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方法和连接器组装体与流程

2022-10-29 05: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将具有导电性的触头与在连接对象的一个面露出的柔性导体电连接的连接方法。
2.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导电性的触头电连接于在连接对象的一个面露出的柔性导体得到的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3.作为安装于具有柔性导体的连接对象的连接器,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如图26所示的连接器1。连接器1具有在平板状的第一绝缘部件2与在中央具有开口部3a的框形状的第二绝缘部件3之间夹着并保持连接对象4的结构。
4.第一绝缘部件2中形成有向第二绝缘部件3的开口部3a突出的凸部2a和在比凸部2a靠近第一绝缘部件2的边缘部的部位朝向第二绝缘部件3突出的突起2b,触头5以在凸部2a和突起2b的表面上分别露出的方式保持于第一绝缘部件2。在第二绝缘部件3的与第一绝缘部件2相对的面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一绝缘部件2的突起2b的凹状的突起收容部3b。
5.连接对象4具有在背面即与第一绝缘部件2相对的面上露出的柔性导体6。在第一绝缘部件2与第二绝缘部件3之间配置有连接对象4的状态下,将第一绝缘部件2与第二绝缘部件3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压入时,如图27所示,利用第一绝缘部件2的突起2b,将连接对象4插入第二绝缘部件3的突起收容部3b内。其结果,连接对象4被夹持在突起收容部3b的内表面与配置在第一绝缘部件2的突起2b的表面上的触头5之间,使触头5与在连接对象4背面露出的柔性导体6电连接。
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部件2的配置于凸部2a的表面上的部分的触头5在对方侧连接器的一部分插入到第二绝缘部件3的开口部3a中且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到连接器1时,成为与对方侧连接器对应的触头相接触而电连接的状态。
7.现有技术文献
8.专利文献
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87515号公报
10.如此,通过使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能够将触头5与在连接对象4的背面上露出的柔性导体6电连接。
11.然而,由于在第二绝缘部件3的突起收容部3b内连接对象4的背面与触头5接触,因此在柔性导体6未在连接对象4的背面上露出而仅在连接对象4的表面上露出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将触头5与柔性导体6电连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2.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柔性导体在连接对象的表面和背面中的哪个面露出,都能将触头与连接对象的柔性导体电连接的连接方法。
13.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安装于连接对象的连接器将触头与连接对象的柔性导体电连接的连接器组装体。
14.本发明的连接方法是将具有导电性的触头与在连接对象的一个面露出的柔性导体电连接的连接方法,
15.柔性导体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由柔性导体的一部分构成,且在从相对于连接对象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位于预定位置,
16.在柔性导体从连接对象的表面上露出的情况下,在保持原有的状态下,在连接对象的预定位置处的表面上配置触头;在柔性导体从连接对象的背面上露出的情况下,以使连接部在保持预定位置的状态下朝向连接对象的表面的方式,使连接对象的配置有连接部的部分反转的状态,在连接对象的预定位置处的表面上配置触头,
17.在安装于连接对象的壳体保持触头,并且使触头与连接部接触而与柔性导体电连接。
18.触头具有筒状部,壳体具有与触头的筒状部相对应的突起,在将触头保持在壳体时,通过突起将柔性导体的连接部压入触头的筒状部内,由此使触头与柔性导体电连接。
19.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具备:
20.连接对象,在该连接对象的一个面露出有柔性导体;以及
21.连接器,其安装于连接对象;
22.连接器具有:
23.触头,其配置在连接对象的表面上且具有导电性;以及
24.壳体,其安装于连接对象且保持触头,
25.柔性导体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由柔性导体的一部分构成且在从相对于连接对象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处于预定位置,
26.在柔性导体从连接对象的表面上露出的情况下,在保持原有的状态下,在连接对象的预定位置处的表面上配置有触头;在柔性导体从连接对象的背面上露出的情况下,以使连接部在保持预定位置的状态下朝向连接对象的表面的方式使连接对象的配置有连接部的部分反转,在该状态下,在连接对象的预定位置处的表面上配置触头,
27.保持于壳体的触头与连接部接触而与柔性导体电连接。
