此外,该修整构件66例如这里使用螺钉67机械地连接到由该把手机构20形成的u形的底部,并且特别地连接到该把手机构20还包括的支撑部分70(见下文)。
147.每个接口系统63包括凸轮轴颈71、弹簧轴颈73以及插置在凸轮轴颈71与弹簧轴颈73之间的用于复位和/或定位的弹性构件74和75。
148.应当注意,在图14和图15的左侧,弹性构件同时由复位和定位弹簧74形成。这种复位和定位弹簧74被配置成使把手轴45和抓握部21从其第二位置朝向其第一部分返回,并且还被配置成使弹簧轴颈73在应力下放置在支撑部分70上,或者甚至还使凸轮轴颈71在应力下相对于相应的推动构件64并且因此相对于相应的型材46放置。
149.在图14和图15的右侧,弹性构件由定位弹簧75形成,该定位弹簧被配置成使弹簧轴颈73在应力下放置在支撑部分70上,或者甚至还使凸轮轴颈71在应力下相对于相应的推动构件64并且因此相对于相应的型材46放置。
150.每个凸轮轴颈71具有大致圆柱形的形状,通过把手轴45上的第一端被机械地连接,并且在作为第一端的相对端的第二端处设置有具有接触面79的传动端头76,在抓握部21和把手轴45的第一位置,该传动端头被配置成经由相应的推动构件64致动锁定/解锁系统47,以将把手18锁定在选定位置,在通过旋转抓握部21获得的抓握部21和把手轴45的第二位置,该传动端头被配置成致动相应的锁定/解锁系统47,以解锁把手18。
151.每个凸轮轴颈71的传动端头76的接触面79这里呈现出具有指向突出端80的大致斜坡形状的轮廓。
152.每个凸轮轴颈71的传动端头76的接触面79被配置成与相应的推动构件64的互补的接触面68直接配合。
153.每个接口系统63被配置成使得在抓握部21和把手轴45的第一位置,相应的凸轮轴颈71的接触面79的具有大致斜坡形状的轮廓的突出端80基本上与从相应的推动构件64的互补的接触面68突出的突起69接触。
154.此外,每个接口系统63被配置成使得在抓握部21和把手轴45的第二位置,正是相应的凸轮轴颈71的接触面79的具有大致斜坡形状的轮廓基本上与从相应的推动构件64的互补的接触面68突出的突起69接触。
155.因此,每个锁定/解锁系统47被配置成使得通过相应的凸轮轴颈71的传动端头76对相应的推动构件64的致动驱动相应的管件48在相应的型材46中的平移移动,并且同时驱动相应的衬套夹持件50相对于相应的套筒构件49的平移移动,而衬套夹持件50的平移移动驱动相应的衬套51在其平移移动方向上的压缩或解压。
156.在所描述和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凸轮轴颈71安装在把手轴45上。
157.每个凸轮轴颈71使用紧固构件72机械地连接在把手轴45上。
158.这里,该紧固构件例如可以是销,该销在抓握部21的每侧上穿过设置在把手轴45中的孔77,并且该销的自由端被容纳在设置在相应的凸轮轴颈71中的窗口78中。
159.销72的自由端这里被配置成相对于把手轴45的旋转并因此相对于抓握部21的旋转形成止动部(见下文)。
160.每个弹簧轴颈73可移动地安装在把手轴45上,并且通过第一端机械地连接到相应的弹簧74或75,弹簧本身围绕把手轴45安装。
161.此外,弹簧74和75通过第二端(该第二端时相应的第一端的相对端)机械地连接在
相应的凸轮轴颈71的一侧上,该凸轮轴颈的一侧是与该凸轮轴颈的传动端头76所在的一侧相对侧。
162.把手机构的每个支撑部分70(上面已经介绍)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将把手轴45的相应部分、相应的接口系统63(包括凸轮轴颈71、弹簧轴颈73、弹簧74或75中的一个)以及相应的推动构件64容纳在一起。
