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风电变桨轴承裂纹的相控阵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03:49: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变桨轴承裂纹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风电变桨轴承裂纹的相控阵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风电变桨轴承在安装之前需要使用相控阵检测装置进行检测,现有的部分相控阵检测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仅使用单个相控阵检测探头,导致检测的效率比较低,同时在检测的过程中,需要手动挪动相控阵检测探头检测的位置对变桨轴承进行裂纹检测,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风电变桨轴承裂纹的相控阵检测装置,包括机架、转动连接在机架内部的转轴、设置在转轴顶端的转盘以及位于转盘上方的变桨轴承内圈和变桨轴承外圈,所述机架底部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轴套与转轴延伸出机架外部的底端固定套接,所述机架位于伺服电机一侧底安装有与伺服电机之间进行电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机架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均与控制器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第一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和第二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所述机架顶部的一侧通过第一固定板固定安装有第一裂纹检测机构,且机架顶部的另一侧通过第二固定板固定安装有第二裂纹检测机构,所述转盘的内侧分别套装有位于变桨轴承内圈和变桨轴承外圈内侧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
4.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延伸出转盘外部的底端均螺纹套接有螺帽。
5.优选的,所述第一裂纹检测机构包括固定套装在第一固定板内部且与控制器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第一气缸以及固定套接在第一固定板内部的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气缸的一端固定套装有活动套接在第一限位杆外侧的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第一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所述第一限位杆延伸出第一固定架的一端外侧套装有第一弹簧。
6.优选的,所述第二裂纹检测机构包括固定套装在第二固定板内部且与控制器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第二气缸以及固定套接在第二固定板内部的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气缸的一端固定套装有活动套接在第二限位杆外侧的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第二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所述第二限位杆延伸出第二固定架的一端外侧套装有第二弹簧。
7.优选的,所述转盘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
8.有益效果:
9.1、该风电变桨轴承裂纹的相控阵检测装置,通过第一气缸、第一限位杆、第一固定
架、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第二气缸、第二限位杆、第二固定架和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的配合使用,使得装置能够在第一气缸和的驱动下分别带动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和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进行移动的同时将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和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贴紧在变桨轴承外圈的外侧,进而通过第一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和第二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对变桨轴承外圈的两侧同时进行裂纹检测,提高装置的检测效率。
10.2、该风电变桨轴承裂纹的相控阵检测装置,通过转轴、转盘、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配合使用,使得装置能够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带动变桨轴承内圈和变桨轴承外圈进行同步转动的同时通过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进而自动调整装置对变桨轴承外圈的检测位置,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1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局部俯视图。
15.图中:1、机架;2、转轴;3、转盘;4、变桨轴承内圈;5、变桨轴承外圈;6、伺服电机;7、控制器;8、第一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9、第二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10、第一固定板;11、第一裂纹检测机构;111、第一气缸;112、第一限位杆;113、第一固定架;114、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5、第一弹簧;12、第二固定板;13、第二裂纹检测机构;131、第二气缸;132、第二限位杆;133、第二固定架;134、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5、第二弹簧;14、第一支撑杆;15、第二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图中不同种类的剖面线不是按照国标进行标注的,也不对元件的材料进行要求,是对图中元件的剖视图进行区分。
18.请参阅图1-3,一种风电变桨轴承裂纹的相控阵检测装置,包括机架1、转动连接在机架1内部的转轴2、设置在转轴2顶端的转盘3以及位于转盘3上方的变桨轴承内圈4和变桨轴承外圈5,机架1底部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6,伺服电机6的输出轴通过轴套与转轴2延伸出机架1外部的底端固定套接,机架1位于伺服电机6一侧底安装有与伺服电机6之间进行电连接的控制器7,机架1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均与控制器7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第一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8和第二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9,机架1顶部的一侧通过第一固定板10固定安装有第一裂纹检测机构11,且机架1顶部的另一侧通过第二固定板12固定安装有第二裂纹检测机构13,转盘3的内侧分别套装有位于变桨轴承内圈4和变桨轴承外圈5内侧的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5。
19.其中,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5延伸出转盘3外部的底端均螺纹套接有螺帽,
利用螺帽能够对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5进行固定的同时方便调节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5位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侧的位置,进而确保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5能够完全卡入变桨轴承内圈4和变桨轴承外圈5内部的螺丝孔内侧,同时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5能够对变桨轴承内圈4和变桨轴承外圈5进行限位的同时确保变桨轴承内圈4和变桨轴承外圈5能够同步进行转动。
20.其中,第一裂纹检测机构11包括固定套装在第一固定板10内部且与控制器7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第一气缸111以及固定套接在第一固定板10内部的第一限位杆112,第一气缸111的一端固定套装有活动套接在第一限位杆112外侧的第一固定架113,第一固定架11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第一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8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第一限位杆112延伸出第一固定架113的一端外侧套装有第一弹簧115,利用第一弹簧115能够对第一气缸111的驱动力进行缓冲,进而保证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能够缓慢的与变桨轴承外圈5的外侧壁接触,避免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与变桨轴承外圈5的外侧壁之间产生碰撞,造成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损坏。
21.其中,第二裂纹检测机构13包括固定套装在第二固定板12内部且与控制器7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第二气缸131以及固定套接在第二固定板12内部的第二限位杆132,第二气缸131的一端固定套装有活动套接在第二限位杆132外侧的第二固定架133,第二固定架13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第二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9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第二限位杆132延伸出第二固定架133的一端外侧套装有第二弹簧135,利用第二弹簧135能够对第二气缸131的驱动力进行缓冲,进而保证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能够缓慢的与变桨轴承外圈5的外侧壁接触,避免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与变桨轴承外圈5的外侧壁之间产生碰撞,造成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损坏。
22.其中,转盘3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5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
23.装置使用时,将变桨轴承内圈4和变桨轴承外圈5内部的螺丝孔分别卡接在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5的外侧,待变桨轴承放置平稳后,通过控制器7分别启动第一气缸111和第二气缸131,通过第一气缸111和第二气缸131的驱动带动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和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进行移动,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和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移动的同时第一固定架113和第二固定架133分别通过压缩第一弹簧115和第二弹簧135,使得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和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缓慢贴紧在变桨轴承外圈5的外侧壁,通过控制器7控制第一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8和第二超声波相控阵检测仪9进行启动,开始对变桨轴承进行裂纹检测,待检测完成后,通过控制器7控制第一气缸111和第二气缸131进行启动带动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和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复位,通过控制器7控制伺服电机6进行驱动,通过伺服电机6带动转轴2和转盘3进行转动,转盘3转动的同时带动通过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5带动变桨轴承内圈4和变桨轴承外圈5一同进行转动,对变桨轴承的检测位置济宁调整,待位置调整好后伺服电机6关闭,通过控制器7控制第一气缸111和第二气缸131进行驱动带动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和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进行移动,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和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移动的同时第一固定架113和第二固定架133分别通过压缩第一弹簧115和第二弹簧135,使得第一相控阵检测探头114和第二相控阵检测探头134缓慢贴紧在变桨轴承外圈5的外侧壁,开始对变桨轴承进行裂纹检
测,完成对变桨轴承的另一位置检测,重复以上的动作对变桨轴承进行裂纹检测,直至伺服电机6的转动角度为180度时,完成对变桨轴承位置的全部检测,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5.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