28.连接对象具有:片状的支承体,其具有绝缘性;以及柔性导体,其配置于支承体的一个面,支承体具有:岛状部,其被彼此相对的一对缺口包围且在一个面至少配置有一个连接部;以及一对连结部,其将岛状部的两端分别连结于周围的支承体,通过使一对连结部变形,从而使岛状部绕沿支承体延伸的反转轴反转。
29.可以构成为,一对连结部分别在相对于反转轴交叉的方向延伸,通过将一对连结部沿反转轴上配置的折线折回,从而使岛状部能够绕反转轴反转180度。
30.或者,可以构成为,一对连结部沿平行于反转轴的直线延伸,通过将一对连结部绕反转轴扭转180度,从而使岛状部能够绕反转轴反转。
31.优选地,连接部配置在反转轴上。
32.也可以在岛状部沿着反转轴配置两个连接部,一对连结部中分别配置有与对应的连接部连接的柔性导体。
33.优选地,壳体包括连接对象的表面侧配置的顶部绝缘体和连接对象的背面侧配置
的底部绝缘体,连接对象被顶部绝缘体和底部绝缘体间夹持,由此触头保持于壳体。
34.触头具有筒状部和在筒状部的一端形成的凸缘,顶部绝缘体具有供触头的筒状部贯通且比凸缘小的触头用贯通孔,以使触头的筒状部贯通触头用贯通孔并且将凸缘向柔性导体的表面按压的方式,夹着柔性导体而将顶部绝缘体固定于底部绝缘体,从而触头保持于壳体。
35.优选地,底部绝缘体具有与触头的筒状部对应的突起,在触头保持于壳体时,柔性导体的连接部被突起压入触头的筒状部内,从而触头与柔性导体电连接。
36.发明的效果:
37.根据本发明,在柔性导体从连接对象的表面上露出的情况下,在保持原有的状态下,在连接对象的预定位置处的表面上配置触头;在柔性导体从连接对象的背面上露出的情况下,以使连接部在保持预定位置的状态下朝向连接对象的表面的方式使连接对象的配置有连接部的部分反转,在该状态下,在连接对象的预定位置处的表面上配置触头,由于使触头保持在安装于连接对象的壳体,同时使触头与连接部接触,因此无论柔性导体在连接对象的表面和背面中的哪个面露出,都能将触头与连接对象的柔性导体电连接。
附图说明
38.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连接器安装于在背面露出柔性导体的连接对象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得到的立体图。
39.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连接器安装于在背面露出柔性导体的连接对象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得到的立体图
40.图3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41.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顶部绝缘体得到的立体图。
42.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顶部绝缘体得到的立体图。
43.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底部绝缘体得到的立体图。
44.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底部绝缘体得到的立体图。
45.图8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触头得到的立体图。
46.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触头得到的立体图。
47.图10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加强片得到的立体图。
48.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连接对象的表面的俯视图。
49.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连接对象的背面的仰视图。
50.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连接对象的背面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51.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将岛状部反转后的状态的连接对象的背面的立体图。
52.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将岛状部反转后的状态的连接对象的表面的立体图。
53.图16是示出在连接对象的朝向表面侧的连接部上配置了触头的状态的立体图。
54.图17是示出在表面侧配置了加强片和顶部绝缘体的状态的连接对象的背面的立体图。
55.图18是图17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56.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57.图20是示出成为参考例的连接对象的背面的仰视图。
58.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连接对象的背面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59.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将岛部反转后的状态的连接对象的背面的立体图。
60.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将岛部反转后的状态的连接对象的表面的立体图。
