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温室下水道专用的立体井盖

2022-10-29 14:44: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室下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室下水道专用的立体井盖。


背景技术:

2.下水系统是温室整体设计的重要一环,井盖为下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温室井盖设计简单,仅通过井盖的狭缝进行透水和过滤,并不能完全适应温室特有的污水环境。温室作为特定的农业生产场所,有其自身的废水发生规律:温室中经常会有喷淋操作,花盆里的泥土、絮状草炭、枯枝落叶等易被冲刷,形成含有杂物的泥浆。
3.常规下水道仅有细缝状的滤水口,对草炭、枝叶等杂物没有很好的过滤作用,经常导致温室内的下水道堵塞。即使泥渣通过缝隙,日积月累下还会发生“水走泥留”的现象,引发温室下水道污泥堆积。此外,常规下水盖的安全系数也亟待提高。教学区或游览区中的温室,经常有大量的学生或游客。常规下水盖仅简单地靠搭在下水坑道的上方,固定不够坚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温室下水道专用的立体井盖,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温室下水道专用的立体井盖,本实用新型更适应进行农事操作的温室环境,能够实现泥渣的多重过滤,便于泥浆的快速流通,且过滤的淤泥和杂物等还可及时清除,减少了温室下水道堵塞现象的发生,同时本实用新型整体更加安全坚固。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温室下水道专用的立体井盖,包括立体滤水箱、推板结构、泥渣收集箱、侧面渗水系统和钩状固定系统;
7.所述立体滤水箱的底面为斜坡状,且所述立体滤水箱底部斜坡的底端相邻的立体滤水箱一端侧面紧靠泥渣收集箱;所述立体滤水箱顶面设有多条横向狭缝和两条纵向狭缝,所述横向狭缝与纵向狭缝相互垂直,多条所述横向狭缝中的其中一条与纵向狭缝的中点连通;
8.所述推板结构安装于与横向狭缝连通的纵向狭缝中,通过连通的横向狭缝和纵向狭缝实现推板的移动;所述推板结构包括推杆和与推杆底端连接的推板;
9.所述立体滤水箱侧面间隔设有多个圆孔;所述侧面渗水系统与圆孔连通,所述侧面渗水系统包括pvc管和不锈钢滤盖,所述不锈钢滤盖与pvc管远离圆孔的一端连接;
10.所述泥渣收集箱底面呈斜坡状,所述泥渣收集箱与立体滤水箱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泥渣收集箱设有闸刀,所述闸刀靠近立体滤水箱,且所述闸刀有泥渣收集箱顶面至底面方向纵向安装。
11.进一步地,所述泥渣收集箱顶面设有观察窗和提手。
12.进一步地,所述立体滤水箱斜的底面为不锈钢滤网结构,且所述立体滤水箱斜的
底面分布有多个直径3mm的滤孔。
13.进一步地,所述钩状固定系统为多个间隔设于立体滤水箱顶部边缘的固定钩。
14.进一步地,所述横向狭缝的宽度为8mm,所述纵向狭缝与立体滤水箱的顶面宽边的距离为2cm,且所述纵向狭缝的宽度为9mm。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该立体井盖更适应进行农事操作的温室环境,能够实现泥渣的多重过滤,便于泥浆的快速流通;并且,对过滤的淤泥和杂物等还可及时清除,减少了温室下水道堵塞现象的发生;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该立体井盖整体更加安全坚固。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推板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立体滤水箱底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立体滤水箱顶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立体滤水箱;2、推板结构;3、泥渣收集箱;4、横向狭缝;5、纵向狭缝;6、圆孔;7、pvc管;8、不锈钢滤盖;9、闸刀;10、观察窗;11、提手;12、滤孔;13、固定钩;14、推杆;15、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3.实施例:
24.如图1所示,一种温室下水道专用的立体井盖,包括立体滤水箱1、推板15结构2、泥渣收集箱3、侧面渗水系统和钩状固定系统;立体滤水箱1的底面为斜坡状,且立体滤水箱1底部斜坡的底端相邻的立体滤水箱1一端侧面紧靠泥渣收集箱3;立体滤水箱1顶面设有多条横向狭缝4和两条纵向狭缝5,横向狭缝4与纵向狭缝5相互垂直,多条横向狭缝4中的其中一条与纵向狭缝5的中点连通;推板15结构2安装于与横向狭缝4连通的纵向狭缝5中,通过连通的横向狭缝4和纵向狭缝5实现推板15的移动;推板15结构2包括推杆14和与推杆14底端连接的推板15;立体滤水箱1侧面间隔设有多个圆孔6;侧面渗水系统与圆孔6连通,侧面渗水系统包括pvc管7和不锈钢滤盖8,不锈钢滤盖8与pvc管7远离圆孔6的一端连接;泥渣收集箱3底面呈斜坡状,泥渣收集箱3与立体滤水箱1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泥渣收集箱3设有闸刀9,闸刀9靠近立体滤水箱1,且闸刀9有泥渣收集箱3顶面至底面方向纵向安装。泥渣收集箱3顶面设有观察窗10和提手11。立体滤水箱1斜的底面为不锈钢滤网结构,且立体滤水箱1斜的底面分布有多个直径3mm的滤孔12。钩状固定系统为多个间隔设于立体滤水箱1顶
部边缘的固定钩13。
25.在本实施例中,立体滤水箱1能够实现由泥水的平面过滤向泥水立体化过滤的转变,避免了“水走泥流”现象产生的淤泥堆积,保证了泥渣的二次过滤和及时清除;立体滤水箱1的底部一边高,一边低,立体滤水箱1的底面形成斜坡;立体滤水箱1底面独特的斜坡结构确保了泥渣向泥渣收集箱3的流动,也便于推板15对泥渣的清理。
26.此外,立体滤水箱1的顶面的多条横向狭缝4和两条纵向狭缝5,横向狭缝4和纵向狭缝5相互垂直。横向狭缝4的宽度为8mm,完成泥水的粗过滤。立体滤水箱1的顶面的两条纵向狭缝5分别距离立体滤水箱1顶面两个宽边2cm,纵向狭缝5(宽度为9mm,与细长的横向狭缝4垂直),便于推板15的取出。在纵向狭缝5的中部,一条横向狭缝4和纵向狭缝5实现了联通,这便于推板15的移动,清理淤泥。
27.立体滤水箱1的斜坡状的底面为不锈钢滤网结构,且该底面分布有多个直径3mm的滤孔12,滤孔12面积占到底面总面积的40%。滤网结构的存在对泥浆实现了二次过滤。
28.立体滤水箱1的上表面矩形比其下表面矩形宽出1cm,通过两层保障进行固定:嵌入地面,利用地面支撑,稍靠里处,再将其固定在宽3厘米的钢质搁板上。双重固定进一步确保了离体滤水箱的安全性。
29.立体滤水箱1的的下底面依然搭在宽3厘米的钢质搁板上,并用螺丝固定,深度检修时可拧开螺丝取出下底面。立体滤水箱1主体可由膨胀螺栓固定在下水坑道内。
30.在立体滤水箱1的侧面(来水方向所在侧面)开3个圆孔6,圆孔6上端距离地面8cm,圆孔6直径为76mm,与侧面渗水系统相联通。
31.推杆14粗度为6mm,通过联通的横向狭缝4和纵向狭缝5实现推板15的移动。推杆14的下部为实心结构,推杆14高出地面2cm以上的部分变为螺旋嵌套结构,推杆14平时旋紧变成短杆,需要移动推板15时,旋出螺杆,增长力臂,方便泥渣的清理。
32.推板15的高度3cm,推板15的长度小于立体滤水箱1内部宽度1cm,在推杆14的带动下沿斜坡将泥渣推入泥渣收集箱3。
33.侧面漏水系统是平面漏水系统的有益补充,可保证加速排水,辅助过滤。侧面漏水系统的pvc管7的外径为75mm,pvc管7的近地面端装有不锈钢滤盖8(滤孔12直径3mm,滤孔12面积占到滤盖面积的40%)。不锈钢滤盖8在加速泥水流入下水的同时,又杜绝了直径较大的颗粒物或絮状物进入下水系统。
34.泥渣收集箱3用于盛放淤泥、废渣等。泥渣收集箱3的下底面呈斜坡状,与立体滤水箱1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实现了斜坡的延伸,方便泥渣的清理。泥渣收集箱3配有闸刀9结构,平时闸刀9拉起,用于冲刷的淤泥通过并最终到达废渣收集箱;清理收集箱内的泥渣时,放下闸刀9,防止淤泥或废渣溢出。收集箱的上面配有观察窗10(透明钢化玻璃制成,长4cm,宽2cm)和提手11。当从观察窗10看到收集箱内废渣过多时,放下闸刀9,使用提手11提出废渣收集箱的箱体,清理泥渣。
35.工作原理:利用底面为斜坡状的立体滤水箱1实现由泥水的平面过滤向泥水立体化过滤的转变,避免了“水走泥流”现象产生的淤泥堆积,保证了泥渣的二次过滤和及时清除;立体滤水箱1较低的一端紧靠泥渣收集箱3,立体滤水箱1底部独特的斜坡结构确保了泥渣向泥渣收集箱3的流动,也便于推板15对泥渣的清理;通过相互垂直的横向狭缝4和纵向狭缝5,一条横向缝隙和纵向缝隙的联通,便于推板15的移动,清理淤泥;横向狭缝4的宽度
为8mm,便于完成泥水的粗过滤;立体滤水箱1斜坡状的底面为不锈钢滤网结构,底面分布有直径3mm的滤孔12,便于对泥浆实现二次过滤。本实用新型更适应进行农事操作的温室环境,能够实现泥渣的多重过滤,便于泥浆的快速流通,且过滤的淤泥和杂物等还可及时清除,减少了温室下水道堵塞现象的发生,同时本实用新型整体更加安全坚固。
36.以上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