163.每个支撑部分70大致纵向地延伸并且具有大致通道形的基部82、从基部82突出以具有大致圆柱形的形式的拱形的壁81、也是拱形的并且从基部82突出以具有大致圆柱形的形式的互补壁83、以及横向地设置在基部82中的互补壳体84。
164.互补壁83设置在支撑部分70的第一侧,并且形成用于把手轴45的相应部分的插入孔。
165.互补壳体84在支撑部分70的第二侧基本上竖直地设置在基部82中,该第二侧是该支撑部分的第一侧的相对侧。
166.互补壳体84设置为接纳型材46的一部分和插入到上述长形构件中的推动构件64。
167.壁81基本上设置在互补壳体84的附近。
168.壁81同时形成相对于相应的接口系统63和把手轴45在抓握部21和把手轴45的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锁定/解锁系统47将把手18锁定在选定位置)和通过旋转抓握部21获得的抓握部21和把手轴45的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锁定/解锁系统47解锁把手18)之间的旋转的引导部和止动部。
169.同时形成相对于旋转的引导部和止动部的壁81被配置成使得凸轮轴颈71插入穿过该壁,其中凸轮轴颈71设置有定位套环85或肩部,该定位套环或肩部设置为与壁81接触。
170.壁81设置有肩部94,在抓握部21和把手轴45的第二位置,销72的自由端抵靠该肩部而停止。
171.互补壁83同时形成相对于弹簧轴颈73的平移移动的引导部和止动部,并且被配置成使得弹簧轴颈73插入穿过该壁,弹簧轴颈73具有设置为与互补壁83接触的定位套环86或肩部。
172.关于弹簧74或75,该弹簧插置在设置在凸轮轴颈71上的互补套环87或肩部与设置在弹簧轴颈上的互补套环88或肩部之间。
173.弹簧轴颈73设置有紧固切口90,该紧固切口被配置成在需要时接纳复位弹簧74的紧固凸耳92。
174.凸轮轴颈71设置有被配置成在需要时接纳复位弹簧74的相对的紧固凸耳92的类似的紧固切口(未示出)。
175.互补壁83还设置有定位切口91,该定位切口被配置成接纳设置在弹簧轴颈73上的定位销89或栓。
176.每个弹簧轴颈73进一步包括凸台33,这些凸台设置为从弹簧轴颈73的自由端朝向互补壁83突出,该互补壁包括设置为接纳这些凸台33的互补凹部(未示出)。
177.这种凸台33的存在以起始阈值的方式对从抓握部21的第一位置朝向其第二位置的旋转产生轻微的阻力。
178.图16更详细地示出了可以由弹出按钮22致动的把手18的锁定系统93。
179.锁定系统93设置有两个锁定指95或锁扣,这两个锁定指或锁扣被配置成形成上止
动部并防止型材46的滑动。
180.特别地,每个型材36设置有设置在其上端处的切口14(见图11),以使得相应的锁定指95能够通过。
181.锁定系统93包括两个致动臂96,锁定指95从这两个致动臂突出,并且这两个致动臂被配置成经由围绕枢转部分97产生的枢转移动而使锁定指95或锁扣朝向或远离型材46。
182.枢转部分97通过弹出按钮22的致动而移动,该弹出按钮作用在从枢转部分97突出的致动凸耳98上。
183.特别地,当弹出按钮22被致动时,该弹出按钮作用在致动凸耳98上,该致动凸耳旋转地驱动枢转部分97,该枢转部分平移地驱动致动臂96,以移开锁定指95,直到这些锁定指从型材46的切口14出来并且因此使得这些长形构件能够滑动。型材46并且更一般地把手18然后通过弹性弹出构件34自动地弹出通过预定高度,该预定高度基本上对应于护套30的扩大段。
184.在上述手提箱1中,把手18的抓握部21从把手18和把手轴45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旋转使得能够锁定/解锁把手18相对于下半壳9和上半壳10的平移,用于伸出/缩回把手18。
185.换句话说,可以调节手提箱1的把手18的高度。