61.图24是从斜上方观察连接器安装于在表面露出柔性导体的连接对象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得到的立体图。
62.图2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连接对象的背面的仰视图。
63.图26是示出以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64.图27是图2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65.附图标记
66.1连接器 2第一绝缘部件 2a凸部 2b突起 3第二绝缘部件
67.3a开口部 3b突起收容部 4连接对象 5触头 6柔性导体
68.11连接器 12壳体 13触头 13a筒状部 13b凸缘 13c凹部
69.14加强片 14a开口部 14b、41、42、16d贯通孔 15顶部绝缘体
70.15a凹部 15b触头用贯通孔 15c固定柱 15d定位销
71.16底部绝缘体 16a平板部 16b突起 16c防错位销
72.21、61第一岛状部 31、62第二岛状部 22、23、32、33缺口
73.24、25、34、35、82、83连结部 26、27、36、37折线
74.51、52、53、54、71、72、91、92布线 51a、52a、53a、54a、71a、72a、91a、92a连接部 81岛状部 f1、f2、f3连接对象
75.f11、f21、f31支承体 f12、f22、f32柔性导体
76.a1、a2、a3、a4、a5反转轴 w1、w2冲裁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77.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78.实施方式1
79.在图1和图2中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连接器组装体是在片状的连接对象物f1上安装有连接器11的连接器组装体。
80.连接器11例如可用作用于嵌合可佩戴设备的服装侧连接器部,且具有壳体12。4个触头13在排列成互相平行的两列的状态下,以分别相对连接对象物f1垂直地突出的方式保持在壳体12。
81.另外,连接器11和用于加强连接对象物f1的加强片14一同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
82.连接对象物f1例如是在由绝缘性树脂材料形成且具有挠性的片状的支承体f11的背面露出有由柔性导体f12构成的布线的连接对象。柔性导体f12不在支承体f11的表面露出。另外,作为连接对象物f1,也可以使用通过编织导电性纤维、印刷导电性墨等而在至少一个面形成有布线的所谓智能纺织品。
83.在此,为了方便,将连接对象物f1沿着xy面延伸且4个触头13的两列的配置方向称为y方向,将4个触头13各自突出的方向称为 z方向。z方向是连接器11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
84.图3是连接器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连接器11具有分别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的顶部绝缘体15和底部绝缘体16,利用这些顶部绝缘体15和底部绝缘体16构成壳体12。
85.另外,4个触头13分别通过在加强片14上形成的开口部14a而配置于连接对象物f1的表面上,并且利用在连接对象物f1的表面侧配置的顶部绝缘体15和在连接对象物f1的背面侧配置的底部绝缘体16将连接对象物f1在z方向上夹持,由此4个触头13和加强片14被保持在壳体12。
86.如图4和图5所示,顶部绝缘体15具有朝向 z方向开放的凹部15a,在凹部15a内形成有4个触头用贯通孔15b。4个触头用贯通孔15b分别与4个触头13对应。
87.在顶部绝缘体15的朝向-z方向的面中,形成有从4个触头用贯通孔15b的外侧的位置分别向-z方向突出的多个圆柱形状的固定柱15c。多个固定柱15c用于在连接器11安装在连接对象物f1时将底部绝缘体16固定在顶部绝缘体15。
88.另外,在顶部绝缘体15的朝向-z方向的面中,形成有从4个触头用贯通孔15b之间的位置分别向-z方向突出的4个圆柱形状的定位销15d。这些定位销15d用于将顶部绝缘体15相对于连接对象物f1定位且具有比固定柱15c低的高度。
89.如图6和图7所示,底部绝缘体16具有沿xy面延伸的平板部16a,在平板部16a的朝向 z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分别向 z方向突出的4个突起16b。4个突起16b分别与4个触头13对应。
90.另外,在平板部16a的朝向 z方向的面中,形成有从4个突起16b的外侧位置分别向 z方向突出的多个防错位销16c。这些防错位销16c具有圆锥形状,且在连接器11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时进行连接对象物f1和加强片14的定位。
91.进而,在平板部16a中,在4个突起16b的外侧位置,形成有分别将平板部16a沿z方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16d。多个贯通孔16d分别与顶部绝缘体15的多个固定柱15c对应。
92.如图8和图9所示,触头13是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插头型的触头,且具有:圆筒形状的筒状部13a,其沿 z方向延伸;和凸缘13b,其在筒状部13a的-z方向端部一体形成且沿xy面朝向筒状部13a的外方延伸。
