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直流加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15:41: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为了提高人类劳动效率的技术应运而生,用于清洁的清洁装置便是其中一种,人们可以利用不同功能的清洁装置完成不同的清洁作业。
3.大部分的清洁装置都需要用到水,通过水对需要清洁的物体进行清洁或对清洁装置进行清洁后的清洗,通常常温水遇到油污类的污渍则很难清理干净,高温水则能够加快分子运动,快速溶解污渍,极大提高清洁的效率和效果。
4.目前,市场上的相关加热器都是交流加热器,需要将加热器放在固定位置利用交流电压加热,这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5.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直流加热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加热效率高的直流加热组件。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流加热组件,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过水箱、ptc加热器、温控器、隔热棉,所述过水箱包括进水口、出水口,所述ptc加热器组装于所述过水箱,所述隔热棉环绕所述过水箱,所述ptc加热器包括一对导线可连接至直流电源。
8.优选的,所述过水箱包括组装在一起且相互导通的出水箱、进水箱,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进水箱,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出水箱,所述ptc加热器夹持于所述出水箱、所述进水箱之间。
9.优选的,所述出水箱包括第一盖板、出水槽以及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盖板组装于所述出水槽,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盖板、出水槽之间。
10.优选的,所述出水槽包括第一收容腔、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若干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收容腔相通的第一通道。
11.优选的,所述进水箱包括第二盖板、进水槽以及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盖板组装于所述进水槽,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盖板、所述进水槽之间,所述进水槽包括第二收容腔、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若干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相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导通。
12.优选的,所述ptc加热器夹持于所述出水槽、所述进水槽之间,所述隔热棉环绕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所述隔热棉包括第一通孔,所述温控器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盖板相抵接。
13.优选的,所述过水箱包括盖板、过水槽以及密封圈,所述盖板组装于所述过水槽,
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盖板、所述过水槽之间,所述过水槽包括收容腔、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若干挡板,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于所述过水槽的两端。
14.优选的,其还包括ptc盖板,所述ptc盖板包括第一ptc盖板、第二ptc盖板。
15.优选的,所述ptc加热器包括第一ptc加热器、第二ptc加热器,所述第一ptc加热器夹持于所述第一ptc盖板、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二ptc盖板夹持于所述过水槽、所述第二ptc盖板之间。
16.优选的,所述隔热棉环绕所述第一ptc盖板、所述第二ptc盖板,所述隔热棉包括第二通孔,所述温控器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一ptc盖板相抵接。
17.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ptc加热器对过水箱内的液体进行加热,ptc加热器可连接直流电源,结构简单,加热效果好,且可以推广应用于清洁类装置。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直流加热组件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组合图;
19.图2为图1所示沿a-a线的剖面图;
20.图3为实施例一的分解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直流加热组件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组合图;
22.图5为图4所示沿b-b线的剖面图;
23.图6为实施例二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一
26.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一提供一种直流加热组件1,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110的壳体11以及收容于收容空间110的过水箱、ptc加热器14、温控器15、隔热棉16。ptc加热器14组装于过水箱,隔热棉16环绕过水箱。过水箱包括出水口120、进水口130。
27.壳体11包括共同形成收容空间110的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具体的,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可通过螺丝固定在一起,但不限于此。
28.过水箱包括组装在一起且相互导通的出水箱12、进水箱13。出水口120设置于出水箱12的一端,进水口130设置于进水箱13的一端。具体的,出水箱12、进水箱13可通过螺丝固定在一起,但不限于此。
29.出水箱12包括第一盖板121、出水槽122以及第一密封圈123,第一盖板121组装于出水槽122,第一密封圈123位于第一盖板121、出水槽122之间,起防止漏水的作用。具体的,第一盖板121、出水槽122可通过螺丝固定在一起,但不限于此。
30.出水槽122包括第一收容腔1220以及位于第一收容腔1220内的若干第一挡板1221,若干第一挡板1221将第一收容腔1220分隔成弯折的通道,从而延长液体被加热的时间。出水槽122还包括与第一收容腔1220相通的第一通道1222。
31.进水箱13包括第二盖板131、进水槽132以及第二密封圈133,第二盖板131组装于进水槽132,第二密封圈133位于第二盖板131、进水槽132之间,起防止漏水的作用。具体的,第二盖板131、进水槽132可通过螺丝固定在一起,但不限于此。
32.进水槽132包括第二收容腔1320以及位于第二收容腔1320内的若干第二挡板1321,若干第二挡板1321将第二收容腔1320分隔成弯折的通道,从而用于延长液体被加热的时间。进水槽132还包括与第二收容腔1320相通的第二通道1322。第二通道1322与第一通道1222相导通。
33.ptc加热器14夹持于出水槽122、进水槽132之间,ptc加热器14可加热位于第一收容腔1220、第二收容腔1320内的液体。ptc加热器14包括一对导线连接至直流电源。具体的,ptc加热器14的功率在100w以内,可以控制水温在50
°
以上,但不限于此。
34.隔热棉16环绕第一盖板121、第二盖板131,隔热棉16起保温的作用。隔热棉16包括第一通孔161,温控器15收容于第一通孔161。
35.温控器15与第一盖板121相抵接,温控器15为温度传感器,起控温的作用。
36.综上,本实施例通过ptc加热器对过水箱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并且充分利用ptc加热器的两面进行加热,达到二次加热效果,过水箱内设有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可延长水的加热时间,加热效果更好。
37.实施例二
38.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加热组件2,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210的壳体21以及收容于收容空间210的过水箱22、ptc加热器、ptc盖板、温控器27、隔热棉28。ptc加热器组装于过水箱22,隔热棉28环绕过水箱22。过水箱22包括出水口224、进水口225。
39.壳体21包括共同形成收容空间210的第一壳体211、第二壳体212。具体的,第一壳体211、第二壳体212可通过螺丝固定在一起,但不限于此。
40.过水箱22包括盖板221、过水槽222以及密封圈223。出水口224、出水口225设置于过水槽222的两端。
41.盖板221组装于过水槽222,密封圈223位于盖板221、过水槽222之间,起防止漏水的作用。具体的,盖板221、过水槽222可通过螺丝固定在一起,但不限于此。
42.过水槽222包括收容腔2220以及位于收容腔2220内的若干挡板2221,若干挡板2221将收容腔2220分隔成弯折的通道,从而用于延长液体被加热的时间。
43.ptc加热器包括第一ptc加热器23、第二ptc加热器24。ptc盖板包括第一ptc盖板25、第二ptc盖板26。
44.第一ptc加热器23夹持于第一ptc盖板25、盖板221之间,第二ptc盖板26夹持于过水槽222、第二ptc盖板26之间,通过这样的设计,ptc加热器可以对过水槽222的两面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具体的,第一ptc盖板25、盖板221可通过螺丝固定在一起,过水槽222、第二ptc盖板26可通过螺丝固定在一起,但不限于此。
45.具体的,第一ptc加热器23、第二ptc加热器24的功率在100w以内,可以控制水温在50
°
以上,但不限于此。
46.隔热棉28包括第二通孔281,温控器27收容于第二通孔2581。
47.第一ptc盖板25还包括收容槽251,温控器27抵持于收容槽251。
48.温控器27与第一ptc盖板25相抵接,温控器27为温度传感器,起控温的作用。
49.隔热棉28套设于第一ptc盖板25、第二ptc盖板26的外表面,起保温的作用。
50.综上,综上,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两个ptc加热器对过水箱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且过水箱内设有挡板,可延长水的加热时间,加热效果更好。
5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直流加热组件,结构简单且加热效率高,可以推广使用于清洁类装置。
5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