186.这里通过衬套51的膨胀并因此通过衬套51与护套30的内侧面之间的摩擦来获得把手18在选定位置的锁定,从而在紧密接触的表面之间产生机械阻力。
187.当手提箱1的使用者对前述手提箱施加平移移动时,无论是例如当他携带它还是当他转动它时,所产生的机械阻力足以防止型材46在护套30中进行平移移动。
188.利用使用衬套51的摩擦现象是有利的,因为它能够在手提箱1的使用中实现改善的人体工程学。
189.由于衬套51的压缩和解压是无噪声地执行,因此基于衬套51的锁定/解锁系统47是安静的。
190.更重要的是,基于衬套51的锁定/解锁系统47使得可以改善型材46在护套30内的引导,因为即使在衬套51允许型材46相对于护套30平移的解压状态下,衬套51也可以定位为基本上与护套30的内侧面接触。
191.这种非紧密接触不会如上所述那样在表面之间产生机械阻力,但是这能够占据在型材46与护套30之间提供的游隙。
192.换句话说,这种游隙的占据促进型材46的引导,并使把手机构20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193.此外,在上述手提箱1中,从把手18的抓握部21并因此从把手轴45到锁定/解锁系统47的移动的传递通过机械地连接到把手轴45的凸轮轴颈71的传动端头76的接触面来执行。
194.这种接口可以以高精度制造,以在把手18的抓握部21的旋转与把手18相对于下半壳9和上半壳10的平移移动的锁定/解锁之间产生特别小的游隙。
195.此外,从把手18的抓握部21并因此从把手轴45到锁定/解锁系统47的这种移动传递由支撑部分70精确且可靠地提供,该支撑部分同时使得可以容纳锁定/解锁系统47和把手轴45的一部分,并且当该锁定/解锁系统和把手轴的一部分在把手18的第一锁定位置和
把手18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以及在把手的第二解锁位置和把手的第一锁定位置之间)被旋转驱动时引导该锁定/解锁系统和把手轴的一部分。
196.图17至图32示出了从把手18的第一锁定位置(其中,该把手处于缩回构型)到其第二解锁位置以使把手进入伸出构型,然后返回到其第一锁定位置(但处于其伸出构型,即处于选定高度)的不同步骤。这些步骤通过上面参考特别是图7至图16中所展示的把手机构20的实施方式描述的把手机构20来执行。
197.图17至图20是与图7至图9的视图类似的视图,但是以局部截面示出了处于把手18的第一锁定位置(其中,该把手处于缩回构型)的把手机构20。
198.抓握部21和弹出按钮22都没有被作用。
199.因此,锁定系统93处于锁定指95防止型材46滑动的构型,其中这些长形构件完全或几乎完全插入护套(这些图中未示出)中,使得弹性弹出构件34被压缩在衬套夹持件50与端头构件35之间。
200.每个凸轮轴颈71的传动端头76的接触面79的突出端80基本上与从相应的推动构件64的接触面68突出的突起69接触。
201.销72的自由端与设置在凸轮轴颈71的壁81上的肩部94相距一定距离。
202.在这些情况下,管件48受到作用,并且弹性构件62将衬套夹持件50保持为尽可能靠近套筒构件49,使得衬套51被压缩。
203.被压缩的衬套51这里位于护套的具有扩大的内部段的部分中。
204.图21至图23示出了邻近于抓握部21定位的弹出按钮22的致动,出于操作锁定系统93并因此将型材46弹出,并且因此将把手18弹出到预定高度的目的。
205.按压弹出按钮22的事实使得可以作用在致动凸耳98上,该致动凸耳旋转地驱动枢转部分97,该枢转部分平移地驱动致动臂96以使锁定指95远离型材46移动,从而使得这些长形构件能够滑动。
206.型材46并且更一般地把手18然后通过弹性弹出构件34自动地弹出通过预定高度,该预定高度基本上对应于护套30的扩大段。
207.图24至图26示出了把手18被弹出到预定高度,该预定高度基本上对应于设置在每个护套(未展示)中的扩大的内部段的高度。