93.需要说明的是,触头13的筒状部13a具有比顶部绝缘体15的触头用贯通孔15b的内径小的外径,触头13的凸缘13b具有比顶部绝缘体15的触头用贯通孔15b的内径大的外径。
94.在筒状部13a的内部形成有朝向-z方向开口的凹部13c。凹部13c具有比在底部绝缘体16的突起16b的外径加上连接对象物f1的支承体f11的厚度与柔性导体f12的厚度之和的2倍得到的值略小的内径。这种触头13例如能够通过对金属材料实施冲压加工、切削加工、拉深加工等来制作。
95.如图10所示,加强片14具有在中央部形成且贯通加强片14的开口部14a,在开口部14a的周围形成有贯通加强片14的多个贯通孔14b。多个贯通孔14b分别与顶部绝缘体15的多个固定柱15c对应。
96.这种加强片14例如可以由聚氨酯等伸缩性优异的树脂形成。
97.如图11所示,在连接对象物f1的片状的支承体f11形成有互相在x方向相邻配置的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
98.第一岛状部21被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缺口22和23包围,第一岛状部21的y方向的两端部介由一对连结部24和25与周围的支承体f11连结。
99.连结部24和25分别沿x方向延伸,在连结部24和25的x方向的中间部设定有分别沿y方向延伸的折线26和27。这些折线26和27位于彼此相同的x方向位置,且位于沿y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
100.第一岛状部21位于通过折线26和27且在y方向上延伸的反转轴a1上,并通过将一对连结部24和25分别在折线26和27折回,由此能够将第一岛状部21绕着反转轴a1反转180度。
101.同样地,第二岛状部31被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缺口32和33包围,第二岛状部31的y方向的两端部介由一对连结部34和35与周围的支承体f11连结。
102.连结部34和35分别沿x方向延伸,在连结部34和35的x方向的中间部设定有分别沿y方向延伸的折线36和37。这些折线36和37位于彼此相同的x方向位置,且位于沿y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
103.第二岛状部31位于通过折线36和37且在y方向上延伸的反转轴a2上,并通过将一对连结部34和35分别在折线36和37折回,由此能够将第二岛状部31绕着反转轴a2反转180度。
104.在连接对象物f1的支承体f11以包围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的方式形成有在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的周边配置的多个贯通孔41。这些多个贯通孔41分别与顶部绝缘体15的多个固定柱15c对应。
105.另外,在第一岛状部21的y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沿x方向排列的2个贯通孔42,同样地,在第二岛状部31的y方向的中央部也形成有沿x方向排列的2个贯通孔42。这些贯通孔42分别与顶部绝缘体15的4个定位销15d对应。
106.如图12所示,在支承体f11的朝向-z方向的背面露出由柔性导体f12构成的4根布线51~54。这些布线51~54分别沿y方向延伸。
107.在第一岛状部21以处于反转轴a1上且沿反转轴a1在y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有由柔性导体f12的一部分构成且与布线51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51a以及由柔性导体f12的一部分构成且与布线52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52a。布线51在支承体f11的背面上从-y方向朝向 y方向延伸,并通过连结部24而到达第一岛状部21,且与连接部51a连接。同样地,布线52在支承体f11的背面上从 y方向朝向-y方向延伸,并通过连结部25而到达第一岛状部21,且与连接部52a连接。
108.在第二岛状部31以处于反转轴a2上且沿反转轴a2在y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有由柔性导体f12的一部分构成且与布线53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53a以及由柔性导体f12的一部分构成且与布线54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54a。布线53在支承体f11的背面上从-y方向朝向 y
方向延伸,并通过连结部34而到达第二岛状部31,且与连接部53a连接。同样地,布线54在支承体f11的背面上从 y方向朝向-y方向延伸,并通过连结部35而到达第二岛状部31,且与连接部54a连接。
109.因为具有这种结构,因此如图13所示,以布线51和52成为内侧且支承体f11成为外侧的方式将一对连结部24和25分别在折线26和27折回,由此配置有连接部51a和52a的第一岛状部21绕反转轴a1反转180度。
110.同样地,以布线53和54成为内侧且支承体f11成为外侧的方式将一对连结部34和35分别在折线36和37折回,由此配置有连接部53a和54a的第二岛状部31绕反转轴a2反转180度。
111.其结果,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岛状部21的连接部51a与52a和第二岛状部31的连接部53a与54a无法从-z方向侧看到,而朝向 z方向。
11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在绕反转轴a1和a2反转180度的情况下,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以越过缺口22、23、32、33而不与周围的支承体f11重叠的方式配置。
11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岛状部21的连接部51a与52a配置在反转轴a1上,在将第一岛状部21绕反转轴a1反转180度的前后,虽然存在朝向连接对象物f1的背面侧还是朝向表面侧的差别,但是从与连接对象物f1垂直的z方向观察时,相对于连接对象物f1保持基本相同的预定位置。
114.同样地,第二岛状部31的连接部53a与54a配置在反转轴a2上,在将第二岛状部31绕反转轴a2反转180度的前后,虽然存在朝向连接对象物f1的背面侧还是朝向表面侧的差别,但是从与连接对象物f1垂直的z方向观察时,相对于连接对象物f1保持基本相同的预定位置。
115.在此,针对将连接器11安装在朝向-z方向的背面露出有柔性导体f12的连接对象物f1而组装连接器组装体的方法进行说明。
116.首先,如图13所示,通过将一对连结部24和25在折线26和27处折回从而使配置有连接部51a与52a的第一岛状部21绕反转轴a1反转180度,并且通过将一对连结部34和35在折线36和37处折回从而使配置有连接部53a与54a的第二岛状部31绕反转轴a2反转180度。由此,朝向-z方向的第一岛状部21的连接部51a与52a和第二岛状部31的连接部53a与54a如图15所示,成为朝向 z方向。
117.在该状态下,如图16所示,在朝向 z方向的连接部51a、52a、53a以及54a之上分别配置触头13。各触头13成为凸缘13b与所对应的连接部51a、52a、53a以及54a接触,且筒状部13a朝向 z方向延伸的状态。
118.接着,加强片14以在连接部51a、52a、53a以及54a之上配置的4个触头13位于加强片14的开口部14a内的方式配置在连接对象物f1的表面上,而且顶部绝缘体15配置在加强片14的 z方向侧。
119.此时,4个触头13的筒状部13a插入图4所示的顶部绝缘体15的4个触头用贯通孔15b中,并向顶部绝缘体15的凹部15a内突出。
120.另外,顶部绝缘体15的多个固定柱15c贯通加强片14的多个贯通孔14b和连接对象物f1的多个贯通孔41,并如图17所示,该多个固定柱15c从连接对象物f1的朝向-z方向的背面向-z方向突出。由此,进行顶部绝缘体15和加强片14相对于连接对象物f1的在xy方向上
的位置对准。
121.而且,顶部绝缘体15的4个定位销15d穿过连接对象物f1的第一岛状部21的2个贯通孔42和第二岛状部31的2个贯通孔42。由此,绕反转轴a1和a2反转了180度的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相对于顶部绝缘体15和4个触头13位置对准。
122.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8所示,若将第一岛状部21的2个贯通孔42中的一个贯通孔42形成为具有与顶部绝缘体15的定位销15d的外径对应的半径的圆形,且将另一个贯通孔42形成为具有与顶部绝缘体15的定位销15d的外径对应的短径的椭圆形,则能够吸收顶部绝缘体15和连接对象物f1的制造公差、以及反转第一岛状部21时的组装公差而进行第一岛状部21的位置对准。
123.关于第二岛状部31的2个贯通孔42,也是同样的。
124.之后,使底部绝缘体16从-z方向向 z方向移动,从而开始向顶部绝缘体15的组装。
125.此时,通过将从连接对象物f1向-z方向突出的顶部绝缘体15的多个固定柱15c在底部绝缘体16的多个贯通孔16d中穿过,从而进行底部绝缘体16相对于顶部绝缘体15的在xy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126.在该状态下,当将顶部绝缘体15和底部绝缘体16以互相接近的方式沿z方向按压时,底部绝缘体16的4个突起16b分别与连接对象物f1的朝向-z方向的背面接触,所接触到的部位的连接对象物f1被向 z方向压入。
127.其结果,如图19所示,将连接对象物f1夹在中间,底部绝缘体16的突起16b被插入到所对应的触头13的凹部13c中。由此,连接对象物f1的第一岛状部21与在其 z方向侧的面露出的连接部51a在突起16b的作用下朝凹部13c向 z方向突出而变形,触头13的凹部13c的内周面在沿xy面的方向上与连接部51a接触。
128.在此,第一岛状部21和连接部51a分别由连接对象物f1的支承体f11和柔性导体f12的一部分组成,触头13的凹部13c具有对比底部绝缘体16的突起16b的外径加上连接对象物f1的支承体f11的厚度与柔性导体f12的厚度之和的2倍得到的值略小的内径,因此成为利用突起16b将连接部51a按压于触头13的凹部13c的内周面并施加接触压的状态,触头13与连接部51a电连接。
129.同样地,第一岛状部21的连接部52a、第二岛状部31的连接部53a和54a分别与所对应的触头13电连接。
130.另外,触头13的凸缘13b具有比顶部绝缘体15的触头用贯通孔15b的内径大的外径,并被夹在顶部绝缘体15的-z方向侧的面与连接对象物f1的 z方向侧的面之间。
131.顶部绝缘体15的固定柱15c贯通底部绝缘体16的贯通孔16d并朝向-z方向侧突出,但由于该固定柱15c的-z方向端部被加热变形,从而底部绝缘体16相对于顶部绝缘体15固定。其结果,触头13被保持在由顶部绝缘体15和底部绝缘体16构成的壳体12。
132.而且,通过将顶部绝缘体15和底部绝缘体16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在z方向上按压,由此从底部绝缘体16的平板部16a朝向 z方向突出的圆锥形状的防错位销16c刺入连接对象物f1的支承体f11和加强片14,由此可以防止连接对象物f1与加强片14的错位。