208.特别地,型材46定位为部分地从下半壳9突出(部分地展示),即使把手18的抓握部21尚未被致动。
209.凸轮插入件71处于与图20中相同的位置(其未被转动),并且管件48不被作用,并且弹性构件62将衬套夹持件50保持为尽可能靠近套筒构件49,使得衬套51被压缩。
210.然而,由型材46、管48以及套筒构件49、衬套夹持件50、弹性构件62和衬套51形成的每个组件已经通过施加到每个弹性弹出构件34的力而向上滑动,同时支承在相应的端头构件35上。
211.因此,压缩的衬套51已经沿着护套的扩大的内部段滑动。
212.图27至图29示出了把手18的抓握部21转动到其第二位置。
213.然后,每个凸轮轴颈71的传动端头76的接触面79的突出端80位于距从相应的推动构件64的接触面68突出的突起69一定距离处,而该传动端头的接触面79的具有大致斜坡形状的轮廓支承在推动构件64的互补的接触面68上。
214.销72的自由端抵靠设置在相应的凸轮轴颈71的壁81上的肩部94而形成止动接合。
215.在这些情况下,管48平移移动并作用在弹性构件62上,以使衬套夹持件50远离套筒构件49移动,并由此使衬套51解压。
216.因此,型材46可以在护套(未示出)中滑动而不受衬套51的阻碍,该衬套则仅用于引导滑动,如滚子37。
217.因此,把手18可以进入选定的伸出位置。
218.在该选定位置,型材46和衬套夹持件50远离弹性弹出构件34定位。
219.图30至图32示出了进入其第一位置的把手18的抓握部21。
220.因此,抓握部21不再受作用。
221.因此,每个凸轮轴颈71的传动端头的接触面的突出端基本上与从相应的推动构件64的接触面突出的突起接触(如图20所示)。
222.销72的自由端已经返回到与设置在相应的凸轮轴颈71的壁81上的肩部94相距一定距离。
223.在这些情况下,管件48受到作用,并且弹性构件62将衬套夹持件50保持为尽可能靠近套筒构件49,使得衬套51被压缩。
224.压缩的衬套51这里位于护套(未示出)的没有设置扩大的内部段的部分中,使得衬套51将型材46保持在相应的护套中的适当位置。
225.在该选定位置,型材46和衬套夹持件50保持远离弹性弹出构件34。
226.为了进一步伸出把手18或缩回把手18,使抓握部21再次进入其第二位置就足够了(见上面的图27至图29)。
227.下面描述本发明的一些特征的未展示的变型。
228.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可以被配置成使得抓握部和把手轴的第二位置(被指定为解锁位置)是稳定位置,而抓握部和把手轴的第一位置(被指定为锁定位置)是不稳定位置,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还被配置成使抓握部和把手轴自然地返回到第二位置;或者,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每个位置可以是稳定位置。
229.可伸出且可缩回的把手机构可以具有大致l形的形状而不是u形形状,其中把手的抓握部和把手轴形成l形的一个分支,并且护套、型材和锁定/解锁系统形成l形的另一个分支。
230.把手的抓握部和把手轴可以定位为从上侧壁突出,而不是定位在上侧壁的壳体中。如果需要,可以在把手弹出之前致动把手机构,或者甚至可以不存在任何把手弹出系统。
231.箱包制品可以没有任何安全锁。
232.箱包制品可以没有任何拉链紧固件,并且简单地包括扣环。
233.箱包制品不是手提箱,而是大箱子或任何其他相同种类的制品。
234.更一般地,应当注意,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和说明的示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