133.如此,如图1和图2所示,在连接对象物f1上安装连接器11,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完成。
134.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2所示,第一岛状部21的连接部51a与52a配置在反转轴a1上,
在第一岛状部21的反转前后,在从z方向观察时,该连接部51a与52a保持基本相同的预定位置,同样地,第二岛状部31的连接部53a与54a配置在反转轴a2上,在第二岛状部31的反转前后,从z方向观察时,该连接部53a与54a保持基本相同的预定位置。为了形成这种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如图11所示,在x方向上的冲裁宽度w1的范围内对支承体f11进行冲裁,从而形成缺口22、23、32、33。
135.与此相对,假设设想如下情况,即,如图20所示的连接对象f2那样,第一岛状部61和第二岛状部62并不处在反转轴a3和a4上,且与柔性导体f22的布线71和72连接的连接部71a和72a分别配置于第一岛状部61和第二岛状部62,使第一岛状部61和第二岛状部62绕反转轴a3和a4反转180度,从而使连接部71a和72a位于与如图15所示的连接对象物f1的连接部51a、52a和53a、54a相同的预定位置。
136.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岛状部61和第二岛状部62不位于反转轴a3和a4上而是位于反转轴a3和a4的外侧,因此需要在比连接对象物f1的冲裁宽度w1宽的冲裁宽度w2的范围内对连接对象f2的支承体f21进行冲裁。
137.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连接对象物f1中,分别将连接部51a、52a和53a、54a配置在反转轴a1和a2上,因此能够缩小支承体f11的冲裁宽度w1。其结果,能够将连接对象物f1的围绕第一岛状部21的缺口22、23和围绕第二岛状部31的缺口32、33配置在被顶部绝缘体15和底部绝缘体16夹着的区域中,从而实现连接器11的小型化。
138.另外,如图13所示,以布线51和52成为内侧且支承体f11成为外侧的方式将一对连结部24和25分别在折线26和27处折回,同样地,以布线53和54成为内侧且支承体f11成为外侧的方式将一对连结部34和35分别在折线36和37处折回,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139.如图21所示,即使以布线51和52成为外侧且支承体f11成为内侧的方式将一对连结部24和25分别在折线26和27处折回,同样地,以布线53和54成为外侧且支承体f11成为内侧的方式将一对连结部34和35分别在折线36和37处折回,也能将配置有连接部51a与52a的第一岛状部21和配置有连接部53a与54a的第二岛状部31绕反转轴a1和a2反转180度。
140.即使如此,如图22和图23所示,第一岛状部21的连接部51a与52a和第二岛状部31的连接部53a与54a,无法从-z方向侧看到,成为朝向 z方向。因此,能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连接对象物f1上安装连接器11,并组装连接器组装体。
14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朝向-z方向的背面露出柔性导体f12的连接对象物f1上安装有连接器11,但如图24所示,针对将连接对象物f1翻过来而在朝向 z方向的表面上露出柔性导体f12且朝向-z方向的背面上不露出柔性导体f12的状态的连接对象物f1,也能安装连接器11。
142.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配置的连接部51a、52a、53a和54a已经朝向 z方向,因此不使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绕反转轴a1和a2反转180度,在该状态下就能够如图16所示那样在连接部51a、52a、53a和54a之上分别配置触头13。之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连接对象物f1的 z方向侧配置加强片14和顶部绝缘体15,从连接对象物f1的-z方向侧将底部绝缘体16组装至顶部绝缘体15。
143.由此,组装成连接器组装体,4个触头13分别与连接部51a、52a、53a和54a电连接。
144.如此,根据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无论是柔性导体f12在连接对象物f1的背面和表面中的哪个面露出,仅通过选择将连接对象物f1的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绕
反转轴a1和a2的反转180度、或者不进行反转而保持原样,在不使用触头13、加强片14、顶部绝缘体15和底部绝缘体16以外的部件的情况下,就能将连接器11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将触头13与连接对象物f1的柔性导体f12电连接。
145.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连接器11具有4个触头13,但只要具有一个以上的触头13即可,触头13的个数并不限于4个。
146.另外,连接对象物f1具有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但例如也可以根据触头13的个数而具有一个岛状部或3个以上的岛状部。
147.进一步,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在连接对象物f1的第一岛状部21配置2个连接部51a与52a,在第二岛状部31也配置2个连接部53a与54a,但也可以在一个岛状部仅配置一个连接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一个连接部与一对布线连接,将这些一对布线通过与岛状部的两端连结的一对连结部从岛状部引出,并在周围的支承体上与一个布线合流。如此,通过将一对布线与岛状部的一个连接部连接,从而使布线的电阻降低,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经由触头13的微弱电流的检测。
148.另外,也能够在一个岛状部上配置3个以上的连接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在与岛状部的两端连结的一对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2根以上的布线,从而能够从3个以上的连接部分别引出布线。在将连结部折回而使岛状部反转时,为了防止在连结部配置的2根以上的布线短路,如图21所示,优选的是将布线设为外侧且将支承体设为内侧而将连结部折回。如图13所示,在将布线设为内侧且将支承体设为外侧而将连结部折回的情况下,在折回的连结部之间夹设有绝缘片等绝缘层,由此能够防止在连结部配置的2根以上的布线短路。
14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连接对象物f1的第一岛状部21的y方向的两端部经由一对连结部24和25与周围的支承体f11连结,但也能够设为仅将第一岛状部21的y方向的一个端部通过连结部连结于周围的支承体f11,且不将y方向的其他端部配置于连结部的结构。但是,如实施方式1那样,在第一岛状部21的y方向的两端部配置连结部24和25的情况下,第一岛状部21能绕反转轴a1稳定地反转,因此优选。
150.第二岛状部31的连结部34和35也是同样的。
151.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连接器11与加强片14一起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但特别是不需要加强连接对象物f1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加强片14。
152.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在柔性导体f12在连接对象物f1的背面和表面中的哪个面露出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都在连接部51a、52a、53a和54a上分别配置触头13,因此代替通过底部绝缘体16的突起16b将连接对象物f1的连接部51a、52a、53a和54a分别插入所对应的触头13的凹部13c中,也能够通过锡焊等将连接部51a、52a、53a和54a分别与所对应的触头13电连接。
153.实施方式2
15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与连接对象物f1的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连结的连结部24、25、34和35分别沿相对于反转轴a1和a2交叉的x方向延伸,将连结部24、25、34和35在沿反转轴a1和a2的折线26、27、36和37处折回,由此将第一岛状部21和第二岛状部31绕反转轴a1和a2反转180度,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155.例如,在图25所示的连接对象f3中,在支承体f31形成的岛状部81的y方向的两端部经由分别沿y方向延伸的一对连结部82和83连结于周围的支承体f31。在支承体f31的朝
向-z方向的背面露出由柔性导体f32构成的2根布线91和92,在岛状部81以处于反转轴a5上且沿反转轴a5在y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有由柔性导体f32的一部分构成且与布线91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91a、和由柔性导体f32的一部分构成且与布线92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92a。
156.一对连结部82和83均在沿反转轴a5的一条直线上延伸,将这些连结部82和83绕反转轴a5扭转180度,由此能够将配置有连接部91a和92a的岛状部81绕反转轴a5反转180度。
157.岛状部81的连接部91a和92a配置在反转轴a5上,且在将岛状部81绕反转轴a5反转180度前后,虽然存在朝向连接对象物f1的背面侧或是朝向表面侧的差别,但是从与连接对象f3垂直的z方向观察时,对于连接对象f3保持基本相同的预定位置。
158.因此,即使使用这种连接对象f3,也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同样地,无论是在柔性导体f32在连接对象f3的背面和表面中的哪个面露出的状态下,都是仅通过选择将连接对象f3的岛状部81绕反转轴a5反转180度反转或者是不进行反转而保持原样,在不使用实施方式1所示的触头13、加强片14、顶部绝缘体15和底部绝缘体16以外的部件的情况下,就能将连接器11安装于连接对象f3,将触头13与连接对象f3的柔性导体f32电连接。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